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92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一历史上期中东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东阳中学2015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召诰》曰:

(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

有王虽小,元子哉!

”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

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3.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①开凿灵渠,平定岭南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

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汉书》记载:

“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8.清徐栋《牧令书》载:

“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0.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1.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2.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13.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与此背离的是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14.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

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宗法制仍有影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15.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策划了四大案件,其中之一是诛杀宰相胡惟庸,此后明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

A.设置三省六部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置军机处        D.废除科举制度

16.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17.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的职权范围明确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19.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

乾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20.英国外相巴麦尊说:

“(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

”材料中的“商品”是指

A.纺织品    B.机器    C.茶叶    D.鸦片

21.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22.近代一位诗人曾言:

“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

“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这首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阅读表1。

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表1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0

191

2052

5艘沉没

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伤

300

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        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25.《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中国某岛,在岛上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中国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时令节气等方面仿效日本。

日本占领的是

A.黄岩岛    B.台湾岛    C.海南岛    D.崇明岛

26.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1940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7.“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

李鸿章抱怨说:

‘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

’”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8.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

下图为故宫部分文物迁移路线示意图,其中④的迁移背景是

 

A.日本侵占东北,紧逼华北       B.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C.日军占领上海,威胁南京       D.抗战胜利,还都南京

29.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它主要说明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侯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30.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一伟大胜利

①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③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有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有效手段。

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一方式的是

A.中朝、内阁、军机处B.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C.中枢门下、参知政事、内阁D.中朝、三司、尚书省

32.郭沫若早年曾创作过这样一首诗:

“庚子耻,犹未雪。

卢沟辱,何时灭?

恨老天沉醉,平津陷敌;壮士饥餐鹰虎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明朝重整旧金瓯,完无缺。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最有可能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辛丑条约》签订

B.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

C.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D.平津战役爆发,蒋介石政权土崩瓦解

33.图2为中华民国元年发行的开国纪念币,钱币上“中华民国”的“民”字将最后一划拉长(如图3),寓意“人民出头”。

对于该设计的评论,不恰当的是

图3

图2

 

A.彰显孙中山的民主共和观念B.表明人民已经取得了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C.反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意在破除君主专制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34.北京在近代史上曾多次遭到外国殖民者的践踏,依次体现在下列哪些战争中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35.学者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它是一条分界线。

”这里的“分界线”突出表现在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政党政治

C.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实现民主共和D.断发易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6.“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37.2014年8月24日新浪新闻网:

《怎样研究中国近代史》:

“我们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结合我国近代史上的问题。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全面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反抗外来侵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

38.“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39.《千秋兴亡——秦统一2235年祭(公元前221年-2015年)》:

“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235年的中华帝国基业。

”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40.“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

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共20分)

41.(10分)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

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

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分)

42.(10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

“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

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分)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

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分)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3分)

高一历史期中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B

A

B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C

B

B

C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C

C

B

D

D

D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B

B

A

C

D

C

B

C

41.【答案】

(1)演变:

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1分)

特点:

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3分)

(2)内涵: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1分)

影响:

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分)

(3)认识: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

(2分)

42.【答案】

(1)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1分)

影响:

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他有理即可得分)(1分)

(2)罪行:

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活体实验(3分)

原因: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3)原因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投降(1分)

意义:

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加强国家建设,提高国家实力。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