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086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docx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策略研究

霍山职业学校程先畏

【内容提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反映在它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决于其毕业生在为社会的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和贡献上。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已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

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的意义和中职学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要求、方法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深入的思考。

【主题词】中职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方法

所谓学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反映在它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决于其毕业生在为社会的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和贡献上。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需求。

当前,在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同时,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学科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评价等现象,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改革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势在必行。

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

一、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的意义

1、基于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职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学生合格与否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评价和技能要求达标外,还必须包括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来说,可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社会公德、思想品德、学习品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2、基于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需要: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服从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

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部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比如说对学生成绩的界定以及学生品德鉴定中包含了教师、班主任、同学的评定在内,但是这种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家庭和企业的评价。

3、基于改善师生心智模式的需要:

中职学校的师生有一部分缺乏成就感和自信,主要原因就是心智模式的问题,因为缺乏有效地评价,不能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双方都没有体验成功感,因此都需要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4、基于贯彻中职《德育大纲》的需要:

中职德育大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其并明确指出: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重形式、重外化”德育模式的缺陷,强调“重实效、重内化”,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追求自我完善,提升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校学生评价的要求

1、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性评价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学生作出客观、合理、全面、科学的评价。

力求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1)评价内容多元化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既要参考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也要重视学生行为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根据学生的德育考查成绩、学业水平书面考试成绩、专业技能实操成绩、职业资格认定等级、心理健康状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表现,以及家庭与社会的信息反馈等来进行有效判断,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知识能力、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进行全面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不仅包括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是学校、家长、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尤其学生的自我评价。

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当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把他们视为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他评和自评的结合,不仅可以增加评价结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自我调控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本身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评价手段多元化

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要防止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简单化、单一化,特别不能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片面的方式进行判断,除进行必要的考试检测以外,要尽可能的采取一些过程性、考查性、验证性的评价方式,要结合校园、家庭生活行为评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评价、尤其是注意个体差异性评价,要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简单可测的可以按明确规范或定量指标进行测定和考核的项目,坚持客观标准,对难以做出精确测定的内容和项目采用软评价的方式进行定性的描述或等级评定,要把只重结果的静态评价变成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动态评价,把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主的选择性评价变为以学生个体纵向比较为主的上升性评价。

2、坚持评价的发展性

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要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通过评价,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3、坚持评价的适度性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符,符合学生特点,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表扬要及时,批评要中肯,奖惩要兑现,同时应对学生提出新的具体希望和要求。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切忌言过其实,褒扬过度,惩戒过火,不能挖苦打击,不要激将性贬低,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或者郁闷情绪。

4、坚持评价的互动性

中职学校学生评价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生生对话环境,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价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能正确分析自我,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我。

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成为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三、中职学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就必须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体现个体差异和学生特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准确、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

培养思想有进步、素养有提高、技能有专长、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的“五有”优秀中职毕业生。

(二)基本原则

1、多元性原则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表现。

2、结合性原则

把评价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紧密集合起来,评价本身应以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要目的,注重过程评价,强化日常教育和习惯养成,尽量削减评价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界限。

把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量化(等级)评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评价主要采用的质性评价。

3、实证性原则

利用学生成长档案袋把学生平时的表现、专业特长、技能水平、获奖情况以及代表作品加以记录并保留下来,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尽量有事实依据。

4、选择性原则

在评价标准的等级设定上,设计出一定的选择空间,即并不要求学生所有项目全得A等,方才合格,而是在考核选项和等级上都给出一定的余地。

(三)评价方法

1、观察评价——是在平常教育教学、实训活动或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获得对被评价者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观察评价的内容范围应确定在那些比较明显而易观察的行为表现上。

2、活动评价——定期提供让学生展示自己素质才华的活动(如文体活动、实训活动或技能大赛),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技能特长。

3、成果评价——成果评价是由学生选择一些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质量高的课内与课外的代表性成果作品,申报参评。

4、检测评价——检测是对学生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用于学生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运动与健康状况的测试。

(四)评价内容、要素及评价等级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素养(思想文化和运动健康水平)、专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发展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个性品质表现能力)三个模块六项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实行等级评价,即根据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的结果评出A、B、C三个等级,而后再根据各自的权重比例,得出三个模块六项素质的最终等级结果。

其具体评价要素如下:

1、基本素养评价要素

学生的基本素养分为思想政治和道德法纪素养、文化基础和运动健康水平四个评定要素。

2、专业能力评价要素

学生的专业能力分为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态度和习惯方法、专业实践参与过程和活动成果的四个评定要素。

3、发展能力评价要素

学生的发展能力分为交流合作和团队精神、审美分享和个性品质表现四个要素。

每个要素设计若干评定指标(即关键行为表现和结果)(详见评价操作表)

(五)评价说明

1、注意事项:

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应做到对每个评定结果都能做出解释,要有说服力,评价结果通知本人。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等级评定时要非常慎重。

2、评价要点:

(1)评定人员:

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

(2)评定方式: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相关处室审定。

(3)评定结果:

以A、B、C三个等级呈现。

表一: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总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权重

思想道德

思想政治素养

20

道德法纪素养

20

文化健康

文化基础知识

40

运动健康水平

20

专业理论

兴趣态度

20

习惯方法

20

实践技能

参与过程

30

活动成果

30

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

20

团队精神

30

审美与个性

审美分享

20

个性品质

30

总分

300

表二: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考核评价操作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

班级

权重

评价得分

自评

互评

师评

均分

思想道德

思想政治素养

20

道德法纪素养

20

文化健康

文化基础知识

40

运动健康水平

20

专业理论

兴趣态度

20

习惯方法

20

实践技能

参与过程

30

活动成果

30

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

20

团队精神

30

审美与个性

审美分享

20

个性品质

30

总分

300

等级评定(A、B、C)

注:

总分250分以上为A级,150~249分为B级,149分以下为C级。

 

表三:

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量分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照片

家庭住址

所学专业

所在班级

 

 

 

课程

模块

课程

名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实训实习学分

综合评价等级

总评等级

班主任鉴定

学校意见

学生反馈意见

(六)专项测试与评价建议

1、学业水平检测

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是完整的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学校应该向普通高中一样,在二年级期末组织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检测。

检测应分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设置坚持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即有共同必修的科目,也有个人选修的科目。

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检测方案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由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统一发布和使用评价结果。

2、职业技能(资格)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

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由市级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制定,由教育、人力等相关部门和中职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并统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和使用鉴定结果。

通过学业水平检测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中职三年级学生,根据自主选择和不同专业的实际,学校可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一部分志愿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同学进行复习迎考。

3、职业(专业)技能大赛

中职学生职业(专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职业院校学生竞赛活动。

中职学校可组织学生分级参加校赛、市赛、省赛和国赛,竞赛成绩计入学生学业水平检测档案,可作为专业技能课程免检或加分的条件。

4、职业院校招生考试

高等职业院校可采取“3+X+1”的形式,即“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的综合评价方式,分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3”就是三门“文化基础”,即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内容,“X”则指专业理论,一般由大类专业的不少于三门专业基础课程组成,“3+X”的考试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阅卷、统分和发布成绩,市级教育考试院(中心)组织考试。

“1”是与学生报考专业一致的某项专业技能测试。

为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专业技能测试可直接采用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中专业技能课程的成绩,也可由招生院校组织测试。

中职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的职业资格、专业技能大赛获得的奖项等可作为专业技能免试或加分的条件和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先元:

《学习评价的理论、方法、技能与运用》,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7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黄艳芳: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