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39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课上,众人都在专心听讲,只有阿辉鹤立鸡群,一会儿挤眉弄眼,一会儿楞然出神。

B.面对老师的问询,心知违纪的小宇显得异常紧张,诚惶诚恐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C.交响音乐会上,大家正襟危坐,静静聆听,倾心领悟。

D.《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不吝惜笔墨赞颂延安领袖,对国民党的批判也可谓入木三分。

2.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既是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也是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B.属于古体诗范畴的律诗分四联:

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大部分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

C.新闻分为消息和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重视报导事件的全过程,消息主要描绘报导事件片段。

D.《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不是“电影事件”,而是希望通过文学拯救国民的麻木灵魂。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拿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⑤①③④B.②⑤③①④C.⑤②①④③D.⑤②④③①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是西安。

B.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是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斯诺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七七事变。

C.1934年中央红军决定开始征途为11个省的长征行动,他们进行这次行动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D.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苏联“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二、句子默写

5.名句默写。

(1)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3)树树皆秋色,________。

(王绩《野望》)

(4)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

(崔颢《黄鹤楼》)

(7)静夜月光如梦似幻,令人浮想联翩。

李白舟里望月,产生“____”(《渡荆门送别》)的联想;苏轼庭中赏月,笔下便有“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的幻境。

三、字词书写

6.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骤()雨初歇,待zhì()留的暑气散尽,即到赏桂时节。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表示,国庆节和中秋节期间,景区将进入最佳观花期。

届时,灵谷景区“桂花邃道”的部分早桂品种二茬花与一些中花品种将悄然开放。

游人漫步其中,必定眼花撩乱,皆沉浸在醉人馨香之中。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骤(_______)雨zhì(_______)留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

四、名著阅读

7.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位革命领袖是他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五、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下面是几则新闻:

①5月21日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

②6月1日起,青岛骗提公积金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难申请贷款。

③6月2日,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漫画,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70字),并写出寓意。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牡丹(其二)

卞元亨①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②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

(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溟(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谈军部先锋。

②枯枝:

指枯枝牡丹。

③故人还:

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

其妻朝夕对花祝云:

“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

”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9.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10.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有小山出水中。

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

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

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①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

冲涛旋濑,退贮溪谷。

摇飏葳蕤②,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

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选自《袁家渴记》)

[注]①轇(jiāo)轕(gé):

即胶葛,交错纠缠的样子。

②葳蕤(wēiruí):

草木茂盛,枝叶下垂。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冬夏常蔚然

(4)余无以穷其状

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每句断一处)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永之人未尝游焉

13.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14.甲、乙两文段从语言和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

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

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

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

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

人应该有骨气!

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

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15.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16.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她对我说: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17.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18.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

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

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

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

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

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

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

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

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

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

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

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

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

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

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

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

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

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

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

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9.阅读选文③~⑯段,完成下列表格中A、B两处的填空。

段落

③~④段

⑤~⑥段

⑦~⑨段

⑩~⑫段

⑬~⑯段

概括

内容

母亲带我到田野;我看见了田野里的美景

A

我用母亲交给我的红头巾捕鱼

B

我终于找到了奔向我而来的,寻找我的母亲

20.选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21.选文第⑮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2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母亲”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的事实依据。

23.“血红的头巾”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回答。

九、作文

24.请以“午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5)书写工整规范。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鹤立鸡群: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不合语境,褒贬误用,使用不当;

B.诚惶诚恐: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正襟危坐: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A。

2.D

【详解】

A.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是《水经注》;

B.属于古体诗范畴的律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C.新闻种类很多,特写和消息的特点叙述错误,应是:

消息重视报导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报导事件片段;

故选D。

3.B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B项正确,本题可以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排序,存在问题—监管和执法—达到效果。

4.C

【详解】

A.“主要地点是西安”有误,应为“延安”;

B.“七七事变”有误,应为“西安事变”;

D.“苏联”有误,应为“美国”;

故选C。

5.绝知此事要躬行老骥伏枥山山唯落晖大漠孤烟直谁家新燕啄春泥烟波江上使人愁月下飞天镜庭下如积水空明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

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

躬、骥、枥、晖、孤、啄、庭。

6.zhòu滞邃隧撩缭

【详解】

(1)骤——zhòu,骤雨:

暴雨。

zhì——滞,滞留:

停留不动。

(2)邃道——隧道,意为:

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

眼花撩乱——眼花缭乱,意为:

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7.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周恩来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文学常识的判断要注意易错点:

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8.

(1)【示例】“诚信”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守“诚信”将受到严惩)。

(2)内容:

一位身穿印有“诚信”二字工作服的铁匠师傅站在铁砧旁,左手用钢钳夹着一块写有“承诺”二字的铁块,右手举着铁锤,铁块火星四溅。

寓意:

依靠诚信打造承诺。

只有讲求诚信的人,他的承诺才让人信服。

【详解】

(1)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探究。

材料一给出三则一句话新闻,归纳出三则新闻的共同点即可得出答案。

根据第①则新闻“河南省招生办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可知,表述了河南在高考中队“诚信”的严格要求;根据第②则新闻“青岛骗提公积金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难申请贷款”可知,表述了青岛在公积金提取方面对“诚信”的严格要求;根据第③则新闻“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

”可知,表述了北京在电商领域对“诚信”的严格要求。

综上所述,可见“诚信”越来越受到各部门的重视。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介绍漫画的内容,抓住漫画中的文字提示,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其构图内容即可。

本题所给的漫画主体是一位打铁师傅,身穿蓝色的印有“诚信”字样的服装,左手用夹子夹着“承诺”的铁,右手扬起在不断捶打着,以此来突出只有信守承诺,才能做到“诚信”。

注意字数限制。

9.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10.表现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解析】

9.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意思是草堂旁边的松树、菊花都已经凋零,只有西园以前的牡丹还在独自开放。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草堂的松菊和西园的牡丹两相对照,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与题目“咏牡丹”相呼应。

10.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自是枯枝存劲节”,只有旧牡丹还保留着坚劲和气节,表现了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

“依依唯恋故人还”,根据第③个注释对“故人还”的讲解可知,诗人被遣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祈祷,最后花忽大放,诗人果遇赦还。

诗人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11.

(1)消散

(2)坠落(3)……的样子(4)没有办法

12.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永之人/未尝游焉

13.

(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了。

(2)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用这来为它命名。

14.两文段都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内容上都表达了喜爱和赞美之情,文末均含了“此类美景少人欣赏”的遗憾之情。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句意:

清晨的雾将要消散。

歇:

消散。

(2)句意:

傍晚的夕阳即将要落下。

颓:

坠落。

(3)句意:

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

然:

……的样子。

(4)句意:

我没办法都描述完。

无以:

没有办法。

1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省略主语“这”,“实”作状语,“是”作谓语,“欲界之仙都”作宾语,故可在谓语“实是”知后停顿。

据此句读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疏通语意为: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2)“永之人”作主语,“未尝”作状语,修饰谓语“游”,故可在主语“永之人”之后停顿。

②语意为:

永州不曾有人过来游玩。

“永之人”是主语,“未尝游焉”是谓语,主谓间需停顿,故停顿为:

永之人/未尝游焉。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得分点为:

“复”,再;“与”,参与,引申为“欣赏”。

(2)句得分点为:

“其”,这;“故”,所以;“名”,命名;焉,代词它。

14.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文章内容的能力。

(1)语言上相似之处

根据《袁家渴记》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中的“山皆美石,上生青丛”“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

冲涛旋濑,退贮溪谷。

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分析,可见两文段都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富有节奏感,读来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