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9976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docx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

屠晓丹

[内容摘要]

历史和现实表明,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就目前来看,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遭遇到很多瓶颈。

本文尝试从高中学生社团的功能和支持系统等角度探讨高中学生社团在新时期的存在意义,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指导社团更好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

高中学生社团研究意义功能支持系统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即“各种群众性的组织的总称,如工会、妇女联合会、学生会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高中学生社团,顾名思义,是高中在校学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社团章程开展活动的业余群众性学生组织。

一、研究意义

1.当前高中学生社团的生存状态

曾几何时,社团只出现在大学的校园中,数目也是少的可怜。

而今,社团的数目越来越多,不仅在各所大专院校,就连在学业重压之下的高中,也是渐显欣欣向荣。

高中里的学生社团从无到有,个数从少到多,越来越受人注目,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

因此,社团在成为中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的同时,逐步发展为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助手和阵地。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因素还制约着高中社团的健康发展。

(1)学业压力大,学生没有充裕的活动时间。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的高压下,学生社团活动正在被逐渐挤出学生的作息时间表。

(2)社团物质条件不够。

很多学校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社团活动场地不足的情况,所以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

(3)缺少专门的指导教师,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4)社团活动缺少与班级考核的挂钩,难以得到班主任的支持。

(5)社团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够……

种种因素制约着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被家长、老师、学生寄予厚望的社团在学校中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有统计数据表明,杭州某高中95.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社团在高中学生的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作用,而79.6%学生认为该校社团发展不理想,原因最主要的前4项依次是:

“升学压力”、“没时间”、“没兴趣”和“家长不支持”。

为什么这么理想的素质教育载体会在高中校园遭受冷遇,这是我们的一个困惑。

2.从我国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来看高中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1)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20世纪前叶的中国。

20世纪初,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战争双方对中国的烧杀抢掠激起了京师大学堂学生空前的爱国激情和强烈义愤,抗俄铁血会因此于1904年成立。

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

当时,协会成员以集会、演讲、办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掀起轰轰烈烈的反俄运动。

北大百年校史中最光辉的篇章就是北大社团史,北大历史上的许多进步团体都曾为国家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校园内出现了进德会、新闻研究会、新潮社、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雄辩会、画法研究会等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

李大钊、陈独秀、高君宇等468名师生成为进德会的第一批会员。

毛泽东1918年到北大以后曾积极参加新闻研究会的活动,还获得了该会“半年研究期满证书”。

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则培养了邓中夏等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就是北大的社团之一,她的首批成员几乎全是北大师生。

20世纪初到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学校社团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社团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激情、与时俱进、承载着中国进步进程的历史,而那时候的大学生就其年龄来看和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相仿。

由此可见,社团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促使其更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更早成熟。

(2)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学生社团发展的春天也到来了。

一方面,大学社团仍旧在学校社团中起着主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社团也异军突起,开始成为学校社团发展的生力军。

这段时期,大学社团逐渐从和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走出来,朝着多元、多兴趣方向发展。

文体类、休闲类、知识类、论辩类、艺术类等方面的社团大量涌现,这也符合经济、文化多元化的要求。

在这些社团中,如北大的山鹰社、爱心社、自行车协会,北师大的白鸽协会、教育学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飞来峰文学社等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中小学社团在素质教育的呼喊声中大步向前。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学校社团,尤其是中小学学校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注入了活力。

《决定》说到: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团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严重欠缺问题,但却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有其独特作用的有效办法,于是,学校社团开始在校园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

“我们感到仅开设这些课程(指必修、选修课)仍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还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科技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一个。

科技俱乐部为有才华并有志于从事科技研究工作的学生创造了大量的亲历科学研究过程的机会。

它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高技术人才的摇篮。

几年来,北京四中选送了上百名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或中科院的实验室,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学习做科学研究工作,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此可见,社团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它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综上,正是因为目前社团不容乐观的现状和社团在学生发展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二者间的巨大反差促使我们去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时期中学生社团的功能

中学生社团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折射出他们对发展空间和丰富的精神需求,而社团正是提供了这个空间并尽可能地满足这些需求。

1.从“我去参加一个活动”转变为“我去组织一个活动”

——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沃土

通常,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各项活动他始终是个参与者,比如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兴趣小组等等,都是老师预先设置好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及评价体系,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

学生总是说“我去参加××活动”,因此,学生的活动态度比较被动,更不可能去关心,思考活动的意义、成效、价值。

而社团活动大不相同,学生社团是由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社团活动是学生从自己选择的对象中探索人生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

所以,对学生来说,社团活动并非是现有一个组织去参加,而是需要自己跑到前台组织,从以往的“我去参加××活动”转变为“我去组织××活动”,从社团的管理、运行到活动的内容、形式、成效,每个层面、每个细节都需要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体意识来策划与组织,发挥出热情和创造力。

社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这正是在以往的活动形态中所缺少的。

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想到社团应怎样活动,如何体现活动意义,社团如何建设,如何发展。

因为只有将社团建设好,学生自身的活动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活动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社团就像是一艘承载着学生期盼和理想的船,所有的水手都会竭力使它前行,不会让它轻易沉没。

2.“社团活动是中学阶段最美丽的印记”——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社团与一般的兴趣小组有很大区别,兴趣小组一般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由学校组织,教师统筹安排。

所以,兴趣小组虽然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内容的限制,学生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兴趣、特长、才能,更难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社团活动的主旨就是学生自主发展,因此,学生可以从中尝试改变自我,注重自我,展示自我,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

许多学生社团都有这样的成功事例,一个原本只是在某方面有一点兴趣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社团活动获取到学科学习以外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尤其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社团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通过社团的磨练,学生有了同龄人不能企及的技能、素质甚至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校园电视台的同学考进了北广、浙广,文学社团的同学到大学成为大学文学社的创立者,更多曾经是中学社团一员的同学在大学里成为各种才能展示的主角。

当他们回想起中学社团活动,他们说“那是中学阶段最美丽的印记”。

3.“我们没有负责人,有什么事一起商量”——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社团活动的开展强调集体性,一个好的社团并不在于有几个优秀的社员,而在于所有的社员都有机会成为社团的主人,共同决定着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只有平等的角色磨合才能形成一支默契并有思想有水准的乐队,而“社长——社员”这种单向指令式的活动方式会令社团丧失生机。

如果想要找他们的头头商量事情,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负责人,有什么事一起商量”。

这正折射出学生在社团中找到了群体交往的融合状态,同时,每一个人都有自主进行社团活动的权力,每个社员对这个社团有一份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扬,责任感得到增强。

每一个社员都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和感染,包括精神上、思想上、能力上,而这种相互间的关照最终形成了社团整体的发展,因而学生是在社团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团队的合作中爆发出自主性。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并且愿意自觉去维护团队的利益。

4.“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产生精品”

——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

当校园中的社团日益丰富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几个相同类型的社团。

相同的社团出现并没有让他们恐慌、难受、嫉妒,他们愉快而大方地进行竞争。

这种心理状态在学生活动中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

同时,这样的良性竞争与促动,不仅带来信息的开放,更使学生从只会关注自身转向学会关注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样一种竞争的姿态出现,使校园的社团生活更添纯净的空气和进取的力量。

学生社团间的这种竞争意识正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表现。

5.“我们愿意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与同学们交流”

——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渐渐地,社团不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的所在,有时会成为一种信念、理想的寄托。

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公益性的社团,比如中策职高“绿之翼”环保社团,杭师院附高“紫熊星”心理社团。

这些社团的成员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组织、设计和策划的各种活动,为周围的人和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伸出自己的援手,在别人受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公益性的学生社团并不是在老师要求下成立的,而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到需要而自发成立的。

“紫熊星”的成员们说:

“有些同学其实只是想找个地方说说心理话,我们愿意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与同学们交流,虽然只是简单的通信,但是我们会尽可能地为同学们排忧解困。

”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成熟,感受到学生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而学生社团正是让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得以体现。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感受到服务于人的精神满足,从而促使他们更关注现实世界,更关注他人,更关注需要帮助的群体。

这反映了社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提升是一种自觉的提升。

三、新时期中学生社团的支持系统

学生社团的成长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我们深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期望能够好好地培育社团的支持系统。

(1)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让学校成为学生社团发展的坚强后盾。

学校是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中流砥柱,学校健康有力的指导、财力物力支持和评价制度支持对社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社团发展,校内的全体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帮着家长要孩子退出社团,对社团的概念只停留在“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团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缺乏是困扰社团向深层次发展的难题之一。

其实我们应该想到学校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本校教师对学生最为了解,如果能够担任某一社团的指导教师,势必使他们与学生接触更为紧密,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团的发展,而且从侧面更了解现在的学生,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有较高全面综合的素质,因此客观上也促动教师自身与时俱进,多学习,多积累。

再次,学校也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升学率,而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拓展和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力所能及地为社团活动提供时间、场地、设备和经费。

此外,长期以来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基本上都是义务指导,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时间也很宝贵,如果所做的工作不能被肯定,积极性肯定不高,严重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因此在对于社团指导教师,学校也应该视工作量而给予一定的补偿。

最后,可以尝试把中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体系,这无疑又给中学生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支撑点。

如果有了这些坚强有力的保证,孩子们在开展活动时,才不至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2)加强制度建设,让学生社团形成自行运作的完整体系。

现阶段,中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活动不能持久、正常,社团自行运作能力欠缺等问题。

不可否认,社团成员本身的主动性、责任心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是其中的因素,但是,社团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否却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

对于社团自我管理机制系统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很多时候,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像大家在一起玩一个游戏,社团的规章制度就是这个游戏的规则。

遵守游戏规则才能进入这个游戏,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不遵守或故意违反游戏规则,那么将会被请出局。

由于学校学生社团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校社团负责部门应该精心研究中学学生社团的普遍特点,再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同时随着社团的发展,加以必要的修订,以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还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注册管理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开展社团评优活动,建立一批重点社团或精品社团。

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讲,可以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工作管理渠道,如学生社团组织的建立、社团主要干部的产生、重大活动的安排等均应规定进行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以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和正常的开展。

此外要培训骨干,抓好队伍,以人为本,实施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在社团拥有的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实施社团人力资源战略,关系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将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中,鼓励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不断增强社团群体内聚力,使社团保持旺盛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形成良性机制,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对于社团负责人,要以激励为主,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要建立新时期“全员管理”的社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活力,科学地吸引、发现、使用和留住社团人才

(3)营造氛围,让家庭的支持成为社团活动的促进因素。

家庭的支持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举足轻重,那如何来获得家庭的支持呢?

中学生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各项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同样,家庭对社团活动的支持与否会受到学校中各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也容易受到社会大小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学校对社团活动非常重视,经常举办此类活动或比赛,孩子也经常获得奖励,或者班主任在期中期末的评语对孩子在社团活动方面的成绩作了应有的肯定,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家长产生影响,让家长从思想上慢慢地对孩子参加社团表示肯定甚至是支持。

此外,家庭对社团活动的支持还受到社区这个小社会氛围的影响。

同在一个社区孩子一般都会分布在不同的学校里,其父母免不了会相互询问对方孩子的学习情况,以从侧面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这个时候,家长对社团活动的态度也会得到一个交流或慢慢地达成一个共识。

也许他们现在还不够理解,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社团活动还不够了解,所以不管是哪个因素,不论是学校整体也好,任课或班主任老师也好,还是学生自己也好都应该有意识地多与家长沟通,向他们说清楚社团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学生,让这些因素来作用于家庭,从而使得家庭反作用于社团,再加上家长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知道社团活动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区、孩子、社会的肯定氛围中,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多锻炼自己,而家庭这个要素就会成为社团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学校、家庭、学生社团自身管理制度、社会等要素构成了学生社团的支持系统,通过对支持系统的培育,能够实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杭州市第二届德育论文三等奖)

小议歧义句的“功”与“过”

张国英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有个姑娘因嘴上缺了一块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因没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媒婆有意把他们捏合到一起。

媒婆对小伙子说:

“这个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

”小伙子说:

“嘴不好没关系,不算什么毛病,慢慢地就会改好!

”媒婆又对姑娘说:

“这个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什么。

”姑娘听后笑着说:

“眼下没什么怕啥,我陪嫁多点就是了。

”到了新婚之夜,真相大白,双方都指责媒婆骗人。

媒婆说:

“我不是一开始就说了,‘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什么’吗?

怎么能说我骗人呢?

”上述故事中的媒婆真可谓巧舌如簧。

仔细推敲,媒婆的话妙在巧用了语言中的多义现象。

“嘴不好”,最原始的意思是指嘴巴有生理上的缺陷,然而人们用得较多的却是它的比喻义——不善言谈或说话缺口德。

小伙子当然是从习惯语义上去理解,并相信时间能改变一个人,因此说没关系。

“眼下没什么”,是一种指代说法,“什么”的内涵需要借具体的语境来推断,故事的开头已经告诉我们,“什么”乃是指生理方面的。

但是同样有一种习惯意思,即“什么都没有”,指的是缺财物。

姑娘的心地善良,当然不会在意小伙子的财物。

当然这只是故事,现实生活未必真有其事。

但是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巧用歧义会使语言更活泼、幽默,表意更丰富。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浙江省特级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有不少别出心裁的举措。

高一新学期伊始,他在教室里赫然写下九个大字:

“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乍看起来平平常常,细心品味,不禁为之拍案叫好。

原来这正是巧用歧义结构所致。

“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一句的歧义现象体现在“读好书”三个字上。

可以作这样两种理解:

一是“读(好)的书”,“好”作“书”的限制性定语;二是“把书读〈好〉”,“好”充当“读”的结果补语。

因此,这句话既给学生从内容上指明了要读什么样的书,又从学习目标上告诉学生读书要读到何种程度。

巧用歧义,在书面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口语中却经常运用,只是不能离开特定场合、具体对象等条件。

巧用歧义,不仅含义隽永深刻、文字简洁,而且形式灵活新颖、生动风趣。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本是指一个语言结构可以同时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

“歧义句”而又冠以“巧用”两字,必然离不开说话人的匠心独运,因此,我以为从效果和作用及造成原因来看,应把歧义句分成两类:

一类是说话人有意识的,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的歧义句,这类歧义句不妨定名为主动歧义句或积极歧义句。

反之说话人无意识的,造成表达混乱、令人费解甚至误解的歧义句,可定名为被动歧义句或消极歧义句。

被动歧义句虽然不等同于一般的病句,但由于表意令人莫衷一是,其实质跟病句无异。

平时看到不少学生订有《中学生化学报》,偶然一次随手翻翻,方知是专登有关化学知识的报纸。

然仔细推敲所取报名的结构,又不觉纳闷起来:

明明报名是“生化学报”,怎会没生物方面的文章?

原来这报名是一例典型的歧义结构。

这份报纸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化学报,按取名者的宗旨,本报名应读成《中学生/化学报》,然而不同的读者在没有了解本报宗旨的情况下,完全可能理解成另一种意义,读成《中学/生化学报》。

由于停顿位置不同,语言结构就有别,使这个报名出现两种不同的意义。

按办报的宗旨,如把报名改为《中学化学报》,就可以避免歧义了。

被动歧义或消极歧义造成的原因很多,上例是句间停顿不同造成的。

此外,修饰语使用不当,逻辑重音不同,词的兼类现象,短语的不同层次关系,指代、省略不明,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被动歧义句或消极歧义句表意不严密、不准确,应当避免为是。

而主动歧义句或积极歧义句则闪烁着说话者智慧的火花,只要运用得当,生活需要这种耐人寻味的语言。

(本文发表于《高中生之友》2004年第1期)

关于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的思考和实践

翁悦

一、引言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我国较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新话题,并与现代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联姻,试图以此为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开拓出一当代语文教学的“语感”新热点。

二、语感的概念

“语感”这个概念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较早提出来的。

夏丏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

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这些年,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语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表述,综合如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

从语言学(语境、语意)角度看,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

“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

是“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

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有利于揭示语感的性质和规律。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

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

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三、语感的特征

1、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

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龙颜不悦。

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冲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从而带来了创新的意识,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造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

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

当然,直觉不是感觉,它包括了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个别属性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