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810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docx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教案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三。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60分钟

知识点

传记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与整合。

教学目标

以理解文本为前提,科学分析内容概括题,正确判断正误。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结合文本判断正误。

教学难点

运用方法,解析试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复习

考查内容:

(1)事件细节的表述;

(2)整个事件的概括;(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

考查题型:

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

命题侧重:

着眼于阅读的细节。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事件有关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

预习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知识讲解

错误类型:

1.张冠李戴。

命题者利用文言主语省略较多的特点,故意将甲做的事说成是乙所为,造成牛头不对马嘴。

2.颠倒是非。

这类错误是指某些选项中的表述正好与原文中的相关表述相反,有的是不顾原文意义,故意说错;有的是将假设情况,说成既定事实。

3.无中生有。

即干扰项中的其人或其事不是文中固有的,而是命题者为了迷惑考生故意“杜撰”出来的。

4.事件杂糅。

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原因、条件甚至是结果。

5.词语误解。

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错误,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造成表述所在项错误。

6.曲解句意。

这种错误类型往往是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选项时,有意地将文中个别语句的意思理解错误,或者干脆遗漏,造成文意概括有误。

还有“误用因果”“强加关系”“以偏盖全”“夸大其辞”等等。

考点1

文本理解

考点2

信息整合

考点3

准确概括

易错点

忽视细节错误。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bì)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sūn),曰:

“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佯应曰:

“诺。

”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

非臣所及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

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题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答案】

B

【解析】

方法

讲解

语法

忽略。

语境

A项语境是第一段。

B项关键语境诸将皆莫信,佯应曰:

“诺。

”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C项语境是第一段。

D项语境全部文本。

语迁

忽略。

揣摩

“佯应”,是有“阳奉”的表现,“军皆殊死战”,可见没有“阴违”。

由此可见,B项错误。

【例题2】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

“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

“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

”请之益坚,遂入阁。

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

即援笔书曰:

“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

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

”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

留之,不可得。

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

“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

”曰:

“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

”惠之谷。

怒曰:

“我岂取不义之财?

必易之。

”划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

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

因天寒,故坐其中。

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

“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隔溪谓曰:

“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

喜曰:

“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

”止客宿,翼旦,客别。

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

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

问曰:

“得非吕徽之乎?

”曰:

“然。

足下非陈刚中乎?

”曰:

“然。

”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

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

先生曰:

“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题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答案】

B

【解析】

方法

讲解

语法

忽略。

语境

A项语境是画“”处。

B项语境是“”处。

C项语境是“”。

D项是分析性文字,语境是全文。

语迁

忽略。

揣摩

1.把AC两项的语境吃透。

2.D项有难度,但吃透了AC两项,D项就迎刃而解了。

3.B项是关键,“辄侮之”有侮辱无嘲笑,“询其见笑之由”之笑指前文的“先生不觉失笑”之笑,不是众人嘲笑。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

韩休,京兆长安人。

工文辞,举贤良。

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

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

出为虢(guó)州刺史。

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

中书令张说曰:

“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

”讫如休请。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

迁尚书右丞。

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

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

休曰:

“尉小官,犯非大恶。

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

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帝不许,休固争曰: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帝不能夺。

大率坚正类此。

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

宋璟闻之曰: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

“韩休知否?

”已而疏辄至。

尝引鉴,默不乐。

左右曰:

“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帝曰:

“吾虽瘠,天下肥矣。

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

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吾用休,社稷计耳。

”后以工部尚书罢。

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

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

草料。

【题干】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参考答案:

C

解析提示:

C项中“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的说法错误,文中无依据。

【题干】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执:

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务:

致力于

C.帝不能夺夺:

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

计策

参考答案:

D

解析提示:

D项“计”应解释为“打算”。

【题干】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A.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参考答案:

A

解析提示:

A项因为/因为;B项助词,的/用于主谓间;C项“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D项疑问代词,为什么/与“以”组成“何以”复音虚词,凭什么。

【题干】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刺史幸知民之敝而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⑵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参考答案:

(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

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句中“巨猾”译成“大奸”也算对。

解析提示:

(1)句重要词语:

敝(困苦)、得(获得)。

(2)句重要词语:

乃(竟然)、出(放逐)。

2.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

为人豪爽。

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

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

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

五年,枋得考试建康,擿(tī)似道政事为问目①。

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

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

德佑元年,吕文焕②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

枋得与吕师夔③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

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

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

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

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

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

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

枋得曰:

"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

"丞相义之,不强也。

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

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

枋得骂曰:

"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

"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

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

"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

"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

"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改)

[注]①问目:

题目。

②吕文焕:

南宋降元将领。

③吕师夔:

吕文焕之侄。

【题干】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枋得为人豪爽,性情刚直。

跟人谈论起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就一定掀须拍案,跳跃奋起,显得和激动。

B.吕文焕引元兵来进攻的时候,还诱降自己的亲属和部下,但他的侄子吕师夔没有投降。

谢枋得想亲自去何吕文焕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C.谢枋得曾率兵守卫安仁和信州,失败之后,在建宁隐姓埋名,住在旅馆里,常常向东大哭;不久他又流落到了建阳,以给人占卜为生。

D.谢枋得曾经是被推荐的宋朝旧臣的第一位,但是他并没有应召。

后来,他又先后三次拒绝了元朝官员们对他的征召,始终没有再出仕。

参考答案:

B

解析提示:

“吕师夔没有投降”错

【题干】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擿似道政事为问目擿:

拟定、设置

B.枋得以兵逆之逆:

迎击、抵御

C.委以钱,率谢不取谢:

谢绝

D.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被:

遭受

参考答案:

A

解析提示:

擿:

揭发、指责

【题干】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枋得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①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

②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③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④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

⑤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⑥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

参考答案:

D

解析提示:

①表现其正直、嫉恶如仇;③表现其刚直;④表现其洁身自好

【题干】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

(2)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参考答案:

(1)犯了处在乡间不守法纪,又诽谤他人的罪行,追夺了谢枋得的两个官职,贬到兴国军。

(2)后来,人们渐渐认识了他,许多人邀请他到自己家中,让他给子弟们讲学。

解析提示:

坐,犯罪。

谪,贬官。

稍稍,渐渐。

延,邀请。

【巩固】

1.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

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

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

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

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

“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

”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

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

昭常服登陴(pí),披襟问曰:

“彼何人,乃尔不武!

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

“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

”昭曰:

“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

”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yí),服其勇辩。

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

“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

”昭叱曰:

“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

我唯有死耳!

”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

“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

“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

“得朱将军矣!

”欲生致之。

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题干】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

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

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

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

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参考答案:

D

解析提示:

D项原文在文末:

“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

‘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题干】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

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

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

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

追逐

参考答案C

解析提示:

C项:

“薄”应为“迫近”

【题干】3.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参考答案:

D

解析提示:

①②原文是“昭曰:

‘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

’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

”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

据此可排除A、B、C三项。

【题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译文: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译文:

参考答案: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解析提示:

合法,中规中矩。

勒,率领。

2.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领汝南兵以解围。

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拜济丹阳太守。

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

“蒋济宁有此事!

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围樊、襄阳。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济说太祖曰: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帝问曰: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

古之至戒也。

”诏曰:

“夫直臣,人主之所仗也。

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

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济上疏曰:

“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

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

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蒋济传》)

【题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

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

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

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

如果没有

参考答案:

C

解析提示:

“夺”是“耽误”的意思。

【题干】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是“刚直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参考答案:

B

解析提示:

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皇上对他的赏赐。

【题干】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

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齐王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太祖、明帝、齐王等数位人主手下任职,提出恳切建议,深受器重。

参考答案:

B

解析提示:

“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题干】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译文:

(2)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译文:

参考答案:

(1)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

孙权相信了,立即(马上)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2)蒋济回答说:

“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仅仅)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

”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详细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解析提示:

白,禀报,报告,向……汇报。

但,只,仅仅。

具,详细。

【拔高】

1.

杜慧度,交趾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