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25868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docx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2章药物结构与药物作用

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脂水分配系数:

用于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

P=Corg /Cw

C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的浓度 C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 

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反映了药物的在两相中溶解情况。

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即药物要有“适当”的分配系数,也就是有“适度”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才能较好发挥药效。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活性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有关

药物的酸碱陛、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酸性药物pK>pH,分子型药物所占比例高;当pK=pH时,非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各占一半

酸性药物在pH低的胃中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有利于吸收;强碱性药物在消化道难吸收

药物结构与药物活性

药物与作用靶标的结合即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其化学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键合力,如同两个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有共价键和非共价键两大类

共价键键合是一种不可逆的结合形式,多发生在化学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上

非共价键键合是可逆的结合形式,其键合的形式有:

范德华力、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电荷转移复合物、偶极相互作用力等。

药物与受体结合时采取的构象为药效构象

影响药效的立体因素有:

官能团之间的距离、对映异构、几何异构、构象异构

增加亲水性的基团:

羟基和巯基( -OH、 -SH) 、醚和硫醚、磺酸基

增加亲脂性的基团:

羧酸酯-COOR 、烃基、卤素

羟基和巯基:

增强与受体的结合力,增加水溶性;磺酸基:

增加化合物的水溶性和解离度

卤素:

增加亲脂性,降低解离度;磺胺基:

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增强与受体结合力

药物的手性特征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①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

普罗帕酮、氟卡尼、丙胺卡因

②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同的药理活性,但强弱不同:

氯苯那敏、萘普生

③对映异构体中一个有活性,一个没有活性:

甲基多巴、氨己烯酸、氯霉素

④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反的活性:

哌西那朵、扎考必利、依托唑啉、异丙肾上腺素

⑤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

丙氧芬、奎宁

⑥一种对映体具有药理活性,另一对映体具有毒性作用:

丙胺卡因、乙胺丁醇、氯胺酮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

第Ⅰ相生物转化:

也称为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是体内的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第Ⅱ相生物转化:

是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更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结合。

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①芳环:

氧化代谢、羟基化反应,以生成酚的代谢产物为主----苯妥英(代谢失去生物活性)

②烯烃和炔烃的药物:

生成环氧化合物,转化为一二羟基化合物 ----卡马西平

③含饱和碳原子的药物:

羟基化与N-去甲基化----地西泮

④含卤素的药物:

氧化脱卤素反应----氯霉素

⑤胺类药物 :

N-脱烷基化和脱氨反应----普萘洛尔/利多卡因;N-氧化反应/酰化反应

⑥含氧的药物 

醚类:

O-脱烷基化反应----可待因、维拉帕米、多巴胺、非那西汀、吲哚美辛

醇类和羧酸类:

脱氢氧化得到相应的羰基化合物----甲芬那酸

酮类:

在酶的催化下经还原代谢----美沙酮

⑦含硫的药物

硫醚的S-氧化反应:

阿苯达唑;含硫羰基化合物的氧化脱硫代谢:

噻替哌;

亚砜类药物的代谢:

舒林酸

⑧酯和酰胺类药物:

水解代谢----普鲁卡因

★发生去烃基(脱烷基化)代谢的结构类型是叔胺类、硫醚类、醚类

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极性增加,亲水性增加:

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O-、N-、S-和C-(吗啡)②与硫酸的结合反应

③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苯甲酸形成马尿酸)④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

极性降低,亲水性降低:

①乙酰化结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磺胺嘧啶)

②甲基化结合反应(儿茶酚的间位羟基形成甲氧基)

第3章药物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与临床应用

固体制剂按剂型分类: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按药物释放速度的快慢分类:

速释固体制剂(例如速崩片、速溶片、固体分散片等)、缓控释固体制剂(例如渗透泵片、缓释片、缓释胶囊等)和普通固体制剂

固体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 (都含有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1.散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粒度、外观均匀度、干燥失重(水分)、装量差异、装量、无菌和微生物限度。

除另有规定外,化学药局部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及儿科用中药散剂,按单筛分法依法检查,通过七号筛(120目,125μm)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外观应色泽均匀;干燥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水分含量不得过9.0%;多剂量包装的装量以及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药典要求;用于烧伤或者创伤局部用散剂应该符合无菌要求。

 

  2.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粒度、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装量、微生物限度。

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的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2000μm)与能通过五号筛(180μm)的总和不得超过供试量的15%;按药典方法检测,干燥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

 (无外观与均匀度检查)

  3.片剂的质量检査项目主要包括:

外观均匀度、硬度、重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限(溶出度或释放度)、微生物限度等。

 

  4.胶囊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水分、装量差异(含量均匀度)、崩解时限(溶出度)、微生物限度。

(无外观检查)

散剂

【特点】

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②外用时其覆盖面大,且兼具保护、收敛等作用;③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特殊群体如婴幼儿与老人服用;④包装、贮存、运输及携带较方便。

但是,由于散剂的分散度较大,往往对制剂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挥发性等性质影响较大,故对光、湿、热敏感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散剂

颗粒剂

仅供口服、几乎无外用

【分类 】

颗粒剂可分为可溶颗粒(通称为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等

【质量要求】 

(1)含药量小或含剧毒药物的颗粒剂,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宜方法使药物分散均匀   

(2)颗粒剂的生物无限度、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度等应符合要求。

(3)一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颗粒剂照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于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

 

 (4)除混悬颗粒以及已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颗粒剂可不进行溶化性检査外,可溶性颗粒剂应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泡腾颗粒剂5分钟内颗粒均应完全分散或溶解在水中,均不得有异物。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可溶型、泡腾型颗粒剂应加温开水冲服,切忌放入口中用水送服;混悬型颗粒剂冲服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该一并服用;中药颗粒剂不宜用铁质或铝制容器冲服,以免影响疗效。

片剂

【特点】

(1)以片数为剂量单位,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2)受外界空气、水分、光线等影响较小,化学性质更稳定。

   

(3)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产量大,售价较低。

 

(4)种类较多,可满足不同临床医疗需要  

(5)运输、使用、携带方便。

   片剂的缺点:

 

【质量要求】

(1)硬度适中,一般认为普通片剂的硬度在50N以上为宜。

(2)脆碎度反映片剂的抗磨损和抗振动能力,小于1%为合格片剂。

(3)符合片重差异的要求,片剂的平均重量(g):

 <0.30/≥0.30;片重差异限度±7.5 /±5.0。

(4)色泽均匀,外观光洁。

 (5)符合崩解度或溶出度的要求,普通片剂的崩解时限是15分钟;分散片、可溶片为3分钟;舌下片、泡腾片为5分钟;薄膜衣片为30分钟;肠溶衣片要求在盐酸溶液中2小时内不得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1小时内全部溶解并通过筛网等。

(6)小剂量的药物或作用比较剧烈的药物,应符合含量均匀度的要求。

(7)符合有关卫生学的要求。

【常用辅料】

1.稀释剂(填充剂)  

常用的稀释剂主要有:

淀粉、乳糖、糊精(较少单独使用,多与淀粉、蔗糖等合用)、蔗糖(吸湿性强)、预胶化淀粉(又称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MCC,亦有“干黏合剂”之称)、无机盐类(包括磷酸氢钙、硫酸钙、碳酸钙等,性质稳定)和甘露醇(价格较贵,常用于咀嚼片中,兼有矫味作用)等。

   

2.润湿剂和黏合剂 

常用的润湿剂有蒸馏水和乙醇,其中蒸馏水是首选的润湿剂。

 

黏合剂系指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黏性赋予无黏性或黏性不足的物料以适宜黏性的辅料,常用的黏合剂有淀粉浆、甲基纤维素(MC,水溶性较好)、羟丙纤维素(HPC,可作粉末直接压片黏合剂)、羟丙甲纤维素(HPMC,溶于冷水)、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适用于可压性较差的药物)、乙基纤维素(EC,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聚维酮(PVP,吸湿性强,可溶于水和乙醇)、明胶(可用于口含片)、聚乙二醇(PEG)、糖浆等。

   

3.崩解剂 

常用的崩解剂有:

干淀粉(适于水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羧甲淀粉钠(CMS-Na,高效崩解剂)、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吸水迅速膨胀)、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交联聚维酮(PVPP)和泡腾崩解剂(碳酸氢钠和枸橼酸组成的混合物)。

   

4.润滑剂 

润滑剂(广义)按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助流剂、抗黏剂和润滑剂(狭义)。

   

(1)助流剂:

微粉硅胶 

(2)抗黏剂:

防止压片时发生黏冲,保证压片操作顺利进行,改善片剂外观。

 

(3)润滑剂(狭义):

降低物料与模壁之间的摩擦力,保证压片与推片等操作顺利进行。

 

常用的润滑剂(广义)有硬脂酸镁(MS)疏水性、微粉硅胶、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类、十二烷基硫酸镁等。

   

5.其他辅料

(1)着色剂

(2)芳香剂和甜味剂

【常见问题及原因】

1.裂片 片剂发生裂开的现象叫作裂片,主要有顶裂和腰裂两种形式。

产生裂片的处方因素有:

①物料中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压片后气体膨胀而裂片;②物料的塑性较差,结合力弱。

   

2.松片 片剂硬度不够,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称为松片。

主要原因是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等。

   

3.崩解迟缓 影响崩解的主要原因是:

①片剂的压力过大,导致内部空隙小,影响水分渗入;②增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③崩解剂性能较差。

 

4.溶出超限 主要原因是:

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等。

 

5.含量不均匀 主要原因是片重差异超限、药物的混合度差、可溶性成分的迁移等。

小剂量药物更易出现含量不均匀的问题。

★片剂中加入过量的辅料,很可能会造片剂的崩解迟缓的是:

硬脂酸镁

★在复方乙酰水杨酸片中,可作为稳定剂的辅料是酒石酸

【包衣】

包衣的主要目的如下:

①掩盖药物的苦味或不良气味,改善用药顺应性,方便服用;②防潮、避光,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③可用于隔离药物,避免药物间的配伍变化;④改善片剂的外观,提高流动性和美观度;⑤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实现胃溶、肠溶或缓控释等目的。

 

包衣的基本类型包括糖包衣、薄膜包衣和压制包衣等

糖包衣材料 

片芯→包隔离层→包粉衣层→包糖衣层→包有色糖衣层→打光 

糖包衣主要包括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

隔离层是在片芯外起隔离作用的衣层,以防止水分透入片芯。

常用材料有玉米朊乙醇溶液、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乙醇溶液以及明胶浆等。

粉衣层是用于消除片芯边缘棱角的衣层,常用材料包括滑石粉、蔗糖粉、明胶、阿拉伯胶或蔗糖的水溶液等,包粉衣层后的片面比较粗糙、疏松。

糖衣层是在粉衣层外包上蔗糖衣膜,使其表面光滑、细腻,用料主要是适宜浓度的蔗糖水溶液。

最后一层是有色糖衣层,即在蔗糖水溶液中加入适宜适量的色素。

   

2.薄膜包衣材料 

包括胃溶型(普通型)、肠溶型和水不溶型三大类。

 

(1)胃溶型:

主要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丙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IV号、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乙烯缩乙醛二乙氨乙酸(AEA)等。

 

(2)肠溶型:

主要有虫胶、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丙烯酸树脂类(I、Ⅱ、Ⅲ类)、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

 

(3)水不溶型:

主要有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等。

 

 增塑剂主要有水溶性增塑剂(如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和非水溶性增塑剂(如甘油三醋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邻苯二甲酸酯等)。

常见的致孔剂有蔗糖、氯化钠、表面活性剂和PEG等。

加入遮光剂的目的是增加药物对光的稳定性,常用材料为二氧化钛等。

胶囊剂

软质囊材一般是由胶囊用明胶、甘油或其他适宜的药用材料单独或混合制成。

【局限性】

(1)胶囊壳多以明胶为原料制备,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

(2)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3)婴幼儿和老人等特殊群体,口服此剂型的制剂有一定困难。

 

(4)胶囊剂型对内容物具有一定的要求,一些药物不适宜制备成胶囊剂。

例如:

①会导致囊壁溶化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药物;②会导致囊壁软化的风化性药物;会导致囊壁脆裂的强吸湿性的药物;③导致明胶变性的醛类药物;④会导致囊材软化或溶解的含有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⑤会导致囊壁变软的O/W型乳剂药物。

【质量要求】   

(1)胶囊剂应外观整洁 

(2)中药硬胶囊水分含量不得过9.0%。

硬胶囊内容物为液体或半固体者不检查水分。

 

(3)胶囊剂需要进行装量差异的检査,平均装量或标示装量:

0.30g以下 /0.30g及0.30g以上,装量差异限度:

±10% /±7.5%(中药±10%)  

(4)胶囊剂需要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硬胶囊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软胶囊应在1小时内全部崩解(可改在人工胃液中);肠溶胶囊应在盐酸溶液中检查2小时,1小时应全部崩解。

硝苯地平胶丸(软胶囊)   

【处方】内容物:

硝苯地平 5g        

聚乙二醇 400   220g 

      囊材:

明胶100份、甘油55份、水120份比例混合        

制成1000丸  

  【注解】 采用PEG400作为分散介质。

PEG400易吸湿,使胶丸壁硬化,故在囊材中加入甘油(保湿剂),使囊壁干燥后仍保留水分约5%。

液体制剂

【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

根据药物的分散状态,液体制剂可分为均相分散系统、非均相分散系统。

在均相分散系统中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

真溶液;扩散快,能透过滤纸和某些半透膜。

  

胶体溶液  

高分子溶液剂:

真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溶胶剂:

胶态分散形成多相体系;扩散慢,能透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

  

混悬剂:

固体微粒分散形成多相体系,为非均相系统。

  

乳剂:

液体微粒分散形成多相体系,为非均相系统。

按给药途径分类:

按照给药途径,液体制剂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内服液体制剂:

经胃肠道给药、吸收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如糖浆剂、乳剂、混悬液等;②外用液体制剂:

皮肤用液体制剂:

如洗剂、搽剂等;五官科用液体制剂:

如洗耳剂、滴耳剂、洗鼻剂、滴鼻剂、含漱剂等;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

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特点 】

(1)液体制剂的优点:

①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程度高,吸收快,作用较迅速;②给药途径广泛,可以内服、外用;③易于分剂量,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④药物分散于溶剂中,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通过调节液体制剂的浓度,避免固体药物(溴化物、碘化物等)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引起胃肠道刺激作用。

 

(2)液体制剂的缺点:

①药物分散度较大,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从而导致失效;②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不方便;③非均相液体制剂的药物分散度大,分散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易产生一系列物理稳定性问题;④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

   

【质量要求】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不要求渗透压(注射剂内容)

【包装与贮存】

★内服液体制剂标签为白底蓝字或黑字,外用液体制剂标签为白底红字或黄字

★医院液体制剂应尽量临时配制或减少批量,以缩短存放时间而有利于保证液体制剂的质量

【溶剂】

极性溶剂(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等)、半极性溶剂(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状石蜡、油酸乙酯、乙酸乙酯等)

【附加剂】

(1)增溶剂:

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2)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

助溶剂多为某些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苯甲酸、碘化钾等,酰胺或胺类化合物如乙二胺等,一些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3)潜溶剂:

潜溶剂系指能形成氢键以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能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4)防腐剂:

  

  ①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在pH4的介质中作用最好,适用于内服和外用制剂作防腐剂。

 

  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亦称尼泊金类,有甲、乙、丙、丁四种酯,特别对大肠埃希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本品与苯甲酸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防腐效果更佳。

含聚山梨酯类的药液中不宜选用本类防腐剂。

本品适用于内服液体制剂作防腐剂。

 

  ③山梨酸与山梨酸钾  ④苯扎溴铵:

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5)矫味剂:

 

  ①甜味剂:

常用甜味剂包括天然甜味剂与合成甜味剂两大类。

天然甜味剂主要有蔗糖、单糖浆、橙皮糖浆、桂皮糖浆等。

山梨醇、甘露醇等也可作甜味剂。

合成甜味剂主要有糖精钠;阿司帕坦。

②芳香剂③胶浆剂④泡腾剂:

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混合后,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麻痹味蕾起矫味作用。

  

(6)着色剂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系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可用作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

【分类】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高级脂肪酸盐:

系肥皂类;根据金属离子的不同,分为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和有机胺皂等。

它们都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其中碱金属皂、有机胺皂作O/W型乳化剂,碱土金属皂为W/O型乳化剂。

本品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2)硫酸化物:

硫酸化蓖麻油;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O/W型乳化剂)等,主要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3)磺酸化物: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洗涤剂。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阳离子部分,带有正电荷,又称为阳性皂(季铵化合物)。

 苯扎氯铵(商品名为洁尔灭)、苯扎溴铵(商品名为新洁尔灭)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卵磷脂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脂肪酸山梨坦类:

脂肪酸山梨坦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司盘。

一般用作W/O型乳化剂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2)聚山梨酯:

是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吐温(Tween)。

聚山梨酯常用于O/W型乳剂的乳化剂,也可用作增溶剂、乳化剂和润湿剂。

 

(3)蔗糖脂肪酸酯,主要用作水包油性乳化剂、分散剂。

 

(4)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商品名为卖泽(Myrj)类。

为O/W型乳化剂。

 

(5)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商品名为苄泽(Brij)类 

(6)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此类表面活性剂又称泊洛沙姆,商品名为普朗尼克。

【毒性】

★毒性:

阳离子型大>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溶血性:

阳离子型大>阴离子型>非离子型(聚山梨酯类最小)

★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2>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刺激性:

非离子型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为最小

【应用】

1.增溶剂:

最适HLB值为15~18

2.乳化剂:

HLB值在3~8的表面活性剂适用作取W/O型乳化剂;HLB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可用作O/W型乳化剂。

3.润湿剂:

最适HLB值通常为7~9

4.起泡剂和消泡剂:

其HLB只通常为1~3 

5.去污剂:

最适HLB值为13~16,常用的去污剂有钠肥皂、钾肥皂、油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及其他烷基磺酸钠等。

  

6.消毒剂及杀菌剂

低分子溶液剂

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

包括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涂剂和醑剂等。

①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②芳香水剂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亦可用水与乙醇的混合溶剂制成浓芳香水剂。

芳香水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均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芳香水剂应为澄明水溶液,必须具有与原有药物相同的气味,不得有异臭、沉淀和杂质。

一般浓度很低,可作矫味、矫臭和分散剂使用。

芳香水剂大多易分解、变质甚至霉变,所以不宜大量配制和久贮。

③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醑剂中药物浓度一般为5%~20%,乙醇的浓度一般为60%~90%。

④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甘油剂吸湿性较大,应密闭保存。

⑤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使用。

糖浆剂易被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使糖浆剂浑浊或变质;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

⑥搽剂:

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

 

⑦涂剂:

供临用前用消毒纱布或棉球等柔软物料蘸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涂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⑧涂膜剂:

涂膜剂系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有膜材料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处方由药物、成膜材料和乙醇组成;无需特殊机械设备

⑨洗剂:

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或腔道用的液体制剂。

 

⑩灌肠剂:

灌肠剂系指灌注于直肠的水性、油性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治疗、诊断或营养为目的的液体制剂。

【高分子溶液剂】

指高分子化合物(如胃蛋白酶、聚维酮、羧甲基纤维索钠等)以单分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体,属热力学稳定体系。

【特点】 

    1.荷电性:

有电泳现象。

 

    2.渗透压:

较高,大小与浓度有关。

 

    3.黏度:

黏稠性流体,黏稠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有关。

 

    4.高分子的聚结特性:

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脱水剂时水化膜发生变化,出现聚集沉淀。

 

  5.胶凝性:

成为不流动的半固体称为凝胶

【基本性质】 

1.稳定性,但脱水剂(如乙醇)或电解质高分子溶液稳定性降低,析出沉淀。

     

2.陈化现象:

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会自发地聚集而沉淀,称为陈化现象。

陈化现象受光线、空气、盐类、pH、絮凝剂(如枸橼酸钠)、射线等因素的影响。

溶胶剂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体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也称为疏水胶体,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特点】

①胶粒间有相互聚结,从而降低其表面能的趋势,具有结构不稳定性;但带相同表面电荷的胶粒之间的静电斥力使胶粒不易聚结,具有静电稳定性,这是溶胶剂稳定的主要因素。

②溶胶剂中的胶粒在分散介质中有布朗运动。

③光学性质,由于Tyndall效应④由于双电层离子有较强水化作用而在胶粒周围形成水化膜,ζ电位越高,扩散层越厚,水化膜越厚。

【基本性质】

1)双电层结构2)水化膜

混悬剂

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

其中也包括干混悬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μm之间

【特点】

1.有助于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