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8476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docx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建筑工程,它横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犹如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于巍巍的崇山峻岭之中,绵亘于浩翰的沙漠原野之上,这一气势雄伟举世罕见的奇迹,把祖国的江山点缀得更加壮丽。

      长城不同于一般城市周围封闭的城墙,它是一种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墙联结起来的漫长的防御体系。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即开始出现了这种防御建筑。

《诗经》: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的诗句,就是指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为防御狁侵犯而修建的城堡。

这种城堡常与烽火台相连。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当时利用烽火来传递军情的情况。

      见于记载的建筑长城的历史,可上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家纷建长城,大别之分为两类:

      一、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

      诸侯国家相互争夺霸权,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为了彼此设防,齐、楚、魏、赵、燕等国先后在邻近敌国的边境修筑了互防长城:

      1.齐长城

      齐长城又称“巨防”。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齐长城西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玡台入海”。

唐时济州平阴县即今山东平阴县,密州则在山东诸城县,琅玡台在县东南海边。

又《水经注》:

“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

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

齐侯堑防门,即此也”。

可见齐长城起自平阴西南三里济水东侧的防门,沿济水东北行,经泰山北麓复折向东南,至今诸城县东南的琅邪南海边止。

      齐长城兴建的年代,据晚近洛阳出土氏编钟的铭文:

“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当指齐长城西段而言。

然有关铭文年代,诸家考释不一。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亦对此表示存疑。

窃以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年)齐、晋战役中,曾有晋军“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的记载,说明齐长城西段的防门,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即已兴建。

按防门原为堤防之门,“堑防门”就是扩建堤防的防御工程。

春秋时期,齐国北方的燕国与中原诸国很少往来,且有大河为界,对齐不构成威胁;东南滨临大海,虽有莒、杞等小国分布其间,也不足为齐患;南面与鲁国有泰山横亘其间,有天险可守;惟有西南部通向晋、卫、郑、楚等国,春秋时齐、晋争盟,西南首当其冲。

因而齐最早在这里筑防门,作为边境的重要关塞。

      到了战国齐威王时期,楚已具有江淮之地,越王无疆也常兴师伐齐,谋与中原争疆。

齐国的南邻鲁又国势积弱,不足为齐屏藩。

因而齐威王六年(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当系在春秋时期所筑“防门”的基础上加以修缮,并向东延伸横贯至泰山以东一线。

齐宣王时期(前319—301年),楚人伐齐,常取道齐国东南部的莒。

为解除来自东南境的威胁,于是,“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以备楚”。

这里所称“乘山岭之上”,乃指大砚山上的穆陵关。

所筑当系在齐威王所建南界长城的基础上,复完成由穆陵关向东经今诸城县南以达海滨的东南境,由今胶南县小朱山入海。

至此,通贯全境长达一千多里的齐长城始告最后完成。

      2.楚长城

      楚长城是环行于宛而建筑的,因名“方城”。

宛位于楚国北境,地处南北交通的中心,是楚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基地。

由此北上可进窥中原,西通武关又是和秦国交通的必经之地。

其天然形势,西临汉水,北倚伏牛山脉,东有方城山、东山等山险,利于防守。

方城即以宛为中心在其东、西、北三面所筑长城连接而成。

      盛弘之《荆州记》云:

“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

按晋时叶县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澧河南岸旧县,犨县在今叶县西北张官营附近,水为今汝河支流沙河,比阳即今河南泌阳。

这一段北起今叶县南达泌阳的长城,在宛的东面。

      又《括地志》记载:

“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

按唐时邓州内乡县在今河南西峡县,其东七十五里正当湍水上游,穰县即今河南邓县,这一段北起翼望山(伏牛山脉),沿湍水南行至今邓县的长城,在宛的西面。

    《水经注》又云:

“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

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

按晋时郦县在今河南湍水西岸内乡之北,所指正是前述在宛西面的长城。

东西长城之间,相隔六百里,楚即利用横贯其间的伏牛山,建成连接东西两面长城的方城。

从今天的地理位置看,楚方城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其经行路线大抵西南从邓县东北境起,沿湍河以东地西北行,达内乡东北湍河的上源,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至鲁山东南境,复沿叶县与方城县之间南行达泌阳境。

      方城的名称最早见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楚齐会盟时,楚屈完对齐侯说: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张维华认为这是屈完以方城山比作方城的夸耀之词,楚方城当筑于楚晚期外患迫切的怀、襄之际。

但早在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伯州犁说:

“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周景王三十六年(前529年),叔向说:

“有楚国者,其弃疾乎?

君陈、蔡,城外属焉”。

杜注:

“城,方城也”。

春秋时陈在今河南淮阳,蔡初都今河南上

      蔡,正在方城之外。

又《国语·鲁语》:

“襄公如楚,及汉,……反及方城”,说明楚方城当始筑于公元前六世纪前期鲁襄公之时(前572—前542年)。

     《水经注》云:

“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足证方城当建于春秋楚国方兴未艾,北上争雄,问鼎中原之时。

      3.魏长城

      魏长城有二:

一在今陕西境,称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境,称魏南长城,都是为防秦而兴建的。

     

(1)魏西长城  又名“河右长城”。

据《史记·秦本记》:

“孝公元年(前361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唐张守节《正义》云:

“魏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筑以界秦境”。

《史记·秦本纪》又称:

惠文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

《正义》云:

“今鄜、绥等州也。

魏前纳阴晋,次纳同、丹二州,今纳上郡,而尽河西滨洛之地矣”。

按唐时华州郑县在今陕西华县,鄜州在洛水岸边的富县,绥州在今无定河边的绥德。

张维华即据此认为:

魏西长城即南起华县,北过渭水,沿洛水经洛川、富县北上,至甘泉折而东北,经延安、子长、米脂之东,延川、清涧、绥德之西,至佳县而达于河。

      唐时鄜、绥等州,战国时属赵而不属魏,《正义》所云不足为凭。

另据《史记·六国表》魏“筑长城,塞固阳”,近人释固阳为合阳。

又据考古发现,渭南华阴西循长涧河至古城村,大荔城西的东、西长城村,澄城东南的长城头村,合阳东北的城后村,韩城的北龙亭村至马陵庄、东少梁等地,均有魏西长城遗址可见,“联系这些遗迹段落,则魏长城当起于今华阴县城西南,北渡渭河后,循洛河东岸北上,于许原北长城村附近趋向东北,经澄城、合阳、韩城诸县,而至于韩城县城南黄河之滨”。

      据史载:

周显王十年(前359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

筑长城,塞固阳”,魏西长城的兴筑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魏惠王统治期间。

     

(2)魏南长城  又称“卷长城”。

据《续汉书·郡国志》河南郡下:

“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按汉卷县在今河南原阳西,阳武县在今原阳东南,密县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三十里。

魏南长城的径行之地,据郦道元记述,乃由古卷县西黄河滨起,东南行于垣雍、安城之间,复折向东北,绕过阳武西境西南行,越过济水,在圃田泽与管县(今郑州)之间西南行,到华阳(今密县东北)以北止。

      魏南长城建筑的年代,据《水经注》云:

“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

《竹书纪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前355年)筑也。

《郡国志》曰:

长城自卷径阳武到密者是矣”。

说明魏南长城始筑于公元前358年,其亥谷以南的一段,则系公元前355年所补筑。

     《淮南子·说林篇》云:

“秦通崤塞而魏筑城也”。

高诱注:

“魏徙都大梁,闻秦通治崤关,知欲来东兼之,故筑城设守备也”。

按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迁都大梁,为防秦越崤关入侵,三年后即筑城于大梁之西,其说至为可信。

      4.赵南长城

      史载:

赵“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

漳、滏二水流经赵、魏二国交界处,赵都邯郸就在漳、滏北面,跟南岸魏国的重要城市邺隔河遥对。

赵、魏两国处于长期敌对的形势之下,两国交战连年不断。

赵肃侯在位时期,七年(前343年),攻魏首垣;十七年(前333年),又“围魏黄,不克,筑长城”以守。

魏故黄城在今河南内黄境。

滏水是漳水的支流,与漳水呈平行流向。

赵南长城西起太行山麓,今河北武安西南,东南行,沿漳水之滨至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即傍山依水逶迤于滏、漳二水之间,到达今肥乡南止。

“顾亭林《日知录》以为此城(赵肃侯城)在漳水之北,今河北磁县及河南临漳间皆有遗址”。

其筑城年代为魏肃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

      5.燕南长城

      燕昭王(前311—279年)初接位时,张仪对燕王说: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

这里所说的易水长城,即沿燕、赵两国分界线南易水所筑的燕南长城。

《水经注》对易水位置有明确的记录:

“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今易县东南十六里)南”,“又东迳武阳城(今易县东南二十七里)南”,“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隧县(今徐水西北二十五里)南,新城县北”;“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

《史记》苏秦曰:

‘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

“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今任丘东南二十里)东”,“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

以上记载说明燕长城起于今易县西南的关门城,经武阳城南,沿古易水北岸东南行,越过“山经大河”至今文安、任丘之间,达于今子牙河。

      燕南长城的建筑时间当在燕昭王即位(前311年)之前。

当时,燕国处于东面齐国及南面魏、赵两国环伺之下,燕昭王并将长城所经的武阳城建为下都,也是为了巩固南方边防的需要。

       6.中山长城

     《史记·赵世家》:

“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

中山是错处燕、赵之间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北境内石家庄地区附近。

《汉书·地理志》常山郡灵寿县条:

“中山,桓公居此”。

灵寿县在今石家庄西北。

中山长城起迄不详,其筑城目的是为了防赵。

寿鹏飞认为此城必筑于国之西境“盖北起泰戏山,迳长城岭,纵贯恒山,并太行而南下,凡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固关皆属之”。

张维华则以“赵侵中山内地,无论自邯郸而北,或自晋阳出井陉而东,新乐均当其冲”,疑中山长城“当在今新乐县境”。

按新乐位于灵寿东北中山国的中心地区,从为加强边防筑城来看,当以寿说为可取。

       二、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战国时期,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位于我国北部地区的燕、赵、秦等国,受到毗邻的北方游牧部族匈奴、东胡等的侵扰。

那时匈奴正处于奴隶制初期阶段,奴隶主贵族经常深入到黄河以北地区,掠夺牲畜和人口,严重妨碍了那里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

再加上北方游牧部族擅长于骑兵作战,来去飘忽,机动灵活,也决非步兵“车战”所能抵御。

北边各国诸侯,便凭山依险,修筑沿边要塞长城,以资防御。

     其时所筑边防长城有三:

      1.赵北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西置云中、雁门、代郡”。

《正义》:

“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

郦道元描述谓:

“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岩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

根据上述特征,高阙塞的具体位置,当在今狼山的石兰计山口。

近年,沿狼山而东,经固阳北部的西斗铺、银号,至武川一线,即发现第一道赵长城遗迹。

     《水经注》又云:

“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

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

……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

芒干水即今大黑河,白道南谷口从地望上看,大致是呼和浩特西北至土默特左旗之间的一个山口。

近年自大黑河上游的卓资起,沿河向西经旗下营,出陶卜齐山口,进入南面的土默川平原,北依大青山南麓,逶迤向西,经毕克齐、土默特左旗,至包头北石拐沟、大庙,过昆都仑召,至白彦花一线,有第二道赵长城遗迹的发现。

      赵北长城建筑的时间,史无明确记载。

根据《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略胡地,至榆中”,二十六年(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来推论,赵北长城的建筑当在公元前300年之后。

      2.燕北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

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造阳在上谷北境,今河北宣化北独石口到内蒙古正兰旗滦河源一带。

襄平是燕国辽东郡治,在今辽宁辽阳。

过去史家咸认为燕北长城东边即到达今辽阳境为止。

但据《魏略》载:

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里,至满番汗为界”。

满番汗本真番旧地,在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北,可见燕即以浿水与朝鲜相邻。

又据《史记·朝鲜传》:

“王满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徐广曰:

辽东有番汗县,番音普寒反)、朝鲜,为置吏,筑障塞”。

说明沿辽东边境而建筑的燕长城,应达今朝鲜清川江畔。

      根据燕开北边“东胡却千余里”,燕国北境千里当在今内蒙赤峰一带,以及长城必建于新设五郡的北境来推断,燕北长城的地理位置,应起于今河北张家口西北,东北行越独石口、大滩、围场北,进入内蒙境内的赤峰、敖汉旗南,再向东经过辽宁阜新之北,又经新民沿辽河东北行,于铁岭附近,跨越辽河,再折而东南,经抚顺、本溪、凤城东,越过鸭绿江,到朝鲜博川附近的清川江口为止。

近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北围场及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敖汉旗等处发现有燕长城遗迹,为确定燕长城的位置与走向,提供了新的佐证。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未确指燕北长城的修造年代,但他在写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筑长城之后,次述秦开破东胡,“燕亦筑长城”,按战国年表推算,其时正值燕昭王(前311—前279年)执政时期。

燕原系北方的弱国,到燕昭王时才一度强盛起来,有力量击破东胡,筑城拒东胡于外。

长城当修造于燕昭王中、晚期,为战国筑长城中最晚者。

     3.秦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

秦昭王时,“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筑城的具体方位,史籍缺乏明确记载。

但秦筑长城的目的是防御北族内侵,必在三郡的北边。

秦时“陇西”在今兰州及其东南到渭河上源一带,首府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北地”在今宁夏黄河东南到甘肃东北部,首府义渠,在今甘肃庆阳西南;“上郡”在今陕西北部到内蒙古南部,首府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

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书的有关记载,以及迄今已发现的包括甘肃临洮、渭源之间,宁夏固原,甘肃环县至陕西吴旗之间,以及内蒙古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交界处等几处秦长城遗迹,仍不难勾画出这条秦长城的大体轮廓。

其迳行路线是:

“由现在甘肃岷县城西十公里处开始兴筑,沿洮河东岸,到今临洮境,绕城东行,至宁夏固原附近,再东经甘肃环县北,循陕西志丹、安塞境的横山山脉东行,分为二支:

一支经绥德县西,再北达于榆林南境,而止于秦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经陕西靖边东,再北折而东行,经榆林东北、神木北,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十二连城附近黄河岸旁”。

      秦长城建置的时间,据《史记·范睢列传》:

“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

说明秦修长城,当在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