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0652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物理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物理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物理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物理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实验报告.docx

《物理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实验报告.docx

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同组者实验日期201X年9月21日实验名称实验一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密度的原理。

了解比重瓶法测密度的特点。

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物体的密度,为物体质量,为物体体积。

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密度有以下三种方法:

1、对于形状规则物体根据,可通过物理天平直接测量出来,可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相关长度,然后计算出体积。

再将、带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2、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密度。

测固体(铜环)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为。

如果将固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称衡,得到的质量分别为、,则·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②测液体(盐水)的密度将物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水和待测液体(盐水)中,测出其质量分别为、和,同理可得

③测石蜡的密度石蜡密度----石蜡在空气中的质量---石蜡和铜环都放在水中时称得的二者质量---石蜡在空气中,铜环放在水中时称得二者质量

3、用比重瓶法测定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小颗粒的密度

①测液体的密度。

---空比重瓶的质量----盛满待测液体时比重瓶的质量----盛满与待测液体同温度的纯水的比重瓶的质量.固体颗粒的密度为。

-----待测细小固体的质量----盛满水后比重瓶及水的质量----比重瓶、水及待测固体的总质量

三、实验用具:

TW—05型物理天平、纯水、吸水纸、细绳、塑料杯、比重瓶待测物体:

铜环和盐水、石蜡

四、实验步骤:

调整天平

⑴调水平旋转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

⑵调空载平衡空载时,调节横梁两端的调节螺母,启动制动旋钮,使天平横梁抬起后,天平指针指中间或摆动格数相等。

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铜环和盐水的密度

⑴先把物体用细线挂在天平左边的秤钩上,用天平称出铜环在空气中质量。

⑵然后在左边的托盘上放上盛有纯水的塑料杯。

将铜环放入纯水中,称得铜环在水中的质量。

⑶将塑料杯中的水倒掉,换上盐水重复上一步,称出铜环在盐水中的质量。

⑷将测得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测石蜡的密度测量石蜡单独在空气中的质量,石蜡和铜环全部浸入水中对应的质量,石蜡吊入空中,铜环浸入水中时的质量。

代入公式计算。

4、用比重瓶法测定盐水和不溶于液体的细小铅条的密度

⑴测空比重瓶的质量。

⑵测盛满与待测盐水同温度的纯水的比重瓶的质量。

⑶测盛满盐水时比重瓶的质量。

⑷测待测细小铅条的质量。

⑸测比重瓶、水及待测固体的总质量。

5、记录水温、湿度及大气压强。

五、数据及数据处理:

(一)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铜环、盐水和石蜡的密度水温水的密度湿度大气压强13

6.32120.5511

9.764

9.2411

8.740.25铜块密度盐水密度石蜡密度

(二)用比重瓶法测密度测定盐水的密度水温水的密度湿度大气压强2

6.557

4.577

6.270.05待测盐水的密度测定细小铅条的密度水温水的密度湿度大气压强3

367

4.5710

4.200.05待测铅条的密度

六、总结:

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

掌握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掌握了采用比重瓶测密度的方法。

但让液流沿着瓶壁慢慢地流进瓶中,避免在瓶壁产生气泡较难。

通过处理数据,进一步熟悉了有效数字、不确定度等基本物理概念,并掌握了其计算方法。

“浮力消失”了做下面的小试验。

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器材:

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器材:

透明平底塑料桶

 

附送: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

物理探究实验: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准备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

接触面要粗糙;

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由力的三要素可知:

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

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探究过程: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7N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8N

3.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1.2N

4.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1.1N

5.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7N

6.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7N探究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

四、实验用品

五、注意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六、讨论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结构框架意在从宏观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自然学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

它与人的认识过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适用于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实验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与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校的教研组推出的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以其较完美的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和灵活性形成了自然实验课的基本框架,较好地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

现就模式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几点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提出问题阶段提出问题阶段是当研究一个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并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阶段。

教师可结合要研究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提问,让学生在观察和思维中发现问题。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先进行演示实验,在铁架台上放一平底烧瓶,瓶中装满水,用酒精灯加热,水还没烧开,瓶中的水就往外溢。

教师接着问大家,你们看了这个现象有什么想法?

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

为什么水加热后往上溢呢?

水难道会变多吗?

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应千方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

做游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出示挂图、运用幻灯等。

引起学生要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出自己的想法。

作出假设阶段学生提出了问题,但在还没有学习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出假设的回答。

教师再从学生假设中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要研究的问题中去。

例如,《水蒸气的凝结》,教师将还在冒白气的温水杯加盖,过一会儿再揭开盖,请同学们看盖上的水珠,水蒸气碰到什么样的物体在上面结成水珠呢?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发表不同意见。

有的同学说:

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结成水珠。

有的说:

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结成水珠。

教师接着说:

那么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这样就逐渐地把学生引入要研究的课题。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而提出的假设,不少带有猜测的性质。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作出假设,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要忙于作出评价。

设计实验阶段让学生自己设计或选择实验来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

当然实验方法也可以和书本上提供的方法相同,但要让学生自己动脑,而不要一下子把整个实验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例如,《电磁铁》一课,研究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是否能产生磁性,教师问:

我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实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能产生磁性?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设计了许多实验,如:

让铁钉接近大头针,看是否吸引。

让指南针靠近铁钉,看指南针是否发生偏转等。

教师让学生按次序都实验一下。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启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又能逐步训练他们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师在备课中要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可能在设计实验中运用的器材,并要提前做一做。

验证结论阶段学生设计实验后,就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假设的正确性。

再如,《电磁铁》一课,课前每一个实验桌上放一些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然后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带有磁性。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不要将实验结果轻易认为是实验结论。

教师要积极引导,肯定正确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有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相矛盾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查找原因。

二、实施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运用此模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教学中的

1、2阶段,是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学生为了尽可能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而积极开动脑筋。

教学中的

3、4阶段是培养学生集中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生扩散思维阶段,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集中思维阶段,则应积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运用此模式教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制定研究项目及所需要的各项材料。

在课上主要是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

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不要用言语或表情去干扰他们的思考。

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矛盾,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或争论,必要时也需做适当的启发。

3.运用此模式,教学中的每个阶段不一定分得很清楚。

在一课中,有时可把两个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可用一两句话把两个阶段教学衔接起来。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发展、完善,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作用。

在四环节自然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正确指导下,必将实现整个教改过程科学化、高效化,必将大面积提高自然实验课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