民族国家概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973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国家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民族国家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民族国家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民族国家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民族国家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国家概论.docx

《民族国家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国家概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国家概论.docx

民族国家概论

民族国家概论

第一讲概述

一、综述

一)研究对象

国家NationState;

民族Nation(State-Nation)Ethnicgroup;

民族国家Nation-State,NationStateNationalstate

二)主要问题

1、现代民族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2、现代民族国家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现代民族国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现代民族国家面临怎样的挑战

二、基本概念

一)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统治阶级的工具;似乎成了完全独立的东西

①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

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

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②这个行政权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有50万人的官吏队伍和50万人的军队。

这个俨如密网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阻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机体,是在专制君主时代,在封建制度崩溃时期产生的,同时这个寄生机体又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

那些相继争夺统治权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胜利者的主要战利品。

……但是在专制君主制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时期,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官僚不过是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进行准备的手段。

在复辟时期,在路易—菲利浦统治时期,在议会制共和国时期,官僚虽力求达到个人专制,但它终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只有在第二个波拿巴统治时期,国家才似乎成了完全独立的东西。

虽然如此,国家权力并不是悬在空中的。

波拿巴代表一个阶级,而且是代表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小农。

(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2、列宁: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政权

3、韦伯:

对暴力使用权的合法垄断

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政治的运作,要依靠以暴力为后盾的权力这种十分特殊的手段,既如此,对于政治的道德要求,就真那么寻常不足道吗?

难道我们没有看见,布尔什维克和斯巴达克分子的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结果,同任何军事独裁者毫无二致,正是因为他们使用了这样的政治手段吗?

(韦伯:

《以政治为业》)

二)民族

1、主观派:

社会群体的主观归属感

一个民族是一个灵魂,一种精神原则——[法]勒南

当一个共同体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构成一个民族,或他们的行为如同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时,该民族就诞生了。

——[英]赛顿—沃森

2、客观派:

划分群体的客观标准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苏]斯大林

3、卡尔·多伊奇:

①文化民族

历史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如中国的汉族、少数民族;

②政治民族

拥有国家的群体,或已经产生准政府功能,有能力制订、支持、推行共同愿望的群体(中华民族)

三)民族国家

1、定义

所谓民族国家,就是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的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要素是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宁骚:

《民族与国家》

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在由国境线划分的一定疆域内形成的、拥有主权的国家,在其中居住的人们(nation=民族)共有民族的一体意识(nationalidentity=民族认同)——木畑洋一

2、共同特征

1)宁骚:

《民族与国家》:

独立的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主权人民化;国民文化的同质性;统一民族市场

2)西川长夫:

国民主权(对内)和国家主权(对外);

以国家整合为目的的各种机构(包括议会、政府、军队、警察等统治工具,家庭、学校、媒体、宗教等思想工具)和以国民整合为目的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

存在于世界性的民族国家体系中

3、民族国家的历史

1)近代民族国家

①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中央集权制的主权国家

有领土、主权16、17世纪欧洲的绝对主义国家;30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主权国家

特点

无国界、认同国境线(border,boundary)尚不明确,只有边疆的概念(frontier);

缺乏民族认同(nationalidentity)

②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动因——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

民族认同的产生

A政治合法性:

君主——民族

《第三等级是什么?

“国家是什么?

是生活在一部普通法之下并由同一个立法机构代表的人们的联合体。

凡属于国家的一切,第三等级都包罗无遗;而一切并非第三等级的东西,便不能看作是属于国家的。

第三等级是什么?

是一切。

贵族等级享有民事的和公共的特权,所以在我们中间同样是异己的。

战争:

军费、兵源(18世纪欧洲的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

B动因

工业化:

交通、信息、识字率、出版

③近代民族国家的扩展与深化

A先发:

英国、法国

民族认同不是彻底的——1860年代法国37000多个市镇村中,有近8400个村的日常用语不是法语

——民族语言的标准化

B后发:

德国、意大利、日本

自上而下的民族主义更明显

排外的民族主义色彩更强烈

C拉丁美洲国家

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拥有了领土、主权,但民族认同尚未形成

2)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国家

①大部分民族国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②以明确的国境线划分整个世界

A领土国家的框架被强加于殖民地

a殖民地划界的任意性

b殖民地内部的多样性

c分而治之的策略

B为独立后民族认同的形成留下了隐患

③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民族认同的强化

A民族认同面临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扩大殖民地、发动殖民地战争

B民族主义呈现强烈的排外性

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憎恨别的国家、民族

爱国主义:

内在的变革——外在的扩张

C国内及针对殖民地的种族歧视

国内社会底层对殖民地的歧视

反犹主义(Anti-Semitism)与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

3)世界大战与民族国家体系的扩大

①一战:

全球范围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A旧帝国的瓦解

与帝国主义国家不同、俄国除外

B民族自决的原则

列宁、威尔逊

C国境线的任意性与复杂性

中东(伊科边界)、中东欧(科索沃)

②一战后出现的对民族国家的质疑

A和平主义、国际关系学(international)

B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

C共产国际(苏联的国家利益)

③二战:

法西斯主义vs.反法西斯主义

总动员:

极端民族主义vs.民主主义(人民战争)

抵抗运动的民族性与跨国性

4)冷战与反殖民主义

①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国家建设

②问题

A继承了殖民地时代的国境线——非洲

形成民族认同的困难

国内族群矛盾、经济争端——内战、国际冲突

B新的国境线导致民族分裂和冲突——北爱、印巴、巴以

C未兑现的民族国家——库尔德

4、民族国家的未来

民族国家受到的挑战(Glocalization):

A全球化(地区主义):

欧盟——特殊的还是普遍的?

B地方化:

苏格兰、威尔士

多重认同的共存

民族国家的作用反恐

民族国家的终结?

——后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前民族国家

第二讲民族国家与现代性

一、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内涵

一)作为政治体系的民族国家(政治整合)

政治现代化的结果/动因

主权、领土、政府、人民

人民主权与专家治国(technocracy)

二)作为观念的民族国家(文化整合)

民族意识、民族认同

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政治合法性的理论

二、现代化理论中的民族国家

布莱克:

现代化的动力(TheDynamicsofModernization,1967)

一)现代化的定义

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导致源远流长的改革过程所呈现的动态形式。

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在于它的动态特征以及它对人类事物影响的普遍性。

反映着人类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

二)现代性的特征

1、理智科学革命、知识增长

2、政治决策强化——政治现代化

1)公共领域决策的强化

①国家行政机构日益集中化

国家权力扩展到地方、私人领域(家庭、乡村、地主、教会——国家;教育、交通、运输、安全、生产)

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到1/2,古代不到5%(中国2006:

3.9万亿/20.9万亿)

2高度组织化的由官僚科层维护的法治法律体系代替个人专断

3国家与每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大众参与的各种形式

4依赖公民的承认和参与民族主义

2)私人领域的决策强化

①集中化和科层化

②现代性的特征是为了公众利益(它由政治领袖来解释)对生产财产实行公共管理。

公有制:

经济统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私有制(法人财产):

国家通过法律制约

依赖于传统文化,而不是依赖于现代性的程度。

3、经济投资、贸易、机械化生产

4、社会城市化(家庭、分工、教育、性别、通讯、医疗、分配)

社会动员转向国家领域(国家认同和国家控制的强化)

5、心理适应能力、创造精神、主动热情

三、现代化与民族国家建设

创造一个民族国家是压倒其他一切问题的核心问题;

无论如何,民族主义都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实现目的——现代化——的手段,然而民族主义往往淹没了现代化并使其转移了主要进程。

例:

自由主义(独立前)——保守主义(独立后);启蒙——救亡

四、工业化与民族的形成

一)工业化理论(盖尔纳):

18世纪以来世界上所有社会都被卷入的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现代化:

工业化及其伴随物

工业社会需要一支流动的、能阅读、计算和进行语言交流的劳动大军,必须在由国家提供的、大众化和强制的公共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

①高层次文化

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种识文断字和标准化的“公园”文化

由专家培训,由外部(国家)提供教育

民族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文化形式,即高层次文化;没有积极或直接的力量,不单独构成原因

②理论特点:

物质主义和决定论

特定的社会经济形式需要特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全球化——民族国家的终结?

五、民族国家的观念

民族国家指基本上一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的那种国家形态。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与欧洲、特别是西欧迥异。

所以“民族国家”是一个欧洲概念。

民族国家通常是一种政治概念,意思是“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变为“国家”的政治形态。

“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神权帝国观念让位于近代国家观念。

——陈乐民、周弘:

《欧洲文明扩张史》

一)关于民族国家的学说

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目标:

实现祖国意大利的统一;

阿拉贡的国王费尔迪南如何实现西班牙的统一;强有力的君主——强有力的国家

2、布丹——《论国家》(《共和六书》)

核心概念——主权:

单一的;永恒的;绝对的;不受任何人类制定的法律限制;听从于自然法

3、霍布斯《利维坦》

号称“国民的整体”或“国家”(拉丁语为civitas)的这个庞然大物“利维坦”是用艺术造成的,它只是一个“人造的人”;虽然它远比自然人身高力大,却是以保护自然为其目的,在“利维坦”中,“主权”是使整体得到生命和活动的“人造的灵魂”;官员和其他司法、行政人员是人造的“关节”;用以紧密联结最高主权职位并推动每一关节和成员执行其任务的“赏”和“神经”,这同自然人身上的情况一样;一切个别成员的“资产”和“财富”是“实力”;人民的安全是它的“事业”;向它提供必要知识的顾问们是它的“记忆”;“公平”和“法律”是人造的“理智”和“意志”;“和睦”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而“内战”是它的“死亡”。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民族要变成“国族”,要变成“国家”。

国家是民族精神的现实化。

民族精神是民族“认识自己和希求自己的神物”。

“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

“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

“国家是机体”

二)“民族”观念的演变

1、罗马时代

拉丁语natio,在罗马指来自同一地域的外国人,地位低于罗马公民——来源地相同的外国人(贬义)

2、中世纪的大学

基督教大学中来自地理或语言上相关区域的学生的共同体,如巴黎大学:

法兰西民族(法、意、西);庇卡底民族(荷);诺曼底民族(东北欧);日耳曼民族(英、德)——有共同观点和目标的留学生群体

3、中世纪的教会委员会

教会委员会中不同世俗和宗教掌权者的代言人(13世纪晚期,大学派代表参加重大教会问题的裁决)

——文化和政治权威的代表、政治、文化和社会精英

4、16世纪初的英国

1)居住在一个国家的所有人;

2)成为“人民”(people)的同义词

人民原指乌合之众(rabble)或庶民(plebs)

大众上升到精英的地位

3)主权的载体、政治团结的基础、忠诚的最高对象

4)表面上分成不同身份、阶级,本质上是同质的

5、近代欧洲——独特的拥有主权的人民

民族性与独特性相结合

民族观念传到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的政治、疆域、族裔、文化、社会等)

第三讲民族国家与战争

一、解释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理论

一)关键问题与理论谱系

国家建构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变迁的特定形式?

经济决定论——政治决定论

国家建构在多大程度上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因决定论——国际体系论

二)对国家形成的不同解释

1、生产方式的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2)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绝对主义国家:

强化封建大地主地位的国家权力

2、世界体系的分析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

生产方式——阶级结构——国家

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中心——边缘)——国家结构

3、国家主义的分析

1)亨廷顿:

政治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①大陆型:

统一主权下的权威理性化和结构分化

②英国型:

权力集中于议会

③美国型:

主权的分散化

2)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扩张最终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成为大国——越来越多的资源用于军事目的——国力的衰弱

地缘政治的分析

3)詹姆斯·罗西瑙(JamesRosenau)

国家适应国际体系的四种模式:

默认;不妥协;促进;保存

每一种适应模式都会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四种解释的不足

1、忽视了在欧洲历史的各个阶段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国家

2、把解释置于国家的个别特征,而不是国家间的关系

3、暗含的假设是:

中央集权国家是被有意地建造出来的

4、单线政治发展模式

二、蒂利的理论——战争缔造民族国家

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Coercion,Capital,andEuropeanStates,AD990-1992,BlackwellPublishing,1992.

战争和为战争所作的准备缔造了欧洲国家:

战争——资本和强制力的积累和集中——国家的形式

1、国家结构只是统治者为获取战争手段所作努力的副产品

国家不是工程,国王和大臣不是工程师,表现在:

①很少有君主在心目中有一个他们创建的某种国家的准确模式

②没有人设计了民族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库、法庭、中央政府等等

③其他国家,最终是整个国家体系,极大地影响了任何具体国家的变化道路

④和国内不同阶级的斗争和讨价还价极大地塑造了国家结构

2、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和准备战争期间,对国家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1)资本和强制力的逻辑

①资本与城市的关系——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产生城市

雇用、投资、再分配——人口分布——城市

贸易、仓储、金融、生产的集中——密集的、分工的人群——城市

②强制力与国家的关系

强制手段的积累和集中产生国家

战争——对领土的经营管理——官僚机构

帝国、城市国家、民族的国家

2)国家形成的三种方式

①强制力密集:

普鲁士、西班牙、俄罗斯

从自己的人民和被征服的人民那里榨取战争手段,建立起大规模的榨取机器;依赖贵族地主

②资本密集——荷兰、威尼斯、热那亚

通过与资本家的契约租借或购买军事力量,无须建立庞大永久的国家机器;依赖商人、银行家、制造商

③资本化的强制——法国、英国

强制力与资本的结合:

将资本家纳入国家机器;同时依赖地主和商人;在战争中更有效

3、能够建立常备军的国家最终胜出:

需要同时拥有大量农村人口、资本家和相对商品化的经济——民族的国家作为国家形式胜出

1)海军——陆军

荷兰、葡萄牙、威尼斯、英国——法国、英国、普鲁士

募兵、酬劳、粮饷、装备

2)雇佣军——国民军

雇佣军的缺陷:

薪水、严密监督、解散后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征兵、税收

公民的权利要求

3)间接统治——直接统治

间接统治:

只能榨取有限的资源

直接统治:

国家常备军、税收——国民的诞生

①常备军与国家的扩展

退伍军人和伤亡战士的家属对国家的要求

国内驻防使军官参与到粮食供应、住房和公共秩序中

年轻男性的健康和教育

②人口的同质化

不利于王权的统治,不利于分而治之

有利于让普通人认同统治者,有利于提高交流的效率,有利于推广行政创新

国语、国民教育、国民兵役、国家象征、国内劳动力市场

③国家内部的同质化,国家之间的异质化

④战争——人口的同质化——民族主义

4)国家的转变

①世袭制掌权者本身是军人,招募和指挥自己的军队

②经纪人制雇佣军

③民族化常备军

④专门化

大量招募、有组织地储备、基本上从本国公民中征募的收入高的志愿军

退伍老兵的福利,立法上的照顾,政治上代表可能的或者以前的士兵的主张

国家的文官化

第四讲关于民族的理论

一、永存主义(perennialism)

1、背景

1)社会进化论

2)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2、观点

尽管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现代的,但民族却始终存在于历史的每一个时期,许多民族甚至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

3、影响

1)二战以前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

2)在今天的大众中依然广泛存在

3)特别是涉及到本民族的时候

二、原生主义(primordialism)

1、背景

1)卢梭:

逃离城市的腐败,回归“自然”

2)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

3)与有机论民族主义相连

2、观点

民族是“原生的”,是“自然的”的状态和秩序,是事物发展最早阶段的特征,也是以后一切发展过程的根源

3、影响

人们对本民族(亲缘、种族、语言、宗教、习惯、疆域)的依恋是天然的、持久的、不可抗拒的

三、现代主义(modernism)

1、观点

1)民族是一种新近的现象(民族诞生的标志: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有计划的民族建构);

2)民族是现代化的产物;

3)新的意识形态、新的共同体、新的认同、新的政治制度、新的国际秩序

2、影响

主流、正统的民族主义理论

3、代表性的理论家

1)盖尔纳:

工业社会的文化形式

①民族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现代化创造出一个新型的工业社会,它需要一支流动的、能阅读、计算和进行语言交流的劳动大军,必须在国家提供的、大众的和强制的公共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

②高级文化

不是精英文化,只是识文断字的标准化的文化

农业社会:

统治者无需与大众分享文化

③社会经济决定论

现代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在没有民族的地方创造了民族

2)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①民族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②印刷资本主义

本地语言通过小说、报纸等印刷品广泛传播

在相隔千里、完全没有直接联系的个人之间产生了“想象的”纽带

共同体不是面对面的、以个人之间接触为基础的,而是“想象的”

3)霍布斯鲍姆:

传统的发明

①【被发明的传统】

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

“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

A文化工程师们制造的产品

B精英们伪造出来的象征物、仪式、神话和历史

C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社会控制工具

典型案例:

德意志第二帝国

【附:

传统与习俗的区别】

传统的目标和特征:

不变性

“习俗”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习惯法体现出将事实上的灵活性与谨遵先例相结合;举例来说,“习俗”是法官做什么,“传统”则是与他们的实际行动相关联的假发、长袍和其他礼仪用品与仪式化行为。

“传统”具备显著的仪式或象征功能——律师的假发只有在其他人都不戴假发后,才获得它的现代含义

②社会工程和社会控制的理论模型(建构主义、工具主义)

民族,以及与民族相关的现象:

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象征、历史等等,都依赖于深思熟虑和创新性的社会工程

4、现代主义范式的特征

1)民族主义和现代国家一起创造了民族

2)民族和民族主义都是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的人工制成品

3)需要将族群民族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区分开来

4)民族和民族主义已经完成使命,在全球化时代正变得过时

四、族群-象征主义(ethnic-symbolism)

一)对现代主义的批评

1盖尔纳的民族主义与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民族主义几乎没有关系,而且不能解释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忽视或不接受作为独立变量的情感、意志、象征、记忆、感受到的血缘等社会心理因素

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精英们的设计,像一张白板,等待着统治者将民族主义的信条刻入他们的头脑和心灵(自上而下的视角)

二)理论模式——理性与情感

1、公民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性的”忠诚,可以被理性地解释;

2、族群民族主义永远不能用理性来解释

3、民族主义不可能只是对集体利益的理性追求,不可能只是忠诚于国家的爱国主义,更重要的是对族群和民族的热爱

1)民族的情感基础

①民族是相信他们的祖先是相连的人们的群体,最终建立在感受得到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上,本质上是一种潜意识信念中的心理纽带

②亲缘纽带的信念和共同血统的神话常常与生物学血缘和真实的历史不相一致,但重要的不是实情是什么,而是感受到的实情是什么

③共同祖先的信念不是建立在事实和理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强烈的、不讲理性的感情基础上

④客观的历史真实性很重要,但对人民大众而言,一种叙事必须像拥有真实的内容一样拥有情感的共鸣

三)代表性理论——史密斯:

族群-象征主义

1、族群:

现代民族的原型和历史基础

1)精英们只有用振奋人心的民族形象和历史叙事来重新表现人民大众,才能发挥影响力

2)知识分子和统治者诉诸族群过去的方法,无论怎么空洞含糊,都能动员大量的人民,激励起他们自我牺牲的愿望和意志

3)现代民族是从前现代的族群中兴起的,这是与特定疆域相联系、分享祖先和历史记忆的神话、以及拥有共同文化因素的、具有名称的人类大众群体

2、民族的形成过程

1)不是深思熟虑的“发明”,而是对业已存在的文化的重新诠释,对早先的族群联系和情感的重新构建

例:

古希腊族群意识的兴衰

2)不是起源于人民主权之类的现代政治意识,而是在现代以前的王国间战争中产生的

例:

都铎王朝与法国、西班牙的战争

3、民族的历史阶段

1)族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