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252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docx

届高考语文第2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复习方略]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

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①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

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

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

答:

  

答案 一是伤春之情。

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

二是忧国之情。

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

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

这“幽情”究竟是什么?

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

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

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

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上句“无赋”,用得果断!

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彻底消除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精准审题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诗词(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的情感内涵。

3.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程。

(二)审题要点

1.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还是全诗的。

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

2.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

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

规范答题

1.情感概括题: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特别注意 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

2.情感分析题,有两种模式:

①概括+具体:

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②具体+概括:

先对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答题示例

(2014·四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赏析

 此诗所写是秋季,暮色夕阳时分。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写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颔联中“常”“偏”二字用得很妙。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了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一、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洲烟雨:

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考生答案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问题诊断

大而化之,缺乏精准把握。

剖析矫正

该答案答得似是而非,或者只能答出表面的情感:

怀才不遇。

而对“独去作江边渔父”一句未作深入细微的分析。

“作江边渔父”是什么生活?

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持什么态度?

如果这样多思想一下,则答案就会准确全面多了。

满分答案

答案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赏析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

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词中“雕鞍驰射”“

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

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

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横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

明代杨慎《词品》说:

“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

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

”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

“悲壮语,亦是安分语。

”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

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

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

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是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

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

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

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

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

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1.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答:

  

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答: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答: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答:

  

答案 ①愁 ②独 ③冷、凉(暗含冷寂) ④孤、独(暗含孤傲)

(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

①(2007·江苏)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

 

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赏析

 词开篇即述离情。

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入乐府,以为送别。

李东阳《麓堂诗话》曰:

“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

一接却正话反说:

“功名馀事且加餐。

”“功名”,指官爵。

张华《答何劭》诗:

“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

”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者,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在封建社会里,爱国与功名是互相联系的。

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

所以视功名为馀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使人悲哀,只有聚会才使人欢乐吗?

无论“离”还是“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

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②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蕨拳:

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答: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诗人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赏析

 首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三、四两句言浅意深,写诗人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

  

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

“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

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赏析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

颔联、颈联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

在诗人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的意趣。

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也使诗人惬心快意: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但骨子里隐含着许多悲苦之情。

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

诗人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

所以,尾联两句,与其说是幸词,毋宁说是苦情。

颔联、颈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注]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李好古:

南宋词人。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作者说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

赏析

 这首词首句说: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大概属于催春来。

“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

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

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

“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

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漂泊之感。

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

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内容做好了铺垫。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

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些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

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

下文作者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

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

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二、如何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题型一:

把握景中情

方法点拨

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

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草

杨 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

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南京时所写。

看到融融的春色,激起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沉思,又寓情于景,了无痕迹。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首联从实处着笔。

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

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诗人的无尽情思: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他愁的是什么呢?

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

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

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

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烟消云散。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 挚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

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

  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注]。

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凉州:

即凉州曲。

本为唐天宝年间乐曲。

曲子前三句和后三句都在写景,但表达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答:

  

答案 前三句写良辰美景中作者的喜悦之情,后三句写相逢不久后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

赏析

 此曲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月满西楼”中的“满”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表现了作者在这良宵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按锦瑟”与首句“江城歌吹风流”相照应。

结尾句写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

纵观全曲,以景语起,以景语作结,在欢乐明快中又露出淡淡的伤感,显得含蓄有度。

题型二:

把握物中情

方法点拨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

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

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

演练体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梅花

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

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

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

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

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

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

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赏析

 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首句点出了梅花生长的时令和环境,为描写梅花凌寒独自盛开做铺垫。

由于梅花素淡、月色皎洁,梅花与月色融为一体,因而初看感觉不到梅花的存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

答:

  

答案 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赏析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

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

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之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

“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

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

“蝴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下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

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

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

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

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

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

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

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

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题型三:

把握典中情

方法点拨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分析典故中的情感,主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次要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

答题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演练体悟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

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注]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著子:

结子,这里指果实。

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

答:

  

答案 作者舍弃了李商隐面对“夕阳”的无奈和伤感,表达了赏景的喜悦之情。

赏析

 颔联虚写想象中樱花含苞待放的美丽,反衬园中已是残枝的破败;情感由盼望到失望。

颈联实写在落英缤纷中却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满枝、杜鹃知晓的情境;情感由失望而欣喜。

颔联以虚衬实,颈联以实映虚,两联虚实相生,抒发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情趣。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勤政楼①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①勤政楼:

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②承露丝囊:

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

”③金铺:

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

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

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

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

可以想象,当诗人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

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诗人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