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019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doc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教学基本原则: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时间:

每周周一下午

七、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

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

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

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保障措施:

1.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2.定期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

收获的快乐。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

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定期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诵读之星”,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6、“弹性评价”方式。

弹性评价:

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校本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课时

备注

第二、三周

 

  《弟子规》——总序

了解弟子规的含义

理解个别难懂的字一和词语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四、五周

 

 《弟子规》—— 一、孝

 理解《孝》的含义并背诵内容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六七周

 《弟子规》—— 二、谨

 理解《瑾》的含义并背诵内容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八九周

《弟子规》——三、信 

 理解《信》的含义并背诵内容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十、十一周

 《弟子规》——四、泛爱众

 理解《泛爱众》的含义并背诵内容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十二、十三周

《弟子规》——五、馀力学文 

 理解《馀力学文》的含义并背诵内容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十四、十五周

《国学经典·论语》

 理解《论语》的含义并背诵内容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

 《治家格言》

 理解《治家格言》的含义并背诵内容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十九周

  《治家格言》

 理解《治家格言》的含义并背

经典诵读课堂教案 

         ----- 解读《大学》章句

丹灶镇金沙小学李惠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国学;

2、初步了解《大学》;

3、学习《大学》(节选);

①了解选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道、明、止、本末、格物、致知、齐家等;

②了解选文结构及要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了解《大学》要旨,会流利背诵《大学》。

(节选)(两块小黑板)

教学准备:

1、小黑板1:

学习要点及学习目标(见上面教学目标)

2、小黑板2:

解释下句中带点字词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知止而后定致知在格物

定而后能静物有本末先齐其家欲诚其意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小黑板,明了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上一节国学课,什么是国学呢?

顾名思义,乃一国之学,中国古代正宗的传统文化之学,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无不闪烁着祖先智慧的光芒。

打开中国圣贤经典,《论语》、《大学》、《易经》、《老子》、《列子》、《墨子》……虽历经数千年,依然闪耀智慧的光芒,或道出大千世界,天人合一的哲学规律;或指引人生,修睦心灵;或开引智慧,点明心灯,读之如品一杯香茗,如听一曲仙乐,诵之如倚立在智慧老人身边,聆听其对人性的引导,为我们疲惫迷茫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可以停靠的安全港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学》章句(节选)。

二、新授

(一)《大学》简介

①《大学》原为《五经》之《礼记》的第四十二篇,朱熹将其抽出连同《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之经典。

②《大学》之“大学”,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

其二又指“大人之学”,相对“小子之学”而言。

古时8—15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15岁成人之后,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谓之大学。

与我们现代所说的“大学”(高等学府)是不同的概念。

(二)学习《大学》(节选),疏通文意,指导诵读。

1、学生默读。

2、指名朗读《大学》(节选),教师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学生齐读。

7、疏通文意,出示小黑板2,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字词。

教师指名回答,适时点拨。

然后指名口译全篇。

大学之道在亲民止于至善物有本末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致知在格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分析文本结构及要旨

1、大学的纲领(目的)是什么?

文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什么?

大学之道(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遮掩,只有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方能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上至善至美的境界。

具体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3、怎样才能“明明德”?

八目(板书):

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4、“明明德”根本在什么?

5、男女生交叉读文,并背诵,指名当堂背诵。

三、  新授《大学》章句

1、PPT展示所学内容

2、听录音,要求心到、口到、手到、眼到。

(1)第一遍,只听,初步感知内容

(2)第二遍,据录音,用“/”划出节奏;用“_”标出不认识的字

(3)第三遍,据录音,拼出拼音

3、PPT展示带拼音的内容,生对照纠正有误的拼音,再与录音一起齐读内容。

4、诵读此段内容:

 PK赛  个人PK,小组PK,师生接龙读

四、知晓大意

1、PPT出示注解,生结合注解自己理解含义(抽几个学生接龙试讲解)

2、再看译文

(1)生齐读译文

(2)默看译文,领悟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

3、中领悟的人生哲理。

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千古流传!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抽签定题

(2)分组研讨

A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个人而言,你该怎样做?

B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班级而言,作为一个班长,你将怎样带领你的同学?

C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一个学校而言,作为一校之长,你该怎样做?

D组:

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再大到一个国家,你准备怎样做,有何好建议?

 生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师适当小结。

2、再回到原文,齐诵、背诵。

六、拓展延伸(讨论,广泛读)

学《大学》、行《大学》,学习了本文,请联系实际和我校的“孝雅”教育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达到修身、践孝行雅,达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七、小结:

《大学》历朝历代作为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其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德治主义”,它主张统治的根基在于德,不管法律、制度如何完备,居上者无德的话,想使天下治平就不可能。

因此“修身”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平天下”的政治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说明它不在于真理的追求而在于完成道德和人格的至善至美。

所以,这是一部既是高学问的大人之学,也是一般常人之学,既是天子,也是庶人之所学。

作为现代人,我们要从祖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特别加强品德修养,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操守和完美人格的人,造福社会。

八、结束语

(由一些读书名言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文伴你一生!

课末,让我们再次喊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板书设计:

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在明明德修身→根本

齐家在亲民治国

平天下

在止于至善

 

开展经典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丹灶镇金沙小学李惠娴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及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