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229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docx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

24时计时法练习题 

1、我来填一填 

(1)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下午5时(      )      上午8时15分(     )       中午12时(      ) 

晚上9时(      )       凌晨3时(      )          晚上11时(      ) 

(2)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7时(       )         10时25分(    )           

18时(         ) 15时40分(      )      

21时8分(     )         晚上11时(       )   

2、填空题 

(1)电影从19时30分开始,经过2小时20分结束,结束的时间是(   )时(   )分。

 

(2)《四驱兄弟》这部动画片,下午2:

15分开始放映,15:

40分结束,这部动画片放映了(    )小时(   )分。

 

(3)同学去郊游,路上用了1小时45分,上午8时到达目的地,它们是(          )出发的。

 

(4)小亮21时睡觉,第二天早上7时起床,小亮睡了(     )小时。

  

 3、判断 

(1)一天是12小时(  ) 

(2)妈妈早上8:

30分上班,中午11:

0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3小时30分。

() 

(3)下午6时就是18时。

(  ) 

(4)23时15分就是11时15分(  )。

 

4、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21时15分发车,第二天早晨5时25分到站,列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2)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时从2008年8月8日开始,晚上11时30分结束,这场开幕式进行了多长时间?

 

  (3)一辆客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

上午9时发车,下午4时到达,甲、乙两城相差多少千米?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所以我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的想法与做法:

一、本节课的导入,我开始设计的是:

校园内有一个三角形的花坛要种花,得根据花坛的面积来买种,你能帮助计算出花坛的面积吗?

试讲时,同学们根本不感兴趣,而三角形花坛现实生活也很少。

而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

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

二、为了落实学目标,让学生在拼摆过程中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预设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学生没有说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学生直接归纳出两个完全一样:

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合这两种情况,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就会拿出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问学生:

这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回答不能,我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

这样强调了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突破了重难点,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在试讲时发现学生对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我把这个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我力争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同桌互相说,使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理解还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明确三角形的底与高必须相对应,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

三、本节课我不但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中我已经渗透了。

在本节课自始至终从引入到探究,直到运用环节始终贯穿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总结时还向学生介绍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其它方法:

割补或折叠,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还存在许多不足

1、老师的语言不够严密,应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评价语言不及时、不到位,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对学生的问题有包办代替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改进。

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所以我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的想法与做法:

一、本节课的导入,我开始设计的是:

校园内有一个三角形的花坛要种花,得根据花坛的面积来买种,你能帮助计算出花坛的面积吗?

试讲时,同学们根本不感兴趣,而三角形花坛现实生活也很少。

而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

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

二、为了落实学目标,让学生在拼摆过程中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预设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学生没有说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学生直接归纳出两个完全一样:

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合这两种情况,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我就会拿出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问学生:

这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回答不能,我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

这样强调了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突破了重难点,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在试讲时发现学生对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我把这个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我力争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同桌互相说,使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理解还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明确三角形的底与高必须相对应,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

三、本节课我不但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中我已经渗透了。

在本节课自始至终从引入到探究,直到运用环节始终贯穿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总结时还向学生介绍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其它方法:

割补或折叠,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还存在许多不足

1、老师的语言不够严密,应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评价语言不及时、不到位,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对学生的问题有包办代替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改进。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时间:

2014-06-1209:

11来源:

 好词好句网 作者:

好词好句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分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还受一定的限制。

另外,学生的思维可能也受“比较整数大小”方法的阻碍,因此,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学生出错的机率可能会高一些。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课前,先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或一张正方形纸。

一、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出长方形纸或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然后再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再折出它的八分之一,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仔细观察涂色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即1/2,1/4,1/8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思维,如果继续对折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

同桌交流想法。

汇报想法。

孩子们都能理解,同一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这是一种成倍缩小的情况,为了避免给孩子们造成知识上的误导。

接着,我又用课件让生观察,同样大小的图形,平均分得份数不一样,每一份的大小就不一样,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不是成倍缩小的情况)。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

“老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纸呢?

”我并没有及时给予回答,而是启发学生想,在比较物体的大小、长度、轻重时,这些物体必须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比较呢?

这时这个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在统一单位的情况下)。

这时,又有一位爱提问题的学生问:

“老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那每两份呢?

”我说:

你想一想,同样都是两份,分的份数少的大,还是分的份数多的大呢?

”经我这已提示,这位孩子明白了,微笑地点点头。

二、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情况:

我认为,这种情况孩子容易理解,直接引导孩子观察图形,他们从图中的涂色部分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因此,我没把重点放在这种情况上。

我认为,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起来也较轻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

今后我们在备课时,在认真备好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好教学过程后,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

一定要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和学生的接受情况,既不能过高估计学生,又不能过低估计学生。

只有这样,学生学的才能轻松,应用灵活,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反思二: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次评优课我执教的分数比较大小,上完课发现自身的一些优势和不足现在做一下总结:

优点:

1、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进行了备课,把分数比较大小的难点放在了一课时。

根据练习反馈,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所学知识。

3、课堂上使用多种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小组交流探索新知,总结规律。

不足:

1、练习缺少坡度,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没有能够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拳脚”。

2、了解学情还不够,对那些已经掌握新知的孩子考虑的不够。

反思三: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学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

(1)动手操作比较;

(2)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

通过看图,找包含的分数单位,启发学生说出:

2/3是2个1/3,1/3是1个1/3,2个1/3比1个1/3大,所以2/3>1/3;2/5是2个1/5,3/5是3个1/5,2个1/5比3个1/5少1个1/5,即2个1/5比3个1/5小,所以2/5<3/5。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的共同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同时指出:

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的单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数多(也就是包含的分数单位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与刚才学习的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

(1)画个图来看一看;

(2)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

通过看第一组图,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2>1/3;再看第二组图,教师可以在比较第一组分数大小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

这两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接着说明这两个分数都取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吗?

哪一个大呢?

引导学生说出1/8<1/4,所以3个1/8<3个1/4,即3/8<3/4。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

两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

然后提问: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母,分母大的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反而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互动,懂得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判断。

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反思四: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一、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成为预习后组织课堂教学中突出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状的学习起点。

因此,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通过预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学生把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大胆地表述出来,在交流中,学生思路开阔,个性张扬。

二、预习,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深入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现象。

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你还有什么问题?

"让他们尽情地想、尽情做。

预习后每一个学生对问题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就不必在独立思考这一环节上花更多的时间,交流的进度自然也就快了,同时,交流时的深度与广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展示了画图、找一个数比、通分等方法,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化成同分子再比较、与除法联系化小数比较、比倒过来数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同时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思考与批判,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与认同,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2)

时间:

2014-06-1209:

11来源:

 好词好句网 作者:

好词好句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预习还能使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落实,为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赢得更多的时间。

案例中不但顺利完成了巩固练习,还拓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生活中数学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学生的预习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他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前解决了,产生的思考与疑问则成了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

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探索经历,所以课堂上就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现自己,讲自己所知道的,说自己的发现,提自己的疑惑,通过交流,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果没有预习给他们的"底气",我想,案例中争着发言,全班人人积极参与这样的场景可能不会出现。

作为教师,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要认识并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不同差异的学生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中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各自才能的机会,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只要他们努力参与、主动交流,所有的即使再小的闪光点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

一定要让他们学会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学会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发现的天地。

反思五: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分数的大学比较方法。

整体上讲是成功,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问题的引入:

在问题的引入上。

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我创设了孙悟空分果子的情景,请学生判断谁笑得聪明,设悬念入课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争强好胜的心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问题的探索:

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素材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并以此得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借助表象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还是过于关注教材,灵活性欠缺,如在教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图随意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要比老师出题或者直接完成书上的练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其它:

在验证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部分,设计得不够紧凑,有重复。

在得出方法之后,对于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的参透的不深。

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这一环节,学生讨论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比较后,应该请学生复述,并模仿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可以达到更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的内容

基本情况是:

一、指导思想:

 

二、研修目标:

三、研修要求:

 

四、具体措施:

附: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

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

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生物课堂教学,优化备课组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公开课主动向校领导提出每月上一节公开课的要求,并邀请本校及周边学校老师前来听课评课.并与领导和听课老师交流沟通,争取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收集好各项检查材料.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听课评课坚持每周听不少于8节课,并认真做好听评课记录.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养成随时听课的好习惯.参与教研活动可以让你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教研的天地中,你能清楚的看到别人的教学风采,能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寻找不足,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求自己积极的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向别人学习、取经.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教案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坚持按培训院的要求每周完成一篇切实可行教案(共12篇).

4、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材施教. 

5、教学论文认真思考,自拟论文题目,把自己在校本研修过程的做法,收获,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以论文的形式发送到自己的博客上. 

6、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

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分数应用题:

(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

(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

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

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

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

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分数应用题:

(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

(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

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

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

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比较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

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1、出示例题

(1)46个同学去春游,每辆车可坐7人,能坐满几辆车?

还剩几人?

 

(2)46个同学去春游,每辆车可坐7人,一共要租多少辆车?

 

2、生解决

(1)后,现出示

(2),比较一下两道题的不同,再试着解决

(2),生汇报解决情况。

针对学生的两种答案进行自我思考后再选择认为正确的。

这时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把剩下的4人扔在了原地,根本没法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