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3745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docx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doc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由整理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

一、事业

1、个人层面:

事业是指个人的成就。

(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标或行动)

2、社会层面:

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3、国家层面:

事业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区别于企业)。

从学科的角度认为事业是从国家层面上讲的。

崔运武的《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所谓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二、公共事业

定义:

满足公众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活动及体系。

(与以往的事业相比其实质性区别在公共性)

①公有:

公共占有,集体占有,非私人占有。

②公用(共享功能)③公益(从目的上看)④公众(开放性)

公共事业的特点(重点):

(1)准公共性。

产品(或服务):

准公共性;服务对象:

社会公众,公众性;服务目标:

公众利益,公益性。

(2)非营利性。

事业单位:

为了社会公益、社会服务。

社会团体: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

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

三、定义:

(1)公共物品:

具有绝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不存在消费上的拥挤效应,排他消费成本极高。

(政府提供)

(2)私人物品:

具有绝对排他性和竞争性,利益能够分割,享有独立产权的排他消费。

(企业或私人提供)

(3)准公共物品:

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

(谁提供?

如学校、高速公路、医院等。

学科理论认为,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组织就是公共事业组织。

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些组织和部门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那么其从事的活动可以称为公共事业。

也以此区别于公共行政。

从社会产品的来源看,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类组织:

(1)公共行政组织:

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事业组织:

提供准公共物品;(3)私人企业组织:

提供私人物品。

(2)公共事业组织包含但不限于事业单位。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我国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公共事业组织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1、事业单位

定义:

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的特点:

1、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区别于企业,但无法区分开国家机关)2、以国有资产为基础。

3、从业范围的列举: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体制的特点1、没有生产性收入。

2、国家财政支出。

3、不盈利。

(面临改革的内、外因)改革的内因:

弊端:

外因:

改革的大背景:

(1)对国家依赖性太强;

(1)经济改革;

(2)不自立;

(2)政治改革;(3)服务性太差(3)社会改革

2、社会团体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

定义:

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

各类民办学校、医院、文艺团体、科研院所、

体育场馆、职业培训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

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办的

五、公共事业管理

定义:

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指导、控制等方式对组织内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1)主体:

公共事业组织;

(2)客体:

准公共物品。

(3)对象:

符合条件的社会公众;

(4)内容:

计划、组织、指导、控制。

(5)评价:

是否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公共事业管理的五层含义(重点)

(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以区别于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组织或企业管理的主体企业组织。

(2)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或多数公众。

(3)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永久存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经常进行调整。

(4)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通过对准公共事务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准公共事务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5)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六、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

1、公共事业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1)管理范围不同

(2)管理主、客体不同(3)管理教育的重点不同(4)学科层次不同

2、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不同

(2)管理方式不同(3)管理关系不同(4)管理的独立性行政管理组织具有阶级性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1)目标不同:

(2)从竞争性看

(3)从运行方式上看(4)权力来源(5)绩效评估

七、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基础

1、公共需要理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以下5个层次: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了人类社会作为个体的需要,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

公共需要,就是大众化的一般的需要,着眼于群体的需要,或者大部分社会成员的需要的。

建立在公共需要理论基础之上的,满足公共需要服务的,成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逻辑前提

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发展研究就是要基于公共的需要来研究和发展的。

公共需要的特点:

公共(性)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共同的,或者是公平和公正、公开的

行政管理知识点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

1、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

政府机构b、主要内容:

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c、实施手段:

依法行政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

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b、稳定宏观经济c、调节社会分配d、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正在转变

三、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四、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

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五、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

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

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

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

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六、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

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

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七、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八、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九、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

政企分开

十、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

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

国家行政机关

十一、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

如地震局、气象局

十二、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

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

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注: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

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十三、职能优先原则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十四、完整统一原则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

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十五、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

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十六、权责一致原则有三层意思:

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

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

十七、精简与效能的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十八、依法设置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

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十九、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c、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二十、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

a、提出干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

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

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

仍是过渡性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