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13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docx

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内古诗文复习题

部编课内古诗文8年级下复习题库

【桃花源记·综合训练】

1.本文作者是(朝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

、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作者文主要从桃花源的、物质富足、等来表现其美好。

从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

4.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历包括以下几部分:

进入桃花源——————辞别村中人——临别受叮嘱

5.本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

6.不能表现桃花源人长期“与外人间隔”的一项是()A.见到渔人非常惊讶。

B.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桃花源后没再出去过。

C.对汉朝、魏朝和晋朝一无所知。

D.不希望渔人把桃花源的存在告知世人。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是田园诗人陶渊明。

B.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来叙写故事。

C.“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成语源于本文。

D.本文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的虚构。

【桃花源记·综合训练】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

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隐蔽,不易发现。

B“鸡犬相闻”表现了村中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

C“怡然自乐”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村人生活的安逸。

D该段主要描绘了桃花源优美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10.下列语句中不能反映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是()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下列对最后一段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桃花源只是刘子骥等高尚之人心中的向往与追求。

B.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经历体现了桃花源神秘。

C.“后遂无问津者”表明世人普遍怀疑桃花源的真实性。

D.“寻病终”意在呈现探寻桃花源之人的惨淡结局。

12.下列对“见渔人,乃大惊……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主要写桃花源中人的问讯、款待及嘱咐。

B.“咸来问讯”写出桃花源中人向往外界生活。

C.桃花源中人的自述表明他们追求和平的愿望。

D.末句表明桃花源中人不愿意被外面的人打扰。

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表现出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B太守“即遣人”寻桃花源“遂迷”,表现了桃花源人厌恶战争的态度。

C.“不足为外人道”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别人来扰乱他们的平静生活。

D.借助南阳刘子骥这一真实人物,增添文章真实感,使读者为之神往。

参考答案

【综合训练】

1.东晋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2.①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②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③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④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3.环境优美(或和平安宁)自由快乐(或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①环境方面(优美)

②物质方面(富足)

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民风淳朴);

④社会安定(能避乱,无战乱)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见源中美景受热情招待

5.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6.D

7.B

8.B

9.B

10.B

11.B

12.B

13.B

【小石潭记·综合训练】

1.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他和唐朝另一位文学家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因而和欧阳修、苏轼等人一起名列“”。

我们初中阶段还学过的他作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水尤清冽。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⑦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⑧如鸣珮环,心乐之。

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⑪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第二段中,作者笔下潭水的特点是,鱼儿的特点是

其中对潭中鱼作细致的描写是为了从衬托潭水

的特点。

同时运用了的手法,使景物富有情趣。

4.第四段中,作者对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的整体感受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2段写了小石潭的鱼。

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3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4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小石潭记·综合训练】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主要描写小石潭的概貌。

B.第②段,写观赏小石潭的游鱼,主要写出了鱼儿的活泼。

C.第③段,写远望小石潭的西南,主要写出了岸势的曲折。

D.第⑤段,写感受小石潭的气氛,主要抒发了内心的忧思。

7.对于第⑤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游者中既有作者的亲戚,也有随从,还有朋友。

B.因为是游记,所以有必要交代同游者,以便读者了解。

C.虽然同游者关系亲近,但作者还是难以排解内心忧郁。

D.由于同游者人数众多,所以大家游玩的兴致很高。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伐

(1)伐竹取道

(2)齐师伐我

B.去

(1)乃记之而去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其

(1)不可知其源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以

(1)以其境过清

(2)具以情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心乐之(之:

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其:

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

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

于是,就)

10.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参考答案

【综合训练】

1.唐代柳宗元韩愈唐宋八大家《黔之驴》

2.

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③水格外清凉。

④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一动也不动。

⑤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⑦(小石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⑧(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⑨(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动作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相互逗乐。

⑩坐在潭边,四周竹林树木环绕,寂静空旷,一个人也没有,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

幽深。

⑪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就记下了那里的情况然后离开了。

3.清澈自由自在侧面清澈动静结合

4.寂寥凄清(或凄凉冷清等)孤独忧伤(凄凉神伤等)。

5.A(主要写小石潭的概貌)

6.B(主要写水的清澈)

7.D(人数不多,所以才会感觉冷清)

8.C(A砍伐/讨伐B离开/距离C他的(它的)D因为/把)

9.A(指水声)

10.B(“清澈透明”应该为“清凉”)

11.C(目的是表现水的清澈)

【核舟记·综合训练】

1.本文选自清代(人名)所编的(作品),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④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⑤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本文是一篇(表达方式)性的文章,根据文意,文中的这一核舟应命名为

4.选文第一段分别从用料少、_、三方面说明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5.文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中“苏黄”分别是指和。

6.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B.第二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照应了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D.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核舟记·综合训练】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B.本文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C.本文按照从正面到背面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

D.本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

8.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课文表现了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B.课文第2、3段,描写了“船头”和“船尾”人物各异的情态,体现了核舟的小巧。

C.课文第6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技艺高超,与开头相呼应。

D.“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两句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9.下列对本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核舟船头部分的三个游览者。

B.本段文字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介绍也最为详细。

C.本段文字既写了三人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又显现了他们的神态、风度。

D.本段文字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加以介绍,充分表现了雕刻者精巧的技艺。

10.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参考答案

【综合训练】

1.张潮《虞初新志》明代魏学洢

2.

①(王叔远)曾经送给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赤壁。

②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③都是(或无不是)就着(或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事物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④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⑤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3.说明大苏泛赤壁

4.题材广形象真

5.苏轼黄庭坚

6.B(A应该是先总后分再总,文章末段总结了核舟体积大、容量小的特点C没有举例子,应该是列数字D文章不是“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7.C(应为空间顺序)

8.B(第3段写的是“船头”三人,“船尾”两人是在第4段所写)

9.D(错在“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10.A(错在“繁多”,应是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的逼真形象。

关雎·实战演练

【词句理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流

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乐

【情感主旨】

关于本诗的内容、情感和主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第一部分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B.第二部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求之而不得的思恋之苦。

C.第三部分想象自己以琴瑟音乐亲近淑女、并最终以钟鼓之乐迎娶佳人。

D.整首诗符合孔子对《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评价。

【手法判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部分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部分使用的表现手法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部分使用的表现手法

整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A.起兴

B.重章叠句C.对偶

D.虚写(想象)E.叠词

F.描写

【关雎·综合训练】

1.本诗选自《》,是《》的第一篇。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诗经六义”指的是。

2.原文填空

①本诗围绕一个“”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

③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

④诗中的“”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现今已成成语。

⑤“”、“”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3.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

,到,再到。

4.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

“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所咏之词”指。

5.《关雎》抒发了男主人公求偶不得的,以及想象自己求而得之的之情。

6.“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

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其作用是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7.“左右流之”中的“”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现女子的勤劳,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8.本诗前四句主要运用了的手法,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9.“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

【关雎·综合训练】

10.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象之词。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13.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14.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5.下面关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关雎》中的诗句。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是一首民间爱情抒情诗。

B.雎鸠是一种水鸟,“关关”是雌雄二鸟彼此呼应的叫声。

古人传说这种鸟雌雄形影不离。

C.这几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君子和淑女在河边约会的情景。

D.这些诗句运用了起兴的艺术手法,叙写了青年男子从鸣叫的雎鸠鸟联想到和一位好姑娘配成夫妻。

参考答案

【词句理解】洲:

水中的陆地

窈窕:

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

善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

贵族男子,兼具美好品德逑:

配偶

参差:

长短不齐流:

求取

寤:

醒时寐:

睡时思服:

思念

悠哉悠哉:

叠词。

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辗转反侧:

翻覆不能入眠

友:

意动,以……为友芼:

挑选

乐:

使动,使……快乐

【情感主旨】

ABCD

【手法判断】

AAEFADB

【综合训练】

1.诗经・周南诗经诗歌总集风、雅、颂风、雅、颂、赋、比、兴

2.

①求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④窈窕淑女辗转反侧

⑤钟鼓乐之琴瑟友之

3.一见钟情日夜思念幻想结合

4.雎鸠和荇菜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5.痛苦喜悦

6.重章叠句

7.流

8.起兴

9.动作

10.D(此为表现男子,不是“窈窕淑女”)

11.B(“悠哉”表现情谊绵绵不绝)

12.C(表意动,不是“使动”)

13.B(A不仅指品德,也指外貌C反了,应该是“醒来和睡着”D“十分整齐”错,应该是“参差不齐”)

14.A(应该是“兴”的手法,不是比喻)

15.C(应该是“比兴”或“兴”的手法,不是比喻)

蒹葭·实战演练

【词句理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阻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宛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萋萋晞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跻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采采已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右沚

【情感主旨】

关于本诗的内容、情感和主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每章前四句,描绘深秋之景,营造凄清氛围。

“伊人”既指意中人,也可以指自己的理想。

B.每章后四句,诗人不顾路途艰险漫长和陡峭曲折,坚持不懈去追寻意中人,表达了对意中人或理想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

C.虽然“伊人”神秘而难以捉摸、可望而不可即,虽然道路漫长、陡峭又曲折,但诗人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地追求着他的意中人或理想。

【手法判断】

整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

A.起兴

B.重章叠句C.对偶

D.想象E.叠词

【蒹葭·综合训练】

1.本诗选自《》,是《》的第一篇。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诗经六义”指的是。

2.原文填空

①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

②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3.诗中多处描写自然景物,如“,”这些诗句既点出深秋季节的景物特征,又衬托出诗人的感情。

这种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叫作“”。

4.全诗三章,采用的的手法,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又采用“”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音乐性回环美。

5.全诗表达了对的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诗中的“伊人”既指

,也可以指。

6.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这种表现手法叫做。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8.下列对《蒹葭》的节选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爱慕和思恋之情。

【蒹葭·综合训练】

9.根据上下文,诗中的“白露”意为()

A.白颜色的露水

C.秋天的露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