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056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docx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CCTV七巧板专题内容整理)

(2011-12-0810:

29:

41)

转载▼

标签:

培养

好习惯

cctv

七巧板

吃饭

专注

矛盾

乐观

自我保护

收拾整理

分类:

育儿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之系列节目内容整理

 

(一)、学会与人交往的好习惯

出现年龄:

2-6岁

关键词:

体验最初的人际关系

 

宝宝故事:

1、3岁的贝贝只喜欢一个人玩,不愿意和大家一起游戏。

         2、4岁宝宝们在中午用餐时,因为语言表达不清楚产生误解,相互吵闹

         3、5岁的两个好伙伴因为争抢玩具发生矛盾

 

分析孩子表现的问题:

     1、只喜欢一个人玩:

自我封闭型宝宝。

这种现象一般会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如果孩子总是闷头独自玩,重复呆板的游戏,并在与人交流时躲避对方的眼睛,甚至在回答问题时反复重复别人的问题,建议去医院检查。

    

    2、与别人争抢玩具:

自我中心型宝宝。

喜欢控制别人。

孩子之间因为不分享玩具产生纠纷属于正常现象,家长要冷静对待。

 

    3、乐于分享友善同学:

外向开放型宝宝。

善于交往,容易亲近。

 

针对案例专家给出的建议:

    1、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交往,有利于孩子提高交际能力。

如果孩子们在聚会中出现摩擦冲突,只要争斗不是很激烈,家长都不要去干预。

因为孩子在摩擦中间会学会相互观察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与别人商量并形成共识,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家长能做的就是在远处观察,在孩子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做指导。

      

     2、家长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要蹲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个视线充分交流,问问孩子有什么想法。

如果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不要马上答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下那些要求是合理的,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

但孩子委屈哭闹的时候,家长要陪伴孩子宣泄情绪。

从小培养孩子养成民主平等、互相理解的好习惯。

 

总结提示:

   1、在人际交往中,胆小害怕的现象对孩子有保护作用,这说明他们对事物的体验比较敏感、细腻。

   2、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害怕对象:

0-1岁怕高分贝的声音、陌生人、陌生环境、浴缸

                                      1-2岁对睡眠和父母分离、受伤、排便等害怕

                                       2-5岁 害怕孤独,对想象的怪兽、医生都害怕

 

解决方法:

   1、父母要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分享“地板时光”,满足孩子的人际交往需要。

   2、为孩子树立礼貌交往的好习惯,并鼓励孩子学习家长的样子与人礼貌交往。

   3、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说话,也要要求孩子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说话。

   4、多给孩子提供与人合作的机会,提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5、提示孩子与人商量,尊重别人意见。

 

 

                       

(二)、正确应对矛盾冲突的好习惯

出现年龄:

2-6岁

关键词:

认识矛盾、应对冲突

主要表现:

1、争抢玩具、食物、书籍、游戏场所或座位等

         2、游戏规则不统一造成的纠纷

         3、彼此发生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4、收到他人干扰后的报复还击等

 

宝宝故事:

1、3岁2个月的明明喜欢帮伙伴们调解矛盾,可是自己遇到冲突时却哭鼻子

         2、4岁的乐乐喜欢在上课的时候干扰别的宝宝,喜欢制造矛盾

         3、3岁的毛毛很老实,被别人欺负也不吭声

         4、4岁的小男孩们喜欢争吵、打架

 

分析孩子的问题:

  1、类型一:

喜欢调解矛盾,自己遇到矛盾却不知所措

    只要原因是家长善于调节别人的矛盾,孩子很好的学习,但因为父母总是帮孩子包办代替,所以孩子自己的交往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2、类型二:

喜欢制造矛盾的宝宝

    内心很喜欢小伙伴,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

 

 3、类型三:

遇到冲突时没有任何反应

    在家里被圈养的孩子,对外界的矛盾冲突没有应变能力,被限制了情感的发展。

生活中被大人限制,不允许做很多的探索,要求做个“乖孩子”,什么事都被大人包办。

 

针对案例专家给出的建议:

  1、在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不要急于充当“裁判”,让孩子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孩子寻求帮助时,应采取中立态度,引导孩子倾诉后,尽快安抚双方,引导孩子相互道歉。

不可以建立相互矛盾的规则,比如让孩子也去“打”对方。

  2、家长不要有自己孩子“吃亏”的想法。

小孩子都不能预见自己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后果,大多数孩子都是无意的,当他们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孩子哭时,自己心里往往也很难过。

在孩子间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做善意引导,让孩子善意理解对方,明白对方一定不是故意的。

  3、要明白孩子出生后最先发展的是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之后与别的孩子交往都要经历一个矛盾冲突的过程。

家长要理解孩子,要明白孩子在冲突中才认知了社交的规则,培养孩子社交的能力。

  4、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里有一个表率作用,当孩子与家长发生矛盾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处理态度。

 

重要提示:

   孩子间发生冲突不是坏事情,通过各种矛盾和冲突,孩子认识了解人际关系,学会交往技巧,发展人际交往技能。

 

解决方法:

  1、当孩子发生矛盾冲突的坏情绪时,家长不应过多袒护和指责,应该与孩子共情,舒缓孩子的不良情绪。

  2、家长应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矛盾,比如对大孩子的攻击说“不!

”,学会适度防卫;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孩子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

 

 

 (三)、养成健康饮食好习惯

出现年龄:

整个童年

关键词:

合理搭配饮食

 

年龄特点:

  1、母乳是新生婴孩最好的食物

  2、婴儿出生10个月后就具备了用杯子喝奶的能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过多依赖奶瓶,且不宜让孩子过多饮用果汁和碳酸饮料

  3、1岁左右的孩子随着咀嚼能力增强,可以考虑断奶。

替代食物可以是小包子、小饺子等方便咀嚼的食物。

  4、2-3岁孩子渐渐形成与大人一致的饮食习惯,但这时候的孩子容易偏食,需要家长及时调整,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

 

宝宝故事:

  1、4岁半的淘淘不好好吃饭,妈妈一喂就躲到桌子底下,妈妈追着跑着满屋子喂

  2、3岁半的乐乐挑食,喜欢吃鸡肉,不喜欢吃蔬菜

  3、5岁的彤彤爱吃零食,一到超市就大采购,买回一大车的零食

  4、5岁半的木木边吃边玩,不给玩具就不吃饭

 

专家解读:

    1、现象一:

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追着喂。

       父母对孩子吃饭时的紧张态度容易使孩子对吃饭失去兴趣。

    2、现象二:

不爱吃蔬菜。

       对于多数孩子来说,粗纤维的蔬菜难以下咀嚼和下咽,这是正常的。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升,慢慢会改变饮食习惯。

   3、现象三:

孩子爱吃零食。

       孩子通过吃零食获得味觉和心理的满足,这是孩子生理的正常需要。

 

针对案例专家给出的建议:

   1、建立吃零食的规则,比如每天(每2天)买1-2样零食。

由儿童自己选择,给孩子权利选择。

一般买来就给孩子吃,孩子都不会等的。

如何避免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建议家长选择饭后带孩子去买零食。

   2、让孩子自己选择食物,自主进食。

   比如孩子爱吃肉,可采取多种其他方式为孩子补充维生素,可以把蔬菜打碎做肉丸,或给孩子喝果汁、蔬菜汁。

等孩子能力提高后,会改变现有的就餐方式,家长需要耐心等待。

   3、让孩子感受吸收的快乐,从小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妈妈可以每次从后面搂着宝宝,边摸着宝宝的手,边和孩子一起吸收,这种良好的亲子互动可以培养孩子乐于洗手的好习惯)。

 

专家提示:

  1、不要让孩子喝过多的牛奶和碳酸饮料,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膨化食品、果冻等小零食,否则容易引起儿童肥胖。

  2、不要多过干预孩子的自主进食,否则可能会使孩子对吃饭产生恐惧心理。

  3、不要给孩子喂嚼碎的饭菜、过多流食和碎菜烂饭,这些容易放孩子无法获得“咀嚼”带来的乐趣,且容易导致孩子咀嚼本能的退化,并开始依恋奶瓶等替代品。

  4、家长应及早告诉孩子饭前要吸收,不要摸玩具、桌椅等其他物品,饭后要坚持漱口。

吃饭时把饭菜吞咽下去后再说话,不要边嚼食物边说笑等。

  

 

  (四)、培养孩子耐心专注的好习惯--(上)

出现年龄:

整个童年

关键词:

交流(家长与孩子充分交流)、环境(稳定的成长环境)

 

年龄特点:

  1、0-3岁孩子对人和事物属无意识状态,容易被外界干扰。

  2、3-6岁孩子开始从无意识注意-有意识注意,但持续时间以兴趣为主。

 

主要表现:

 1、注意力不集中,没耐心做完一件事情。

 2、多动,一刻不停,小动作多。

 3、不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意思。

 4、不能忍受等待,喜欢打扰别人。

 

宝宝故事:

  1、4岁的牛牛不喜欢妈妈安排的学习内容(蒙氏教具)

  2、5岁的宝宝上课总是走神,沉迷于自己的“无影掌”

  3、3岁的乐乐喜欢一心二用,一会画画,一会玩游戏机,一会看电视,边玩玩具

   4、4岁的彤彤坐不住,总是到处乱跑不上课

 

专家提示:

成长环境、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耐心专注的习惯有重要影响。

  1、现象一:

4岁牛牛不喜欢妈妈给他安排的蒙氏教具学习内容

     牛牛去过很多城市,世界各地,可是变换的环境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不利于孩子专注。

同事,妈妈安排的学习内容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去完成,10分钟内学习了4中教具。

针对5岁左右的孩子,做单一的任务要满10分钟的时间,不可以时间太短。

(简单定时的游戏内容,可以获得最有效的效果)

  2、现象二:

5岁宝宝上课只顾玩自己的手指,走神

    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不利于孩子耐心专注的培养。

父母下班后至少要固定一段时间与孩子交流,否则孩子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易被其他食物吸引。

  3、现象三:

3岁乐乐家里有老人带,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但是一心二用。

    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老人在做家务,他自己安排玩的内容,只是一心二用,一会画画,一会玩早教机,一会就边看电视边玩玩具。

建议家长给孩子的游戏时间做提示,告诉他某个游戏做多长时间。

足够引导,给足够时间,有效指导,对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有很大好处。

 

专家建议:

  1、 给孩子创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整洁、干净、单一。

单一的环境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2、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

交流时要注意提问方式,从孩子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比“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

”“今天班上哪个宝宝的声音最独特呢?

”等关注孩子生活的问题。

   3、每天至少保证和孩子有10分钟的一对一交流。

   3、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安排时间,切忌杂乱,在固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项目。

 

亲子游戏推荐:

   4岁、2岁宝宝+2位妈妈(或多对家庭组合)

   游戏规则:

先用1分钟时间让宝宝观察妈妈的穿着,然后给孩子蒙上眼睛,妈妈们改变装束,让孩子找不同;之后可以角色互换,由妈妈猜,让宝宝做一次小大人

   作用:

利于孩子观察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培养孩子耐心专注的好习惯--(下)

出现年龄:

整个童年

 

关键词:

兴趣(培养兴趣做好的老师)

       结合(讲学习与游戏结合)

 

主要表现:

  1、对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持续时间较长、不喜欢的事情很难坚持。

  2、专注时注意力不容易被打扰。

  3、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

 

宝宝故事:

  1、喜欢音乐的小QQ,1岁半,在和其他小朋友玩得起劲的时候,一听到音乐就放下手里的玩具,手舞足蹈;音乐一停,又继续和伙伴们玩耍。

   2、4岁的苗苗不爱读书,妈妈总是照本宣读。

 

专家提示:

   1、兴趣可以使孩子做事更耐心专注。

     

(1)、 0-3岁时孩子无意识注意时期,容易受到打扰,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培养,如案例中的小QQ。

     

(2)、3岁后要培养孩子的有意识注意力,如下围棋、弹钢琴等。

    (3)、3-4岁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3-4分钟;4-5岁是6-10分钟;6岁-小学,10分钟以上。

   

   2、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培训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

比如可以把学习内容转变为游戏内容,如拼字游戏。

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故事书上的图画进行绘画题材创作。

如果孩子喜欢下围棋,给孩子讲一些历史上人们下围棋的故事,引导孩子的读书兴趣。

 

   3、如何培养孩子专注的好习惯?

    

(1)、家长先询问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把孩子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内容

    (3)、可以增加游戏难度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共同完成游戏。

 

推荐亲子游戏:

 1、听文找“的”游戏  (5-6岁儿童)

    游戏规则:

家长念一段段文,孩子在听到“的、得、地”的时候拍一下手。

之后可以角色互换。

    游戏作用:

培养儿童听知觉的注意力与分辨力。

 

 2、翻翻看游戏

    游戏规则:

准备2套一样的画板,(孩子感兴趣的画),按顺序将图画放好给孩子看,然后把画板翻过去,让孩子为自己手中的图片找出是之前按序排列的哪一张图片。

    游戏作用:

培养孩子视知觉的记忆力与分辨力。

 

 

                       (六)、培养孩子乐观开朗好习惯

出现年龄:

4岁左右

关键词:

培养乐观的精神状态

 

宝贝故事:

  1、输不起的豆豆。

4岁半,上课举手没被老师点名发言就哭,和妈妈下棋不服输,喜欢悔棋。

   2、5岁的妞妞喜欢洋娃娃,被妈妈拒绝后在商场大哭大闹。

  3、4岁的彤彤干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和别的孩子赛跑没得第一就哭。

 

案例分析:

  1、现象一:

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认输的孩子。

     4岁的孩子还让妈妈喂饭,娇生惯养,什么都被包办代替,就容易养成不理解事物发展规则的内在情绪。

比如和妈妈下棋就要悔棋,一受委屈就妥让,闹情绪,孩子有很多的负面情绪。

 

  2、现象二:

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哭。

     爱洋娃娃的妞妞知道妈妈爱面子,掌握了哭闹的武器,总是喜欢大哭大闹。

  

  3、现象三:

孩子们干什么都爱争第一。

     这是正常的现象,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子。

男生做什么事情都争强好胜。

 

  4、现象四:

孩子之间爱相互比“最”。

      家长平时对孩子要求高,给孩子心理造成压力,家长总夸孩子最聪明、最漂亮、最可爱,在孩子的心里,自己就是最棒的。

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针对案例专家给出的建议:

  1、乐观开朗的本质=让孩子坦然地应对挫折。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家里不可以围着孩子转,不可以百依百顺。

被溺爱的孩子,反而没有安全感,不知道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就不开朗了。

 

  2、避免给孩子造成比赛的环境,不要用“最”来要求或者形容孩子。

     明白孩子从小就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会在生活中慢慢调整受挫的心情,不要让孩子去争第一,也不要在孩子得到第一的时候就欢欣鼓舞,更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就说他。

否则孩子会认为,只有自己得第一,才被家人喜爱。

 

  3、在家给孩子定下合理的规定,家长共同遵守。

     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可以答应。

当孩子脾气特别倔强的时候,父母要理解他们,并陪伴着孩子让他宣泄情绪。

 

  4、家长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遇事客观冷静,不要让孩子为你的情绪买单。

  5、父母平时要与孩子做平等的交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温馨提示:

  1、孩子4岁时与乐观相关的心理素质逐渐健全,如果家长不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就常会因为一件小事挫败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失望。

  2、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会挫败孩子的信心与信任。

  3、对孩子一切有求必应,会导致孩子缺乏耐心、变得脆弱、情绪波动剧烈。

  

专家建议:

  1、父母应提供轻度挑战的游戏给孩子,在游戏中培养孩子自信与乐观的精神。

  2、培养孩子生活中各种挫折能力,培养自信乐观品质。

  3、鼓励、教育孩子遇到困难坚持到底,让孩子感受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4、父母不要向孩子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七)、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出现年龄:

整个童年

关键词:

归位、分类、建立规则

 

原则:

  1、让孩子享受妈妈的照顾、妈妈的爱

  2、让孩子做有能力做的事情

  3、教会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宝贝故事:

  1、5岁3个月的妞妞在幼儿园自己穿衣服,可以在家里起床吵着让妈妈帮穿衣服。

  2、4岁5个月的豆豆总是把衣服反穿,鞋子反穿。

  3、5岁的乐乐不愿意收拾玩具,总是把屋子弄得乱78糟。

  4、女宝宝很喜欢收拾玩具,每次大家玩完的玩具,她都认真地收拾好并放回原位。

 

专家分析:

  1、孩子在学校总是表现理性的一面,回家后总是需要透过被家人照顾而获得“爱”,尤其是早上起床时。

所以妈妈可以在宝宝早上醒来时,为宝宝放些美妙的音乐,陪着宝宝自己穿衣服。

如果早上急着出门,可以帮孩子穿好衣服,抱着宝宝离开家门,不要总是语言上催促孩子。

 

  2、孩子倒着穿衣服、鞋子是正常的。

因为儿童早期看到的世界的影像就是倒着的。

所以孩子一年级时6、7这样的数字经常会倒写。

可以指引孩子自己去发现。

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做事情。

如果孩子扣难扣的纽扣,就让他自己慢慢扣,不要打扰他,让孩子专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3、不要将孩子的玩具简单地放在一个大箱子里,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次孩子想找一个玩具时,不是马上可以看到,还需要把整个箱子倒空,心理上感觉很不舒服。

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用塑料筐将玩具分类,摆在架子上,让孩子一眼就可以看到,方便孩子自己分类整理。

     

重点强调问题:

    1、孩子2岁半前不能理解家长要求把玩具归类的概念,需要大人协助。

家长需要给孩子营造属于他个人的空间。

儿童一般不是想了去做的,而是看见了才去做。

所以父母应该将玩具放在合适的地方,制造一个氛围。

孩子拿的时候,自然会慢慢明白,家里是有序的。

    2、遇到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父母不可以期望立刻解决。

孩子的实际成长过程需要经历1-18岁的漫长过程。

 

专家建议:

    1、积极培养孩子的收拾整理意识,父母不要为孩子包办代替,否则就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

    2、逐步培养孩子的收拾整理技能,提高孩子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3、为孩子示范一半,另一半留给孩子做。

    4、不要把整理房间称为“做家务”,可以说成“紧急行动”。

    5、父母做事要善始善终,为孩子树立榜样。

 

亲子游戏推荐:

倾听大自然

  游戏规则:

1、让孩子闭上眼睛,然后问孩子听到大自然是什么样的,鼓励孩子自己描述。

            2、蒙上孩子的眼睛,让孩子摸大自然的东西,并让孩子猜摸到了什么。

 

 

(八)、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好习惯

出现年龄:

2岁以后

关键词:

建立安全意识,培养防范技能

 

温馨提示:

   1、人类天生具备自我保护意识,1-3岁的孩子在家长的保护下避免受到伤害,茁壮成长。

   2、4-5岁的孩子可以了解一些基本安全保护方法。

   3、6-7岁的孩子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知道下懂得并掌握基本的自救方法。

 

宝贝故事:

   1、5岁半的男孩,在家里爬上爬下,爬到书架上、阳台上。

在学校和伙伴们在楼梯口打闹。

   2、男孩子们总喜欢追逐打闹,很容易手被门夹到。

   3、4岁的豆豆在超市等妈妈,站在原地被一个陌生阿姨带走,跟着阿姨去找妈妈。

 

原因分析:

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还没建立起来,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强。

 

应对方法:

   1、观察学习法

      让孩子学会自主观察,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父母给予适当的指导。

比如和孩子做“小小安全员”、“安全小记者”游戏,让孩子把家里、社区等不安全的地方找出来、画出来、拍下来。

   2、适度体检学习法

      父母带领孩子对危险事物做适度体验,加深孩子的印象。

比如摸一摸热的蒸气、开水瓶盖等。

    3、游戏学习法

      带孩子去科技馆,参加逃生演练等,参加一些类似的社会团体活动。

   4、如何应对陌生人?

      首先家长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光和孩子说不要和陌生人走是不起作用的。

孩子分辨能力差,不能识别微笑着和自己套近乎的人的意图。

平时要将家庭地址、电话告诉孩子,让孩子熟记于心。

生活中正确引导孩子辨别是非。

 

专家提示:

    1、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大胆探索,不要过分束缚孩子,

    2、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技能,提高认知能力,给孩子读读报纸上的案例,买相关书籍和光盘,与孩子共同观看,加深印象。

    3、不同年龄段,对孩子进行不同的自我安全意识培训,做到多提醒、常关注。

    4、切忌经常故意夸大身边的危险、恐吓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对陌生的环境产生过度恐惧,变得胆小,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推荐亲子游戏:

盲人摸象

  给孩子蒙上眼睛,让孩子用双手去触摸户外的大自然。

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让孩子带着妈妈摸,让孩子解说。

 

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