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0514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docx

江苏高二小高考地理复习

地理1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及可供呼吸的大气

2.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适宜于生命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3.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错)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

4.与太阳系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特殊原因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错)与太阳系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特色原因是有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大气这三大内部条件。

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是外部条件,其他行星也具备

5.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和土星,质量与体积大

6.人类目前已知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7.“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错)河外星系不是具体的天体系统指总星系中银河系以外的所有星系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剧烈的太阳活动会扰乱电离层,从而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磁暴、极光、气候、产生磁暴等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所致

2.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太阳活动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中的地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黑子

光球层

太阳活动强弱标志

黑子和耀斑这两种现象最易被观测,已被证实和太阳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耀斑

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标志

太阳风

日冕层

3.当太阳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大气层,易发生“磁暴”现象,太阳黑子则不会诱发“磁暴”

4.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标志,活动周期是一致的,耀斑数量的变化随着黑子数的变化而变化,太阳活动高峰期,紫外线强烈,应减少户外活动,活动周期均约为11年

5.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极夜地区会出现极光现象,地球上磁针不能正常指示方向,导航系统将受到干扰

6.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活动(错)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不仅仅是太阳活动

注意:

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是地球公转导致的

7.水循环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根本能量来源也是太阳辐射

区别:

低温冻害属于气象灾害,雾霾属于大气污染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虽然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射放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稳定的太阳辐射使地球有了适宜生存的温度条件,有利于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繁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级越来越小,两极为零

2.以恒星为参照物,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3时56分56秒为一个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3.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4.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世界各地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所导致的

5.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形成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对)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线点在南北回归线及之间的地区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6.距近日点越来越近,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越来越快,对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没有影响

7.经度相同则地方时相同,日出时刻相同(错)因经度不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相同经度地方时相同。

同一经度,在春秋分日,地方时相同,日出时刻也相同

8.12月17日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错误)南极圈内部有极昼现象,但是还没有延伸到南极圈上

地球的圈层结构

1.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即以上地幔的顶部,与地壳构成地球的岩石层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莫霍界面是划分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分界面”(错)莫霍界面是划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球内部的圈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石林为卡斯特地貌,主要地质作用为流水侵蚀,形成石林的岩石为可溶性岩石,为沉积岩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为流水溶蚀(流水侵蚀),是外力作用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2.沉积岩有两个特性:

一是由层理结构,二是可能含有化石

3.岩石位于岩浆活动通道附近,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背斜(储油、天然气),向斜(储水)

5.冰川石林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

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既不是外力单独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单独内力作用的结果,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7.神钟山岩石是岩浆岩(侵入岩),后变成高耸的山峰。

先是岩浆侵入地壳逐渐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后该处地壳被抬升,地势增高,再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将外层覆盖物和较松软的部分剥蚀,最后露出

8.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滑坡。

砂岩和泥岩易发生滑坡

9.侵入型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是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为变质岩,由内力作用形成

10.地壳物质循环主要是地壳物质受内外力作用不断运动变化、周而复始的过程

11.大理岩为变质岩;石油是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被埋藏在底下形成的,应在沉积岩中

12.片麻岩由黄岗岩变质形成,为变质岩;岩浆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地表形态的变化

1.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和变质作用等(错)外力作用主要变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3.断层两侧上升的一侧是地垒(一般是断块山体),下降的一侧为地堑(平原或谷底)

4.地质构造为褶皱(向斜、背斜)和断层是地壳运动在地层留下的“痕迹”

5.地表径流对流经地区的岩石具有侵蚀、搬运、堆积的作用,可以形成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多种地貌类型;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

人类影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地表径流,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措施

6.背斜成谷是内力挤压和外力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对)

7.滑坡发生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8.蒸发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的原因:

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9.海绵城市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性质,使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

10.黄河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黄土高原黄土堆积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11.背斜:

背斜顶部因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底

大气受热过程

1.阴雨天—大气逆辐射强—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弱(成反比)

晴天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大部分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

2.拉萨成为日光城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3.地表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直接原因

4.大气逆辐射的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地面辐射失去的能量还给地面,所以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5.近地面大气能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

6.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地表受热不均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7.地面受热不均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压差异,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8.“高处不胜寒”是因为高空空气稀薄,大气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而形成的(错)高处不胜寒主要是因为海拔高,距地面较远,到达的地面辐射少,而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9.“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气温低则气压高”(错)大气对流层中,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气温也下降。

所以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比高空气压高,温度也高。

就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温低,气压也可能低,例如副极地低气压带

10.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

11.熏烟法可以增加大气对对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和大气逆辐射能力;覆盖法可以减少大气与地面的热量散失

12.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

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

13.热岛现象是导致城市风的成因,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14..塑料大棚具有保温作用,改善的是热量条件

气压带与风带

1.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三圈环流在高低纬和海陆间进行水热的传递与交换,使低纬不至于太热,高纬不至于太冷

4.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

5.东南信风带:

受其控制温和多于;东北信风,受其控制降水少,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受其控制,温和多雨

6.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缺水,蒸发量大,降水量少;我国的塔里木河主要参与陆上内循环,台风在海上的降水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在陆地上形成的降水参与的是海陆间水循环

7.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高压吹向低压,为冬季的西北风

8.印度半岛,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西南季风

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夏季顺时针方向,冬季逆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

9.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可以种植水稻

10.从山海到济州(韩国)再到福冈(日本),温度逐渐上升,降水逐渐增加

原因:

从上海到福冈,受冬季风影响逐渐减弱,海洋性加强,东部地区受沿海暖流的影响

1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少,升温快,降温也快。

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大小

12.风力大小:

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13.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主要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具有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是水稻生产的不利因素

14.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15.三种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的形成是由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草原带的形成是由于受东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热带荒漠带的形成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所以三种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16.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热量越高,山体越高,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17.马达加斯加岛,西侧为热带草原,东侧由于受洋流、地形及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体现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热带雨林

年降水量大且不均,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小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热带草原

干湿分明(四季不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内部和西岸

热带荒漠

呈现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是:

洋流和地形

气候干燥。

土壤贫瘠(秘鲁)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洲南部、东南部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暖热,冬季较温暖,有十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且旱季时间比雨季长,位于亚州南部和东南部(印度半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冬季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不是“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洲东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和气温年际变化小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

欧洲西部分布较广主要受地形、洋流、海陆轮廓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部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或距海远

寒带气候

终年寒冷,降水稀少

南北极圈以内地区

苔原、冰原气候

注意:

气候类型为:

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名称为热带荒漠带;地中海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天气系统

1.冷锋影响下的灾害天气有寒潮、沙尘暴

2.夏季陆地上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而同纬度洋面上气温相对低,近洋面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冬季陆地上气温较低,近地面形成高压,而同纬度洋面上气温相对高,近洋面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季风,天气阴冷干燥

3.冬季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气流下沉,形成寒冷干燥的天气

4.冷锋过境后,被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5.“曝伏”就是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形成的“伏旱”天气,出现多日的天气晴朗、炎热干燥;“曝伏”时间大致是7月中下旬,正值北半球盛夏

6.气压低,为低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因此昼夜温差大

7.苏州省初夏时节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

8.反气旋(高压),受其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

9.“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由冷锋造成的”(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时节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

10.“我国北方冬季”暖风天气少见,气旋活动少,主要受冷锋的影响较大,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降水,利于消散雾霾(气旋也可以,但是注意我国北方冬季的条件)

11.冷锋即将过境,天气会变得极其不稳定,会出现降温、大风、雨雪天气。

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在冬季的可能性很小。

雨雪、大风之后,可吸入颗粒物以降水的形式滞尘或以大风的形式消尘

1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伏旱天气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13.夏季的暴雨,冬、春季的汉朝和沙尘暴都与冷锋有关

水循环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循环运动的过程(所以不是指大陆上各种水体的相互交换)

2.水循环过程连接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有利于促进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移动

3.水循环意义:

使地球上的水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塑造地表形态

4.水循环过程是持续的,不会被其他事件或物体中断

洋流

1.秘鲁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西风和东南风的风吹拂下,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冰水上泛的现象,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提供充足的饲料,形成秘鲁渔场

2.一般规律是“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但有些例外,例如索马里半岛附近的洋流随冬夏季会发生方向变化

3.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一定比寒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错)中低纬海区的寒流(大洋东岸为寒流)比中高纬海区的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相同(错)垂直地域分异主要是由垂直方向上由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而纬度地带分异主要是由纬度的差异导致热量的变化引起的

2.植被(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路线

1.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现代科技条件下,聚落分布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仍然很大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1.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如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下垫面性质、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

2.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指全球变暖,也包含极端天气、气象灾害加剧。

全球变暖对人类影响弊大于利,全球变暖加剧了全球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概率

3.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生态环境恶化

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异常,气温变化增大,雪线上升,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少;年温差的增大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

4.死海面积不断缩小的自然原因是全球变暖带来的蒸发加剧;人为原因主要是约旦河上游大量引水,导致如河净流量减少,死海为内陆盐湖,周围不适合围湖造田

死海为内陆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不明显,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塔里木河下流出现多年断流,其主要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3.鲁尔区依靠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石主要依靠进口,一度发展成德国的“工业心脏”

4.资源利用从开源节流的角度、产业调整从产业结构的角度采取主要对策

5.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不是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

6.五大湖发展初期。

五大湖周围煤铁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由此发展煤炭、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

7.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加大,可利用的资源总类越来越少(错)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加大,同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

8.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故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的消耗量就越大,所以在相同条件下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9.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人口稠密,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故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其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

10.煤炭资源过度开发容易导致资源的枯竭;山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不科学的资源开发容易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山区的植被破坏容易导致石漠化(荒漠化)问题,而不是盐碱化

11.资源越丰富,该区域养活的人口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高。

资源是一个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

12.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生产力分布格局不匹配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原因

13.京津翼位于华北地区,春旱较为严重,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不足,措施:

修建水库,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以改变不稳定的径流,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

14.“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水土保持”(错)核心是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自然灾害

1.台风是我国最常见、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错)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影响较大,洪涝灾害是我国最常见、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台风造成的灾害天气主要有强风、风暴潮、暴雨

为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应修建海堤,并加强监测

2.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封面活动有关,例如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不是地质灾害,而是气象灾害

3.人类活动可以加剧泥石流、地震、寒潮等地质灾害(错)寒潮不是地质灾害而是气象灾害

4.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是寒潮(或低温冻害),主要措施是:

加强寒潮的监测和预报

地理2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而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2.人口数量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共同作用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人口迁移

1.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郊区的种植比重不断下降,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

2.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是中青年人口迁出多

3.该国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模式和经济模式的大小,相当于人口容量。

因此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环境承载力

2.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

3.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脆弱我我国的基本国情

4.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呈正相关的关系(错)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5.资源越丰富,该区域养活的人口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高。

资源是一个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因素

6.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对)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科技水平越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对资源的利用范围会扩大,环境人口容量就会变大

7.人口总量×人口增占率=人口变动值;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在田中”城市规划的优点是: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保护水乡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

2.距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城市地价的重要因素;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3.蔬菜、花卉、乳畜为主的农业,分布于城市的近郊区

4.长三角城市群优势:

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濒江临海的区位等(规模最大)

中游城市优势:

长江航线与南北交通通道(铁路)的交汇点

中三角城市群地理位子优越,有利于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环渤海城市群依托位置优势,继续打造沿海向外型工业基地的建设

5.影响铁路选线的社会积极因素:

人口与城市分布

6.城区分布最广为住宅区;在城市边缘,且靠近铁路和公路为工业区;若城市规划合理,工业区应往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地区

7.皖江城市带属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有位置的优势(临近长三角地区)、国家政策的优势、成本优势(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低价低、资源丰富等)

8.城市通风廊有利于加快城市流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减少雾霾天气频率

9.上海能成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原因有:

位于沿海与沿江的交汇点,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品贸易繁荣;技术力量雄厚;腹地广阔;对外辐射能力强

城市服务功能

1.根据中心地理论知识,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数目越少

2.从城市的职能看南京是省会城市;南通从交通看,濒江临海

3.拉萨成为该地区最大城市的条件有:

宗教中心;政治中心;农业发达;经济发达;气候较适宜

4.城市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但是同等级城市彼此间距离越远

城市化

1.城市化的表现:

城镇规模扩大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差异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产量减少的原因:

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耕地,种植结构调整

4.苏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水平高,速度快

5.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6.城市化过程中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市场腹地广阔不是问题而是优势

7.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郊区的种植比重不断下降,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

8.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

9.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是城市化(错)工业化可以快速地推动城市化,但是城市化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