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03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6首古诗译文注释.docx

56首古诗译文注释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课内篇(5首)

1.《小儿垂钓》

作者: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⑴蓬头:

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

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

钓鱼。

纶:

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

一种野草。

苔:

苔藓植物。

映:

遮映。

⑶借问:

向人打听。

⑷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

应:

回应,答应,理睬。

2.《夜书所见》

作者:

叶绍翁【宋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

风声。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挑:

挑弄、引动。

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

篱笆。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

想念。

山东:

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

他乡、外乡。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

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

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4.《望天门山》

作者: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

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

劈开,断开。

⑶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

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

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5.《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

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

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

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

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

也显得十分美丽。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课外篇(23首)

1.《别董大》

作者:

高适【唐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注释

⑴董大:

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

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

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⑶谁人:

哪个人。

君:

你,这里指董大。

2.《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作者:

杜甫【唐代】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注释

①江畔:

指成都锦江之滨。

②独步:

独自散步。

③塔:

墓地。

④一簇:

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3.《归园田居?

其一(节选)》

作者:

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注释

1.少:

指少年时代。

适俗:

适应世俗。

韵:

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

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

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江南春》

作者:

杜牧【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注释

1.莺啼:

即莺啼燕语。

2.郭:

外城。

此处指城镇。

3.酒旗:

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

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

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

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

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5.《题临安邸》

作者:

林升【唐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韵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注释

⑴临安:

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

旅店。

⑵西湖:

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

什么时候休止。

⑶熏(xūn):

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⑷直:

简直。

汴州:

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6.《游子吟》

作者: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

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

诗体名称。

⑵游子:

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

将要。

⑷意恐:

担心。

归:

回来,回家。

⑸谁言:

一作“难将”。

言:

说。

寸草:

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

报答。

三春晖:

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

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7.《乞巧》

作者:

林杰【唐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①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

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

比喻多。

8.《咏柳》

作者:

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

装饰,打扮。

一树:

满树。

一:

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

裁剪。

似:

如同,好像。

9.《村居》

作者:

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

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

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

迷醉,陶醉。

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

放学。

④纸鸢:

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

老鹰。

10.《送友人》

作者:

李白【唐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

⑴郭: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

清澈的水。

⑶一:

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⑷别:

告别。

⑸蓬:

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

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

曹丕《杂诗》: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

声音词。

此。

⑼萧萧:

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

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11.《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

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

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

声音。

④春风:

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

听;听见。

⑥折柳:

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

“《乐府杂录》云:

‘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

指故乡,家乡。

12.《从军行?

其二》

作者:

李白【唐代】〗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

1.沙场:

胡三省《通鉴注》:

“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

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呼延: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3.《峨眉山月歌》

作者: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

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

月光的影子。

平羌:

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

今夜。

发:

出发。

清溪:

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

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

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

顺流而下。

渝州:

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14.《子夜吴歌?

秋歌》

作者:

李白【唐代】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

1.一片月:

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

千家万户。

捣衣:

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3.吹不尽:

吹不散。

4.玉关: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5.平胡虏:

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6.良人:

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

结束。

15.《夏日山中》

作者:

李白【唐代】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注释

①裸袒(tǎn):

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青林:

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②脱巾:

摘下帽子。

③露顶:

露出头顶。

松风:

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16.《客中行》

作者:

李白【唐代】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

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

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注释

⑴客中:

指旅居他乡。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诗:

“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⑵兰陵:

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郁金香:

散发郁金的香气。

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⑶玉椀(wǎn):

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

“李少君识桓公玉椀。

”椀,同“碗”。

琥珀(hǔpò):

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

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⑷但使:

只要。

醉客:

让客人喝醉酒。

醉,使动用法。

⑸他乡: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17.《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

李白朝代【唐代】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注释

1.即事:

以眼前事物为题材之诗,称即事。

2.登高:

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3.更:

再。

举觞(shāng):

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4.遭此两重阳:

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18.《晚春·其二》

作者:

韩愈【唐代】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缭乱走空园。

译文

花草树木们似乎都知道春天就要离去,因此它们费尽心思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洒花絮像雪花般漫天飞舞。

简析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19.《赠别》

作者:

杜牧【唐代】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

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

酒杯。

20.《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

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醉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

⑴九日:

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齐安:

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⑵翠微:

这里代指山。

⑶酩酊(mǐngdǐng):

醉得稀里糊涂。

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

“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⑷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⑸牛山:

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21.《紫薇花》

作者:

杜牧【唐代】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译文

傍晚的秋露洗净了花枝,烂漫的花朵占尽了天时;春风桃李繁华早就不再,艳阳伴我从暮春到秋日。

赏析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谓桃花李花开得鲜艳靓丽,引得人人们纷纷前来观赏,以致树下踩出了小路。

杜牧在这首诗中用此典故,却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和开花时间之长,极有新意。

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

充分感觉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

所谓“反常”必须以“合道”为前题,方能构成奇趣。

这首被人们誉为咏紫薇诗中的佳作,由于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使人玩味不已,杜牧便得到了“杜紫薇”的雅称。

22.《题木居士二首》

作者:

韩愈【唐代】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馀。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注释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

诗乃有感于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

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共名。

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丰富的喜剧效果,成为此诗最显著的特色。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

以枫树老而生瘿,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

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不自然的形状。

前两句交代“木居士”先时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

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

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

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谐调。

在讽刺艺术中,喜剧效果的取得,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谐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此诗中,诗人正是这样作的。

因此,“木居士”的形象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收到极好讽刺效果。

可诗的妙处还在最后一句,它画出这样一幅图景:

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衣之饰之的善男信女,他们在祈求它保佑。

这种庄严的、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

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木居士”了。

“木居士”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复可悲。

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

在“木居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

对“求福人”则著墨不多,但有点睛之效:

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

“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

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

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

此诗妙处,就在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

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一点相似之处,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喜剧讽刺艺术的效果。

不过,需要说明:

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王伾[pī众多势盛的样子]、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

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

但就此诗而言,是写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

而当时二王的追随者中确有不少钻营投机的分子(参阅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因而此诗讽刺形象的客观意义,是不可简单地以韩愈的政治态度来抹煞的。

23.《题木兰庙》

作者:

杜牧【唐代】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

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

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①木兰庙:

《太平广记》云,黄州黄岗县(今属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兰乡。

木兰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产生于后魏,关于木兰的姓氏后人众说纷纭,应信有其人。

②弯弓征战:

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

③“梦里”句:

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④拂云堆:

《元和郡县志》:

“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

明妃:

指王昭君。

 

三年级下课内篇(5首)

1.《咏柳》

作者:

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

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

装饰,打扮。

一树:

满树。

一:

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

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

裁剪。

似:

如同,好像。

2.《春日》

作者:

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