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568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上册章节练习题16

必修三练习题集4-2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农业上为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

主要目的是达到(  )

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B.降低昆虫出生率

C.增加昆虫死亡率D.改变昆虫年龄组成

2.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呈现“S”型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4.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  )

A.调查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

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所有生态因素

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

5.2003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结婚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6.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7.下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8.一个外来物种种群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不可能出现(  )

A.该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新环境的影响

B.该种群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

C.该种群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多样性

D.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9.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10.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11.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1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上某羊群的种群数量变化,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天敌大量入侵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种群数量仅消灭到K/2的

1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14.

上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型,B曲线呈“S”型

B.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表现有环境阻力存在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15.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1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17.生态学家高斯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对此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受到培养液容量的限制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是375

C.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变形虫,K值也是375

D.重复此实验,K值有可能不同

18.

图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水平上,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非选择题

19.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

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__________的影响。

同时,种群数量还受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如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__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20.

某研究所调查发现:

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计数。

A.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B.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酵母菌数(万个/毫升)

32

127

762

824

819

821

82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举一例)。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小组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结果。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mol)

9

12.5

15

30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6.5

6

0

据表可知:

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在氧气浓度为d时,酵母菌进行________呼吸。

22.

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

(1)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________曲线。

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是该岛环境允许的________值。

(2)当人口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到P点,原因是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各种人为因素使______________遭到破坏,加上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________(如有人被迫离岛)等。

(3)若干年后岛上人口数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

以上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的__________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自身发展规律,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3.

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必修三练习题集4-2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

1.选择题

ABBCDCAADCBBDDABCD

2.非选择题

19解析:

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区别等。

“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情况下,空间、食物、其他条件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必定加剧种内斗争,种群数量不会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附近稳定的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现“S”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可以间接地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

(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 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 捕食 竞争 零

(3)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20解析: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

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

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即为最大值,而在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则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2,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时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因而此时即为捕捞的最佳时期。

答案:

(1)“S”型曲线 N/2 增长型

(2)t1 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不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2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计数方法。

(1)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的酵母菌过多,无法计数时,可增加稀释倍数。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2)表中产物主要依据氧浓度变化而变化,所以自变量是氧浓度,d浓度时无酒精产生,所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

(1)①增加稀释倍数 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B、C、A

②“S”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温度、pH和溶氧量等(任写一项)

(2)氧浓度 有氧

22解析:

在m年内,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

当到n线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种群数量停止生长。

如果人口数量强行增长,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然加剧,这样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若干年后岛上人口数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这说明此岛上的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1)“J” 最大(K)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内斗争 (3)自我调节能力

23解析:

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一是假定无资源、空间等限制条件下的指数增长模型。

种群数量的增长呈指数式增长,如上图中曲线a;二是有资源、空间等限制条件下的阻滞增长模型。

种群的增长速度越慢,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时,种群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的增长率接近零,如上图中的曲线b。

答案:

(1)a 过度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