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7466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9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docx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

(1)指代型词语

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

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2.重要句子的类型在论述类文章中,“重要句子”一般指的是:

(1)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等。

(2)直接或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感情倾向的句子,以及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支撑观点的关键句。

(3)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或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等。

3.重要句子的作用

(三)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论述类文本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

筛选信息,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主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四)文章结构的把握

把握文章结构是阅读最根本的方法。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五)中心意思的概括

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就是作者对所分析和探讨的问题所持的看法和见解,侧重考查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概括中心的能力。

(六)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和倾向,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一直把评价作者的观点倾向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

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作出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倾向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倾向推断的。

但归根结底都会落脚在以下两点要求:

(1)确认作者的观点倾向,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倾向;

(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倾向,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和透露某种倾向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特别提醒】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倾向应注意的两点:

一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概括。

(七)探究题考查要求及命题特点、角度

1.考查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命题特点

(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命题角度

(1)文本研讨类。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要与文本不即不离。

(3)知识积淀类。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4)联系现实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

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写作启示。

二、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陷阱的方法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

“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

“一切”“各种”等。

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做特殊的标志。

2.主观与客观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3.原因与结果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5.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可然与必然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8.有与无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9.推测有误

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

10.言此与言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发明、创造。

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三、简答题组织答案的步骤

1.锁范围,定信息2.分层次,圈要点3.看赋分,配答案4.炼语言,分条答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

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

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

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

“(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

现存题画诗具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鸣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

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

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

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

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

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黃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

此忌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

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

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爲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

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

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

而題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

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

所以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直到元代文人画兴盛后,诗画分途情况才改观。

B. 咏画诗为了尊题赞美画作,所以都要釆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

C. 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

D. 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 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 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 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3)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请概括有何不同。

【答案】

(1)A

(2)C

(3)题画诗内容体现画意,为画面添彩;增添画面的意蕴。

咏画诗内容超越画意,更多体现一己怀抱,空间上"视通万里”,时间上"思接千古"。

【解析】【分析】

(1)B项,“都要釆用衬托手法”错误。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一般采取尊题手段……”。

C项,以偏概全。

原文有"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

D项,“都比咏画诗简短”错误。

原文只说“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没说题画诗都比咏画诗简短。

故选A。

(2)C项,“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错误。

因果关系不成立。

“现存最早”不能否定“杜甫首创”的说法。

故选C。

(3)文中答题区间为第五段,相关信息为:

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

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A;⑵C;

⑶题画诗内容体现画意,为画面添彩;增添画面的意蕴。

咏画诗内容超越画意,更多体现一己怀抱,空间上"视通万里”,时间上"思接千古"。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节选)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

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

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

——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

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

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

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

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

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

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

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

这么安静。

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

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

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

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①却怎么也领会不了。

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

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

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

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

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

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

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②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

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

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

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

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

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

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

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

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

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

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

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

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

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

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

但是加玛又提醒我:

“看,没有马。

”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

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

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

加玛判断道:

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

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注释】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1)   请赏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   选文第⑥段中加下划线字“荣耀和傲慢”的含义是________。

(3)   文章多次描写戒指,请结合第⑦段的“明亮而意味深长”,分析作者赋予戒指的情感。

(4)下列对作者的荒野体验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部分细腻地书写了作者独自行走在荒野时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力量悬殊,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

B. 第③段写到作者打听所在地的地名和调查这里的人数,侧面写出了荒野的偏僻荒芜,同时隐含着牧场生活的人们的孤寂。

C. 选文中草原的歌声和妇女的戒指,与荒野的单调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抹荒野亮色中,有作者对这种乐观热情生活态度的礼赞。

D. 文章最后作者看到一群跑散了马的队伍时的“心酸”,既有作者对荒野生活艰辛和不易的感叹,也饱含着对当地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5)请根据第④⑤段,赏析本文语言特点。

【答案】

(1)视觉描写和比喻、化静为动等手法相结合,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

与第一段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作对比,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

引出下文,赞美荒凉牧区中渺小却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2)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是生命的尊严。

(3)能体现幽深苍凉牧场的女子们美好又矜持的女性美;显出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热情和尊严,是傲视恶劣环境的生命荣耀;见证着美好的友谊。

(4)A

(5)词语使用上,颜色词、形容词、动词结合,展现人们淳朴和坚韧的特点;句式和修辞上,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和整句、长短句结合富有表现力;风格上,口语化,通俗易懂,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

【解析】【分析】

(1)划线句用视觉描写“纤细”“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和比喻手法“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化静为动,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

与第一段前文“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

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中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的牧场作对比,既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

引出后文写广阔荒凉牧区中渺小而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2)依据第六段“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可知,那些年迈又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身体苍老、生命枯老,因为这些夸张而耀眼的饰物而显得有了更耀眼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他们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

(3)先筛选描写戒指的段落,第⑤段“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第⑥段“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第⑦段“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

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

我非常喜欢……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

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