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400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5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docx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送审稿)

桂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附表1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园区表…………40

附表2:

桂林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43

前言

循环经济是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实施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

当前,我国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桂林市深入推进“两改一融合一示范”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建设世界旅游城和特大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攻坚期。

为指导全市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科学保护漓江战略,实现“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桂林市行政辖区,规划年限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期间,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纳入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桂林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发展背景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保护漓江、实施科学发展,多次作出主要批示。

桂林历届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和生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在产业经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为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因此,在桂林深入循环经济,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区域概况

桂林市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7809平方公里。

辖5区12县,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

从甑皮岩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百越”人的居住地、再到秦代开始置桂林郡,桂林历史上长期为广西政治、文化中心,生活着苗、瑶、侗、壮、回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

形成了独特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桂林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521.8万人,城市化率40.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75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25元。

特色效益农业、工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为18.3:

46.7:

35.0。

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开通了桂林至梧州、南宁和北海等高速公路和市区到两江国际机场及桂林绕城快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和乡乡通柏油路目标,两江国际机场成为国家重要的旅游机场。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内陆城市前列。

三、主要成效

(一)循环农业成效显著

2007年,桂林市被确定为广西唯一的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编制完成了《桂林市循环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5)》。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研究及应用有序进行。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低毒高效农药和生物农药,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有10个县获得“自治区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平乐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全区率先通过“绿色食品(水稻、水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资源县入选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工程。

2005-2010年期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7.5万座,建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23处,乡村服务网点588个,6年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全市历年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57.38万座,沼气入户率达55.26%,适宜建池入户率达78.91%,年可产沼气2.29亿立方米,保护林地面积5.09万公顷,相当于每年节约16.3506万吨标准煤,加上对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年可为农民增收节支过亿元。

灌阳、恭城获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二)循环工业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桂林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各县工业集中区共同推进的组团式园区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桂林作为广西新能源汽车推广的3个试点城市之一,引进电动汽车生产线,全面推进电动汽车在桂林的产业化发展。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项目以及汽车加气站、充电站等设施建设,高新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11%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9.3%。

“十一五”期间,桂林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获自治区“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验收成为广西首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009年循环经济为该企业创造直接利润达6445.5万,节水300多万吨。

(三)循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编制完成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桂林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总体规划》等,完善了漓江和沿桂阳、桂黄公路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城市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筹划了“五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重点选择生态旅游、商务会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三个方向进行创新试点;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加大对餐饮业的节能减排监管力度。

(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市的要求,桂林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已由2005年的1.2086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0.9998吨标准煤,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指标;累计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000余项,完成技改投资529.6亿元;淘汰172家产能落后企业。

“十一五”期间,重点能耗企业累计实现节能95.75万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242.59%。

2010年全市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29522万元,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38.59万吨、处置量12.14万吨。

新建1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8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1.31%。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319.95吨,综合利用量为1280.48吨,处置量为39.47吨,处置利用率为100%。

市区生活垃圾清运率为100%、无害化处理率100%。

市本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4%。

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自治区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城镇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投资2000万元的桂林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正在建设中。

全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5.29%。

节能与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五)绿色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氛围。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达100万只;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推进绿色建筑工程,桂林市被列为国家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市国家税务局、荔浦县地方税务局、永福县气象局、阳朔县葡萄镇人民政府5个单位被评为绿色机关。

28所学校、3所幼儿园通过自治区“绿色学校—幼儿园”办公室复核。

进一步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整治更换不达标车辆;进一步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启动网点布局与建设规划,支持重点企业发展静脉产业。

四、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较好的政策保障

近几年,国家先后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

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

系统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良好的发展契机

2007年桂林市成为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沼气循环农业示范市,2009年桂林市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0年国家发改委确定桂林市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2011年桂林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同年桂林市被列为国家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以上国家级示范区的建设为桂林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较大的提升潜力

“十一五”期末,桂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千亿元历史性跨越,由2005年的5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8.6亿元,工业化率由1.30提高到2.11,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能耗、物耗量将大幅度提升。

目前桂林市的工业空间布局相对分散,企业横向缺少联合,纵向缺少延伸,没有形成利于物料交换、产品循环、价值转化的企业群和产业链。

采矿业、有色冶金、非金属矿制品业、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资源型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深加工能力薄弱。

随着工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桂林市在延伸工业产业链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措施,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4、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桂林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态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境内河流密布,漓江、湘江、洛青江、浔江、资江等河流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9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桂林市北部山区龙胜、资源等县海拔较高,有丰富的风能和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领域广阔;兴安工业集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处于大规模集聚阶段,发展潜力巨大;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不高,生物质能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等。

桂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面临挑战

1、能源对外依赖性强

2010年桂林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达到了318.9732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42.37%。

随着桂林市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强市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持续增加,对能源的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

目前,桂林市的能源消费仍然以原煤、电力为主。

在全社会主要能源消费品种中,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量为332.31万吨,相当于246.28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总消费量的77.22%。

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量为9.83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总消费量的3.08%。

规模以上热力消费量为7444.51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总消费量的0.23%。

规模以上工业汽油6616.61,占规模工业总消费量的0.19%。

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消费量为3738.3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总消费量的0.12%。

生物质废料用于燃料消耗27169吨。

余热余压1545901百万千焦。

桂林市目前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能源消费的发展格局有待改变。

2、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

桂林高耗能行业比重大,旅游流动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科学保护漓江任重道远。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别是漓江流域经济发展缺乏抓手,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发展方式不经济、低质量、难持续性问题严重,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3、城市垃圾处置水平低

桂林市属于热点旅游区域,仅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就达2246.33万人次。

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与消费,废旧物资的产生量极大。

与此同时,随着桂林市人均收入的快速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废旧家电、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废玻璃等废旧物资总量将大幅度增加,而这些废旧物资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人们对废旧物资再利用的认识和自觉性普遍不高,垃圾回收体系不健全,城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化效果不明显,垃圾分类收集率偏低。

建筑垃圾处于粗放式利用阶段,随着桂林市建设开发力度加大,建筑垃圾的处置用地越来越难以落实。

餐厨垃圾管理粗放,仅少部分餐厨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大部分通过私人渠道处理,对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桂林市的特殊地位与环境容量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废物利用技术应用推广不够

桂林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困难,技术不足,技改能力普遍偏弱。

一方面规模较小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另一方面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难以普遍推广。

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难以形成完整的循环产业网络。

2010年桂林市实现“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现价)为25922万元,而废弃物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能耗达9.03万吨标准煤,产值单耗达2.72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全市工业企业0.34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值,因此降低废旧物质回收能耗的相关技术亟待突破。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桂林”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努力方向,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抓住桂林市深入推进“两改一融合一示范”建设契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循环型产业、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社会和循环型城市体系建设,把桂林市建设为拥有绿色思想、绿色制度、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并举,减量化优先原则。

严格贯彻落实“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并举,减量化优先”原则,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建立新型的绿色发展模式。

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和内生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整体推动发展原则。

以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抓住关键。

抓好试点企业和试点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选择示范,培植典型,以点促线,以点带面。

政府导向、企业主体、全民参与原则。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强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原则。

通过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推进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实现资源高值利用。

强化管理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考评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创新循环经济管理和运行模式,推进经营机制创新。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着重培育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改造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区(县),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占有较大比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废旧物分类收集与综合利用处理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产业筛选评价机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较大提高,将桂林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城市。

农业:

建立以农产品、禽畜产品、林产品、水产水禽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四大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重点发展17条循环农业经济链,提高农村再生资源使用比重,构建具有桂林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工业:

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矿产、冶金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退出机制;完成3—5个工业园区(集中区的)生态改造,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工业耗能占全社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初步建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态产业体系。

服务业: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环境服务业;改造提升酒店餐饮业,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

绿色社会:

鼓励低碳绿色消费模式,努力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着重发展静脉产业。

重点抓好建筑业节能工作。

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重点领域资源能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初步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资源能源利用系统、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系统、节水节能的社会系统,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基本建立。

(二)指标体系

按照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统计局《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中所列的指标设置,依据全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规划和趋势预测,制定桂林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值如下表。

 

表2-1桂林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指标

分类

具体指标

单位

2010年初步

统计

2015年

规划

属性

能源产出指标

能源产出率

亿元/万吨

1.0002

1.176

约束性

资源消耗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1.1643

0.9628

约束性

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140

119

预期性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比值

0.40

0.45

预期性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20.6

25

约束性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1.31

92

约束性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80

预期性

工业废水排放量

万吨

3526.91

2646

预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0

预期性

废物排放指标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

万吨

4.15

4.30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

万吨

7.02

7.06

约束性

氨氮排放总量控制

万吨

0.83

0.84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

万吨

5.02

3.61

约束性

第三章空间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加快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实现规模化发展。

一、农业布局

建立以农产品、禽畜产品、林产品、水产水禽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四大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重点发展17条循环农业经济链。

(一)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以优质稻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全市各县及雁山区,主要实施区域在永福、临桂、灵川、全州、兴安、灌阳、平乐、阳朔8县。

——以水果生产为主、“养殖—沼气—种果”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全市各县区。

主要实施区域在恭城、兴安、灌阳、资源、平乐、荔浦、全州、灵川8县。

——以蔬菜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主要在临桂、灵川、全州、平乐、兴安、永福等县和雁山、七星、叠彩区实施。

——以食用菌为重点的“稻—灯—鱼—菇”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以全州、兴安、灌阳县为重点,逐步在稻作区推广。

——以玉米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全市各县和雁山区。

主要实施区域在兴安、全州、永福、恭城等县。

——以油料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全市各县和雁山区。

主要实施区域平乐、全州、恭城、阳朔、荔浦、灵川、灌阳、永福、资源等花生和油菜主产区。

——以农作物秸秆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全市各县和雁山区的山区、半山区乡镇,主要实施区域为兴安、全州、灌阳、灵川、临桂、荔浦、平乐7县。

——以农业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重点布局在漓江流域和湘江流域。

(二)建立以畜禽产品加工和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重点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以畜禽产品加工和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重点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

布局:

全市12县和雁山区实施。

(三)建立以林产品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以森林景观为资源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猫儿山、资源、龙胜为三角黄金带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以竹木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主要实施区域在兴安、灵川、龙胜、恭城、永福、临桂、阳朔、荔浦、平乐9县。

——以松脂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主要实施区域灵川、临桂、全州、兴安、平乐、荔浦、资源、永福、灌阳9县。

——以油茶生产为主导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主要实施区域在灌阳、平乐、龙胜、荔浦、阳朔、永福、资源、全州8县。

——以中药材(罗汉果、金银花、杜仲、黄柏、厚朴)生产和加工销售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布局:

主要实施区域在永福、全州、资源、龙胜等山区县。

——以木材下脚料为原料的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主要实施区域在资源、龙胜、灌阳及全州、荔浦、灵川、永福、临桂、阳朔等县的山区乡(镇)。

(四)建立以水产与水禽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以水产品为重点的“稻—灯—鱼—菇”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以全州县为重点示范县、逐步在兴安、灌阳等县推行。

——水产与水禽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经济链。

布局:

全市各县和雁山区。

主要实施区域在临桂、永福、雁山、全州、兴安等5县区。

二、工业布局

根据桂林市工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工业集中区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改造,形成以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灵川八里街工业园区四大园区为辐射带动区,十二县五城区扩展应用区的循环工业体系,实现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跨区、县的通畅流动。

形成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的废旧资源综合利用。

延长工业产业链,基本建成生态产业链网,同时有效带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业布局

充分利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的有利契机,以五大服务业试点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构建服务产业循环体系。

巩固提升桂林市“十字街”等核心商圈地位,加快开发琴潭园区等核心发展区,全力打造桂林高端购物区。

形成以桂林核心商圈为主核、“五大服务业示范”区为增长点,绿色物流体系和发达信息网络为轴线,生态示范县为应用面的大生态循环服务业网络。

积极推动五大服务业试点示范区内的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

在桂林市城区、阳朔县城等游客密集、资源消费量大的地区构建循环型旅游示范景点。

 

第四章重点任务

一、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

以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为契机,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态化、产业化、特色化和农产品的绿色化,全面推广桂林市生态农业发展创新模式,建立循环农业体系,打造一批生态富民示范县,形成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并与二、三产业有效互动耦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农业生产生态化

巩固和完善农业内部循环,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进一步推动“一池”带“三改”,实现“三化”。

进一步加大“养殖—沼气—种植”生态链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恭城模式”的成功经验。

进行沼气技术配套化建设,推广新型自动排渣沼气池和贮气罐,深化探索“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模式,推动沼气建设的大型化与集中化。

积极调整养殖结构,加快养殖业标准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