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957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8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学设计.doc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3

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类复习

可调整

4-6

七年级下册地理分类复习

可调整

7-9

八年级上册地理分类复习

可调整

10-12

八年级下册地理分类复习

可调整

13-15

全阶段总复习

可调整

中考

2018年春学期初中九年级地理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球运动

教学目标:

1、列举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自转、公园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了解经纬线、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及其特殊的经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本初子午线等)

5、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地球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经纬线、经纬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学法指导:

读图观察、比较法、联想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1.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1)列举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P2图1.1);帆船从海面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即最大周长),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2.地球仪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及特殊的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即0。

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

向北越来越大南纬(S):

向南越来越大

东经(E):

向东越来越大西经(W):

向西越来越大

特殊线

赤道0。

纬线、 南回归线:

23.5S;北回归线23.5N;南极圈66.5S;北极圈66.5N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划分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

(2)了解建立经纬网的重要意义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第二单元地图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常用图例;

2、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能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

地图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指导:

读图观察、比较法、联想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能识别常用图例。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

①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3)常见图例

2.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山体不同部位。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山脊:

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4)山谷:

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

(5)鞍部:

相等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空白处

(6)山顶:

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7)陡崖:

等高线重合地方

3.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能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选择导游图;外出旅行,确定行程,选择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选择世界政治地图。

去一个城市游览,想知道城市的位置,选择小比例尺地图;想了解这个城市更多的情况,要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在城市地图上找到某个景点,想知道这个景点的布局,还要选择更大比例尺的地图。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及地理分布;

3、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峡;

4、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5、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组成。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指导:

读图观察、比较法、联想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1.海陆分布

(1)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所占比例,了解海陆分布特点。

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及地理分布。

①七大洲:

(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与北美:

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

(3)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峡。

主要半岛: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

主要岛屿:

格陵兰岛、马达加斯加、本州岛

主要的海峡有:

白令海峡、马六甲海峡(东南亚)、霍尔木兹海峡(中东)、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非洲)、麦哲伦海峡(南美洲)、英吉利海峡(欧洲西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德雷克海峡(南美洲火地岛和南极半岛之间)

2.海陆变迁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变动)

②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海平面升降)

③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全球共分六大板块:

图2.19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P37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①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第四单元天气和气候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4、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5、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

世界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读世界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法、活动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学法指导:

对比理解法联想法数据分析法归类法

教学过程:

1.天气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如今天下雨了,明天晴到多云。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如梅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46页图)

(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重要性: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了空气,引发人们多种疾病。

保护:

减少排放、少用煤,造林种草。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1)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①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  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如,一座高山海拔3000m,山脚气温20℃,山顶气温多少度?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并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特点。

一般特点: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近海降水多,远离海洋降水少;

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具体说来: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3.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南北纬100至回归线之间的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南北纬100至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至300大陆内部、西岸——北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南北纬250-350大陆东岸——亚洲东部、澳大利亚东部、南北美洲东部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0-400大陆西岸——六大洲都有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南北纬350-550大陆东岸——亚洲东部沿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