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963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2、报载:

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

A.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B.“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C.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

4、“×××,教授。

1950年1月生。

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2019年到201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履历反映了(  )

A.“教育革命”对此人的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此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人成为教授至关紧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此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的权利,为后来此人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5、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

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双百”文艺方针B.“科教兴国”战略

C.“三个面向”方针D.“载人航天工程”

6、读下表,表中的统计数据折射出当时的浙江教育()

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0篇文章分类统计表

内容

数量(篇)

马列经典文章和政论文章

15

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

6

表扬大炼钢铁

2

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

4

其他

3

A.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B.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D.受“双百”方针的指导

7、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材料中的“重建……传统制度”指的是()

A.又专又红的人才培养制度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8、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  )

A.平反昭雪工作已在全国展开B.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局面结束

C.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D.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

9、1977年9月邓小平指示:

“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

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B.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C.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D.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10、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11、表1是1975~2019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

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

表1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2019

38.5

48.3

62.8

45.2

47.5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12、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年).这一学制改革,(  )

A.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B.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

C.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13、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

这次院系调整()

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14、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

材料反映了()

A.教育受国家经济方针的影响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C.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效D.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尚未确立

15、网易新闻:

尽管30年多过去了,但很多人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地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

这里所说的“追记、感激”主要是针对()

A.邓小平改革开放决策的肯定B.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肯定

C.邓小平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肯定D.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的肯定

16、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或被停止和取消。

其主要目的是()

A.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    B.防止学校规模过大

C.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D.减少人文社科专业

17、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B.《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D.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18、1950—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和生活费用、期满后回国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

建国初期的留学运动()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苏联模式

19、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己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20、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这是我国当时(  )

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D.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

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

”……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建国初期语文教材要体现出新的国家意志和需要,《共同纲领》中文化教育工作被赋予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主要任务。

其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

也有大量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60年语文课改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一,归纳学校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无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摘自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材料二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行有何意义?

23、关于中国的教育,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

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

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引自《通典·科举·历代制下》

材料二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材料三 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如果

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

作会议。

会议和《决定》无论是在分析形势、规划未来,还是在部署工作等方面,都突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

这与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共同成为《决定》深刻阐述和精心部署的两大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7月30日)

(1)材料一所说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在考试内容上,

主要是什么?

有何局限性?

(2)阅读材料二,该材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有什么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这一场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跃进的特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由材料信息“一周的奋战”“特大号卫星”“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可知,当时的教育领域出现了急于求成和浮夸风的“大跃进”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极短的时间编出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显然与贯彻“双百”方针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领域是教育,与科技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8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选A.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教育为经济服务,受政治影响,故D项正确;A与材料思想内容相违背;材料无法体现B;材料无法体现C。

4、【答案】B

【解析】本题以某教授的履历为内容考查高考制度恢复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从该教授履历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而“文革”后的恢复高考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题干“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可知,强调的是科学和教育的重要性,依据“20世纪90年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故B项正确.“双百”文艺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三个面向”方针是在1983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载人航天工程”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但是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

6、B

7、B

8、【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77年”,A项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B项是1976年10月,符合题干时间,符合题意.C项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D项是1978年5月,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掌握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目的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招生主要抓两条:

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依据题干“招生主要抓两条:

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可以看出这一招生指示有利于更多的人参加高考,故C项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与题干时间“1977年9月”不符,故B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看出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此制度在文革时期中断了,1977年在邓小平的努力下,恢复了高考制度,故B项正确.A项是文革时期的教育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根据表1可以看出,与1975年相比,1980年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表述“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与实际不相符,故A项错误;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文艺学术问题提出来的,与材料“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1965年我国就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错误;据表1“1975~2019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接受各类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加,可以推知教育改革与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文革时期教育事业的状况.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时间和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可运用排除法.依据题干“1968年”处于文革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泛滥,使得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缩短学制主要是受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故B项正确.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文革时期高考制度被停止,故D项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从通过“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可以看出,这次院系调整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急需技术人才。

故答案为C项。

A项没有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排除;B项与院系调整无关,排除;院系调整对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

”可知当时受到经济中一五计划影响,选择工业,因而选择A;B是1965年;C是2019年;D已经确立。

15、【答案】D

【解析】根据“如果没有邓小平。

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赤脚医生……”可知,邓小平的政策措施改变的是一代人的职业和命运,主张恢复高考制度对其的影响最大,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改革开放决策、真理标准大讨论和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排除ABC。

所以选D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可知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可知这时戊戌变法早已失败,故A项错误;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B错误;材料中提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可以得出《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故C项正确;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文革前夕,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教育。

建国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

建国初,中国仿照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材料“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和生活费用、期满后回国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可知,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故B项正确。

新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

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所描写的场景是1977年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召开的,故A项错误;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和题干提供的场景相符合,故项C正确;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是在1993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A.“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1983年;B.1976年文革结束,文革结束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主要措施包括恢复高考;C.“教育革命”发生在文革期间;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2019年.故选B.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21.

作用:

议政;督政。

原因:

政治: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思想: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特点:

体现国家意志;内容以革命史、革命领袖为主;歌颂时代发展;向苏联学习。

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2.

(1)实施向工农和工农子弟“开门”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立法形式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

(1)科举制度。

儒家思想。

导致读书人不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2)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7年毛泽东提出。

意义:

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原因: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核心内容: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