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009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福建省南安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第二次阶段考

历史科试卷

本试卷考试内容为:

古代史和近代史。

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2.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

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

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

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

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3.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

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

这种说法

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    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4.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

该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5.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前半期

17世纪

后半期

18世纪

前半期

18世纪

后半期

19世纪

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

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6.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7.《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8.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

根据印面形式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阳文印。

图3中的阴文印钤盖出的印拓应是

 

9.一般希腊城邦都禁止不婚。

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

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它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

个人的财产永远受城邦的支配,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城邦的控制。

一切都按城邦的需要来安排,为了城邦,个人要作出无条件的牺牲。

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C.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10.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

3。

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11.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说:

“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

”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

A.鼓励个人的奋斗                                B.反对封建的等级特权

C.否定上帝的存在                                D.打破天主教精神枷锁

12.马克思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马克思口中的“他”是

A.彼特拉克          B.但丁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13.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

材料表明伏尔泰

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14.“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B.狄德罗C.卢梭D.孟德斯鸠

15.有学者统计,16—18世纪从美洲流入西欧的白银总量达10万吨,但同时有3.2万吨被分流到亚洲,1.1万吨被分流到了东欧和西亚,美洲白银在西欧的实际存量只有5.7万吨。

材料中的“分流”现象

A.缓解了欧洲货币过剩问题                B.加速了欧洲物价的上涨

C.导致了欧洲对外贸易衰落                D.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

16.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盛行,一些父母“很少从保护子女与子女福利的角度要求控制劳动时间,却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

”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

A.劳动力严重短缺                                B.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C.价值体系的紊乱                                D.倾向于立法保护童工

17.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18.18世纪初期,在汉诺威过惯了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乔治一世父子,依据《王位继承法》先后继任了英国国王,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已经建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            B.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

C.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良机            D.尊重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20.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

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21.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22.《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

A.与清朝关系友好                                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

C.侵犯了中国领土                                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3.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

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

这一特权是

A.租界特权          B.关税自主权       C.领事裁判权      D.最惠国待遇

24.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列强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八国联军联手武装侵略中国。

这两次战争的不同点是

A.列强勾结发动侵华战争                    B.疯狂掠夺中国人民财产

C.条约设定侮辱国民人权                    D.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化

25.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                    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

26.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众多的原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之中,极大促进了南北各省的独立。

此现象主要说明了

A.封建统治基础走向全面崩溃            B.立宪派与革命派有共同政治诉求

C.“反满革命”已成为时代主流          D.立宪派人士试图排挤革命党人

27.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认定

记述

出处

时间

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许多著作笼统称呼“党人”、“革命的”。

《中国国民党史略》等

1927—1949

“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加日至社(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

从旁主之者如居正、刘公等,参加内部主持者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等。

《武昌起义的因由》

1941

“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

”“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

《反清运动史》

1942

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

C.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满联合战线

28.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

“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

”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9.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上缴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B.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西迁

C.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D.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30.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

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31.1940年,欧洲英吉利海峡曾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亊转移——“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中国抗战初期,也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撤退,堪称“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这场“生死大撤退”的影响是

A.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B.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D.使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32.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

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

“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C.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D.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

卢梭认为: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

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

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

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

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

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

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

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

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14分)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界欧洲主要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并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11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

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上表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

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选做题:

请考生从35、36、37题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3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罪犯、精神病患者外,“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有过1937年和1941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选举,人民群众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的各级民意机构即议会和政府机构。

选举在极其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参选率高达80%,有的县达到95%,有的村、区达到100%;就是在游击区,参选率一般也在70%以上。

针对边区的群众大都居住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文化底子薄,文盲占绝大多数的事实,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灵活多样的选举办法,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投纸团法以及背箱法等等,尽量使边区的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投上一票。

——摘编自刘启春杨路《“三三制”政权: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试验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意义。

(9分)

3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双方约定“保证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

苏日双方在宣言中声明:

“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4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就苏日条约发表声明:

“查东北四省及外蒙之为中华民国之一部,而为中华民国之领土,无待赘言。

中国政府与人民对于第三国间所为妨害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之任何协定,决不能承认,并郑重声明:

苏日两国公布之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

”4月24日,蒋介石向各地军政要员发出密电,通报了他对条约的判断。

蒋介石认为,该条约的订立并非日本外交的成功,而是苏联外交的成功,“此约之订立,其主动全在苏联,亦可谓为苏联对日计划之成功。

其于敌寇,实有害无利,且适足以增加其失败之因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战略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对苏日条约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9分)

 

3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章太炎是一位国学大师,最大建树是对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文化进行广大而深刻的诠释。

章太炎也是一位革命家,而且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用革命的观点去解释许多事物,如强烈的种族与反专制的观点即是他思想中常见的两个主轴。

许多人因为章太炎是“国粹派”,又看到他文章中的古色古调,便误以为他反对西学,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章氏受西学的影响超过我们的想象,譬如斯宾塞学说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章太炎强调“国学”不等于“儒学”,他提倡的“国粹”或“国学”,是指在君权时代中不得志的经师之学、是与“湛心利禄”的官僚士大夫相敌对的抱残守缺者之学、是与历史上当权派不合作之学、是批评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及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学说……章太炎非常强调所有个体之间的平等,以“齐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重整传统。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章太炎思想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章太炎思想产生的原因。

(7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10CADCDCACBD

11——20BCCDADACCB

21——32CBCCCBAABCAD

二、材料解析题

33.

(1)成就:

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任意3点6分)

背景:

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釆取措施,保护儿童。

(任意2点4分)

特点:

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任意2点4分)

(2)不同:

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4分)

说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

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7分)

34.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

(一)论题(3分)。

(二)史实论据和具体论证(9分)。

选取材料中2个或以上时期,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围绕自拟的论题展开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有逻辑,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

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