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43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十大名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十大名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十大名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国十大名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国十大名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十大名村.docx

《中国十大名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十大名村.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十大名村.docx

中国十大名村

中国十大名村

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名村影响力第一村——山西省大寨村,大寨村曾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农业的样板和时代标志。

村办企业的创办,促进该村经济发展。

市场第一村——上海市九星村,九星村地处上海城郊结合部,是中国农村“市场兴村”的成功典范,已成为上海最大的综合性商品交易市场和华东地区最大的村办市场。

高科技第一村——浙江省花园村,花园村坚持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一起抓,致力建设农民花园。

人文奥运第一村——北京市郑各庄村,郑各庄村建立了以郑各庄村为基础,以宏富集团为支柱的“村企合一”经济运行体系。

农民画第一村——上海市中洪村,中洪村是我国农村儿童画第一村。

据统计,该村的农民作品被国内外著名美术馆、艺术馆收藏并获得过奖项的画家有50余名。

生态第一村——浙江省滕头村,滕头村1993年,成立了国内最早的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实现了农业观赏化、工业环保化、村庄园林化。

相府文化第一村——山西省皇城村,去年,皇城村通过“工业立村”、“旅游兴村,”和“科技强村”,迈上了致富路。

红色文化第一村——河南省南街村,南街村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每年接纳参观旅游者达40多万人次。

因地制宜开发产业第一村——云南省福保村,福保村实现了由“工业福保”向“文化福保”的迈进,文化产业已成为福保村的支柱产业。

 

小岗村

经过充分调查和研究,小岗村制定了振兴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确保该村从2003年起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400元以上。

  

凤阳县小岗村

第一步: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实施“凤还巢”和人才工程,利用在外务工经商的80多名“第二代小岗人”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大力推行现代农业。

目前,全村95%以上农户都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达600亩,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000元;2006年,3名大学生被优惠政策吸引到小岗村,通过从农民手中租地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当年建35棚,占地28亩,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养殖业迅速发展,计划养殖种鸡150万只,以龙虾为主的水产养殖面积已达200多亩。

  第二步:

以“纪念馆”带动旅游业。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自2005年6月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000多人,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

去年小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还被列为省市县青少年教育基地。

我县把小岗村旅游列入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内的皇陵、皇城、韭山洞等景点连线、捆绑推介。

  第三步:

着力办好工业园,实现小岗村跨越发展。

2004年初,组件成立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开了小岗村工业经济发展之门。

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等均初具规模。

近年来,第二代小岗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小岗面业、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

  展望未来,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小岗村人民将继续解放思想,把大包干精神转化为发展热情,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突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小岗。

 为加快小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产品交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繁荣市场,带动三产发展,小岗村委会经营考察论证,通过招商引资,于2007年兴建小岗村农贸市场,一期工程现已全部完工。

  该市场占地面积12亩,门面商业用房48套,砖混摊位400个,钢结构大棚可防雨季。

市场内设有干鲜、水产、家禽、肉类、豆制品、百货、五金、粮油交易等功能区,可较好地解决约20000多人的农副产品购销问题,也可提供上千人的就业。

随着小岗村中心村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服务设计不断完善,人气将不断聚集,市场的辐射和带动力将不断增强,小岗村农贸市场正以崭新的姿态、百般的热情喜迎八方宾客,诚邀各界前来投资兴业。

产业发展

  

(一)、小岗村“两委”在小岗村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生产,引导群众种植高效、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就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介绍如下:

村内现有葡萄600亩(自2001年张家港长江村来小岗建80亩葡萄示范园以来,每年都有增加)最多的一户是严德友(种植180亩,其中承包张家港长江村80亩,租严岗100亩土地种植葡萄。

)品种主要是藤捻、夏黑等,亩均纯收入达3000多元。

目前是小岗村农民的主导产业。

  

(二)、双孢菇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现在的双孢菇产业园始建于2006年,由3名科技学院大学生领建示范,带动村民种植。

当年建35棚,占地28亩;2007年发展到159棚,占地150亩。

由13户大学生、18户村民、5户外来人员种植。

园区分大学生创业园、村民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

产业园区内修沙石路面8500平方米,打深水井2口,建泵站一个,铺供水管道4000米,架低压线路一条长2600米。

总投资200多万元。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也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到小岗投资、创业。

  (三)、小岗村无公害大棚蔬菜示范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

  当年农家:

人生就是一段记忆。

当年农家,以保存完好的茅草房、瓦房、厨房、猪圈、牛棚、茅厕等组成的农家院落为载体,通过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展示,再现了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生活场景,使人们穿越时空,收藏时间,留住记忆。

  葡萄园

  小岗村葡萄科技示范园占地600亩。

种植藤稔、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纯绿色食品,可提供采摘服务。

每年8月份举办葡萄节。

  蘑菇大棚

  (大学生创业园):

首先是由3名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而后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到这里种植双孢菇。

2007年,发展到179棚、占地150亩,现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园基地。

 

华西村

华西村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10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

 华西是个江南小村,全村380户,1520人,0.96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千万分之一。

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

去年,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授予华西为全国“三农”实践基地,还荣获: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等多项荣誉。

一是村民变灵。

过去华西没有一个中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盲,读到小学已是“文化人”。

现在初中以上的村民占总数的86%。

其中大、中专生200余人,还有3名青年曾出国留学。

通过引进和培养,现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多人。

村领导班子里有大学毕业的18名。

还培养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六种语言的翻译人才。

  二是村庄变新。

过去,零零落落十二个小村落,建村后小村并大村,茅房、矮房变新房。

现在,户户住上了水、电、气配套的别墅楼。

村内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齐全,已是一个万人规模的小城镇。

迎来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视察。

  三是土地变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有偿兼并、开发合作等办法,扩大了6000余亩耕地,3000余亩山地,还在宁夏和黑龙江开垦荒地10000余亩。

近几年,我们开发利用的土地,约等于华西本村原有土地面积的6倍。

  

豪华的别墅

四是产品变精。

1977年,我村只有小敲小打的手工业,为农业和生活服务的小产品。

现在,引进了许多“洋”设备,办大厂高科技,创名牌,抢占国内外市场。

全村58家企业,已形成带管、毛纺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规模,有50多只产品获省、市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

“华西村”牌系列酒、烟畅销四方,“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等产品已成为“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三公认”(用户公认、专家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产品。

  五是集体变富。

改革开放后,我们发展合资、合作联营、股份、私营等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全村现有固定资产21亿元,一、二、三产总产值人均300万元,比建村初期人均300元,增了一万倍。

  六是生活变好。

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采用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法,确保村民收入年年递增。

全村的公共和村民生活设施比较完善,家家达到“八通”。

全村做到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余钱户。

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

美国客人来华西村访问时说:

“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

  七是贡献变大。

华西富了,我们坚持“三不忘”:

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灾区。

20多年来,我们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

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我们本着扶贫先扶志,扶贫先育人的精神,花较大的精力和财力,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干部100多期,累计1万余人。

  八是环境变美。

我们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新村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

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

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新家村,成为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

村内旅游完善,可同时容纳3500人食宿,成这样的共识:

要看社会主义,到华西村!

要看“三个代表”,到华西村!

要看”三农“,到华西村!

要看共同富裕,到华西村!

要看”双思“教育,到华西村!

到底到华西看什么?

你看什么,就什么!

富而思进不停步,坚持特色再攀登。

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双思”教育,用“三个代表”标准检验自己,争取实现“三个第一”(讲信誉第一、共同富裕第一、干部权威第一)和“四句话”(用好信誉“华西村”,创新企业是后盾,有胆有识融资本,优品名牌稗旅游城)的目标,再创华西集体事业的新辉煌!

前年投资3亿元的8个技改项目,去年8月8日全面投产,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可用资金3个亿,创造了条件!

去年8月8日我们举办首届“华西特色旅游节”,为今年华西建村40周年,实现40亿,搞好村庆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华西集团公司标志

江苏华西集团公司,是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先进乡镇企业、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

从70年代开始,华西人从无到有办工业,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步伐,坚持合作经济为主体。

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现下属8大公司、固定资产超60亿元。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

2005年,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

目前,集团公司现有职工2.5万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人,大多数企业已从国外引进了当今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所生产的面料、西服、化纤、针织染整、线材、热带、法兰等系列产品,现已发展到1000多个品种,10000多个规格,并远销亚、欧、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且,还创造出驰名国内外的“华西村”牌和“仁宝”牌系列名牌产品。

同时,“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称其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华西旅游

  华西村有名的景点有80多处,华西金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七级十七层,高98米。

  华西建村初,是偏处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村落。

六、七十年代,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改变生产面貌,夺得粮食连年高产,吸引着市内外、省内外众多的参观者。

1978年起正式对外开放,它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和旖旎的江南田园风光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朋友,已有109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到华西访问、旅游。

1994年参观华西的国内外宾客达80多万次。

  村头粉墙照壁,后为广场。

广场上数十旗杆,飘扬着各种图案的彩旗,这是华西实业公司所属工业的标志,显示出它的经济实力,产值数十亿,产品远销国外。

西侧为出入华西村主道,千米大道,华西双桥,以及微缩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宛若巨龙,名“龙廊”。

内设商业楼廊,有商场、剧院、会场、餐厅。

大会堂富丽堂皇,不时向游人介绍华西情况;大餐厅可容千人同时用餐,村头村尾,有万米长廊贯通。

  农村住宅是一色马赛克装饰的多层别墅楼。

每个家庭都拥有三间三层别墅楼,水电气俱全。

内有客厅、卧室、餐室、浴室、车库、庭院。

30%农户拥有轿车。

宅区绿草成茵,花木似锦。

游人可随导游进入农家作客。

南苑宾馆,如农家庄院,粉墙、青瓦、小桥、绿树,都有长廊贯通,一派乡土气息。

  农民公园内有“鹊桥相会、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刘备点将、十二生肖”等塑像景点。

鹊桥周围有五条牛,池中浮鳄鱼,以示居安思危。

砖窑洞,是华西村过去的烧窑制砖处,窑中置圆形会议室。

壁画有“毛主席住窑洞”、“薛平贵回窑”等,这是村干部的会议室,以示富了不忘过去。

公园围绕“龙啸池”,建有“花甲亭、古稀亭、喜耋亭、庆耄亭、期颐亭”。

华西人年届八十寿,即在“喜耋亭”设宴庆祝。

到“期颐亭”便戛然而止,必须从原路返回,寓意“返老回童”。

  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也在此流连驻足,国务院李鹏总理在此挥笔题词。

自1985年起华西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

1989年7月,拥有250套中高档客房的南院宾馆被批准为省旅游局的定点饭店。

为让外宾体验华西农家生活,早在1986年起,南院宾馆即应省旅游局和外宾的要求,开放150个家庭接待外宾。

  村民们用传统的馄饨、团子、方糕、粽子和土婆鱼炖蛋,韭菜炒螺丝肉等农家分味的食品热情相待,外宾视华西村为理想的度假村。

1992年8月,日本近畿洋大学508名访华团成员住进了97户农家,当了一夜“华西人”后,发出赞叹:

“中国农村比过去大大开放了”。

华西已成为国内外人士认识中国农村的窗口。

  华西村的“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建设高度突破250米,今年6月将封顶。

  这座设计高度328米、74层的大楼总投资超过15亿元

  扬子晚报1月6日报道村级党委也有了“纪委”。

在3日闭幕的中共华西村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新选出了一批该村的“党委常委”,相当于上级部门配备的“纪委”组织一样,将发挥他们重要的纪检、监督作用。

这是华西村村级党组织建设上的一大创新。

  这次的华西村党代会是一次换届选举大会,7年前接过吴仁宝老书记接力棒的吴协恩,以全票再次当选为村党委书记。

村领导班子成员整体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大会选出了村党委正副书记41位,总支书记5位,支部书记50位,还选出了村党委的常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及后备委员会。

吴仁宝表示,华西村的班子要始终做到“能上能下,能下能上,能官能民,能民能官,能进能出,能出能进”。

这样做,“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而是科学调整,人尽其才”。

  吴仁宝表示,今后3年大华西村还将增加3万人,并争取能发展到10万人、20万人。

  华西村的“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建设高度突破250米,为今年6月封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座设计高度328米、74层的大楼总投资超过15亿元,预计于2011年建村50周年时投入使用。

山西省大寨村

大寨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形势和全国农村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

1983年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

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

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

九二年全村每户出一人,组织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进农村参观学习,而后又多次组织干部到外省外地学习,通过数次实地学习考察,给大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稳步发展,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

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材、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粮食转换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

十个企业年收入9050多万元,1999年-2000年,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350万元,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是大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过去几百口人都从事一项工作--农业。

现在土地虽然已分给群众,三十年不变,但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合理调整劳动力的使用,集体为群众提供了五统一,即:

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实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

由于强化了集体统一经营职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从事了工、副业,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大寨人各方面的变迁。

(1)住房的变迁:

现已有三分之一的群众修起了新宿,甚至从窑洞排房变为二层楼房,户均面积168平米,总造价7万人民币,农户出资五万元,集体补偿2万元,整地、规划、设计、水、电、路实施全由集体解决。

至今已有24户人家搬进了新楼房。

(2)膳食的变迁:

大寨人当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两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说的,三百六吃不饱肚,丈八布露着肉的生活,现在的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鲜菜、肉类,过年过节六冷八热,给城里人生活无任何区别。

(3)衣装的变迁:

当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补了又补,钉了又钉。

冬无棉,夏无单。

现在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齐全,形状、花色与城里人一般。

(4)家用器具的变迁:

当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窑洞,睡的是炕头,除了劳动用的工具再无家庭摆设。

现在的大寨人电视机、组全音箱、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样样都有,摩托70多辆,还有汽车、拖拉机等,一切都方便了。

  随着集体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实现了三有三不。

三有是:

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了养老保险金制度,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60元,70岁以上月领100元,共产党员月领150元,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战的月领120元);考有奖(凡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集体年发给奖学金,本科大学生年1000元;专科大学生年800元;中专生年500元)。

"三不"是:

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拖拉机)、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

大寨人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设施和建设环境方面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93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的新办学校,改变了教学环境,94年投资120万元修筑了3.8华里的盘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

96年投资160万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吃淡水的问题。

95年开始建设大寨森林公园共投资1000多万元,内有周恩来纪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览馆、农民文化艺术馆、陈永贵墓地等景点,植树造林,种植花卉1000多亩,不仅发展了旅游事业,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寨的生态环境。

2000年投资207万元,修筑了一座能蓄水6万方的水库,可灌溉大寨的600亩良田。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寨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法制的教育,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及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

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如:

农广校、农科教、法制教、经营管理、营销出销、外语学习等,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主力和实力。

 

上海市九星村

特色村概述

  九星村——上海“三有”新农村,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区七宝镇辖村。

该村连续两年在上海市特色亿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05年,该村实现净利润180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8502万元,可支配收入达3.3亿元。

这个村的3757名村民,人均年分配收入3.5万元,在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之外,还实现了人人有股份,从村民变成股民。

戴着“中国十大名村”、“华东最大市场村”等众多桂冠,在全国十大杰出“村官”的驾驭下,九星村12年间已培育出500多位千万富翁,演绎着新农村运动中上海版“村强民富”的时代样板。

“我对新农村的理解是‘三有’,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人人有股份。

有了股份,农民才有长期的实惠。

实际上,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于我们的企业内,再加上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以及失业保险金的保障,九星的村民可说是‘三保险’。

”“上海第一村”九星村“掌门人”吴恩福说。

  2005年底,九星完成了对其20%资产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原牛头浜管理区股改完成后成立了九星物流公司,全体村民3757人变成股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人。

  九星此次股改采用“现进现出”的方法,对资产按现行价格评估,再由大家出钱认购,得来的钱再分给老百姓。

改制的资产中并不包括公益性资产,而仅限定在经营性资产的范围。

公益性资产约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40%的份额,如路、桥梁、卫生室、幼儿园等,这部分资产用于保障村民福利,一部分用以服务经济发展。

村办市场

  九星村纵横交错的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住宅。

临街的门店前,停靠着各色汽车,有轿车、也有许多小卡车,更有蹬着三轮车四处搬运货物的工人忙碌地穿梭;而车子的牌照显示它们来自全国各地:

冀、晋、蒙、辽、吉、黑、沪、苏、豫……看到这些,会使人感觉置身一个全国大市场。

  村级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九星通过兴办大型综合性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成就了今天。

10年间,九星从一个全村劳动力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村庄一跃而成为上海市356个亿元村之首。

到目前为止,更是培育出500多位千万富翁,涌现出4000多位创业老板。

一个时代的人物

1994年,九星村劳动力收入全年不足3000元,村子所办的几个联营厂都经营困难,村子欠债1780万元,而村子的集体总资产不过2100万元,负债率高达84.8%。

  土地是农村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九星曾拥有4500多亩土地,但随着上海外环线建设以及房地产开发,九星村先后失去2/3的土地,只剩下1600亩土地。

如何利用好这珍贵的1600亩土地,成为全村村民致富脱贫的重要出路。

  “九星村办农业,行不通!

”吴恩福首先否定了这个出路,“产出低,一亩田地年收入不过千元,九星人均三分地,只能糊口,谈何致富。

况且,发达的交通已经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处于上海郊区并且业已部分城市化的九星,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