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22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2019年青岛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

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观察:

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问: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

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二、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

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

“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

”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

“炉、烟、流、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

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

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

(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四、研读

1、自学诗句。

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

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五、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

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六、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

如:

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

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

如:

“翠”读“平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

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

“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

“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

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如:

“含”“东吴”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

如:

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18、雷雨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2、审美视点:

情景美,创造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展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

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

(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

雷雨

2、引发想像:

二、自学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

如:

用动作记住:

“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

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

如:

开火车读、摘果子等。

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细读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

启发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

“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

“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

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

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二、研读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

思考:

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

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三、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练习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

黑沉沉(        )(        )(        )    

五、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

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

因此,《雷雨》这节课的教学,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我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思想。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

1、借助拼音自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

学生按“雷雨前”的学习方法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内容,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新课标强调“读”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

.紧扣重点,读中感悟。

我从图入手,通过画面、音乐、观察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雷雨前特有的“静”,雷雨中的“猛”和雷雨后“美”。

我抓住文中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读。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如问题设计过难使一大部分学生很茫然,耽误了课程进度从而在指导朗读上和学生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方面上所花时间过少,缺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培养。

再就是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

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

 

 

 

 

 

19、最大的“书”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最大的书都有哪些?

但是大自然中还有比它更大的书?

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读《最大的书》。

二、初读识字。

1、初读预习。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2、互相交流。

(1)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

如:

“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

  

(2)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向同桌请教不懂的字词。

如,宝藏、矿物。

(4)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向集体汇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

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写字指导。

  

(1)写正确。

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

“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

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2)写美观。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

 

第二课时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一看这世界上最大的书。

板书课题。

上节课中,小朋友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书”,为什么加引号呢?

还记得吗?

谁能再说说理由。

小朋友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样的?

可以做什么?

我们这节课呀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读中学。

  

(1)自由读。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的地质方面的知识。

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

请赶快读一读。

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和叔叔的对话。

  

(2)伙伴对读。

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

说给大家听一听。

  

2、演中悟。

  

(1)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

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

  

(2)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演得好?

为什么?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

说说你的根据。

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

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词语开花。

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

你会填吗?

学生自主填好后,可以开展组词游戏。

如:

宝石--石头 土地--地图  

四、实践活动  

1、交流自已找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2、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

“真没想到!

”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

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教学后记:

《最大的“书“》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

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

“理解川川的愿望是什么?

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说川川成了什么家?

(地质学家)过了三十年,川川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想象他能为中国的地质学做出哪些贡献?

学生是纵说纷纭,妙想连篇,课堂进入了高潮。

虽然说他们所说的一些,现在已经有结果了,有一些是很荒诞的,还有一些的想象可以说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的。

但是却让他们能感受到理想实现了的快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忠实”“向导”;通过看图理解“稀”的意思;通过换词理解“永远”。

 

2、通过学习,积累“日出东方”“夕阳西下”“稠密”“稀少”等补充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会说、会用文中介绍的几种常用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懂得几种常用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创设的情境中,根据所学的知识辨认方向;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

(故事主要内容是去野外游玩,不知怎么与同学们走散,迷了路。

2、设疑:

这时你怎么办?

(请学生想各种可能。

3、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随机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随机识字。

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特殊的分节方式,再指名分节读,在读中正音。

忠(后鼻音) 盏(翘舌音) 碰(后鼻音) 稠(翘舌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里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用笔做上记号。

4、讨论交流。

(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在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究。

(四人小组学习)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忠实、向导、稠稀、分辨”等词语。

并用课件演示文中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

3、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书写

1、齐读课文。

2、巩固生字。

(从生字卡片中找字的游戏)

(1)我有一颗中国心。

(忠)

(2)左右结构的字。

(积、稠、稀、针、碰、慌)

(3)找找偏旁一样的字。

(积、稠、稀)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盏、稀、碰、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指导背诵

1、组与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再次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2、指名说说书中介绍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同时指出这些方法所应用的特殊环境。

(有些白天适用,有些黑夜适用……)

3、教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二、表演课文,深化主题

1、师生配合表演。

迷路的小孩(哭):

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

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

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

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

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阳光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

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

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同样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迷路的小孩(擦干眼泪):

哦!

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2、小组合作表演。

3、选择小组汇报。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齐背全文。

2、说说你在课外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进行交流,并说明理由。

3、仿照2——5节的写法,说说你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4、总结:

大自然不光有很多的天然指南针,他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仿写天然指南针片断。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让三个同学扮演句号、感叹号、问号,介绍三种标点符号的形状特点,再各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扮演的标点应表达的语气。

感叹号:

同学们,我是感叹号。

(手指头饰)这就是我的形状,小棒槌下加个点儿。

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问号:

(一副沉思状)我的形状像只小耳朵,大家叫我小问号。

当你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马上跟在句子的尾巴上。

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句号:

我是小圆圈--句号。

当你写完一句话,就得把我放在句子末尾的右下角。

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

没有了我,话就是说个没完没了。

2、自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3、组内读句子,比比谁读得好。

4、说出发现。

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游戏强化。

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比赛,俩人背对背,师指句子,一人读,另一个人写出标点,大家用掌声鼓励获胜小组。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字。

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财、栏、抖、喉、咙、拌、搅、榜、馒、租",除"咙、搅"外,都和已学过的汉字有相同的声旁,其中六组字音完全相同。

它们作为形声字。

形旁有表义作用,声旁有表音作用。

      

2、"我会连"是词语搭配的练习。

所列词语学生都学过。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连一连。

再指名读,纠正错误。

之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可安排以下练习。

1)展示本单元学习中搜集积累的这两种类型的短语。

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运用

2)扩展练习。

打开(  ) 茂密的(  ) (  )的乌云

辨别(  ) 满天的(  ) (  )的空气

寻找(  ) 清新的(  ) (  )的枝叶

3、"读读背背"中给出一首《节气歌》,四行诗歌包含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对于学生来讲很生疏,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了解节气等自然知识的兴趣,通过读使学生对节气的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记住具体有哪些节气、各在什么时间等。

可先熟读《节气歌》,说说自己已经知道的节气,再读读后面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让学生对比起来探究,看看每一行中都讲了哪些节气。

还可在课外翻看挂历,具体了解二十四节气分别在哪一月的哪一天。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教师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2、播放"动物世界"的光碟,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

3、交流看后的体会。

二、师生交际。

1、交流互动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

(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2、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

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

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三、组内交际。

1、生生互动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动物,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生活习性。

2、同学讲时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四、全班交流。

大家补充组内推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和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小朋友都想来讲讲,可是时间有限,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

既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写你与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想写,更好。

六、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听同学的意见,再修改。

 

第三课时

展示台

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

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准备展示的内容。

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展示,要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各组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

还可以把展示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分类贴于"展示台"专栏上,供小朋友在课上、课下互相学习、交流、这个活动可定期组织开展,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展示过程中锻炼交际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宽带网

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到动植物的多样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中除引导阅读外,开展评选"小博士"活动,让学生在组内讲讲其他的有趣的动植物。

号召学生都来争做"小博士",在读书或看电视进留心观察了解动植物。

 

附送:

2019年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

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

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

“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文题照应:

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

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桔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

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引号的用法:

第一,引用原文。

引号里引用的话必须依照原样,不能改动。

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一段开头往往用一个前引号(或称上引号),直到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或称下引号)。

 

文中引用成语、谚语等,可以加引号,也可不加引号。

 

第二,标明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这“特定意义”有两种情况:

一是引号里的词语是反语,有讽刺作用。

例如我们上面举的第一个例子(“慈祥”),再例如:

 

这一位平时为人讨厌的小镇上的“新闻记者”,今天却成了大家公认的“英雄”。

 

二是只表明引号里的词语用的是比喻义。

例如我们上面举的第二个例子(“机器”),再例如:

 

这一次他可真的背上了一个“包袱”。

 

第三,表示特定的称谓。

如“左联”、“五·四”等。

譬如现在文化界有人提议在文化大革命的上面也应该加上引号,这还引起了争论呢。

其实,在表示特定称谓时,使用引号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的。

 

在不同的场合,引号具有不同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我想我们可以大概的掌握它了

引号的用法

1、表示直接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