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框架.docx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框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框架
XX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框架)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事件分级
1.4适用范围
1.5工作原则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2.2工作职责
3.预防与预警机制
3.1本单位概况
3.2本单位环境危险源情况分析
3.3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3.4应急准备措施
3.5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
3.6预警分级指标
3.7预警发布及措施
4.应急处置
4.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4.2信息报告
4.3指挥与协调
4.4应急监测
4.5信息发布
4.6安全防护
4.7应急终止程序和措施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2调查评估
5.3恢复重建
6.应急保障
6.1人力资源保障
6.2财力保障
6.3物资保障
6.4医疗卫生保障
6.5交通运输保障
6.6通信运输保障
6.7技术保障
7.监督管理
7.1 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7.2 责任与奖惩
8.附则
8.1 名词术语定义
8.2 预案管理与修订
8.3 地方沟通与协作
8.4 预案实施日期
9.附件
9.1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
9.2标准化格式文本
9.3工作流程图
9.4应急物资储备清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如为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部和省、市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关于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企业自身的风险因素,在加强风险源监控和防范措施的同时,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平战结合、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白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其它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监督管理条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上述黑体法律法规无关的请删掉,有关的请补充到依据内容中
1.3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级。
1.4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
如本预案适用于本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5工作原则
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如本企业在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风险源和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测、监控并严格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突发环境环境事件应急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防范和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
接受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使企业的突发环境环境事件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依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设置分级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并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列出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部门或队伍。
如本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应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组成。
(1)领导机构:
明确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总指挥,负责生产、环保、安全、设备等部门的领导组成指挥部成员;车间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由车间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生产工段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由工段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如由XXX厂长(经理)任组长,XXX副厂长(副经理)任副组长,生产部XXX、技术部XXX、安全环保部XXX。
。
。
。
。
。
等负责人为成员。
(2)工作机构:
设在安全环保部,由XXX部长任组长,XXX副部长任副组长,XXX。
。
。
。
。
。
为成员。
(3)现场指挥机构:
由XXX副厂长(副经理)任组长,XXX任副组长,生产部XXX、技术部XXX。
。
。
。
。
。
等负责人为成员。
(4)环境应急专家组:
XXX。
。
。
。
。
。
2.2工作职责
(1)领导机构:
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批准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和应急队伍的调动,统一协调环境应急事件的救援工作;部署本企业环境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完成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其它应急救援任务。
(2)工作机构:
落实国家、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领导机构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交由上级环保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和备案;制定环境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计划并组织落实,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和基本防护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检查、督促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检查、落实环境应急器材、装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保障;负责应急防范设施(备)的建设,以及应急处置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物资储备,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和环境应急资料库;综合协调企业各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负责接受上级应急指挥部门或政府的指令和调动,与省、市政府有关单位的联络及信息交换工作;协助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理,提出环境应急工作报告建议,配合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事故调查、经验教训总结;及时向上级环保主管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增援请求,并向周边单位通报相关情况。
(3)现场指挥机构:
协调、指导清除与控制污染源;协调、指导对流域、水源、空气、土壤的环境监测工作;协调事发地周边地区环境监测机构的应急监测;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出建议;负责向领导机构报告事态进展、应急监测结果以及现场采取的措施等情况;完成领导机构赋予的其他任务。
(4)环境应急专家组:
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领导机构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预防与预警机制
3.1本单位概况
(1)自然概况;
主要包括单位名称、详细地址、法人、法人代码、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凹地等)、厂区平面布局图及周边环境状况图、交通图、疏散路线图等,必要时可附说明。
生产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主、副产品名称及产量,主要生产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生产工艺流程简介,主要生产装置、环保设施及储存设备平面布置图,雨水、污水管网图等。
(2)周边环境状况和环境敏感点:
确定企业周边区域1公里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区(居民点、社区、自然村等)和其它环境保护目标(学校、医院、机关等,以及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区)的方位、名称、人数、联系方式;查明周边企业、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基本情况;说明企业产生污水的排放去向、下游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湿地)名称、水环境功能区及水源保护区等情况,并给出上述环境敏感点与企业的距离和方位图居民、饮用水源等。
3.2本单位环境危险源情况分析
(1)环境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生产区域内所有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列表明确给出企业生产、加工、运输(厂内)、使用、贮存、处置涉及危险物质的生产过程,以及其它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和环保工程所存在的环境风险源,主要包括企业废水、废气、放射性、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的生产(产生)量、使用量、储存量、储存方式,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运地、运输路线,危险废物转移处置方式、危险废物委托处理合同(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厂区平面布置;工艺流程及排污管线(要求标明产污环节、排污口位置)。
(2)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产品在从原料→产品存储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污染事故源基本情况,包括事故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可能发生事故的时空特点。
企业应委托相关有资质单位编制包含环境风险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析环境风险源在火灾、爆炸、泄漏等风险事故下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环境影响类别(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或其它)、范围及事故后果分析。
3.3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针对本单位危险源数量和性质应储备的应急物资品名和基本储量等。
3.4应急准备措施
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放射源等事故源进行调查,掌握本企业潜在事故源环境优先污染物的产生、种类及分布情况。
针对污染物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方法,购置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设备,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处置技术。
3.5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
专人负责,多长时间排查一次,对发现隐患问题如何采取措施处理等。
3.6预警分级指标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紧急程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企业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行动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工作和开展事故处置措施。
如按照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进行预警分级。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3.7预警发布及措施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如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驾驶员、押运员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如有必要明确应急设施(备)和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故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事故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故应急储存池和排污泵启用的相应程序文件。
4.应急处置
4.1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开通应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
向省、市政府及环保等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
派出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调集周边地区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增援。
4.2信息报告
(1)报告时限和程序
企业内部报告:
明确企业内部报告程序,主要包括:
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报告接受和通报程序。
信息上报:
明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由企业事故现场指挥部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如突发环境事件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立即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2)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至少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
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信息通报:
明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向可能受影响的区域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4.3指挥与协调
环境应急领导机构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各应急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环境应急领导机构决策参考。
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领导机构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
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应急指挥工作;(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7)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现场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如下内容:
(1)生产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2)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3)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4)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5)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6)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7)危险区的隔离:
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8)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消防水、固体物质等)的处理措施。
如有必要明确抢险、处置及控制措施:
(1)应急抢险、处置队伍的调度;
(2)抢险、处置人员防护、监护措施;(3)抢险、处置方式、方法;(4)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5)控制事故蔓延扩散的措施;(6)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7)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与控制情况。
人员紧急撤离和疏散: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场所、设施、周围情况以及当时气象情况的分析结果,制定分级处理人员的撤离方式、方法,包括:
(1)事故现场人员的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方式、方法;(3)中毒、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相关医疗保障。
大气环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需确定以下内容:
(1)根据污染事件发生状况,结合企业化学危险品的性质、数量和分布,分析危险物质的扩散速率,评估对可能受影响区域的危害程度;
(2)提供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建议;(3)提供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建议;(4)协助政府设置临时安置场所。
水环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数量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河流的功能、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需确定以下内容:
(1)明确可能受影响水体;
(2)消减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法;(3)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和建议(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4.4 应急监测
企业环境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有条件的企业应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赴事故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及时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小型、便携、快速的仪器对污染物质种类、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以便为事故能及时、正确的进行处理提供依据。
(1)产生事故主要污染物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
(2)发生事故主要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方法和标准;(3)应急监测与实验室分析所采用的仪器、药剂等;(4)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监测频次;(5)监测人员的防护措施;(6)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说明。
4.5 信息发布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6 安全防护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领导机构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7 应急终止程序和措施
(1)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2)应急终止的程序和措施
现场救援指挥机构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机构批准;
现场救援指挥机构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
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处置结束。
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1)根据事件级别逐级通知上级有关单位、本单位相关部门事故危险已解除;
(2)事故情况上报事项;(3)需向事故调查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4)事故损失调查与责任认定;(5)事故原因分析;(6)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总结报告;(7)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
5.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组织各专业组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
(2)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5.2 调查评估
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认真调查和评估,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件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5.3 恢复重建
对因灾损失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制定计划,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现场恢复:
明确现场清洁净化、污染控制和环境恢复工作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故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清除污染的清洁净化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现场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环境恢复:
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善后赔偿:
应急终止后,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应对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并对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工作。
6.应急保障
6.1 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企业要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建立应急处置队伍,包括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应急环境监测队等专业处置队伍,并明确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和各专业处置队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做到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在统一指挥下,快速、有序、高效地展开应急处置行动,将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6.2 财力保障
企业要列出专项资金,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投入,加强应急演练,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财力保障。
6.3 物资保障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设施(备)和应急处置物资的类别、数量、负责部门、职责等内容。
包括:
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废水收集池、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
用于应急处置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企业要采用就近原则,备足、备齐,定置明确,能保证现场应急处理(置)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启用。
用于应急处置的物资,企业要明确调用单位的联系方式,且调用方便、迅速。
企业应按有关规范由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初期雨水收集池或事故应急池。
要储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购置必备的环境监测设备。
6.4 医疗卫生保障
药品、医疗人员
6.5 交通运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