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知识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活动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也就是何者为本原;②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
(可认识则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说到底就是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4)物质现象包括:
客观世界、实际情况、工作环境等等。
意识现象包括:
主观世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
(5)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是怎样的?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是在性原则;②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③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7)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实践目的服务。
(9)“一元论”:
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其根本要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
)
(10)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所持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识形式和情感、意识等复杂的心里形式。
(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
(11)意识的起源:
①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12)关于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13)意识的指导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或灵活性;③意识活动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
(14)联系:
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5)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16)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17)发展:
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发展是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为什么说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能战胜旧事物;②新事物优于旧事物;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9)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
【辩证法的三种形态】
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20)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2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22)矛盾:
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23)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
(2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27)质:
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8)量:
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程度等
(29)度: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定。
(30)质变: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突变。
(31)量变:
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怎样的?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
2、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3)肯定方面:
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你那个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34)否定方面:
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其他的方面。
(3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肯定与否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辨证统一的。
辨证的统一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辨证发展的环节。
注意:
1、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辨证的否定观对我们的要求是(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2、形而上学强调外力的否定,认为肯定与否定严格对立。
3、事物发展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6)真理: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注意:
真理是一元的。
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
(3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就是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38)事件标准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它的(相对性)和(条件性)。
(3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0)社会存在:
指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41)社会意识:
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3)什么是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4)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4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6)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层次: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4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
(4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4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5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51)(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方式)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方面,它决定生产关心,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2)什么是国家?
是拥有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健全的政府组织和完整的主权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国家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
(53)国体:
即国家性质,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54)政体:
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55)政体和国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政体影响国体,政体形式好坏,能加强巩固国体也能削弱或破坏国体。
(56)国家职能分为:
(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57)社会意识:
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
(5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9)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定义):
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60)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1、人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无为前提,相互制约,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2、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3、人的解放首先是经济上的解放,人的发展离不开对财富的占有。
4、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不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无为前提的关系。
(61)商品:
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62)商品的两种属性是:
(价值)和(使用价值)
(63)商品的使用价值:
就是商品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64)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内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之间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66)劳动二重性即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7)具体劳动:
是人们根据劳动目的,使用不同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以生产不同实用价值的劳动。
(68)抽象劳动:
是指抛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对立又统一。
(69)货币: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0)货币的五大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支付手段;③流通手段;④贮藏手段;⑤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71)货币流通的规律,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的因素:
①待售商品总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7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②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实行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依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3)劳动生产率同价值量的关系是怎样的?
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时间内生产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也越少。
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74)剩余价值:
由劳动者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75)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
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产生的价值为绝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价值为相对剩余价值)
(77)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78)简单再生产:
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79)扩大再生产:
指生产规模扩大的生产。
(80)资本积累:
指资本家财富的积累。
(对应的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
)
(81)资本有机构成分为:
(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技术构成是基础,并决定价值构成,两者相互统一。
(82)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是什么?
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②由于妇女儿童要求工作以及小生产者、中小资本家破产,又使劳动力的供应增加。
(83)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三种形式:
(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8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85)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所生产的产品超过了人民的支付能力,导致生产过剩、大量产品积压的现象。
(86)经济危机的根源: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87)经济危机的作用:
①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和各种矛盾的家具;②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比例关系的强制性调整方式,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调节机制和调节手段。
(88)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89)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90)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
(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9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和取代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之前,彼此又长期并存,相互间是一种共处、竞争的关系。
(92)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解是怎样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终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然后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需要建立在一个较强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因此它又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93)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1945年党的七大所规定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9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95)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反帝)和(反封建)。
(9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人民大众)。
(97)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98)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核心,是(全党工作在当时要以农村为中心。
)
(99)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①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要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③正确处理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
(10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10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包括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A:
新民主主义的国体:
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B:
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1、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
(10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4)人民民主专政: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105)社会主义的改造:
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106)党在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
(108)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109)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0)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特点是:
(又适应又相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是可以调和的)。
(111)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处理方法:
1、人民内部矛盾用说服、教育的方法,采取“团结—批评—团结”;2、敌我矛盾采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3、要调动社会一切力量。
(1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个统一战线的领导。
(113)(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114)在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
(115)党的思想建设根本任务:
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不断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
(116)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原则: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117)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问题是干部问题。
(实施“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标准。
)
(118)党思想斗争的方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19)党风:
指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党风是由党的世界观和党性决定的)
(120)党风问题的本质:
是能否保持先进性、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问题。
(12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
1、实事求是;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
(122)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123)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的哦群众中去;(党的工作根本路线)
(124)独立自主:
1、党要独立自主的领导革命建设;2、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主要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125)邓小平理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并列。
(1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7)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
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1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1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3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两手抓:
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32)“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重要思想。
(133)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34)当今时代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
1、和平问题;2、发展问题。
(135)两大转折:
1、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2、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13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先进生产力是根本、人民群众是根本力量)
(13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3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
(13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
(140)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办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科学发展;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民主法治;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建设。
(14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相逢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4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要坚持五个“机制”:
1、投入机制;2、工作机制;3、引导农民建设家园的激励机制;4、社会参与机制;5、逐步建立二元结构的新机制。
(14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穿好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147)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八荣八耻”: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国家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48)怎样做好党的先进性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构建社会筑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部分法律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149)社会主义法治:
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全体人民整体意志的法律制度的总和。
(150)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5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
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国家权力监督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得到保障;国家稳定,违法犯罪得到控制。
(152)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的条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4、法律体系完善。
(153)人民民主专政中“人民”的范围: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15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
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利;社会经济权力;教育、科学、文化权力和自由;特定人权力;监督权力。
(155)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156)经济制度对国家起到的决定作用:
1、国家所属的历史类型;2、独特的国家性质。
(15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58)广播电视法律体系框架包括: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59)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法律规范的总称。
(160)【为外境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A:
定义:
指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的行为。
B:
侵犯的客体:
国家的安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C:
客观方面:
为境外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
D:
侵犯的主体:
一般主体(具备刑事责任的中国公民)。
E:
主观方面:
故意。
(161)【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A:
定义:
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广播电视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B:
侵犯的客体:
广播电视领域的公共安全。
C:
客观方面: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D:
侵犯的主体:
一般主体。
E:
主观方面:
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62)【编造并传播证劵交易、期货虚假信息罪】
A:
定义:
编造且传播影响证劵、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B:
侵犯的客体:
复杂客体。
C:
客观方面:
编造并且传播对证券、期货交易有影响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D:
侵犯的主体:
一般主体。
E:
主观方面:
故意。
(163)【侵犯著作权罪】
A:
定义:
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音像、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