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572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在大脑中形成的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感知与评价。

作为人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产物,城市形象与城市的产生、发展可谓如影相随。

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经济综合发展的结果。

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到名牌云集的“青岛现象”,青岛的城市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青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山东半岛乃至全国极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在新世纪,要深入推进城市经营活动,就必须继续寻求青岛城市形象定位,通过青岛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与运作,打造城市品牌,凸现城市个性,创建城市文明,扩大城市影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青岛城市形象特质,影响因素,城市形象战略

1.文献综述

1.1城市形象的产生

城市形象的产生非常复杂。

阿尔文·托夫勒认为,外部环境向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刺激,来源于我们之外的信号(声波、光等)触动了我们的感觉器官,这些信号一旦被接受,便通过一种仍然还很神秘的过程转变为现实的象征,转变为形象。

Foot认为,城市形象这一主观的图像是整合语言、大众传媒、记忆、照片、电影和环境而成的。

钱智指出,城市形象的生成是城市与公众之间通过一定媒介进行相互沟通的过程,其中既有公众进行的信息接受、处理、行动及反馈环节,又有城市进行的信息编码$信息传递及行为调整等环节。

尽管人们对城市形象产生的机制和具体过程尚有争议,但一般都认同城市形象的产生,核心点主要是三个:

城市的客观存在、媒介和公众的主观认知效果。

城市的客观存在是城市历史与现实的累积,其外延包括城市中的一切,它是城市形象得以产生的客观物源(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媒介是人开展信息传播的手段、方式或工具,如语言、文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

公众的认知效果是城市内外部公众心理选择和心理反应的一种结果。

1.2城市形象研究的路径及其理论观点

该路径研究的开启者,是美国学者凯文*林奇。

在1960年出版的Theimageofthecity(中译本名为(城市的印象)和(城市意象)一书中,他以小样本的长期面谈调查结果为

基础,从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提取出意境地图,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居民中多数人拥有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主要由路径(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地标(landmarks)五要素构成,城市设计就是运用这些“积木”进行有规律地穿插和叠合。

但林奇的上述研究侧重城市的物质性和感觉方面,排除了影响城市印象性的其他因素!

为弥补这一局限,他在1988年出版的goodcityforms一书中,扩充了城市形象的社会文

化内涵,将"管理$效率和公平#列为一个好的城市形态不可或缺的因素!

林奇的理论贡献,在于开创了一种认知人们心理地图的新方法,并将城市形象的内涵,从物质层扩展到社会和文化层!

这一基于物质形体的规划与设计理论,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直到系统方法$理性决策和控制论等被引入,才宣告其主导地位的终结。

当代城市形象的规划与设计,则又增加了人文内涵$审美取同和可持续发展等新的主题。

在中国,这一路径的研究萌生于民国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其出现的背景主要是: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对美好环境的需求日益要求尽快解决城市化伴生的种种“城市病”其所借助的,主要是欧美的规划与设计理论和企业形象设计理论。

其代表性的人物和成果主要有:

王建国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1991年),罗治英的《花都市形象设计课题报告》(1993)和《崇文之邦:

<广东省兴宁市形象建设>课题报告》(1997),陈俊鸿的《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规划的新课题》(1994),仇保兴的《优化城市形象的十大方略》(1995年),张鸿雁的《城市建设的“CT方略”》(1995)和《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

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2005),卢继传的《持续发展观与城市形象设计》(1997年),钱智的《城市形象设计》(2002),周朝霞的《多维视角的城市形象定位、设计与传播》(2006),郑宏的《通向2008年的北京形象工程:

城市形象艺术设计》(2006),孟建、何伟的《城市形象与软实力》(2008)。

综观该路径的研究,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在大脑中形成的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感知与评价。

作为人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产物,城市形象与城市的产生、发展可谓如影相随但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在环境认知研究者们的关注下发展起来。

人类城市的形态万千,要素多元,人们感知城市的途径和结果不一,使得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内涵和理解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而基于不同的概念原点所展开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因此色彩纷呈,摇曳多姿。

本论文基于城市形象发生的角度,梳理了城市形象的内涵、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青岛城市形象的特质,影响因素及城市形象战略,为青岛城市经营的发展寻求青岛城市形象定位,通过青岛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与运作,打造城市品牌,凸现城市个性,创建城市文明,扩大城市影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1.3创造城市形象的因素

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记忆与回味。

城市形象的创造者往往也是城市形象的感受者。

换句话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特色、民俗与工艺等这些城市形象中最关键的组成形式也就是创造城市形象的最主要因素。

公共设施、道路建设、建筑景物、旅游景点等,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直接元素。

而城市的文化氛围、市民的风俗习惯、行为规则、风土人情等,又都是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的最关键的部分。

甚至是一方方言、一道小吃、一种习惯,都可能构成这个城市形象的长久印记。

 

2.青岛城市形象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

 

2.1青岛城市形象特质分析

城市形象特质是城市历史与现实文化精华的浓缩体现,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总概括。

从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总和的最基本定义出发,城市形象特质正是城市文化资源的总呈现。

青岛从开埠起便成为异族侵略的领地,在城市形成的初期便被洋化了,走在青岛市的中心地带,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

但来自胶东各地及四面八方的中国人仍不同程度地守护着他们的生活习俗,听着他们喜欢的乡音、乡曲,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传承着地域的传统文化。

因此,青岛市一个华洋混杂,中西合璧的城市,是旧中国饱受殖民统治城市的缩影。

 

2.1.1由岛名到市名

“青岛”原本是胶州湾入海口青岛湾中的一个岛屿,因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后来,北岸市区扩展始享其美名,原岛屿更名为小青岛。

自明代开始“青岛”这个名字便从海中逐渐移向了陆地,当时在“青岛”对岸陆地上的一个村庄就被称为青岛村,而其附近的海湾、河流、山脉基本都是以“青岛”二字来命名,如“青岛”北面的海湾被称为青岛湾;青岛村南的小河被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据《胶州湾》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是“青岛”二字第一次成为城市的名称。

当时的青岛范围很小,只有如今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小部分,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销,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那时起,青岛才正式成为市区名。

由此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了今天的市名。

这一过程曲折而又漫长,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

 

 2.1.2城市空间布局:

区域特色显著

在对城市的视觉识别汇总,城市空间布局是最直接的风格体现。

历史上的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比较稳定,形成了比较显著的区域特色。

青岛市区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从清同治年间《即墨县志》的“仁化乡”版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在“青岛”对岸的北部市区一带已形成了很多的自然村落,其中有“青岛村”、“会前村”、“大鲍岛村”、“杨家庄”、“小村庄”、“四方”、“水清沟”等等,并且青岛城市的区域形成也是以这几个村落的地标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如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以及当初的崂山县。

在改革开放后的数年间,青岛行政区域随之也发生过很多变革,直到1994年,青岛行政区划重大调整为七区五市的格局。

从新调整的青岛各区的经济建设规划来看,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的确日趋显著,如市南区侧重金融商务旅游业发展,市北侧重港口商业流通等服务业发展,崂山区则以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及旅游为主要特色。

 

2.1.3保留传统的整体性与完整性

传统不仅仅指历史的遗存,即历史文物也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的传统意义。

青岛的传统与内陆地区不同的是,它是一个与时俱进,融汇古今中外,吸纳内陆文化过程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

在塑造青岛保留传统性的意义上,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资源以及物质载体上,如自然风貌,建筑街巷等。

  

2.1.4作为口岸城市的特质

青岛地处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背腹中原,前瞻黄海,有730多公里的海岸线,气候宜人,港阔湾深,甚至不冻不淤,有着良好的港湾泊位,素有“天然良港”之城。

自古以来青岛海航发达,海上贸易繁荣,是北方转口贸易的重要枢纽和集散地,被称为“航海者的福星”。

同时,青岛港又是我国东大门和海防重镇。

因此,青岛人常说:

“未有青岛市,先有青岛港”,港口是青岛这座海滨城市最早的城市属性和象征。

青岛以港口著称,港口又成就了青岛。

 显然,作为口岸城市的青岛,选择了不同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开放性与商业性并重,塑造了不同于内陆黄色文明的,面向海洋的“蓝色文明”风格。

  

2.1.5以我为本的“西化”模式

自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从德国人手中接管了青岛,直到1922年,中国才从日本人手中收回胶澳租借地,青岛虽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但青岛从未被彻底地“西化”。

青岛对于西方的姿态是持平的,保持着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也因此,始终保持着深厚的传统与个性。

这一以我为本的“西化”模式,使青岛的城市风格体现为:

中西融合的城市气质与风貌;务实的善于改造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传统个性注入了西化背景。

 

2.2青岛城市形象定位

进行城市形象定位,可以将城市的形态和感受等特质予以提炼、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建设雷同化、一般化的倾向,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创建名牌城市。

国外城市形象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法国巴黎,各品牌时装就是一门艺术,是可以与绘画、雕塑和建筑相提并论的城市形态;日本东京漫天的樱花摇曳生姿,壮观而又美丽的境界不知让多少人沉醉其中;巴西这个城市对足球的痴狂,是运动,但更是文化……一个个众所周知的城市形象,代表着这个城市独特的竞争力。

随着国内城市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发展,许多城市也纷纷树立自己的城市品牌。

香港“飞龙”标志的新城市品牌形象,它充分显示了香港这个城市积极向上的风貌和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打造城市形象品牌,提升综合资源实力是世界性的潮流。

在新一轮的城市商业竞争中,城市只有通过对自身形象的积极塑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以特有的品牌形象和魅力参与国际商业竞争。

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优势资源的盘点和个性的张扬,因此,所谓城市形象定位就是优势定位、个性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应该把握两条主线:

一是城市功能,这是硬件;二是城市文化,这是软件。

青岛的城市形象定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港口城市,港口历经百年发展,建有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泊位,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年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3亿吨和1000万标箱,居世界港口第七位和第十位。

2)作为开放城市,青岛有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保税港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与世界21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08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超过500亿美元、300亿美元。

3)作为品牌城市,青岛拥有青岛啤酒、青岛海尔等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

品牌经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青岛列第7位。

4)作为旅游城市,青岛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情知名于世。

年接待国内游客、海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超过3000万人次、100万人次和40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5)作为海洋科技城市,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约占全国1/4的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

在青岛的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中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80%左右。

水产品加工出口占中国的10%以上,连续近20年居中国城市首位。

6)作为环保模范城市,多年来坚持实施“蓝天碧海”环保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优良率91.2%。

市区绿化覆盖率41.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

7)作为奥运承办城市,青岛拥有世界一流的国际帆船中心和优越的水上运动条件,2008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

目前,青岛与沃尔沃、克利伯等环球帆船赛事联系密切,是这些赛事在中国的唯一停靠站点。

帆船运动广泛普及,正努力打造中国的“帆船之都”。

2.3青岛城市形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城市面貌

城市的面貌是一个城市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它给人最形象的认知部分,一切视觉实物都可以是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如自然山水景观、道路交通景观、建筑物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都是城市形象独特的外观基础。

建筑特色是历史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旅游名片,而特色建筑正是城市形象最好的展示 。

康有为曾赞誉青岛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想想中国的海滨城市总算不少,但能有这赞誉的却只有青岛,这里的海洋地理环境是基础,最让人可叹的是青岛独有情调的建筑物景观。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规划结合了青岛当地的自然地形,将城市设计为背山面海的开放型格局,道路也根据房屋设计的方向感布局成棋盘式和放射状的形式,改变了一般中国城市正南正北的道路网结构,使得青岛的道路方向感极不明显。

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德国人完全按欧洲房屋的建造模式,建筑了一座具有典型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使青岛充满了欧美建筑的地方风情,融各色流派,形式于一体,合理运用地方材料,巧妙结合自然地理现状,借山水促城市特色的海滨城市建筑风貌,如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屋面以红绿两色瓦组成的折坡,局部山墙和顶端用粗石块拼成花状,墙面多为清水砖或水泥抹面着米黄色,墙裙及基座用花岗岩蘑菇石,显现着建筑的华丽和庄重,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新艺术运动”流派,装饰繁冗复杂,精美别致,创造性地包容了多种建筑艺术语言和东西方的文化理念。

 从青岛城市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楚发现,青岛近代建筑的历史踪迹,其实是一条典型的西方文化渗透路线,深深烙印着西方建筑的影子。

青岛近代建筑历史的踪迹,不论是出自德国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的手笔,都深深印含着西方文化的影子,建筑形式的丰富与协调构成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其中,较有风格的建筑特色可数形式各异的近百座塔楼,塔顶,因此,也有人称青岛为“千塔之城”、“东方布拉格”。

 

2.3.2.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积淀形成的,记载了当地民众的奋斗经历、精神风貌和习俗风情,具有鲜明的个性。

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与现代西方文明在青岛交流碰撞,孕育出独特的青岛文化现象。

 

古代青岛,是传统文化重地,近代又成为新儒学研究中心,德国人卫礼贤在青岛设立礼贤书院及尊孔文社,请西方哲学家与中国大儒探讨儒家思想,从新的视角研究儒家思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迎来了文化高峰,康有为、沈从文、

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等众多文化名人先后

定居青岛,臧克家、吴伯萧、王亚平、于黑丁、崔嵬、孟超等新秀在青岛文坛脱

颖而出,《骆驼祥子》、《山雨》、《奇迹》、《烙印》、《生死场》、《劫后桃花》等大批优秀作品就是在青岛完成的。

30年代青岛的中文报纸就有《青岛时报》、《青岛民报》、《正报》、《青岛晨报》等近二十家,外文报纸有《泰晤士报》、《大青岛报》、《青岛公报》等近十家,而建国后,青岛涌现出的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姜树茂的《渔岛怒潮》等也深入人心,可以说,那是青岛文化展现光芒的好时代。

青岛市的五种地方特色曲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柳腔、胶州秧歌、胶东大鼓、崂山道教音乐。

其中,茂腔和柳腔是青岛独特的地方戏曲,素有“胶东双花”的美誉,分别流行与胶州和即墨;胶州秧歌,传承自元杂剧,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城市形象识别中,历史文化理念占了相当的比重。

城市文化塑造可以凝聚公众注意力,提升市民文明层次,同时使外地公众增加对城市的兴趣和向往。

2.3.3.风土人情

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往往就是这个城市千百年积淀的风韵所在,也是其彰显

个性最为浓烈的部分。

它不仅包括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传统、节会活动、风俗习惯,

而且也包括了当地特产、方言,人情往来等。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就要

以这个城市的历史传统与社会状况为基础,与这个城市居住的老百姓 “零距离”

接触,才能真正领悟到它的精华和魅力。

比如方言就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

形成的变体,最能在第一时间凸显出当地人民风土人情。

青岛方言中最有地方特

色的就是对女孩子和男孩子的称呼——“小嫚儿”和“小哥儿”,体现了青岛人

民豪爽直朗的性格。

每到年前,青岛的老百姓们就开始煮、炸、蒸各种年货,准

备过年食物,并要打扫屋子,贴福字贴对联,总之,要把过年用的东西都准备好,

这是劳作一年的人们庆祝丰收的方式,也是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平安康健。

过年

晚上就要把祖先请到家里来过年,摆上牌位,拿出族谱,以示对已故祖先的纪念

与尊敬。

青岛市区和所辖县市,每年都有内容丰富的节会活动,赶庙会就是青岛

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历史上有湛山寺庙会、海云庵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

灯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传统庙会,也有像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这

样的现代商业会场活动。

 

2.3.4商业经济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经济必然是城市的中心。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机

制下,城市的经济状况、经济类型、经济特征等都无一不是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

象征和支柱。

青岛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所在的山东半岛经

济区经济总量高达2.6万亿,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区,居全国第四位,青岛周边有19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青岛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品牌经济、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业、商贸

流通及各种生产性服务业,为全省经济发展搭建高端平台。

传统工业方面,青岛

市在机车车辆、造船海工、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机械、橡胶、钢铁、

食品酒水、轻工方面形成优势;新兴产业方面,在海洋产业、生物医药、直升机

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动漫创意、软件等方面也已具有规模,其中,享誉国内

外的著名企业就有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等,引领了青岛经济的

发展势头,为青岛的商业品牌定位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因此,城市形象的经济感

受系统的构架,关键是要确立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城市最为适应的经济运

行的机制和模式。

同时,还应该特别注重城市形象产业、城市形象企业和城市形

象产品的开发拓展和宣传推广。

特别是城市形象产品的开发,更应尽早、尽快地

列入政府决策的内容,现在许多城市虽然没有直接打出“城市形象产品”的牌子,

但其实际的作用和功效已基本到位。

如“青岛啤酒”、“西安杨森”、“上海桑塔那”

等,显然都为各自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彩。

 

2.3.5民俗与工艺

自古以来,人们多用“心灵手巧”、“独巨匠心”赞美民间艺人们精美绝伦的

艺术创作和精湛技艺。

青岛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大自然的美景以及深厚的

文化底蕴赋予了民间艺人丰厚的创作源泉和艺术灵感。

民间艺人们通过生活体验,不断挖掘创作素材,并通过不同的材质、形式,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愿望。

其中有工巧精致的剪纸、纯朴而雅致的年画、以及源于生活而又富有美感的饽饽榼子、千姿百态的葫芦雕刻等等,可见民间工匠的手艺真令人赞叹叫绝。

3.青岛城市形象与旅游形象

3.1旅游形象

在城市形象开发规划和宣传的过程中,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和塑造有举

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公众对某市包括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自然和

人文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资源和精神文化的定位、开发程度、个性风格、发展水

平、配套设施建设及发展前景方面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

城市的旅游形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城市旅游形象的稳定性。

首先,由于地缘关系,城市的旅游项目受到

地理位置、气候因素、人文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每个城市都具

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城市旅游形象一旦成型,在受众心目中的定位和刻板印象就

相对固定。

(2)城市旅游形象的综合性。

首先,城市旅游形象综合反映城市的特点,

集中体现城市最本质的特色,在内容上要求多层次、全方位描述。

其次,旅游形

象形成于每个受众的心智中,对城市的亲身体验和道听途说、口碑传播综合起来,

构成受众对城市的总体综合印象。

(3)城市旅游形象的可塑性。

首先,在受众的长期社会化过程中会接收到

关于某个城市的“原生态”形象,这是第一层次的接触;其次,城市长时间、不

间断的形象宣传、公关策划、广告活动形成了受众心中的“模拟形象”。

城市本

身的宣传以及对受众的广告劝服是形象可塑性的表现。

3.2青岛城市形象与旅游形象的关系

城市旅游或城市形象,单独发展都无法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城市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城市经营管理的发展必将带动城市旅游的发展。

对旅游城市而言,旅游源于城市,旅游发展受益于城市,随着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3.3“世园外交”对青岛城市形象的提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城市为代表的次国家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的身影日渐活跃,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城市外交活动。

近几十年以来,各国都积极争办世园会,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主办国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发展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寻求更大发展;二是可以扩大国际交往,提高主办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三是可以开阔眼界,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拓展本国的创造途径;四是带动"促进主办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五是可以借举办世园会的商业机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青岛市获得2014年“世园会”的主办权,这是青岛市继举办2008年奥帆赛之后,规格最高"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国际性盛会,同时亦是青岛市开展城市外交活动的难得机遇。

我们将以青岛世园会为例,浅析“世园外交”对城市形象提升的效应。

第一,促进青岛对外经济的交往。

促进青岛对外经济交往对一个试图建立国际大都市城市来说,世园外交开展的一切活动均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青岛市政府为青岛经济的发展,积极利用国内各地的资源,努力挖掘国际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以促进本地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通过谋求国际经济利益来推动青岛经济的发展。

第二,促进青岛文化的传播。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