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0308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docx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方案

 

2011年10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行业发展现状

电力行业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绩斐然,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

“十二五”时期,电力工业的发展将沿着“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路径行进,大力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统筹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电源结构的经济性,提出了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

加快科技创新和装备能力提升,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

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在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70万千瓦级大型水轮发电机组、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等。

电力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

(二)人才需求

山东是电力大省、电力强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为主力机组,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电力“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一批大型火力发电项目。

预计到2020年全省装机总容量将达9000-10000万千瓦。

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在装机容量和变电容量大幅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急需充实大批满足生产一线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员,才能满足电力快速发展和电力行业现代化的需要。

依照企业定员标准,按新增设备容量情况,到2015年,发电系统需补充10000余人,需要补充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满足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本专业对应岗位能力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检修、安装等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热力设备和系统的初步设计计算,热力系统的基本技术经济性分析,以及企业安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可在大中型火力发电厂、核电厂、电力建设企业、电力修造企业、设备厂家、工矿企业自备电厂及有关试验院所,从事电厂热能动力设备的运行、检修、安装等工作,具体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表1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

运行岗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热力系统读图能力;锅炉、汽轮机、水泵等主辅设备的运行操作;机组各种启停方式的操作能力;机组正常运行控制和调整的能力;常用工具使用;测量仪表的使用;热力设备及系统经济运行的能力;机组经济运行初步分析能力;现场安全防护和急救能力。

检修岗位

计算机绘图能力;锅炉、汽轮机本体结构读图能力;锅炉、汽轮机辅机结构的读图能力;锅炉、汽轮机本体检修能力;锅炉、汽轮机辅机的检修管理的能力;工器具使用与维护能力;检修常用材料判断能力;检修技术管理、组织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能力。

安装岗位

计算机绘图能力;锅炉、汽轮机设备读图能力;锅炉受热面的组合、吊装和辅机安装工艺和操作能力;锅炉设备的启停操作能力;汽轮机汽缸的安装就位、轴承座就位找正、轴承研磨的工艺和操作能力;汽轮机设备的启停操作能力;热力发电厂管阀的检修和安装能力;管阀的安装工艺和方法。

(四)现有基础和建设优势

本专业办学基础好,积淀深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治学作风,积累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山东电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07年,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近3年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培养的毕业生90%以上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到用人单位后得到了“上手快、干得好、留得住”的评价。

实验实训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实训效果好,技术先进,职业气氛浓厚,能够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需求。

本专业积极与各发电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与发电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通过山东第二火力发电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本专业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和技能鉴定,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实行了“双证”培养。

通过近十年的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水平,构成了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既能教书育人和从事科研开发,又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五)主要差距

1.师资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数量较少,年龄结构有待调整;随着发电新技术及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教师需要这方面能力的提升。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较少,不能充分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电力行业,联合发电企业,打造精品专业的指导思想,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职高专的教育规律,立足长远来规划“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建设工作;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利用校企合作、师资培训、共享教学资源库等多种方式,优化教学条件,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本专业发展空间,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专业建设的目标

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省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我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对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设计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该专业精心打造成为就业良好、学生和社会好评的专业,能得到社会公认的精品专业。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火力发电厂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检修、安装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掌握职业能力和技能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图1本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按照“五个对接”的校企合作思路,即“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

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日趋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1.专业与产业对接

学校对接行业(企业),完善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研讨校企合作途径、方法,提出人才合作共育建议;审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双方员工实行互兼互聘,共同修订实习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师对接师傅,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在“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共同制订《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实施与管理办法》、《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基于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度,使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

锅炉运行值班员和汽轮机运行值班员,确定不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时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参加鉴定的职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构建校企双向服务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结合各自的内在需求,构建“主动服务、项目合作”的校企双向服务机制,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条件,以项目合作方式开展校企之间技术咨询、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根据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为核心,以电厂热力工作过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积极探索了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大力加强了实践教学,推进了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发了理论实践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按2+0.5+0.5的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第一、二学年和第五学期的前半学期完成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校内的综合实训,第六学期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了学生到发电企业、实训基地、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了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机制。

(三)构建了高级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火力发电厂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检修、安装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火力发电厂的用人结构来看,随着机组容量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

因此,为保证毕业生满足行业的要求,构建了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首先,人才培养进一步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在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中结合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和要求,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由教授、专家、现场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以“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电力需求导向”为核心的转变;三是抓好职业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继续推行“双证书”培养制度。

(四)建设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1.建设目标

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热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建设和改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氛围强、实践环境好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对现有实验室、实训基地要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

2.建设内容

(1)实训保障。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组织领导机构,全面规划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实训建设。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工热、传热、流体这3个基础实验室和锅炉和汽轮机2个专业实验室的技术改造和扩建。

加大实验实训设施投入力度,加强与生产环境一致或仿真型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扩建火电仿真实训室、新建新能源发电仿真实训室。

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以及顶岗实习的需求。

不断研究实习实训办法,强化对实习实训管理,保证实习实训效果。

加快建设集教学、实训、考核发证、科研及生产相结合较高的现代化水平、立体型综合职业训练基地。

(3)实训环境。

进一步优化实训环境,实现专业与就业岗位对接的关键是“火电仿真实训”。

我们的仿真基地火电仿真机组模型套数涵盖了各种容量,现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机房面积及机位需要增加;另一个问题是增加新能源发电仿真模型—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

争取资金支持,到2013年机位增加50-60个。

(4)实训改革。

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在完成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到2013年,所有实验室、实训基地实现开放性管理模式,以提高锅炉、汽轮机、火电仿真等实验室、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强化对学生岗位基本能力的提升。

3.建设方案

(1)基地情况。

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紧扣实操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各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避免重复建设。

(2)资金投入。

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计划投入70万元用于热动专业各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

到2013年,力争建成1-2个重点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3)体制保障。

建立健全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

开展热动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的考核评估工作,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

(4)师资保障。

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满足教学、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需求、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的实践教学队伍。

(五)建设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1.师资队伍现状

热动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2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4%。

热动专业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奋发向上、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勇于创新。

2.建设目标

按照电厂热能动力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结构合理、师德高尚、能准确把握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到2013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

3.建设内容

近几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如下表2所示:

表2近几年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项目

年份

教师数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正教授人数和比例

总数

生师比

博士

硕士

硕士以上比例

人数

比例

2011年

19

18:

1

1

12

68%

6

31.5%

2012年

21

17:

1

2

14

76%

7

33%

2013年

23

15:

1

3

15

78%

9

39%

(1)师资结构。

到2013年,生师比达到15:

1;教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其中正高职称达到39%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78%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3%。

(2)师资水平。

到2013年所有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80%,所有教师都应有电子教案;参加生产现场锻炼,加强发电新技术及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学习和实践,适应行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3)双师队伍。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根据我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科研能力、能够胜任理论与实践教学、具备技能考评和培训能力的“双师型”人才队伍。

(4)名师带头。

该专业现有一名省级教学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密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到2013年,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中青年教师总数的5%以上。

4.建设方案

(1)在岗培训。

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对在岗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进修,使他们具备高能力和“双师”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对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要求。

(2)学历提升。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

继续鼓励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使35岁以下的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3)双师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比例。

本专业现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19人,“双师”比例为74%。

下一步通过培训、企业锻炼、“传帮带”等方式,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到2013年使“双师”比例达85%以上。

(4)业务提高。

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及业务的提升,根据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需要,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和提高。

(5)骨干培养。

根据学校选拔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条件和要求,选拔出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对被确定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对象,进行有目的的重点培养。

(6)能力提升。

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到发电单位进行不少于一年时间的顶岗工作。

(六)专业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进一步分析热动专业职业岗位(群),剖析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结合相应的行业标准以及职业技能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校企合作,以学校的专业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有效利用行业内的各种资源,发挥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举办发电系统运行人员岗前培训、特种设备运行操作人员知识培训、与发电企业联合进行“订单”式培训等,服务企业,提升专业的影响力。

2010年社会培训量3700人日,2011年与魏桥铝电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进行岗前培训。

(七)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基本保证。

依据本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开发了基于电厂热力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按照图2所示的流程进行。

根据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归纳和重构,得到本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从而来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1.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1)良好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领会为前提,在个体身上固化的行为和行为方式的概括。

电厂热能动力专置专业毕业生要从事热力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检修、安装调试、技术管理和试验研究等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

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则无法满足岗位要求。

因此,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训,学生应具备发电厂、电力建设企业及工矿企业中热力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检修、安装、调试等技能;具有正确理解和执行电力行业的安全规程、运行规程、检修规程等能力;进行热力系统的常规计算的能力;常规及清洁能源发电热力设备和系统识图、绘图能力;具有与其他专业工种配合、协调的能力等。

(2)高尚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包括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职业基本技能等。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计划从入学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教育,到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参加企业实践到就业指导和顶岗实习,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及课外讲座;开设体育与健康、心理咨询等身心素质教育讲座及各类文育活动。

将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2.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定位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定位明确,全面培养面向发电行业,适应火力发电厂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检修、安装、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因此,学生应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是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最早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的设置是在充分调研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具体要求,经过组织专家进行专业建设指导的基础上,面向山东及其他一些省市本行业急需的电厂热力设备运行、检修、安装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开设的,并且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人才需求变化为导向做适时调整。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1)专业设置的针对性。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

发电企业或工矿企业的自备电厂、电力建设企业、电力修造企业、设备厂家的热力设备及系统运行、检修、安装等,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

(2)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根据课程设置和安排,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以培养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运行、检修、安装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同时也安排了相关的拓展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拓展。

这样,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能从事热力设备及系统运行、检修、安装等,又能进行系统或局部问题的分析,专业设置具有灵活性。

(3)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每年多次开展教师下企业调研活动,及时了解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每年召集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召开教学设计研讨会,根据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零对接,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四、建设进度及预期成效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成效见表3。

指标

指标内涵

预期绩效及验收要点

2012年度

2013年度

1.人才培养模式

负责人:

牛卫东、郁岚

预期目标

上半年,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充分发挥其作用。

①在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教学;

②同时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③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④按2+0.5+0.5的模式安排教学内容;

⑤计划6月15日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初稿,8月份完成。

验收要点

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记录;

②课程体系的设置资料;

③专业教学计划资料;

④形成的纸质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目标

8月份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讨论,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五个对接”的校企合作思路。

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设计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①毕业生合格率>97%;

②毕业生“双证”获得率>90%;

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

④对口就业率>90%;

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5%。

验收要点

①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②学生就业单位统计一览表;

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反馈表;

④学生毕业信息。

2.课程标准改革

负责人:

李琳、王金枝等

预期目标

①依据本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开发了基于电厂热力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②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而制定;

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8月份完成。

验收要点

①核心课程课程标准。

预期目标

根据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归纳和重构,得到本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的优化,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8月份前完成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优化。

验收要点

①核心课程课程标准优化方案;

②形成纸质课程标准。

3.“双证书”制度实施

负责人:

牛卫东、郁岚等

预期目标

①加强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

②联合山东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

③应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不低于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