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031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中有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稳中有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稳中有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稳中有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稳中有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中有变.docx

《稳中有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中有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稳中有变.docx

稳中有变

稳中有变,重在选拔

——评2013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程Ⅱ卷)

总体看2013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程Ⅱ卷),与2012年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稳重有变,侧重能力立意的考查,尤其定量认识化学知识的题目有所增加,体现了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

一、“维稳”为主

1.题型稳定

今年的理综化学试题题型与2012年基本相同,包括7道客观题(共计42分),三道必做题(共计43分),三道选做题(各15分),学科总分100分。

其中三道必做题中,一道实验题、一道无机题、一道反应原理理论题,与2012年的考题基本相似。

因此,单纯从题型看,稳定是主要的特点之一,反应了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一贯的指导思想。

2.考点稳定

比较近两年的理综化学试题,从必答试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看,常考考点依然维持不变,如原电池原理、盖斯定律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诶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基本计算(NA、K、转化率及产率、化学式组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常见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等。

只是这些考点的出现位置以及形式有所不同,也体现出高考考查的是知识灵活性的特点。

3.个性延续

整张试卷的背景知识仍然延续2012年出现的特点,其一即是偏向有机化学。

无论客观题的知识点,还是几个主观试题的背景知识分布,有机化合物知识依然较多;其二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知识点交叉命题现象依然存在,如客观题中存在选修3、选修5的内容,必做题中有选做题的知识及设问,这也反映了命题者的一种偏好,也反映了审题者注重关注考纲的整体,以不影响考生应试为目的的理念,需要引起注意(不能单纯的认为审题不严格)。

二、稳中有变

今年的考题尽管从宏观看是稳定的,但从知识点覆盖、设问方式、考点分布等细微的变化也反映出了考题中与以往的明显不同之处,同时也反映出命题者稳中求变、灵活考查能力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人员的一贯做法)。

1.客观题的变化

(1)2013年考题知识点统计(客观题)

题型

题号

知识点

对应模块

主要能力点

分值

客观题

(Ⅰ卷选择)

7

油脂的组成、性质与用途

必修2

筛选信息

6

8

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必修2

知识迁移、辨识信息

6

9

有关NA知识

必修1、选修4、选修3

定量分析与计算

6

10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必修1、选修4

化学变化的符号表达以及分析问题能力

6

11

原电池原理

选修4

原理应用能力

6

12

盖斯定律应用

选修4

整合信息能力

6

13

沉淀溶解平衡、pH计算

选修4

定量计算能力

6

注:

从客观题统计不难看出有以下特点:

①知识源主要是选修4;

②知识点总数有17~18个(不完全统计),评卷每题2—3个知识点;

③多数题目的做法都需要整体观念指导,不能只限于局部,这种思想指导应试才能有效避开交叉点;

④除第8题外,考查的知识点基本都是灵活运用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

(2)2012年考题知识点统计(客观题)

题型

题号

知识点

对应模块

主要能力点

分值(分)

客观题

(Ⅰ卷选择)

7

实验基础(试剂保存、物质或离子检验)

必修1、选修4

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6

8

化学与生活

必修1、必修2

6

9

有关NA知识考查

必修1、必修2

定量分析与计算

6

10

有机物组成、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

必修2、选修5

分析问题、知识迁移

6

11

酸碱中和过程过程中溶液的性质

选修4

分析(定性和定量)问题、定量计算

6

12

有机物组成特点

必修2

定量分析

6

13

元素推断

必修2

分析推理

6

注:

①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必修2;

②知识点数量>25个,平均每题以后3个左右知识点;

③需要整体观念作答;

④除了第8题外,多数都是灵活运用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并非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对比分析

稳:

①相同题型有一个,即有关NA的知识考查题;

②常见有机物考查题仍然有2个;

③保持一个纯记忆的题目,即第8题;

④每个试题知识点保持在3个左右;

⑤作答时要有整体思想指导;

⑥整体难度均适中。

变:

①知识覆盖的变化更趋向于选修4,说明高考命题更注重利用反应原理解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②灵活的知识点在增加,纯记忆的知识点考查在减少;

③定量分析问题的内容在加强,说明能力考查更倾向于实际背景;

④必修与选修的交叉更加侧重于选修4,与选修5的交叉减少了,有了选修3的内容。

⑤题型多数有变:

如有机物考查的主要是性质,而非多年考查的同分异构现象;舍弃了溶液中的反应过程考查,转而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实验基本操作转移到Ⅱ卷,增加了原电池原理考查;原子结构推断元素的能力考查由选做题承担,增加了定量计算能力考查(13题)。

2.必做题的特点

(1)考查反应原理题

2012年是第27题,今年是28题,均是围绕化学反应原理进行考查学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知识能力点统计

背景知识

设问方式

解决方法、能力点

分值

2012年(27题)

①工业上制备光气的常见方法以及原料气制备原理;

②光气的不稳定性建立的平衡体系(已知时间-浓度变化曲线图)。

①运用盖斯定律的计算;合成光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

②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平衡常数、平衡移动的条件判断、不同时间段的速率大小比较以及原因分析等

①盖斯定律的应用,但需要很好的整合信息能力;正确书写光气制备化学反应方程式,但需要扎实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基础,才会有能力正确分析其产物

②平衡常数的规范表达是正确计算K的重要前提;正确分析平衡移动过程的能量变化、速率变化是正确解答其他问题的重要保证,这需要较好的分析问题能力做保障

15

2013年(28题)

一个气态化学平衡建立过程(已知其热化学方程式、过程中的压强数值)

给定可逆反应建立平衡过程的压强数据,用符号或数据表达计算出的转化率、指定物质的浓度、平衡常数

利用气态可逆反应在建立平衡过程中的压强变化是因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的原理,即相同条件下的压强比就是气体物质的量之比,在此前提下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运算。

其中要求利用建立平衡过程中的“三段式”模式进行列式求算K。

这个分析过程,需要恰当运用原理分析问题,也要有用符号表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等。

14

②比较分析

a.相似点:

背景知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热化学方程式)相似,设问内容(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平衡浓度)相似。

b.不同点:

ⅰ.设问形式不同。

2012年的设问是三个独立的问题,而今年的问题是连续的三个问题。

即今年的此题设问具有明显连贯性,相互之间有启发联系的功能,问题形式出现了变化,预示其考察目的不同。

ⅱ.2013年的运算量加大,不仅要计算平衡常数,还要计算转化率、平衡浓度等。

ⅲ.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

2012年的表达只是回答结果、比较大小,今年该题的表达除回答结果外又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增加了计算过程表达,二是增加了用符号表达,三是语言表达的依据是从分析数据基础上的总结归纳。

对考生的抽象思维、总结归纳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多数考生明显感到不适应就源于此。

ⅳ.2013年此题的数据不再是人为的设置,即从实际中来,体现其命题背景的真实性原则。

(2)考查化学实验题

两年的实验题出现的位置(26题和28题)反映出今年的难度预期要低于2012年,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感到确实如此。

①知识能力点统计

背景知识

设问方式

解决方法、能力点

分值

2012年28题

溴苯的实验室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分离提纯方法、仪器的选择

实验现象的解释、装置作用、提纯过程中所加试剂目的、分离操作名称,以及发生装置容器容积选择等

清楚反应原理、熟悉产品中杂质及其除杂试剂和步骤,具有扎实的实验基本操作基本功,以及整体把握制备、提纯等实验能力

14

2013年26题

以丁醇为原料实验合成正丁醛,以及合成过程中的产品提纯分离等基本操作

从实验基本操作中提出有关实验安全及其补救办法、分离过程中的细节现象和操作、保证产品纯度的条件控制、产率计算等,主要是操作过程的解释。

扎实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分离提纯、液体试剂混合及加热等)、熟悉反应原理(尤其选修5),进一步分析有关问题即可作答正确。

15

②稳:

背景知识依然以有机物合成为主,并且是选修5的知识;设问方式依然是基本操作中的有关问题,并且主要还是用语言表达解释有关问题,均出现某种主要仪器名称的表述问题。

③变:

背景知识从卤代烃变为醇、醛,说明有机合成的丰富性以及实际意义是命题者的偏好;从实验仪器的选择到实验用品的选择,更加注重考查实验细节,也使实验问题的考查具有了完整性,不再出现在客观题中;今年增加定量计算产率,反映出联系工业生产实际的命题思想,注重了实验题目的应用性、完整性;考查实验安全的变化是从如何保证安全,延伸到补救措施,这在其他地方也有所体现,即有反问进而“刨根问底”的“味道”,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为理解层面的考查。

实验题目的这些变化给我们将来的实验内容备考命题提供了借鉴。

(3)考查无机元素化合物题

①基本统计

核心元素

有关化学物质

背景知识

问题设置

分值

2012年

26题

卤化铁、高铁酸盐等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原理、混合物定量计算

滴定法测定卤化铁化学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电极反应式书写、计算混合物成分的含量

14

2013年

27题

氧化锌、Fe(Ⅱ)、Mn(Ⅱ)、Ni(Ⅱ)、Na2CO3、ZnCO3、Zn(OH)2等

纯化氧化锌的工业流程、定量分析混合物组成,也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如离子反应、条件控制、反应类型等)、基本操作(洗涤干净方法)确定化学式计算

14

②稳:

依然考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联系工业生产的背景;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理解有关问题;延续考查无机元素化合物化学式确定的基本方法;化学用语表达仍是必考内容。

③变:

元素从铁变为锌,说明重视过渡元素的有关知识;物质种类有所拓宽,涉及的化学反应需要用类推迁移的方式才可以考虑全面;从考查化学反应类型、过程,到今年又开始关注结果(如某步产品的成分),也在关注化学知识的完整性;今年的背景知识只是工业生产流程及其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说明考查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舍弃了电化学知识考查(在客观题已有),问题难度有所下降,但增加了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查,即将以往的客观题的任务转移到此来考查,也说明命题者要从实验室提升到化工生产的实际应用的意图。

3.选做题的特点分析

(1)物质结构考题

①考点、能力点统计

考查元素

背景知识

设问方式

方法、能力点

2012年37题

ⅥA族元素

有关氧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结构、性质

给定元素前提,讨论其单质(S8)化合物(H2Se、H2SeO3、H2SeO4、ZnS)的结构、性质等(包括晶体密度计算、晶体中粒子间距计算)

运用熟悉的分子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晶体结构知识,分析、迁移解释、解决有关问题。

2013年37题

F、K、Fe、Ni

相应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对应化合物晶体结构等知识

根据信息推断元素,进而回答有关原子结构、离子性质,以及有关化合物晶体化学式、密度及其成键情况等。

熟练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运用数学均摊法分析得出晶胞组成,进而回答有关问题,其间要有很好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规范表达有关问题的能力等。

②稳:

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仍然有第一电离能、核外电子排布、晶体密度计算等

③变:

背景知识的变化,2012年是给定一族元素,2013年是需要判断出考查的元素,而且它们属于不同族;核外电子排布从回答电子排布式到电子排布图,说明原子结构的表达要全面掌握;晶体结构的分析从简单晶胞到今年的复杂晶胞,因而增加了晶体化学式的考查;不再考查晶体中粒子间的距离计算,回归的化学本位,说明化学试题设问更具学科特点;不再同时考查电力平衡知识,增加考查化合物结构,包括化学键、配位键等知识,说明选做题的功能定位更趋合理性。

(2)有机化合物基础考题

①考点、能力点统计

背景知识

涉及有机物及其主要反应类型

设问

方法、能力点

2012年38题

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过程中主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甲苯及其侧链衍生物、对氯甲苯及其衍生物、对羟基苯甲酸;取代反应(包括苯环及其侧链)、水解、氧化、酯化

某些有机物的化学式、结构简式、hν条件下的取代反应方程式、根据要求书写同分异构体结构

利用题給信息进行有机物间转化关系的逻辑分析,明确从A-G各物质及其转化过程的反应类型,然后根据做学相应基础知识进行作答;最后一问考查了根据有关信息进行构造有机物结构(同分异构体推测)的能力,同时考查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规范表达能力、新信息学习以及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年38题

制备某液晶材料的中间体(C11H12O3)的合成过程(相关物质间转化关系)

一氯丁烷、丁烯、丁醇、丁醛、丁酸以及对甲苯酚及其衍生物;取代反应、醇的催化氧化、醛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水解反应、酯化

某有机物命名、某些有机物化学式、结构简式、hν条件下的取代反应方程式、根据给定信息分析同分异构体判断与书写

类似上年题目做法。

②稳:

题型相似,属于有机推断题;涉及有机物相似,芳烃、烯烃、醇、醛、羧酸以及酯类;涉及反应类型相似;设问方式以及问题相似,有的甚至没有变化(如光照条件的取代反应书写);最后一问的拓展内容,均采用了光谱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判断有机物结构,能力考察点相似。

③变:

涉及有机物更加复杂(并非超出要求),考查筛选信息能力;增加了陌生信息学习能力考查,以及有机物命名等知识,有些“返古”的意味;拓展问题中增加了定量推断有机物组成以及结构内容,加大了定量认识化学问题的考查力度。

三、对备考的启发及基础学年教学的思考

1.坚持传统:

根据以上分析的“稳”,我们要有以下坚持

(1)坚持理解知识为主要记忆手段,不能死记硬背。

即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交给学生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区别,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2)坚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思想,这里的方法既包括问题的解释、解决方法,也包括学习方法、学科思想等,这些要坚持渗透到备课过程中。

(3)坚持常考知识点尽早且不断渗透给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训练。

(4)坚持3轮复习模式,并以一轮复习为重要基础,二轮为关键的思想指导复习,不能急于赶进度,让学生相信老师的方法很重要。

(5)循环往复的复习模式思想很关键,这是降低遗忘率的最好方式,但需要坚持到底且保证质量。

(6)各模块间的整合意识是各轮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地方,既用联系的方法(横纵向)再认识相关知识,也为高考题中频繁出现的“交叉”现象起到预防效果。

(7)坚持“考纲”指导复习内容的“限度”。

2.科学预测:

依据以上分析的“变”,合理预测高考命题走向

(1)变化中有不变,不只看表面

有些内容、题目虽然与以往不同,但也许只是表面,因而我们必须看到“变”中的不变,能够更好的注意到我们必须坚持什么,如客观试题虽然与以往有所不同,但就整份试卷来看,并没有回避常考考点,只是出现的位置不同;再如实验题的考查虽然每年都不同,却总有实验基本操作的问答,总有关键操作的缘由分析表述等;还有比如选修3、选修5的选做题内容,虽然不是以往原题,尽管有了一些变化,但是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基本保持不变,这些都是我们备考中要看到的而必须坚持的。

(2)清楚变化趋势,有备而无患

①重视定量问题的复习。

高考题中的定量考查力度在增强,说明在逐年加强能力考查的力度。

备考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只是专题复习的模式,要将定量意识渗透到每个节点之中去。

特别要注意的是:

现在的命题已从过去只考查定量计算结果,逐渐增加计算过程的表达,难度有所增加,这也要求我们传递给学生的信号是:

不能只注重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尤其计算过程的表达。

②重视必考内容的变化。

比如:

客观试题中选修4的知识在增多、无机元素化合物考查趋向化工生产等实际应用、实验题中没有探究内容、反应原理题目中加大了计算力度考查。

③选做题的考查趋势分析—渐变为主。

选修3不要随意加大定量计算难度,毕竟考查的是化学学科知识,其变化可能是三大块内容的侧重点要有所调整;

选修5的题目连续两年相似的平台期可能要过去,其变化可能在拓展部分。

(3)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度

平时复习用综合题可以稍难些,但模拟题不宜过难,避免影响学生备考自信心。

即要重视选择合适的模拟练习题。

3.基础学年教学的思考

(1)关注学生认识的规律,不能冒然过早综合;必修1、必修2是基础,选修4是关键。

(2)重视定量计算教学,渗透学习过程始终;

(3)重视实验基础教学,真实的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

(4)重视解题方法教学,更要重视学法指导;

(5)选修3、选修5的选择教给学生,尽量创造平衡机会

四、困惑

1、来自高考试题的困惑

(1)考纲与教材的定位

①新考纲出台滞后的弊端:

依据上年考纲的不信任性,使得一轮拉大网式的复习,浪费许多时间。

②教材中的边角知识处理:

考纲中没有提出要求,考题中偶尔会出现,其地位在备考过程中很尴尬。

③备考信息的认识:

有云“高考命题人就认教材”,有云“一定要按考纲备考”,真正进行备考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有点“晕”。

(2)“交叉”考查知识点的困惑,即在客观试题中出现选考模块的知识,在必考试题中有选考模块的知识背景,这样对备考以及基础学年教学造成困惑,其实质也是考纲与考题的矛盾导致,也让一线教师对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产生了怀疑。

2、来自模拟试题的困惑

(1)省市模拟试题的地位和作用

省、市教研部门对高考备考过程的阶段性诊断和把控是各校备考过程是否符合方向的重要信息,而近些年我们的若干次模拟试题的质量、方向性等,比较当年的高考题出入过大(大多是过难),尽管对其有些不信任,我们又不得不选择或不能不选择的前提下,让老师们在其中倍感困惑,也备受煎熬,最终受害的应该是学生,尤其像我们学校这种水平的考生。

(2)附中模拟试题的选择

近些年的备考过程已经证明,完全用附中的模拟题对于我们的学苗不能起到诊断作用。

3.理综的汇合时间以及科学分配时间作答

(1)一般备考过程都是在二轮复习开始汇合,因为一轮主要仍以学科知识复习为主。

但汇合的方式仅仅是所谓大练习、模考的形式,无法达到摸索合理时间分配的目的,然而我们又没有更多的机会,感到很困惑。

(2)三个学科的时间如何分配更合理,按理说应该是看学生的基本水平,好学生应该是科学分配时间的,较好的学生应该是学会取舍的,其他学生应该不存在科学分配时间之说的。

如今却成了学生一定要先回答某学科,然后再答某学科的现象,这是谁的责任或者谁在误导,让我们困惑。

于2013/6/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