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答案.docx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答案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答案(3)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阅读答案(3)文章来自: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
“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
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点陈述。
(6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8分)
文章来自: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
“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
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点陈述。
(6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8分)
文章来自: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
“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
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点陈述。
(6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8分)
文章来自:
参考答案:
12.
(1)BC(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5分)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
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
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以身殉国。
(每点2分,共6分)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
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
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
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每点2分,共6分)
(4)①十分敬佩。
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
(2分)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
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
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6分)(共8分)
②十分惋惜。
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2分)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
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
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
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6分)(共8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改编假期作业第三套题型)
(3)从本文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点陈述。
(6分)(改编假期作业第二、三套题型)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本文阐明自己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1.
(1)BC(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
(3分)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
(3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
(2分)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
(2分)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
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2分)(意思对即可)
(4)①十分敬佩。
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
(2分)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
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
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6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②十分惋惜。
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2分)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
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
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
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6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文章来自:
(1)下列对本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先生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讲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以至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B.闻先生上课吸烟,礼让学生,文章寓庄于谐,表明他是一位“大行不顾细谨”的人,不过,瑕不掩瑜,闻先生依然光彩照人。
C.闻先生讲唐诗在联大叫座,得益于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D.在作者看来,闻先生首先是位学者型的优秀教师,之后才是诗人和画家,晚年成为了民主战士;虽生命短暂,却熠熠生辉。
E.本篇传记选取了闻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教学工作和政治活动,舍弃了他的一切家庭生活;详写了教学工作,略写了政治活动;以叙事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手法。
(2)闻一多先生讲唐诗有何特点?
请概括说明。
(6分)
(3)文章第二段细致地描写了闻一多先生上课前的情形,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6分)
(4)有人评价,闻一多是“千古文章未尽才”,47岁就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而结束了自己的学术生命,实为可惜。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个人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本文由“”整理提供
12.
(1)E(3分)D(2分)C(1分)(A.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牵强附会;B.应为“寓谐于庄”,“大行不顾细谨”“瑕”与文意不符;C.对第三、四、五段内容概括不全,“首先是一位学者”。
)
(2)①教学内容上(在4、5段):
既注重唐诗的空灵唯美、人生幻灭的虚无感,又注重唐诗中的人间疾苦,且与时政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国事;(2分)
②教学方法上(在第3段):
从诗人和画家角度,理解、讲解唐诗,最早使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解唐诗;(2分)
③教学风格上(在1、2段):
立论新颖,考证严密,课堂充满诗意;(2分)
(3)①手法上:
采用了肖像、行为和语言等描写,使传主形象鲜活,性格更加突出;
※②内容上:
体现了传主浪漫、充满诗意且和蔼风趣的特点,是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2分)
※③主题上:
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深切缅怀和赞誉之情;(2分)
④结构上:
与第一段的“深受学生欢迎”相照应,为下文写他讲唐诗在联大叫座做铺垫,使文章浑然一体;
⑤效果上:
在全文完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具体性和艺术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③各2分;①④⑤,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4)①可惜:
a.他的死,是中国学术界的损失,更是民主主义运动的损失。
(2分)b.他是深受爱戴的教师、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如若健在,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定会贡献多多。
c.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与敌斗争可以选择“壕堑战”,既斗争又保护自己,保存实力,做忍的斗争,这又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幸事。
d.像鲁迅那样……(6分)(开放性习题,言之成理即可)
②敬佩:
a.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
(2分)b.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不仅埋头书斋,潜心学问,热心教育,成绩卓著,c.而且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承担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民族责任。
d.他以他的学识和成就,影响着后人,他以他的勇敢和献身感召着后人。
e.正如鲁迅、巴金一样……〔6分)(开放性习题,言之成理即可)
③答既“可惜”又“敬佩’,也可;答“不可惜”,至少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