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247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学生心理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健康.docx

《学生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健康.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心理健康.docx

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

什么叫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

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30%,40%,50%,乃至70%。

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

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

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

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

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

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

“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一)国际争议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在国际上都是有争议的,所以什么叫心理健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围绕着这些争议最普遍的有三个分歧。

第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认识。

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认为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是心理健康。

有的则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感受。

有心理学家从外部标准、主观感受、情绪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理健康。

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识。

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例如:

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核心呢?

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第三,心理健康测量有没有误区?

经过争议以后,认为有误区。

为什么?

像我前面所讲的,咱们那些媒体敢于炒作,说我们学生中间心理不健康的占30%,40%,50%,乃至70%,还胡说我们老师心理不健康的占半数以上。

我们把他这些观点作为炒作,胡说八道,理由出是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

对于忧郁、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的测量,如Goldberg的一般健康问卷;Bradburn的负性情绪量表,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

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健康之间的区别。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公认的理解是:

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

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

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彼此相互独立。

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减少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增加,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2.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国际上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太重要了!

什么叫自尊?

自尊就是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

为什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呢?

有人曾经把自尊测量方面的数据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量数据一算,求着它们之间是一种高相关,高一致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曾经有人问,“林老师,您非常重视师德,您又提出,师爱,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但是我就对学生爱不起来,你看怎么办?

”我告诉他,“如果您对学生爱不起来,起码要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您能做到吧?

”因此我们说尊重学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起码或者最起码的一种要求。

3.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咱们个人主观的体验,客观条件,只不过是影响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潜在因素。

比如说,下了一场雨,你有什么感受?

有人说,嗨,雨后空气好,心情非常愉快;也有人说,嗨,是什么破雨,下完了以后满地都是泥浆,让我出行都困难。

你看同样一场雨,有人就感到愉快,有人就感到气愤,下雨只不过一种客观的潜在的因素,可是影响着我们不同的心理状态。

因此,心理健康是以个人主观的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诚的进取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表现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或者个性人格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有人问我,以前并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今天你们搞什么名堂,要搞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反问道:

“今天有竞争,以前有吗?

”。

竞争的实质,从根本来说,是一种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今天讲健康,不仅仅讲身体健康,还要肯定心理健康,还要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在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于是在工作方面,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就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大人中有,我们的孩子中也有,这就是我要回答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我想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正如我们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这里的心理素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

我们要看到,今天我们学生中间,主流是健康的。

也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某些少数人,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为的是提高学生全体的心理素质水平。

当然,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一定的差异。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第一,主观的判断和客观的标准。

像刚才说下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不同人对下雨就产生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主观的标准和客观的标准的统一,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与否。

第二,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验和重要的测量体系。

正如刚才我讲过的,一个人心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往往从情绪情感里头表现出来。

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三种心理社会因素——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两种生物因素——相貌和天赋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提法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标准(四条):

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顺利;有幸福感;发挥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经典十条):

自我安全感;了解自己;理想、目标切合实际;适应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控制情绪;适应群体,发挥个性;适当满足个人需要。

∙美国人格心理学的标准(七条):

自我开放(不自我封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安全感;正确地认识现实;胜任自己的工作;自知之明;内在的统一的人生观。

(三)心理健康标志的一般提法

把国际标准和咱们班主任结合起来,也就是我对心理健康标志的想法。

第一,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现象或者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变化,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我们曾经在30多万刚入学的大学生采用自愿的原则,来进行心理测量,发现真正有心理问题需要治疗的仅仅只有36个人,也就是占了几乎只占万分之一,今天我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主要属于一种心理素质,或者心理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他不属于什么心理疾病,不属于什么精神疾病,充其量就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其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我们要倡导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换句话说,适应了,就没有心理障碍。

中央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三,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1、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如果不能够适应某种现实,不能够适应某种生活,不能够适应某种客观的要求,那往往造成了一种障碍,这就是心理障碍,出现一个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

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是采用这样适应性的指标。

2、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

在学生中间,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适应不适应的问题。

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一定的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把学生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在途径和方法上把学生分几个阶段,小学生,以游戏与活动为主,初中学生以活动体验为主,高中学生以体验与调整为主,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今天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在学生中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班主任的重视。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或同学关系、对异性的看法、人际交往等方面。

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厌学、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等方面。

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制力方面,也就是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缺乏一种良好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以至于产生的一些主观的体验也比较消极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致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北京的个案。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她刚好面临着单位下岗的可能,有一天匆匆忙忙回到家里,扔下两包方便面,没有跟孩子说清,她就上班去了。

因为社会压力,社会竞争,使这个妈妈没有更多时间跟她的孩子说更多的话。

当然这个孩子缺乏一种自我修养,他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他妈妈为什么今天给我留下两包方便面,缺乏他和他妈妈感情正确的评价,他误认为自己失去了母爱,再加上他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自己,为了吃两包方便面这个小小的事情,酿成了一场大祸,他留下了遗书自杀!

当然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少极少的,我为什么要提出来?

就是希望老师们要重视我们学生自我接纳,自我修养。

北京现14中的校长黄健中先生曾经在北京市办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线电话,五年多时间,接收了6万多人次的热线电话。

他把中学生热线电话分了分类,6万多人次的中学生打来电话过程中,大约42%多一点是属于人际关系的问题,27%多一点是学习的问题,这两项加在一起,大约70%,自我占20%左右多一点。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哪里来,或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哪里来,我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1、外部社会因素

第一,是社会影响。

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唯经济主义,一切向钱看影响我们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其次是我们的学校,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场所,但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再次是家庭因素的影响。

有几种家庭值得我们注意。

我觉得世界上最惨的是离婚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孩子们不能够适应现实,于是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是长时期的,而不是短暂的;弱势群体的家庭的孩子会面对有这样和那样的压力;太有钱孩子家庭,可能会缺乏上进心。

所有这些问题家庭给我们老师提出挑战,使我们老师,咱们的班主任面对着挑战,要去思考,如何根据这种客观的因素,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功课。

大众传媒和网络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今天大众媒体和网络不是宣传人们,教育人们,而往往在我们影视和其他作品中间出现拳头加枕头这样的现象,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2、学生内部因素

学生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

如小学生阶段是一个最协调的时期,小学学生他尽管智力或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但是总的说来,他们心理是开放的,可塑性很强。

我们要注意的是小学三年级是品德发展,自主独立能力发展的开始;小学四年级是思维能力,智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到了中学阶段问题就比较多,所以为什么中学生心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要比小学生多呢?

因为中学学生他处于一种过渡时期,从幼稚的童年,到了走向成熟的青年期,他们是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我们俗称为青少年时期。

幼稚,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构成他们往往处于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再加上我们的同学,他们处于一种青春发育期,所以往往会产生这样和那样情绪的强烈变化的特点。

所以我把中学时期叫做为动荡期,所有这些,是因为学生内部自身因素所引起,要引起我们当班主任的足够重视和注意。

四、心理健康的具体要求

最后我给老师们提出心理健康的具体的要求,我给大家提到18条的要求,这就是从正面上提,在学业方面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敬业,在人际关系上头,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乐群,在自我方面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我叫他为自我修养。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敬业)

在学习方面我对大家提心理健康的具体要求是: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乐群)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三)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自我修养)

在自我修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

我想这六条,加六条的要求,仅供老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参考,也为老师们制定健康心理测评工具的量表。

我们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有老师的做法,同学有同学的学习要求,再加上我们应用一些正确的测评工具,我们肯定能够全面地提高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

申继亮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求学生涯当中,会有很多老师,在这些老师当中,使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们上学时候的班主任。

班主任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可以说是最关键的。

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去承担应尽的责任?

下面主要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谈一谈班主任在开展管理、教学工作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我们面临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形象地用一个“人”字来表示,它包括了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身体的发展,一个是心理的变化。

对班主任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来自于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里边我想主要有四条建议。

一、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明晰学生问题

班主任在每天的工作中,会处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粗略地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问题是所教学科方面的一些问题,即来自于学科的问题。

第二类问题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比如学生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文明教育等等。

第三类问题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人际交往、学生的情绪调控等等这一类问题。

在这三类问题当中,班主任感觉处理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的难度最大。

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有准确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

只有班主任具备应有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才能达到效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认识的偏差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学习好坏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以学生的学习好坏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

比如,有的老师认为,一个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但学习很好,那么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有的老师认为,有的同学从来不跟其他人往来,但是没有影响学习,所以这位学生的心理也没有问题,等等。

2.以学生是否影响别人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的班主任认为,如果这个学生从来不去干扰或攻击别人,不惹是生非,那么这个学生的心理就是没问题的。

3.以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的老师认为,我的学生心理都很健康,因为没有人和我对抗。

上面这几种观点,是从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的关于心理行为问题的看法。

这些看法明显有不妥之处,其可能对学生的管理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下面的这个例子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1998年3月23号,一个名叫周富宇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从19层楼上跳下,当场身亡,从他兜里发现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走了请不要悲伤,我是被周学林逼的,就因为小事把凳子踢了一下就要我请家长,我觉得不公平我要向上帝起述(原文如此),我做鬼也不饶过周学林。

再见了。

儿子98年3月23日宇”

周学林是周富宇的班主任。

事情发生以后,周富宇同学所在的班级联名写了一封信——《我们的控诉》:

“出于对一位天真可爱的同学的怀念,也出于对一位‘老师’的行为的愤懑,我们全班同学特联名控告一位不称职的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周学林……”

据事后的调查发现,这位同学和这位班主任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张,班主任对其不断出现纪律问题感到非常厌烦。

但这不是这起悲剧的唯一原因。

从一些材料可以推断,周富宇同学的一些行为表现,表面上看是违反了纪律,但实质上可能是有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注意缺失(又称多动症)。

在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不能简单地采用强制的管、卡、压的方式。

假如这位班主任有一定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准确客观地分析,能够认识到这个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心理问题,建议他去求助心理专家,帮助该生解决问题,这场悲剧可能就会避免。

因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并要运用这些知识区分学生工作当中一些问题的性质。

(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主要解决三类问题——学科问题、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两者之间既有重叠又有差异。

如何辨明这两种问题的关系,以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这是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说明问题。

图1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从图上来看,德育的依据是来自社会的标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定,由社会的舆论评判,因此德育工作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教化的过程。

心理教育则是一个适应问题,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的过程,这是德育与心理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

因此,班主任要开展好工作,应该有丰富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辨析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

(三)认识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1.教师职业知识的结构

根据教师职业的研究,教师职业的知识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

第二部分是条件性知识,即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其中最核心的是学生心理发展和学生心理评价方面的知识。

但是目前,相对于本体性知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

第三部分是实践知识,即教师的个人知识。

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很多共同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所以又把这种知识称为公共知识。

2.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

只有将公共知识转化为教师的个人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才能够指导教师的工作。

所以,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的根本,是要把书上的概念和原理真正融入到自己工作当中去。

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班级容量较大,学生之间差异很大。

因此,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每个学生的基本的个性特征。

(一)班主任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重要性案例

案例一“她竟然写了一封血书”

一位老师写了一个短文,文章的名字是“她竟然写了一封血书”,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位老师接手管理一个初三班级,该班的学习委员是一位女生,在他管理这个班级之前,就有老师向他反映该班学习委员虽然学习很好,但是脾气很大。

因为刚来到这个班级,所以这位老师也没太在意,直到有一件事情发生。

一天,这个学习委员迟到了,其他同学已经开始上早自习,她才到教室。

但是这位学生并不是安安静静进教室坐到座位上,而是哼着歌,跳着迪斯科就进去了,引起了同学们哄堂大笑。

于是班主任事后就将她叫到办公室说,你已经来晚了,同学们都在自习,你这样一个行为,影响很不好,你又是班干部。

这个同学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当她回到班里以后,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操起凳子,打了同学。

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很生气,又把她找到办公室,再一次严厉地批评了她,并要求这位同学写一份检查第二天交上。

第二天,这个同学把检查交上来,班主任打开后,吓了一跳,在一张白纸上用自己的鲜血写了一个“忍”字!

班主任一下子不知所措。

在案例一中的这位“学习委员”很典型,要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来采取应对的措施。

只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

后来,这名班主任很冷静地去研究了这个同学的一些特点,从她的优势入手,发挥她的长处,调动她的积极性,最终帮助这位学习委员大家公认的三好生。

案例二少女的心事

这是一个女初中生的故事。

这位女生对另外一个班的一位男生非常仰慕,这个女生就特别地想知道她喜欢的男生是否也喜欢她,但是她又不好意思去问,所以她决定看看这个男生的日记。

有一天课外活动,同学们都出去锻炼了,这个女生就跑到男生所在的班里,从那个男生的书包里找到了他的日记本,翻看他的日记。

结果看得太专心了,下课同学们都回来了,她也没有发觉。

这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学指责她,说她是小偷,说她偷看别人的日记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这个女生觉得很委屈,她认为她只是想知道这个男生是不是喜欢自己,这没有什么不道德的。

这个案例很典型地反映出初中生年龄段学生的一个心理问题。

因为到了中学,男女生的交往是必然的,对异性的爱慕也是正常,因此案例中这位女同学的行为虽然表现出来可能是个道德问题,但实质上不完全是道德问题,而首先是个心理问题,按照道德问题去处理这个同学,很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三男孩的委屈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学班级中,这个班有一个同学平时学习反应比较慢,不爱说话,有的同学看他老实就欺负他,推推搡搡的。

有时候在推搡过程中,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就把他们叫过去问,你们为什么打架,这个反应慢的同学却一声不吭。

班主任就把这个同学的家长请来,家长听了这件事情后就向班主任赔礼道歉,保证如何配合班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