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567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村初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村初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村初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村初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docx

《农村初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docx

农村初中

农村初中“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

不详来源:

不详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18日

内容摘要:

后进生亦称为差生,是指学习成绩、智力差或思想品德差,或兼而有之的后进学生;其中85%以上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目前,后进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转化后进生心理问题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结合笔者教育工作的实践体会,试图通过对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的个案研究,寻求解决后进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而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些学生很多都被老师和家长列进后进生行列,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

因为是后进生,他们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了班级可有可无的人;因为是后进生,他们很少见到父母的笑颜,成了家长的“心病”。

他们无法与父母沟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浓重的厌学情绪,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研究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后进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觉地实现自我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新人”和“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我校根据实际,统一思想,作出了对后进生进行研究的决定,力求探索一些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的转化模式,切实关注每一位后进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校教育只要存在,后进生问题就必然存在。

后进生的人数虽不多,但其不论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来说,对学生的身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所以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不能光从学习成绩的优劣来判断学生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衡量和考察学生,因为后进生具有相对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地做出判断和评价。

该课题不仅有上述实践意义,还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我们都明白,怎样转化后进生是一个难题,转化后进生的效果怎样更是一个难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耐心。

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准确把握后进生工作的重点,寻找突破口,提高转化的效率;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曾有过研究。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界定、类型、成因;以及“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苏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的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

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后进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后进生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也有“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

而如今,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如:

一部分学生沉湎网络不能自拔,致使无心学业,精力分散、性格孤僻、进步缓慢、沟通能力差,再加上社会种种不良风气的侵蚀、教育手段单一软弱、部分家长教育思想的偏激求速、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脱节等等,使我们的后进生问题都打上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的烙印,所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在转化后进生的具体途径、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当前历史条件下后进生的转化与发展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尤其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困难的个案研究以及家庭、集体、学生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比较薄弱。

缺乏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错位。

我们的这一课题重在探索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后进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在教育教学中怎样施行正确的教育措施,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充满信心,争取转化他们,使这些后进生在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法:

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预防措施。

(2)个案法:

由学生心理咨询室负责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监护、预防措施。

(3)调查法:

调查后进生心理偏差、行为偏差、品德偏差形成的原因等。

(4)访谈法:

后进生的理性确定、典型行为观察、师生的结构性对话、进步基线模型的描绘等。

  

上述五种主要研究方法,在运用中应相互补充、配合和验证。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后进生”心理问题的分类调查。

2、“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分析。

3、“后进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4、倾听与沟通的策略

5、预防、矫治与赞赏、激励

6、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互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的步骤

A、准备阶段(2008年2月——2008年5月):

对学生摸底调查,确定后进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后进生进行观察访问,心理测试,分析归纳后进生心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成员会诊,找出后进生心理偏差的表现,并填好分析表(该表一个案例一份)。

姓名

班级

品德偏差

行为偏差

认知能力偏差

再通过调查访问案例的活动范围,如家庭、学校、社会,课题组成员再会诊,探寻个案心理偏差形成的原因,填写好下表:

姓名

班级

心理偏差原因

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B、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9年6月):

具体对实验对象(七年级、八年级的后进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寻找成因,归纳特点,找出共性的规律以及个性差异,从而寻根追源,因材施教,写出实验论文及阶段总结。

C、巩固实验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0月):

完善资料,整理成果,汇报交流,全校推广。

1.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实验报告或论文。

2.积累经验材料,撰写论文,推广经验,指导实践。

3.在学校内推广经验,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开展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2)、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毛友华全面负责主持工作

执笔人:

周江梅负责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成员:

祝文德负责“关于后进生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报告”

王晓燕负责“农村初中后进生心理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报告

徐江修负责“后进生心理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

三、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经过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中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列述如下。

1、“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逆反心理

有些“后进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

虽然他们在内心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因为心里的烦躁,却故意地或不自觉地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他们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拒不接受师长的教育和帮助,从心底产生外界的对立情绪。

邵建辉同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由于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歧视,因而产生与班集体、教师对抗的情绪,常常表现出敌意、挑衅或破坏性行为,有较强的攻击性。

他上课时喜欢说个调皮话,接老师的话茬,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反应淡漠,常说:

“反正老师怎么都瞅我不顺眼。

”所以上课不愿意记笔记,课下贪玩,不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2)自卑心理 

“后进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处于失败和落后的境地,在家常受到父母的训斥或责骂,在学校也受到批评较多,甚至还有来自同学的讽刺、挖苦。

连续的挫折使自尊心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他们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脑子笨,没人喜欢,是失败者,在家长、学校、同伴中总是抬不起头来,渐渐地转化为自卑,感觉低人一等。

这种心理在本课题所研究的多数个案中普遍存在。

(3)抑郁心理

有些“后进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

他们甚至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重,中学生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造成“后进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心理上的抑郁。

这种心理在所研究的个案王雅君同学身上表现比较突出。

(4)厌学心理

“后进生”在学习中背负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上由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不足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一方面可能还要承受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的精神压力。

特别是几经努力仍不能让自己站起来的“后进生”就会失去勇气,在他们的眼里学习的前途十分暗淡。

再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5)心理障碍

由于以上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久了,在“后进生”的身上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敌对倾向的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大嚷;常与人抬扛,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其实“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他们的内心常常是充满着矛盾。

例如,他们有着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

他们有着自卑的心理,而在其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有时他们也会极力地表现一下自己。

例如,王浩林同学就常常用一些惊人之举引起同学老师关注。

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变得更为自卑。

“后进生”也有着蛮横与畏惧的矛盾心理。

他们的蛮横可能是畏惧心理过度自卫的一种表现。

或是表面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下面也掩蔽着一颗畏惧的心。

他们在闭锁内心的时候,也同时渴望着能有理解自己的交流,渴望着真正的朋友,也希望能在集体中得到尊重。

他们在退缩的时候,也有着一点点的不甘心,也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有所进步。

2、“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形成后进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因人而异。

在一个后进生的身上,往往有多种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方面的影响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各个领域。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

有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之风以及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

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游戏很容易让学生上瘾,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2)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原因

①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虽然国家明确提出并大力实行素质教育,但在不少中学中,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仍然学校里的重要指导思想。

“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使得学校里的工作重点落在“优秀生”或“尖子生”上。

这样“后进生”就受到歧视和打击,造成学习得不到提高或变得更为困难。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的评估机制也使得学校或教师对转化“后进生”缺少兴趣。

甚至有的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考核相挂钩,使教师不得不偏向“优秀生”。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下,学校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初中生培养的唯一目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严重滞后或忽视。

学生在非智力方面表现出的“后进”得不到重视,学生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为实际上能升入高中的只有部分同学,升学难的现象使得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他们在校园里多是以一种近乎绝望的心理度过的。

因为根深蒂固的“精英教育”思想,现在初中教材的内容也偏难,并不适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的过深而在学生未来生活或工作中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内容让初中生望而生畏。

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在初一阶段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在初中后阶段的学习就会更加困难重重。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

②教师教育方法的偏差

一方面,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者,也受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不少教师对优等生呵护有加,对“后进生”置之不理,致使“后进生”在“后进”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另一方面,也有着教育者本身素质的影响。

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不是耐心开导,而是拿大话威胁恐吓,更是动不动就罚站或停课处理,或是叫家长等等。

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也最易伤害学生的自尊或人格,也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

“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或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就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有的教师对“后进生”更是指责多,鼓励少,采取冷漠的态度,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学生极易产生对抗心理,也极易让“后进生”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更有甚者,因为“后进生”的存在影响了自己所教学班级或学科的成绩,影响自己在学校评估中的成绩,有的教师转而对“后进生”歧视、冷嘲热讽或者是怨恨,这又造成师生之间出现关系的紧张或恶化。

个别教师缺乏应有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尽到他们的责任,因此也造成了个别学生不愿学习、学习成绩下降。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是充满热情,甚至不去真心地理解学生,让学生不喜欢,也使得学生“厌其师”,从而不愿意听从他的教育或学习他所教的学科,从来造成“后进”。

③教师教学方法的偏差

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每一部分新内容,甚至上每一节新课时,都会注意到知识的衔接。

而有的老师只关注到“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堂反应,使教学严重脱离“后进生”的实际,结果可能使得“后进生”更为“后进”。

在对“后进生”的辅导中,不能因材施教,可能会操之过急,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一步到位,令“后进生”不能适应,更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畏情心理。

有的教师也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后进生”,在教学中主要关注成绩好的学生。

对表现差的学生缺乏耐心和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在学生心理上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个案调查也发现,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相信他们能够进步,有信心帮助他们),对学生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教师若对学生抱着消极的期望(不信任、缺乏信心),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有的教师更是对“后进生”放任自流,使他们失去转化的机会。

⑵家庭方面的原因

①父母疏于管理

父母不在子女身边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或做生意,把孩子托付给上了年纪的老人或亲友。

由于老人体力和精力的局限性,不能对孩子的各方面起到监管作用。

造成很大的管理漏洞。

有的老人因是“隔辈亲”的原因,对孩子疼爱有加,而缺少管理的力度。

亲友的管理也多是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例如,韩晓伟同学的家长在外地做生意,使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呵护,有被冷落的心理错觉,导致该生心理不健全。

他从小在县城上学,老师是自己的亲戚,长期受重视,自负心理较强。

而在新的教育环境中,这种优势不存在了,于是又产生了自卑心理。

家长顾不上孩子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或是忙于自己的娱乐,无暇对孩子进行管理,既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没有主动和孩子进行交流,不了解孩子在学生、品行和心理上的变化。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有的孩子从“先进”已经变成了“后进”,家长也没有察觉。

家长只管孩子的吃和穿有的家长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

宋立恩的父母与该生年龄相差40岁,思想上和心理上距离很大,他们的说教不能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教育力度严重不足。

父母对这个最小的儿子只有溺爱,再加上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虽然也想让孩子成龙,但教育方法不当。

教育的责任完全放在了其姐夫身上,但他姐夫职业是小商人,文化水平也很有限,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是很简单,根本无法从心理与该生真正沟通。

②父母的管理方法不当造成的问题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女)如命,过于娇惯,使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学习上表现为没有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往往下降很快。

对待困难更是望而却步,不会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心理上畏惧情绪很大。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人格,在集体中因为难以适应,不会和别人相处,不懂得合作,造成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对抗。

父母管理孩子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在许多家庭里,家长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

家长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的意志行事,子女不遵从,动辄打骂体罚,使子女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

这种心理也会在学校里表现出来。

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结果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因为这种培养限制了孩子在性格上和心理上的自由发展,会造就孩子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和性格拘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特别是在上了高中之后,他们有了长大成人的意识,因此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产生质疑,对家庭的一些传统习惯不愿适应,尤其当家长或老师仍以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并表现在言论和行为上的顶撞。

例如,张昌同学是在农村长大的,然后再回到城市的父母身边。

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工作偏忙,不懂教育规律,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盲目给孩子安排一切,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也不给孩子任何发言的机会,结果加重了孩子本有的自卑,变得偏激、自闭。

片面对智力的培养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抓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只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学习;只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结果孩子在智力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性格脆弱,并存在着心理问题。

家长在管理孩子时意见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当孩子做错了事需要批评时,结果出现一个人批评,一个人袒护。

一个说孩子错了,一个是没有错,结果孩子没有了对错的标准,甚至会怨恨批评自己的一方,认为批评自己的一方对自己没有爱或是无端的责备,从而影响孩子失去上进心。

③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身边最近的人,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

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谈社会的阴暗面,经常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影响孩子是非观的形成,也使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

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沦为“后进生”。

有的家长酗酒滋事,有的家长以赌博为业,有的家长触犯法律,有的家长经常吵嘴。

这些不良行为无疑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无知地效仿,不务正业,行为放荡,根本无心学习。

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

④家庭矛盾或变故的影响

有些家里充满着矛盾,家里一直有着无休止的争吵或暴力,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父母婚姻变故,会给上中学的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从而对学校这个在大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失去信任。

孩子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敌对,富于破坏性。

父亲(母亲)的早亡更是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孩子有着巨大的心理打击。

除了减少了父或母对他们的心灵的关爱,他们对未来的一切也充满着慌恐。

⑤经济因素

一方面在当前广大的农村,有相当部分的农民还比较贫困。

在班级里,他们畏畏缩缩,在别人面前觉得矮人一截。

他们的性情一般都比较孤僻。

除了家庭、学习条件比较差以外,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也是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学校需要学生交费的之前,孩子会陷入深深的清沉或自卑之中。

另一方面,比较优越的家庭条件给孩子创造的过度优越的条件也会使得孩子养成高傲的心理,有时也会让孩子失去拼搏的精神。

⑷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低劣并不是智力低下或落后,“后进生”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的学习困难大多是由于学习认知心理上的问题——学习粗心、学习方法差(不按学科要求塌实落实学习环节、随意性强,对不同的知识块学习缺乏变通能力)、基础知识差(学科基础差,相邻学科基础差,未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能力不足(思维定势作用,缺乏变式训练等)以及非认知缺陷——学习兴趣低下、态度不明确等方面问题的影响。

这种非智力因素导致了心智活动呈被动状态。

这样的“后进生”对学习懒于动脑筋,思维不活跃,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积极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作业和考试时反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才能发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习达到完善的地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业的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

“后进”的学生由于觉得学习目标有些遥不可及,于是就丧失了对学习的动力。

有些“后进生”学习的意志不坚强,“后进生”由于缺乏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勇气,往往知能而退,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对学习目的的追求。

而中学生需要面对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所以“后进生”在被转变的过程中常常后出现反复的现象。

有些“后进生”纪律、道德认识不明确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纪律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而且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分不清真假、善恶,容易受社会上一些错误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认识,有意无意违反学校纪律或违反道德的事。

如有的学生把打架闹事看成是“勇敢”和“义气”,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

也正是他们这种自以为正确的意识使他们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后进生”。

3、“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⑴调查了解,找准心理症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或不了解产生“后进”的原因,就不可制定有效的转化方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

“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我国古代的《学记》中也曾指出:

“知其心,然后救其失也。

”这说明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如个人访谈,家访,从“后进生”身边的人那里侧面了解等,了解“后进生”“后进”的情况和心理表现,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⑵对症下药,制定科学方案

“后进”表现在每一个个体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类的“后进”,也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

所以,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例“后进生”的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实施方案。

“后进生”的心理表现并不全部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所以转化方案要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