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5032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docx

广西地方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广西历史的开端

一、旧石器时代的广西古人类化石代表

1、“柳江人”-南方现代人的起源

早在1935年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在对柳江流域溶洞的考察后认为:

“在广西洞穴中,凡是在含螺蛳壳的灰黄色堆积里,十之八九都有发现石器的可能…堆积物中有烧骨、炭骨、石器以及作为食用的螺蛳和贝壳,证明了这些洞穴曾为古人类所居住。

时间:

1958年9月发现距今时间:

五六万年前地点:

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

特征:

眉骨没有北京猿人那样明显突出,嘴部已后缩;脑量逐步增加,脑内结构已日趋复杂和完善,脑容积1400多毫升。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

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证明柳江人经过漫长的艰辛的劳动和锻炼,体形方面已失去猿人的种种特征,和现代人一样了。

从化石复原像看,柳江人个脸低矮、塌鼻梁、宽鼻孔和双眼皮,为典型南方蒙古人种,其形象和我国现代南方人差不多。

学者断定柳江人为形成中蒙古人种早期类型,是东南亚地区发现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

柳江人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2、麒麟山人

1956年来宾县巩乡麒麟山头盖头洞属老年男性个体无柳江人完整仅存颅底部分距今约2万年前

其他还有灵山人、荔普人、发现于都安的干淹人、柳州市的都乐人等17处古人类化石,主要生活在石灰岩洞穴中,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知道把兽骨磨制成骨针等。

从这些洞穴出土的牛、猪、中国犀、熊、猫等动物化石看,主要以狩猎为主。

如柳江人居住的通天岩,洞口不大,内分主洞和支洞,主洞长126米,有两个直径5米的小厅,适合氏族部落居住。

洞外有河流残迹,山下是一片广阔的原野。

距今1万年前,进入新三石器时代,此时广西古人类已从岩溶洞穴、河谷阶地走向大河流域和丘陵山地。

广西新石器古文化遗址有200多处。

按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分为:

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和山坡遗址三大类型。

洞穴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古老居住形式的延续,大部分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贝丘遗址的一部分与早期的洞穴遗址相当,一部分略晚;山坡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居多。

1、洞穴遗址。

分布在桂北、桂东北、桂中、桂西南等地,凡有石灰岩溶洞地区都有。

此时的洞穴比旧石器时代的洞穴要高,多在离地面约5至15米之间,所在地多为孤山,洞口向阳,以朝南或朝东南为多,附近多水源,或洞内有充足的地下水,周围或洞前有开阔的平地。

洞穴为既为生产生活场所,又为族人死后埋葬之地。

甑皮岩为典型代表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桂林南郊独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9公里。

洞口向西南,分主洞、矮洞和水洞,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1973年发掘后测定,属新石器时代时期遗址,距今7500至9000年之间。

先是人类住穴,后为葬穴。

出土人类骨骼30余具,较完整的14具,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死亡年龄一般40~50岁,个别超过60岁。

还发现有归婴合葬。

出土陆栖动物和水生动物骨骼40余种,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脊椎动物5目12科25种,有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长鼻目、灵长目?

如水牛、猕猴、苏门羚等都属喜暖动物。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区南面独山之西南麓,是目前中国发现人类居住时间跨度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最早在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就开始有古人类在此居住,直至宋代仍有人在此生活。

在一万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桂林先民在这不到400平方米的洞穴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堆积。

经过1973年及2001年两次的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片)、骨器、石丰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及三十多具人骨和成千上万件动物骨骼。

甑皮岩遗址是目前中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其中,素面夹砂原始陶器和屈肢蹲葬的发现最令中外史前考古界瞩目。

2001年,甑皮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岭南地区保护级别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轿子岩洞穴遗址位于桂林西郊甲山乡唐家村附近轿子山东南麓。

洞朝东南,分主洞和支洞。

因洞口伫一清代石桥,故名。

1980年进行试掘,在厚约1米的褐灰色堆积中,发现螺蚌胶结土层,中有大量灰烬、砾石石器半成品、双孔蚌刀、骨锥和一具屈肢蹲葬人的骨骼。

还发现大量动物如猪、鹿、牛、猕猴、竹鼠、豪猪以及水生动物龟、鱼等的牙齿或骨骼。

是一处内涵比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此外有柳州市的鲤鱼嘴、白莲洞等。

2、贝丘遗址以富含古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的一种文化遗址。

西方学者称之为“庖厨垃圾堆”,日本学者称之为“贝冢”。

主要有洞穴贝丘、河旁贝丘和海滨贝丘三种。

河旁贝丘遗址分布于河流转弯处,或支流汇入主流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带上,是人类从山区向河边台地发展的结果。

生活于此处的古人类主要以捕捞淡水鱼和贝壳类水生物为食物,同时也经营粗放的农业。

现今当地老百姓称为“螺蛳山”的就是典型的河旁贝丘遗址。

广西的河旁贝丘遗址主要集中在南宁附近的邕江两岸,代表性的是南宁市的豹子头、青山,邕宁的顶狮山,横县的西津,扶绥县的江西岸等。

海滨贝丘遗址地处临海的山岗上,有的在海潮浸泡的小岛上,一般高出附近海面10米左右。

分布于南海北部湾畔,在广西集中于防城港、钦州两地,典型代表为防城的亚菩山、马兰嘴,东兴的社山,钦州的芭蕉墩等遗址。

《广西贝丘遗址的考察与研究》蒋廷瑜《广西民族研究》97第4期

3、山坡遗址分布于沿河的山坡台地上,这些遗址接近于现在的居民点,一般前临江、后靠山,附近有广阔的田野和低矮的山陵作依托,主要分布于桂北,生活于此的古人类主要以农耕,狩猎和采集为主。

代表性遗址有灌阳县水车乡夏云村附的五马山遗址,全州县才湾镇田心村万乡河北岸的卢家桥遗址等。

广西共有此类遗址60多个,涉及19个县市,桂东南与桂南也有,面积也较大,如桂平的大塘城遗址和上塔遗址在1万平方米左右。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咱们广西已出现人口较多的部落聚居地。

桂平市大塘城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汉代及明清时期的大量遗迹和遗物。

    大塘城遗址位于广西桂平市寻旺乡先锋村大塘城西面的浔江冲积平原。

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15000平方米。

本次发掘将遗址分为3个发掘区,发掘面积1600余平方米。

    遗址堆积分为4层,其中1至2层为近现代堆积;3至4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

根据地层堆积和遗迹、遗物的特征,可将遗址分为3期,其中一期又可分为前、后段。

一期前段以遗址4层及其下遗迹为代表,均为棕红色沙黏土堆积,出土大量石器和陶片。

遗迹主要有灰坑、柱洞及房址。

灰坑18个,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几种,均开口于4层下,打破生上,填土为棕红色砂黏土,包含有较多陶片、石器及断块。

柱洞200个,均开口于4层下,打破生土,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几种,多为直壁平底,内填棕红色沙黏土,其中除3处共43个柱洞排列稍有规律,可能为房址外,其余大部分柱洞排列均较为零乱。

遗物为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560余件,以打制石器为主,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以及大量的石核、石片、砾石、断块及砾石石片等。

砍砸器多达250余件,多用紫褐色细粒石英砂岩打制而成,制作方法以侧面单向连续打制刃部为主,端部打制者不多,器身多呈横长条形,刃缘打制较宽,部分砍砸器在两端或一端形成一个尖。

此外还发现有少量采用剥片方式制作的砍砸器,此类石器一般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砾石由一端向另一端一次性打下一块较大的石片,然后在石片劈裂面边缘稍经修整制作而成,其打击点和放射线均较为清楚。

遗址中发现数干片此类石料石片,当为打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料。

刮削器94件,多数采用石片稍经修整制作而成,也有不少利用小块砾石在端部或侧面打制刃部而成。

磨制石器的类型主要有斧、锛、凿及其毛坯和半成品,出土69件;器型以斧、锛为主,多为梯形或长方形,以通体磨制居多。

 陶片数量较多,仅4层就出土近2万片,大部为夹细砂陶,陶土稍经淘洗,陶色有红陶、红褐陶、黄褐陶、褐陶及黑褐陶,以红陶为主,黄褐陶次之,灰黑陶最少。

纹饰有粗绳纹、附加堆纹、篮纹、乳钉纹及锯齿状花边纹。

以粗绳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堆纹及锯齿状花边纹,最少为乳钉纹,此外还发现对穿孔陶片。

虽然遗址出土较多陶器口沿,但由于未见有完整器,器型不能完全判断,但从陶片看,可能均为圜底器。

陶器有折沿、卷沿、直领、敞口几种,以折沿居多,绝大多数唇较尖,且多饰锯齿状花边。

此外不少陶器颈部或腹部饰有附加堆纹,上压锯齿纹。

     一期后段以3层及其下遗迹为代表。

黄褐色土堆积,与4层相比土质土色稍显纯净。

本期遗迹以柱洞为主,共发现柱洞44个,填土均为黄褐色沙黏土,底壁均不甚规整,排列无一定规律。

灰坑仅发现一个。

遗物为陶片和石器。

出土石器240件,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

磨制石器器型主要有斧、锛、凿及毛坯和半成品。

与前段相似,后段也发现大量的砾石、断块及砾石石片等废料。

与前段相比,在石器方面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别石器数量的变化上,其制作技术及石器特征与前段相比并无太大差别。

但在陶器方面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较明显的变化就是灰黑陶的增多。

本期共出土陶片1500多片,均为夹细砂陶,陶色以灰黑陶为主,红陶比前段大幅度减少,而褐陶的比例有所上升。

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其次为篮纹,附加堆纹少见,不见锯齿状花边纹。

二期发现墓葬8座。

其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斜坡墓道墓葬各4座,除2座较小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未见棺椁痕迹外,其余墓葬均为一棺一椁,其中4座底部有枕木沟,3座棺底铺炭,2座墓壁、底部有燔烧烘烤痕迹。

在形制方面以M3001最为特殊,·该墓发掘前地表仍保留有直径24.2米,高近1.8米的馒头状封土堆。

墓室开口在土堆顶部以下0.7米处,底部打破生土,前端有墓道,墓道两侧各有2个对称方坑,坑中部有木柱朽痕,当为墓内木架防护构件一类的设施。

除墓道一端外,墓室其余面均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顶部置放一层大块的卵石。

这是广西首次发现的墓葬形式。

8座墓葬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基本器物组合为陶瓮、陶罐、陶壶、陶灯及铁剑,铜器出土较少,仅个别墓葬出土有铜鲸壶、铜碗、铜熏炉、铜灯及昭明镜等。

模型明器基本不见。

 

  

 三期遗存均位于1层或2层下,以遗迹为主,遗物较少发现。

本期遗迹以柱洞和灰坑为主,另发现一座墓葬。

其中柱洞292个,可能为当时居住的一些遗迹。

灰坑共发现23个,灰沟3条,坑4个。

遗:

物发现较少,仅见少量较碎的陶瓷片。

     从遗物看,大塘城遗址与属于贝丘遗址的横县秋江和象州南沙湾遗址关系较为密切。

二期墓葬从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看,与广西其他地区汉墓并无大的差别,其时代大致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

三期出土器物较少,但从遗址中发现的青花瓷碎片及墓葬的特征看,其时代应在明清时期。

4、从出土文物看新石器时代广西古人类的生活

①没有达到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发达程度,原始农业水平低。

在山区的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在平原和河谷的主要以农业和渔猎为主,较前者发达;

②主要使用打磨石器和骨器,会制作陶器(由于没有发现原始社会烧制陶器的窑址,可能是晒干后用柴火烧制的,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篮纹,还有划纹、贝齿纹等,其中在甑皮岩发现的陶片是我国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最早的一种);

③已经懂得驯养家畜,如牛马羊鸡等

④在氏族与部落间,有了简单的物物交换行为(在宁明、崇左、武鸣等地发现有海贝)

⑤有原始的宗教自然崇拜(如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横县西津遗址、柳州鲤鱼嘴遗址等的墓葬中,葬式都为屈肢葬和肢解葬,屈肢葬指仰身、俯身屈肢、侧身屈肢和屈肢蹲葬;肢解葬指的是把人从关节处肢解并分别放置在墓中,这与解放前我们天峨县、隆林县的壮族在人死后,常把死者安放在坐椅上,供奉于堂屋中,经过一定的仪式后才将死者呈蹲坐之势放入棺材中,安葬于墓穴。

人们认为人死是一种长眠,人活时的休息姿态是坐着的,人死后肉体虽消失,可灵魂仍在,故要尊敬他,要使他坐着。

就象现在我们广西盛行的二次葬,请风水先生寻找龙脉岭地安葬一个道理);常把太阳当作神,壮族的“日月牌”与铜鼓上的太阳花纹,东兰、凤山一带的“祭蛙婆”仪式,把青蛙当作神等等。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广西--广西经济文化的初步发展

总特点:

先秦时期,岭南的广西、广东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没有纳入王朝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挥师南下,经过八年军事征服,将广西纳入统治范围,设立三郡,虽然由于过早灭亡,统治政策末得以实施,但其迁入大量汉人入居、修灵渠,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的发展。

汉平南越国后,在广西继续推行郡县制,推行“以其故俗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广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第一节:

秦王朝对广西的开拓

1、五岭之戍

公元前221年设36郡“南至北鱜户”,有人认为是汉代的日南郡,今越南的中部地区,实际上不可能达到日南。

南部到达今湖南、江西两省的南岭山脉和江西东部与福建西部的武夷山脉。

形成自然屏障。

公元前219年,为开疆拓土发动对百越族的军事行动,派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百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戌五岭”。

五岭: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位置实在南岭山脉一线上,起自云南云岭、向东为贵州苗岭,再向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而达于大海。

具体自东向西为:

大庾岭(今江西的大庾县境,与广东南雄县连,为粤赣要道);骑田岭(湖南桂阳、郴县之南和宜章县西北,为湘粤通道);部龙岭(又名都庞岭,湖南兰山县南和广东连县之北,为湘粤通道);萌渚岭(湖南江华县和广西贺州、钟山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越城岭(兴安县北,为由湘入桂交通要道,有严关和秦城遗址)冷兵器时代战争残酷“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死者相望。

”进攻两广及今越南的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于公元前214年取得胜利。

(越人游击战,秦军首长屠睢被杀死)

2、灵渠的开凿

初名秦凿渠,漓江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因在兴安境内,又称兴安运河,唐后改今名。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郭沫若在1963年就在这里写下这样的评价:

“2000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响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明诗人解缙:

“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目的:

“以卒凿渠以通粮道”。

秦军向南越进军的路线主要是在五岭之中的越城岭与都庞岭中间的湘桂走廊。

但由于这里山峦叠嶂,森林密布,运输线长,援兵和粮草接济不易,致使秦军一度受挫。

古代交通干线多取水路。

于是秦王朝决定,“使监禄凿渠运粮”。

禄到了南岭,经过实地反复考察,周密设计,于是调用兵卒数十万人,花了5年多时间,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了灵渠(亦名陡河或兴安运河)沟通了岭南的运道。

这样,长江上的般只便可以经湘江,穿灵渠,入离江,抵珠江,从而把中原和岭南联系到了一起。

自此之后,(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以前的2100多年间,灵渠始终是南北交往的要道。

灵渠不但可以“通漕运”,而且还可供农田灌溉和城镇用水。

据历史记载,宋代已“溉田甚广”,“民赖其利”。

及至清代,灌溉面积达到了“数百顷”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两条铁路陆续通车后,灵渠逐渐失去了当初的航运功能,但灌溉、供水和旅游方面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时间:

公元前219至214年禄(名,姓氏无可考)

为何在此修渠:

湘江发源于越城岭的支脉海洋山,源头叫海洋河,流经衡阳-长沙-入洞庭湖;漓江发源于越城岭支脉猫儿山,上游叫大榕江,古称始安水,以桂林-平乐-梧州入西江。

两处最近处相距只有1500米,中间为低矮山隘。

史禄在兴安县城东2.5公里的龙王庙山麓把海阳江拦起来,筑分水塘,在海洋河故道北面开一条北渠,与湘江相接。

灵渠与陕西郑国渠、四川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而如今灵渠还保持着昔日的原貌和功用,靠的就是“灵”和“巧”两个字。

科学实现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主要由天平、铧堤、渠道、陡门等组成。

3、南迁汉人与越杂处的民族政策

征调将士入桂,征桂军队除死亡与病死外,“谪戍以备之”。

“以谪徙民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处”。

尉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

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

4、岭南三郡:

《史记·始皇本纪》“略取陆梁地,为桂林、南海、象郡”桂林郡,北起兴安、南抵扶绥和右江一线,东起郁林、西抵河池一线。

郡治布山,贵港市效。

全州、资源、灌阳属长沙郡。

龙胜、天峨、南丹属黔中郡;象郡,治临尘县,今崇左市境,越南中北部,扶绥和右江以南,钦州和广东省湛江等地,抵汉代的日南、九真、交趾、合4郡及郁林郡部分地方;

南海郡,治番禺,广州市,除湛江外的广东省全境及梧州、苍梧、贺州、富川等地。

秦时,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属桂林郡所辖,故桂林郡之“桂”字后来演变成为广西的代称。

八桂原指八棵桂树,八桂而成林,一言其大,一喻其丛生。

广西自古盛产桂树,历代文人常以八桂咏喻广西,最早以八桂咏喻广西的是南朝梁沈约,其《齐司空柳世隆形状》有“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

”唐朝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云: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第二节南越国统治下的岭南

1、赵佗割据岭南-南越国的出现

河北人,秦将,为南海郡龙川县令,机遇:

一是公元前209年农民起义,使天下混乱,中原英雄纷起争斗,无力南顾,这一历史背景与历史上的其他分裂割据性质完全不同;二是得到南海郡郡尉任嚣的赏识,临终前委以代行南海郡郡尉之任,“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面授割据岭南以自立的机宜。

这二个条件为其在短时间内封锁南岭上的交通要道,“聚兵自守”,顺利控制岭南三郡局势。

自立为“南越武王”。

传五世,93年,除吕后断交外与汉朝保持良好的朝贡关系。

后丞相吕嘉因反对五世王赵兴内属而叛乱被武帝平。

此后,赵陀接受汉王朝授予的“南越王”封号,与汉王朝修好,从中原引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

为了岭南社会的安定,赵陀还采取了“和辑百母(越)”的策略,内容包括:

1)吸收越人首领参加政权管理,让各地民族首领自治其民。

如吕嘉是“越人之雄”,被任用为南越国的丞相,其弟任为将军,其宗族中“为长吏者七十余人”。

还分封越人首领为王,如分封在交趾地区的西于王等。

2)尊从越人习俗。

自己宣称是“蛮夷大长老”,《史记·陆贾列传》:

前196年时,“高祖使陆贾赐尉佗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魁结箕倨见陆生。

”并对越人的一些不良风气加以适当的引导改良。

如使粤人相攻击之谷益止“岭南华风之开,实始赵佗”。

3)鼓励汉越通婚,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

王室与越人通婚,末代南越王赵建德为明王婴齐越人妻所生;丞相吕嘉宗族“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在南越国统治广西93年中越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较大的反叛举动,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时汉越两个民族关系的融洽。

4)输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

当时主要是“通使物”,使是政治来往,物指商业交换,主要从中原输入铁制生产工具和牲畜等。

高祖死后,吕后下令禁止“金铁田器、马、牛、羊”等输往南越

5)北面称臣,与周邻地区民族和睦修好。

文帝即位后,纠正吕后对南越“别异蛮夷”的政策,派人修复赵在真定的祖坟,陆贾出使南越认错,重归于好,通使于故;与长沙国、闽越国、西南夷国等。

;四川蜀地生产的枸酱,通过夜郎转手,取道红水河(爿爿江)而运至南越的首都番禺。

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缓和了当时阶级矛盾和汉越民族隔阂,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如《史记》中记载“南海尉陀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越)入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中山四路。

公元前203年,秦将赵陀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今广州)兴建王宫御苑。

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

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

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

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节汉代对广西的统治

1、武帝平南越

赵佗-赵昧(佗孙)-婴齐(昧子)-赵兴(婴子)赵兴后期,素来反对内属的元老重臣吕嘉,抓住王太后与汉使者私通的把柄,阴谋叛汉。

前112年,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从水陆进军岭南,以归义越侯郑严为戈船将军和田甲为下濑将军,从湖南进入广西.前111年平定南越国,使岭南统归汉朝。

2、主要统治政策

1)调整秦和南越国时的郡县制。

设郁林、苍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等九郡,统归于交趾刺史部,治所为广信(梧州市),梧州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其中改桂林郡为郁林郡辖贵港、玉林、桂平、柳州、宜州、龙州、崇左、凭祥等市和横县、平南县、柳江、鹿寨、武宣、扶绥象州(时为桂林县)等县;苍梧郡辖梧州、贺州、岑溪三市及苍梧、昭平、富川、恭城、平乐、钟山、荔浦、蒙山等县部分地区;

合浦郡辖广西的合浦、北海、钦州、灵山、浦北、博白、陆川等县;零陵郡辖广西的兴安、全州、灵川、阳朔、灌阳等县和桂林市(始安县);今西林、隆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天鹅、南丹、环江等县为牂牁郡辖。

2)、继承“和集百越”政策,推行“以其故俗治”民族政策。

除直接派官吏外,对归顺的南越旧官吏诏封为侯,稳定岭南局势。

如苍梧王降而被封为“随挑侯”,桂林郡监居翁因“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封为“相城侯”等;

光武帝时期到岭南任九真和交趾太守的任延、锡光“教民耕种嫁娶”、“教夷民以礼义”,被史称为“岭南华风,始于二守者”;东汉后期顺帝的尚书令虞诩提出羁縻绥抚政策;顺帝时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反对征兵前讨岭南少数民族的起义,采取招抚政策,恩威并重、以夷制夷,缓和局势,补充羁縻主张,改善了民族关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东汉后期“西瓯”的名称不见于史书中,正是反映了秦汉以来广西东部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四节两汉时期广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农业:

铁制农具的使用较为普及湘桂线铁路以东的各县大部分都发现有两汉时期的铁制农具,以全州、兴安、荔、平乐、钟山、贺州、昭平、贵港、合蒲等地较多。

罗泊湾一号汉墓的木牍:

锸八具,锄一百具,铣十五具,随葬物品.使用牛耕,中原是马耕和牛耕,《后汉书.任延传》东汉时任为九真太守时把牛耕推广到越南地方,而广西是必经之地。

前面说过吕后执政时,下令禁止与岭南通金铁田器、马、牛、羊。

梧州白石村汉墓曾出土有陶牛模型,贺州莲塘汉墓出土有铁铧。

掌握凿井技术并使用农家肥赵佗时在番禺凿井9眼,《全唐文》中专有《越井记》的篇章;各地有出土陶井的模型;东汉马援征交趾时在岭南“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汉墓的陶屋模型分上下两层。

优良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的提高贵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木牍名为《从器志》的木牍上提到“仓种”,即挑选的种子,两片木简上有“客籼米一石”和“客籼”等字,《家政全书》籼稻:

“其粒细长而白,味甘香,九月而熟,是谓稻之上品”,客字表明从外地引进。

合浦望牛岭汉墓出土铜仓屋(图例如下),梧州出土陶仓层,昭平北陀东汉墓出土有陶囤,为圆形,侧面开门,旁边有两只鸡扑食,有一只“鹅”过去叮食.

梧州云盖山东汉墓出土有滑石囤;耕地面积和人口的增长《汉书.地理志》统计,郁林郡71162人,苍梧郡14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