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512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docx

度省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

附件:

201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安阳市拟推荐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推荐

等级

1

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朱荷琴,简桂良,冯自力,郭红甫,李志芳,金石桥,宋晓轩,张西岭,师勇强,卢美光,赵丽红,郑鈜爽,胡小平,齐放军,张文蔚

一等奖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我国乃至世界棉花生产上的两大重要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危害的捷径,而准确有效地鉴定其抗病性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据此开展了本项目研究,科技部支撑计划和农业部转基因专项给予了资助。

该项目对来自我国12个省84个县的167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基因检测及致病力测定。

结果表明,新疆菌株与内地菌株在遗传上差异明显,属于不同的SSR类群;落叶型菌株在我国三大棉区均有出现;我国的棉花黄萎病菌存在强、中、弱三种致病力类型,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为优势类型;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菌株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主,致病力水平较高,抗黄萎病鉴定选用偏强致病力菌株;新疆棉区以弱致病力菌株为主,致病力水平较低,抗黄萎病鉴定选用中等致病力菌株。

据此,已筛选出适合我国三大棉区抗黄萎病鉴定的标准菌株33个,其中黄河流域15个、长江流域13个、新疆棉区5个。

建立了用于抗病性鉴定的标准菌株资源库及其生物学性状、致病力、SSR指纹图谱等信息档案,为抗病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枯、黄萎病抗性鉴定的可比性、准确性,创新了以“相对病情指数”为统一“度量衡”的评价技术,解决了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结果无法校正、可比性差的重大难题。

研制出种沟接种、土壤拌菌和无底纸钵蘸根接种3套人工接种技术。

创新完善了枯萎病苗床病圃法、纸钵土壤接菌盆栽法,黄萎病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人工病圃法。

其中,纸钵土壤接菌盆栽法和人工病圃法已形成国家标准。

“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黄萎病鉴定周期由原来的140天缩短到45天左右,一年可进行多批鉴定,为大批量棉花材料的抗病性鉴定提供了技术保障。

项目期间,为国家和省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722个品种(系)进行抗病性把关鉴定,鉴定出333个抗(耐)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累计推广2.8亿亩,近三年增加经济效益26.9亿元。

还为国家科研项目、育种单位提供的3819份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覆盖棉花相关科研项目的70%,全国育种单位的85%。

上述工作为我国棉花枯、黄萎病的控制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使这二种“癌症”病害的从猖獗危害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对鉴定筛选出的抗病材料进行深入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为未来克隆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打下良好基础,发表了相应的SCI论文,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2

优质高产广适谷子新品种豫谷14、豫谷15选育及应用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刘金荣,王素英,路志国,闫宏山,刘海萍,蒋自可,宋中强,程静,李冬花,王淑君,谢明杰,马翠平,路志芳,张艳红,崔志军

一等奖

该项目属于农艺学农作物育种学科领域。

豫谷14(安05海-7169)、豫谷15(安04-4783)是以自育品种豫谷9号作母本,中间材料安99-2540、安99-223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过安阳和海南两个生态区选育而成的国家谷子新品种,分别于2008年、2010年通过国家鉴定,主要特点是优质、广适、出米率高、早熟等。

一、优质。

豫谷14、豫谷15小米营养丰富,米粒鲜黄,香味浓郁,在全国第七届优质食用粟鉴评,分别被评为国家二级优质米和一级优质米。

二、高产、广适。

豫谷14,2006~2007年参加国家区试(华北夏谷区组),平均产量为342.73公斤/亩,较对照统一对照豫谷5号增产8.39%,居参试品种第2位,增产点率为80%;2007年生产试验亩产380kg,较对照增产7.13%,居参试品种第2位,增产点率100%;豫谷14在2013年国家谷子中心做的春谷区18个品种引种试验中,创造了夏谷春种亩产517.9公斤的记录,比张杂谷3号增产30.6%,位于第一位。

豫谷15,2008~2009年参加国家区试(华北夏谷区组),平均产量352.59公斤/亩,较对照冀谷19增产5.98%,增产点率88.24%;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21.39公斤/亩,较对照增产5.22%,居参试品种第3位,增产点率83.3%;豫谷15,2010~2011年参加国家区试(西北春谷区组),两年平均亩产300.0公斤,平均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2.51%,居两年参试品种第2位。

经查证,豫谷15是国家谷子区试设置以来,参加国家区试华北夏谷区组、西北春谷区组试验都增产的两个品种之一。

三、出米率高。

豫谷14、豫谷15出米率分别为77.9%、78.56%,其中豫谷15相对出米率位于2002年以来通过国家鉴定的夏谷品种的第1位。

四、米产量高。

豫谷15亩产米量277公斤,位于同期参试品种的第第1位,2002年以来国家华北夏谷区鉴定品种的相对出米率高的第4位

五、早熟。

豫谷14、豫谷15在华北夏谷区,生育期分别为84天、87天,比对照品种早5天、2天成熟;西北春谷区豫谷15生育期为126天。

六、综合抗性好。

国家区试自然鉴定:

豫谷14抗旱、耐涝性2级,谷瘟病抗性2级;豫谷15抗倒、抗旱、耐涝性均为2级,对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抗性分别为2级、1级、3级。

七、经济效益显著。

豫谷14、豫谷15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推广种植256万亩,增加粮食5683.2万公斤,获经济效益2.233亿元。

豫谷15申请了国家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100584.8,公告号CNA006929E。

发表有关项目论文20余篇。

3

黄淮海平原三大类型棉田优化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科技学院

董合林,李鹏程,王树林,刘爱忠,黄殿成,

张志勇,祁虹,王彩霞,林永增,董天浴

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黄淮海平原棉田氮磷钾肥料配比不合理(即氮、磷肥施用量偏大,钾肥施用不足),肥料利用率及施肥效益低等问题,开展了黄淮海棉区棉花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及不同亚区主要种植制度棉田氮磷钾肥料高产与经济施用量及其优化配比研究。

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黄淮海棉区棉花不同生育期养分吸收特性,建立了棉花养分吸收模型,将棉花养分吸收过程划分为始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其中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快增期均开始于开花期前后,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盛花始期;同时确定了棉花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熟性品种氮、磷、钾养分吸收数量及其比例。

上述结果,为合理确定本棉区棉花氮磷钾肥料施用量、施用时期及其比例提供了理论依据。

采用连续定位田间试验,确定了淮北平原亚区和华北平原亚区麦棉两熟周年两季高产与经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采用连续定位或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确定了华北平原亚区一熟棉田高产与经济施氮量及最高产量与最高效益氮、磷、钾肥料优化组合;京津唐早熟亚区一熟棉田高产与经济施氮量。

依据上述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制订了黄淮海棉区淮北平原亚区和华北平原亚区麦棉两熟周年优化施肥技术规程及华北平原亚区一熟棉田优化施肥技术规程,并先后在黄淮海棉区华北平原亚区豫北、冀中南、鲁西北、鲁西南,淮北平原亚区豫东地区,京津塘早熟亚区冀东地区,以及长江流域棉区南襄盆地亚区豫西南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

淮北平原亚区麦棉两熟优化施肥技术在河南商丘市、南阳唐河县等应用后,小麦平均亩产375千克,籽棉亩产261.2千克,小麦、棉花单产分别比非应用区增加13.6%和8.8%,两季亩增收277元,亩增收节支421元;华北平原亚区麦棉两熟优化施肥技术在山东菏泽市等应用后,小麦平均亩产360千克,籽棉亩产247千克,小麦、棉花单产分别比非应用区增加12.5%和9.8%,两季亩增收282元,亩增收节支427元;华北平原亚区一熟棉田高产高效施肥技术在河南内黄县、安阳县、河北威县、成安县和南皮县等应用后,籽棉亩产280千克,比非应用区增加9.8%,亩增收229元,亩增收节支290元。

2010~2013年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217万亩,其中在河北省累计推广510万亩,河南省累计推广387万亩,山东省菏泽市累计推广320万亩,比非应用该技术棉区平均增产籽棉9.4%,累计新增籽棉产量18649万公斤,新增产值161734.5万元,新增利税161369.4万元,节省支出51585.6万元,增收节支总额212955万元。

4

优良玉米杂交种安玉12选育及应用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

崔俊明,康广华,卢道文,孙海潮,芦连勇,牛永锋,郑丽敏,裴振群,刘智萍,宋长江

二等奖

针对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中存在着病害发生严重,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少等问题,按照创新和拓展“选系基础和杂优模式”的思路,以高产、优质(高蛋白)、多抗(抗多种病害)为目标,历时十多年的攻关,成功打破玉米品种高产与优质(高蛋白)、高产与多抗(抗多种病害)有效结合难的瓶颈,育成了以自选系A28作母本,A41作父本的杂交种安玉12。

先后通过河南、河北两省审定,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十五”第一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连续多年被列入河南省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和良种补贴推介品种。

安玉12在综合抗病性和蛋白质含量方面达到同类品种的国内领先水平。

获安玉12和A28植物新品种权2项。

  育成了通过河南、河北两省审定的“两高一多”优良玉米杂交种安玉12,即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抗多种主要玉米病害。

(1)高产,稳产。

两年河南省玉米区试18点次全部增产,比对照种掖单13号增产17.9%。

河南省玉米大区生产试验,比对照种豫玉18号平均增产9.95%。

两年河北省玉米区试平均719.3㎏/亩,河北省生产试验平均678.5㎏/亩。

(2)蛋白质含量高。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定,粗蛋白质含量12.02%,粗脂肪含量4.1%,粗淀粉含量71.43%,赖氨酸含量0.29%;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

蛋白质含量12.39%。

安玉12粗蛋白质含量超过饲料玉米国家一级标准2个百分点以上。

(3)多抗,抗8种玉米病害。

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和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安玉12对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黑粉病、矮花叶病、灰斑病、粗缩病均表现中抗以上。

  育成了优良玉米自交系A28和A41,丰富了我国玉米高产抗病、优质(高蛋白)抗病的种质基础。

A41是运用相同雄亲交叉巢式遗传设计育种技术,把自育黄改系5旅导入亚热带玉米种质SWAN1育成,融合了国内塘四平头种质和亚热带玉米种质的优点,具有品质优良、抗病性突出、丰产性好的特性,拓展了黄淮海的优质、抗病玉米种质基础,为我国热带玉米种质利用积累了经验。

A28是把自育Reid选系与美国杂交种9961选系杂交后经连续自交选择育成,融合了国内Reid种质和美国现代抗病种质的优点,具有自身繁殖产量高、抗病性突出、雄穗分枝少花粉量大的特性,拓展了黄淮海的玉米高产、抗病种质基础。

利用A28不仅育成了安玉12,还育成了国审安玉13等玉米品种,推动了玉米育种水平的提升。

研究建立了安玉12高产栽培技术和亲本繁育及杂交制种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建立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新品种推广模式,加速了安玉12示范推广。

在河南、河北两省累计推广1785.1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3.8亿元,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发表学术论文3篇。

5

湖泊沉积物及地表土壤重金属含量反演建模问题研究

安阳工学院

刘振东,李国才,王昆仑

二等奖

利用环境磁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具有样品用量少、灵敏度和分辨率高、适用范围广(野外、室内)、简单快捷、对环境非破坏性和费用低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的时时监测。

应用于湖泊、海洋、河流、大气(雾霾)、道路尘埃和土壤等环境载体固体颗粒物质的重金属污染普查,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经过多年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与其它环境化学技术监测成本相比,同比降低50%以上。

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项目利用环境磁学和环境化学以及现代重金属检测技术(例如扫描电镜、XRD)等,结合区域环境背景,研究了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磁性矿物的成分、磁性颗粒的大小、磁性矿物的来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研究了湖沉积物磁性与重金属污染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矿物磁性与重金属含量相关性机理等,利用反演建模法建立了城市地表土壤重金属污染模型。

  一般的环境污染测试采用的是化学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等),虽说化学分析技术能解决一些环境污染的实际问题,测量结果准确、精密,但由于化学分析费时、费力,对测试环境有特殊要求,不能野外时时作业,价格昂贵,且容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只能应用于环境重金属污染“精查”。

环境磁学技术可以为大规模环境重金属污染监测寻找靶区。

举例说明:

利用环境磁学技术,一台野外使用的磁化率仪价格仅几千元到几万元,重量几公斤、测量一个数据仅需几秒种,可以连续测试和计算机辅助处理数据,大大提高了环境污染普查的工作效率,为精细测量重金属环境污染强度提供“重灾区”。

经过近几年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环境磁学技术与一般的环境化学监测技术相比,大大降低了环境监测成本和劳动强度。

  该项目研究结果包括:

①环境载体物质磁参数与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高度之间存在某种关系;Cr、Ni和Cu等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源;Cd、Pb和Zn等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交通污染源;砷和汞多数来源于单质污染源。

②利用反演建模法建立了城市地表土壤重金属污染模型。

③在环境载体物质的磁参数测试的相互比较中,磁化率测量最为简单,环境载体物质(湖沉积物、地表土壤、道路和空气尘埃等)的磁化率与其重金属(全铁Fe、Co、V、Mn、Ti、Ba、Cr、Ni、Cu)含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可以用磁化率作为环境载体物质的重金属富集强度的代用指标。

利用磁化率监测环境载体物质的重金属污染,效果显著、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当环境载体物质成分复杂,磁性较弱时,可以用其饱和剩磁作为重金属污染的代用指标。

  环境磁学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的先行手段,与地球化学、矿物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在快速高分辨的重金属污染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6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工艺技术和成套装备

河南省澳斯迪环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王玉利,郝东生,闫红宾,付强,郝付朝,李建山,王秀月,王广生,金玉,和爱民

二等奖

该项目属于环保项目,属于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回收的领域。

  该项目采用自动分选的工艺技术分选回收生活垃圾中的有用物资,利用综合处理的方法,把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制成有机堆肥,把无机物(砖瓦石块等)破碎后用于制砖,把废旧塑料制成颗粒,回收金属的工艺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回收技术生产工艺研究,吸收了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的先进工艺技术,自主研发的综合处理工艺和成套设备,如,自动破袋机、自动分选机和自动化DCS系统设备等,其中的部分设备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利用该工艺技术建设了多家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总体性能指标为:

①垃圾综合处理率:

100%;②资源化利用率:

95%以上;③生产污水:

循环利用;④厂界噪声:

符合GB12348—2008;⑤无害化:

符合GB7959-87标准;⑥有机肥料符合:

GB8172-87标准;⑦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15063-2001标准;⑧混凝土路面砖:

符合JC/T446-2000标准。

生活垃圾分选的预处理系统、自动分选系统,采用机械筛分、风力、重力、磁力相结合技术对不同分选段的物料进行精分选,提高分选效率。

把制肥、制砖工艺技术作为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手段。

利用制肥和制砖技术把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制成有机肥和建筑用砖,通过水洗破碎技术把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制成塑料颗粒,利用电磁除铁器高效回收生活垃圾中的金属。

生活垃圾中的废物得到了全面的资源化利用。

该项目开发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主要针对我国的混合收集的垃圾处理,混合垃圾的处理关键是分选,分选彻底,资源化和回收效率高,实用性强,自动分选技术国内领先水平。

7

基于CSLA架构的企业生产制造执行信息化系统

安钢集团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

王新江,张广清,马建忠,王振亚,姬文红,吴曙晶,房戈

三等奖

基于CSLA架构的企业生产制造执行信息化系统是安钢信息化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整合了生产、物流、运输、销售、能源、计质量等业务,贯彻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理念,与生产工艺、业务需求紧密结合,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实现了用信息化技术科学指挥生产、合理调拔资源、提升管理水平的设计目标。

系统特点有以下:

1、覆盖范围广,应用领域深。

2、对成本核算的技术支持。

该系统以其对生产、质检、能源等数据的精确采集,对工艺流程的全范围覆盖,对业务关系的条分缕析,为公司级及各产线的成本核算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3、优化配料管理,炉料结构得到大幅改善。

4、计划管理贯穿整个业务流程。

采购计划、运输计划与生产计划实现“三化融合”,生产计划指导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指导运输计划,运输计划影响生产计划,环环相扣,互为基础。

5、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实现了对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对重要设备的状态监控。

6、高度智能化。

实现了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投收料、报工业务的自动上传。

7、丰富的接口功能。

通过丰富的接口与铁路预报系统、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实现了信息交互。

8、可配置管理。

检验计划、质检工艺路线、调拔水分、物料管理等关键指标都实现了可配置管理,与此相关的业务调整后只需修改配置界面,无需重新编程。

9、与生产和实际业务的紧密结合。

系统重点解决铁区三大生产管理问题:

配料管理、物料管理、工况(炉况)管理。

配料优化和炉况顺行,是物料稳定流动和生产优质铁水的重要保证。

10、用质检数据指导各环节生产,实现了从最终产品、过程产品到大宗原燃料全流程的质检信息追溯,便于分析查找问题。

系统功能强大,与生产工艺、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有流程、有管理、有思想,使用了三层架构、多线程、实时数据库、WEBSERVICE等多种先进技术。

通过对安钢物流系统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2012年1~10月份节省火车延时费600万元,物流速度提高30%,实现了物流的大进大出。

大宗原燃料与过程产品质检数据在焦炉、烧结机、高炉配料工艺上的应用,为优化炉料结构贡献了6.2%的效能提升,年创效2000余万元。

并使安钢与上游原料供应商、物流公司、下游钢材经销商的联系更加紧密,物流通畅,信息互通有无,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为大家共同克服困难做出了贡献。

系统应用的软件著作权有:

安钢数据通讯中间件软件V1.0、安钢数据采集及发布管理软件V1.0、安钢综合报表管理软件V1.0。

8

低阶弱粘结动力煤配煤炼焦研究与应用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王子亮,张纪民,张智勇,高立东,郑红军,李洪钧,胡涛

三等奖

低阶弱粘结动力煤配煤炼焦研究与应用

1、技术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扩大炼焦煤资源的发明,具体的说,是将非炼焦煤即动力煤中部分煤种作为炼焦煤进行配煤炼焦的技术。

属于煤化工生产的领域。

国家煤炭分类标准,按照变质程度具体为:

褐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无烟煤。

其中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为炼焦煤,其他煤种作为高炉喷吹、发电等动力用煤。

各煤种中炼焦煤储量少,价格高,目前行业内因工艺配置不同,所以各炼焦煤种配比量也不相同。

本发明主要是改变传统原有配煤机理,通过调整工艺参数等手段,将部分非炼焦煤即动力煤进行处理后作为炼焦煤使用。

扩大了炼焦煤源,降低了生产成本。

2、技术创新:

该项目在顶装焦炉中配入5%左右的低阶弱粘结动力煤替代基础炼焦煤,经过对低阶弱粘结动力煤的特殊处理并结合干基配煤技术,利用炼焦炉自动加热控制方法,确保焦炉加热均匀性,保证了焦炭质量,该配煤技术目前国内领先。

技术开发过程中发明项“炼焦炉自动加热控制方法”和实用新型“40Kg底开门实验焦炉装煤箱”、“槽型托辊跟换装置”、“一种新型焦炉阀体”已授权专利。

3、技术指标:

低级弱粘结动力煤配入后,焦炭各项生产指标较好,焦炭灰分有明显降低,抗碎强度M40有明显升高,耐磨强度M10略有升高,热强度变化不大。

安钢焦化厂配入低阶弱粘结动力煤后,焦炭各指标如下:

M40>81,M10<7.0,灰分<13,硫分<0.9%,CRI<28%,CSR>62%,焦炭质量达到国家冶金焦炭质量标准,能够满足高炉炼铁生产需要,焦炭质量更加稳定,并且成本更低,整体效果更加明显。

4、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2011年6月安钢焦化厂将该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2011年11月河南利源焦化厂引入该项技术并应用到工业生产,2011年12月豫龙焦化厂引入该项技术并应用到工业生产经,经过两年多的使用,均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扩大了炼焦煤源,并降低了配煤成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9

烧结机烟气脱硫工艺研究与应用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李存牢,程国彪,刘永民,刘升,李社锋,

马忠民,朱丹

三等奖

该项目针对氨法脱硫工艺进行细致分析、吸取氨法脱硫先前的优点、克服出现的问题,采用三段双循环双塔脱硫工艺技术,解决了常规单塔和多塔组合设计的不足,在对副产物硫酸铵进行浓缩的同时使原烟气温度降低到有利于吸收的温度;针对大型烧结机机头烟气特点(烟气量大、风量波动、含灰量大、二氧化硫含量变化区间大),采用了“塔内常压氧化+塔外加压氧化”的低能耗、湿式氨-硫铵法工艺,实现了烧结烟气二氧化硫的深度脱除、脱硫液相的深度氧化及附产品的高效转化;采用浓缩脱硫双塔结构、“高效填料+空喷”组合式脱硫塔,实现了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细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针对大型烧结机机头烟气含尘量大的特点,采用“反冲水力搅拌+沉淀板框压滤”工艺,实现烧结烟气粉尘的外排控制及回收再利用;采用钢支架吊挂湿烟囱技术,在满足脱硫后的烟气功能的同时,解决了吸收塔塔体与烟囱间连接的膨胀问题,并且便于检修;采用特殊的氨逃逸、气溶胶控制技术,严格控制脱硫吸收液pH值,优化补氨方式,有效控制了氨逃逸现象;采用先进的防腐蚀技术,根据各个工艺阶段的腐蚀特点,采用树脂玻璃钢、玻璃鳞片、哈氏合金、316L不锈钢有效控制腐蚀问题;针对硫铵溶液中含有硫磺的问题,对硫磺的脱除进行了研究。

以上措施的实施,使湿式氨-硫铵法脱硫工艺在烧结烟气脱硫中的应用得到完善。

安钢烧结烟气脱硫设施建成稳定运行后,烧结机外排烟气中SO2浓度从平均650mg/m3降到100mg/m3以下,NOx浓度从600mg/m3降到400mg/m3以下,烟粉尘浓度从50mg/m3降到30mg/m3以下,副产物硫酸铵含氮量达到20.5%以上,达到国家相关工、农使用标准。

解决了烧结烟气SO2超标排放问题,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6347吨,极大的改善了周边环境质量,缓解了区域环境压力,实现了省、市政府污染减排目标,树立了安钢作为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

授权专利3项:

烧结烟气氨法脱硫系统(ZL200710051547.4)、组合式湿烟道除水除雾装置(ZL201320586476.9)、硫铵溶液脱硫磺系统(ZL201320586677.9)

10

高产优质抗病菜豆新品种高产架豆王的选育及应用

安阳市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