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3514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docx

第五章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第一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常用术语

职业病危害: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工作场所: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

工作地点:

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或作业地点。

蒸汽:

液态物质气化或固态物质升华而形成的气态物质。

气溶胶:

以液态或固体为分散相,分散在气体介质中的溶胶物质。

粉尘:

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烟:

分散在空气中的直径小于0.1微米的固体颗粒。

雾:

分散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形成。

职业接触限值: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劳动者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

对为知道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采样点:

指根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的工作地点。

空气收集器:

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汽态、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

空气采样器:

指以一定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的仪器。

无泵型采样器:

指利用有毒物质分子扩散、渗透作用为原理设计制作的、不需要抽气动力的空气采样器。

个体采样:

指将空气采样器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采样对象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采样对象:

指选定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

定点采样:

指将空气收集装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呼吸带进行采样。

采样时段:

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选定的采样时刻。

采样时间:

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街上所持续的时间。

短时间采样:

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的采样。

长时间采样:

指采样时间一般在1h以上的采样。

采样流量:

指在采集空气样品时,每分钟通过空气收集器的空气体积。

标准采样体积:

指在气温20℃,大气压为101.3kPa(760mmHg)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以L表示。

呼吸带:

距离人鼻孔30cm所包含的空气带。

采样效率:

空气收集在采样过程中能够采集到的待测物量占通过该空气收集器的空气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数。

样品空白:

在采集空气样品的同时制备空白样品,其制备过程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工作场所空气外,其余操作与空气样品完全相同。

检出限:

测定方法给定的概率P=95%(显著水准5%)时能够定性检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最低检出浓度:

在采集一定量(体积)的样品时,测定方法能够定性检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最低浓度。

穿透容量:

在采集空气样品过程中,固体吸附剂管发生穿透时所吸附待测物的量。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为:

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几笔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汞十大类115种。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以及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等。

物理因素测量是指利用一期设备对工作场所噪声、高温、振动、射频辐射、紫外光、激光灯管物理因素的强度及其接触时间进行测量,以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者的接触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空气检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以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物检测是指在一段时期内,通过检测人体生物材料(血、尿、呼出气等)中有害物质或其代谢物的含量(浓度)或由他们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以评价劳动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检测方案应包括检测范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有害物质样品采集方式(个体或定点采样)、物理因素的测量时间和地点、化学有害因素的采样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时间、采样时机和采样频次等。

第三节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十五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还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集技术

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有哪几种?

分别选用哪种采样方法?

答:

有害物质在工作场所中主要以气体、蒸汽、气溶胶三种状态存在。

气溶胶又可分为雾、烟、粉尘三种。

其中气体蒸汽可以用直接采样法和有泵型采样法、无泵型采样法。

有泵型采样法又分为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和滤料浸渍法。

气溶胶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滤料采样法、冲击式吸收管法、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蒸汽和气溶胶有害物质共存时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浸渍滤料法、聚氨酯泡沫塑料法、串联法、冲击式吸收管和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液体吸收法各类型吸收管分别适用于那些物质?

有哪些优缺点?

答:

大型气泡吸收管、小型气泡吸收管主要用于气态和蒸汽态的采集。

多孔玻板吸收管适用于气态、蒸汽态和雾态气溶胶的采集。

冲击式吸收管适用于气态、蒸汽态和气溶胶态。

固体吸附剂法的常见吸附剂类型有哪些?

有哪些优缺点及采样注意事项?

答:

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剂主要用于吸附非机械和弱极性的有机气体和蒸汽,吸附容量大,吸附力强。

但沸点低于-150摄氏度的物质肠胃下不能定量吸附。

硅胶吸附剂对急性物质有着强烈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大量的水,以致降低甚至失去它的吸附性能。

所以硅胶只适宜在较干燥的环境中采样。

高分子多孔微球是一类合成的多孔性芳香族聚合物,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一定的机械强度、疏水性、耐腐蚀和耐高温等性质,是一种较好的吸附剂。

浸渍固体吸附剂是将固体吸附剂涂渍化学试剂,利用浸渍的化学试剂与待测物发生化学反应,生产稳定的化合物被收集下了。

浸渍固体吸附剂在物理吸附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吸附,可以扩大固体吸附剂的使用范围,增加吸附容量,提高采样效率,通常采集酸性化合物时,可浸渍碱性物质,采集碱性物质可以浸渍酸性物质。

如何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样方案?

答:

采样点和采样对象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

采样点的确定原则:

1、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个采样点。

2、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台设置1个采样点;4~10台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

3、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以上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上一条的原则确定。

4、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一个采样点。

5、劳动者是流动工作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m设置1个采样点。

6、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一个采样点。

个体采样采样对象的选择原则:

1、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

2、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应列为采样对象选择范围。

3、选择的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

第三章样品预处理技术

第一节滤料样品的预处理

洗脱法是用溶剂或溶液(称为洗脱液)将滤料上的待测物溶洗下来的方法,洗脱法可用于采集到滤料上的金属、类金属化合物的样品预处理,也用于采集到滤料上的污迹非金属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样品预处理。

洗脱法不适用浓酸,操作简单、省时、安全、经济;在洗脱操作中滤料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微孔滤膜和过氯乙烯滤膜在洗脱液中不会发生纤维脱落,因此,洗脱液不必进行过滤或离心等操作,可以直接用于测定或浓缩后测定。

玻璃纤维滤纸在洗脱液中较易发生纤维脱落,若影响测定时,必须进行过滤或离心。

洗脱法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金属及其化合物难溶于水或稀酸溶液,没有合适的洗脱液,难以得到满意的洗脱效率。

消解法是利用高温和/或氧化作用将滤料及样品基质破坏,制成便于测定的样品溶液。

消解法分为干灰化法和湿式消解法两种。

在工作场所空气检测中,主要使用湿式消解法中的酸消解法,用于采集到滤料上的无机金属、类金属化合物的样品预处理。

影响消解效率的因素主要有:

1、消解方法常用电热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等,对不同的待测物要选择合适的消解方法。

2、消解的温度和时间,通常加入可以促进消解,缩短消解时间。

但要控制好消解的温度和时间,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造成易挥发金属化合物的损失,降低消解回收率。

3、与洗脱法相比,消解法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待测物样品的处理,但需要使用浓缩和加热,操作时须注意安全,防止烫伤、腐蚀皮肤黏膜和衣服,特别在使用高氯酸时,要防止爆炸。

第二节吸收液样品的预处理

大部分无机非金属类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化合物可采用吸收管法采集,用吸收管法采用后,所得吸收液样品通常可以直接用于测定,不必作预处理。

第三节固体吸附剂管样品的预处理

固体吸附管法主要用于气态和蒸汽态有机化合物的采集。

采用的解吸方法为溶剂解吸法和热解吸法。

溶剂解吸法的优缺点:

1、优点:

使用范围广;采用合适的解吸剂,通常可得到满意的解吸效率和准确精密的测定结果;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所得解吸液样品可以多次测定。

2、缺点:

解吸液选择不当,可能对测定产生影响;解吸液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要在通风柜内操作,尽量减少用量;溶剂解吸法因使用的解吸溶剂量较大,一般不小于1ml,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时,进样体积仅1~2ul,影响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热解吸法:

热解吸法影响热解吸法的主要因素是解吸温度和解吸时间。

解吸温度及时间主要取决于待测物的性质,特别是它在固体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和对热的稳定性。

热解吸法不适用解吸溶剂,但需要专用的热解吸器,热解析器控温、流量精度等性能优劣对解吸效率的稳定性和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影响很大。

热解吸法适用的热解吸型固体吸附管只装有一段固体吸附剂,采样时必须注意防止发生穿透,

第四章化学物质的实验室分析技术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组成:

光源原子化器分光器检测器

第二节原子荧光光谱法

仪器组成:

光源

透镜

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

第三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仪器组成:

ICP光源、进样装置、分光器、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组成: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

第五节:

离子色谱法

仪器组成:

流动相输运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第六节气相色谱法

仪器组成: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第七节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相关辅助部件

第八节离子选择电极法

第九节不分光红外分析法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常见分析方法有哪些?

影响原子吸收分析条件的因素有哪些?

答: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紫外光可见分光光度法。

影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条件的因素主要有

分析线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火焰类型和特性燃烧器的高度选择程序升温的条件选择狭缝宽度选择进样量的选择。

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的厂家分析方法有哪些?

如何选择显色反应条件?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影响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第一节总分才浓度的测定

总粉尘是指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

用过滤乙烯滤膜或其他测尘滤膜;空气中粉尘浓度不大于50mg/m3时用直径37mm或40mm的滤膜;粉尘浓度大于50mg/m3时,用直径75mm的滤膜。

1、定点采样

(1)短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于呼吸带高度以15~40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5min。

(2)长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于呼吸带高毒以1~5L/min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2、个体采样

将装好滤膜的粉尘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5L/min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两次,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防止粉尘脱落或污染。

测定

分别于采样前和采样后,将滤膜和含尘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以上,除静电后,在同一台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重并记录其质量m1和m2,按照下式计算总粉尘浓度:

C=m2-m1/V/T*1000

滤膜上总粉尘的增量(⊿m)要求

分析天平感量/mg

滤膜直径/mm

⊿m的要求/mg

0.1

≤37

1≤⊿m≤5

40

1≤⊿m≤10

75

⊿m≥1,最大增量不限

0.01

≤37

0.1≤⊿m≤5

40

0.1≤⊿m≤10

75

⊿m≥0.1,最大增量不限

注意事项

本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2mg/m3(以0.01mg感量的天平称量,采集500L空气计)。

当过滤乙烯滤膜不适用时(入在高温情况下采用),可用超细玻璃纤维滤纸。

采用前后,滤膜称量应使用同一台分析天平。

测尘滤膜通畅带有静电,影响称量的准确性,因此,应在每次称量前去除静电。

若粉尘浓度过高,应缩短采样时间,或更换滤膜后继续采样。

第二节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

呼吸性粉尘是指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栗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u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um粉尘栗子的采集效率为50%,简称呼尘。

空气中粉尘通过采样器上的预分离器,分离出的呼吸性粉尘颗粒采集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呼吸性粉尘浓度。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主要包括预分离器和采样器,

预分离器:

对粉尘栗子的分离性能应符合呼吸性粉尘采样器的要求,即采集的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应在7.07um一下,且直径为5um的粉尘栗子的采集率应为50%。

采样器:

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GB/T17061的贵点,采样流量应与预分离器相匹配。

需要防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

短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在呼吸带高度以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5min。

长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滤膜的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在呼吸带高度以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1~8h。

采样前应根据现场空气中粉尘浓度,采样夹大小,采样流量及采样时间,估算滤膜上粉尘的增量(⊿m),通过调节采样时间,,确保0.1mg≤⊿m≤5mg。

否则,有可能因滤膜过载而造成粉尘脱落。

第三节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粉尘分散度的定义:

粉尘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u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粉尘的分散度越高,表明粉尘粒径较小的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易参与化学防御,对机体危害就越大。

粉尘分散度测定有滤膜溶解涂片法和自然沉降法两种方法。

注意事项:

(1)滤膜溶解涂片法不能测定可溶于醋酸丁酯的粉尘和纤维状粉尘。

(2)自然沉降法沉降时间不能小于3h。

第四节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焦磷酸法

原理:

游离二氧化硅是指结晶型二氧化硅(即石英),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于10%时,均按矽尘容许浓度对待。

粉尘中硅酸盐及金属氧化物能溶于加热到245~250摄氏度的焦磷酸中,游离二氧化硅几乎不溶,二实小分离,然后称重分离出游离二氧化硅,计算其在粉尘中的百分含量。

二、样品采集

将粉尘采样器架设在选定采尘点于呼吸带高度,大流量将空气中粉尘采集到直径75mm的滤膜上。

当受采样条件限制时,也可在选定测尘点于呼吸带高度采集新鲜沉降尘。

三、测定

1、测定步骤

(1)将采集的粉尘样品房在(105±3)摄氏度的烘箱内干燥2h,稍冷,贮于干燥器备用。

如果粉尘粒子较大,需用玛瑙研钵研磨至手捻有滑感为止。

(2)准确称取0.1000~0.2000g粉尘样品于25ml锥形瓶中,计入15ml焦磷酸,搅拌,使样品全部湿润。

将锥形瓶放在可调电炉上,迅速加热到245~250摄氏度,同时用带有温度计的玻璃棒不断搅拌,保存15min。

(3)若粉尘样品含有煤、其他碳素及有机物,应放在瓷坩埚或铂坩埚中,在800~900摄氏度下灰化30min以上,使碳及有机物完全灰化,取出冷却后,将残渣用焦磷酸洗入锥形瓶中,若含有硫化矿物(入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等),应加数毫克结晶硝酸铵于锥形瓶中。

再按照

(2)的方法处理。

(4)取下锥形瓶,在室温下冷却至40~50摄氏度,加入50~80摄氏度的蒸馏水至约40~45ml,一边加蒸馏水一边搅拌均匀。

将锥形瓶中内容物小心转移入烧杯,并用热蒸馏水冲洗温度计、玻璃棒和锥形瓶,洗液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至约150~200ml。

取慢速定量滤纸折叠成漏斗状,放于漏斗,并用蒸馏水湿润。

将烧杯防止电炉上煮沸内容物,稍静置,待混悬物略沉降,趁热过滤,滤液不超过滤纸的2/3处。

过滤后,用0.1mol盐酸洗涤烧杯,并移入漏斗中,将滤纸上的沉渣冲洗3~5次,再用热蒸馏水洗至无酸性反应为止。

如用铂坩埚时,要洗至无磷酸根反应再洗3次。

(5)将有沉渣的滤纸折叠数次,放入已称至恒重(m1)的瓷坩埚中,在电炉上干燥、碳化;炭化时要加盖并留一小缝。

然后放入高温电炉内,在800~900摄氏度灰化30min;去除,室温下稍冷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1h,在分析天平上称至恒重(m2),并记录。

2、计算

按下式计算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

二氧化硅(F)=(m2-m1)/G*100。

二氧化硅(F)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m1—坩埚质量,g。

m2—坩埚加沉渣质量,g。

G—粉尘样品质量,g。

注意事项

焦磷酸溶解硅酸盐时温度不得超过250摄氏度,否则容易形成胶状物。

酸与水混合时应缓慢并充分搅拌,避免形成胶状物。

样品中含有碳酸盐时,遇酸产生气泡,宜缓慢加热,以免样品溅失。

用氢氟酸处理时,必须在通风柜内操作,注意防止污染皮肤和吸入氢氟酸蒸汽。

用铂坩埚处理样品时,过滤沉渣必须洗至无磷酸根反应,否则会损坏铂坩埚。

测定总粉尘浓度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当过氯乙烯滤膜不适用时可用超细玻璃纤维滤纸。

采样前后应使用同一台分析天平。

测尘滤膜通常带有静电,应在每次称量前除去静电。

若粉尘浓度过高,应缩短采样时间,或更换滤膜后继续采样。

测定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浓度时有哪些不同?

答:

测呼吸性粉尘采样器上需安装预分离器,感量天平用0.01mg。

焦磷酸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

焦磷酸溶解硅酸盐时温度不得超过250摄氏度,否则容易形成胶状物。

酸与水混合时应缓慢并充分搅拌,避免形成胶状物。

样品中含有碳酸盐时,遇酸产生气泡,宜缓慢加热,以免样品溅失。

用氢氟酸处理时,必须在通风柜内操作,注意防止污染皮肤和吸入氢氟酸蒸汽。

用铂坩埚处理样品时,过滤沉渣必须洗至无磷酸根反应,否则会损坏铂坩埚。

第六章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

第一节噪声

以中心频率31.5Hz为最低频段,则每递增一倍为一个频段直至16kHz止。

这种分段方法称为倍频程。

如以1/3倍分段,则称之为三分之一倍频程。

A声级最接近人耳对声源的感觉特性。

稳态噪声:

采样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小于3dB(A)的噪声称为稳态噪声。

非稳态噪声:

采样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大于等于3dB(A)的噪声称为非稳态噪声。

脉冲噪声: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小于等于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等于40dB(A)的噪声称为脉冲噪声。

一般认为强度越大、频率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则危害越大。

当作业现场中,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压,且每日8h或每周40h噪声暴露等效声级大于等于80dB(A)的作业,即为噪声作业。

噪声的测量

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的耳部的高毒,站姿为1.50,坐姿为1.10m。

2、传送器指向声源方向。

3、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脚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三脚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送器的间距大于0.5m。

4、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5、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化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6、脉冲噪声测量时,脉冲的重复率较稳定时,记录1分钟或几分钟的脉冲重复率,一次推算一个工作日的脉冲数。

脉冲的重复率不稳定时,则应记录一个工作日的实际脉冲数。

7、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工作场所风速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防护罩。

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第二节高温

WBGT指数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指数,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残留。

接触时间率:

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积时间与8h的比率。

本地区室温通风设计温度:

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13~14时的气温平均值。

湿球黑球温度指数是评价高温作业的主要参数,它综合考虑了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因素。

WBGT的测量范围为21~49摄氏度。

室外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

室内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

现场调查

1、了解每年或工期内最热月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和规律。

2、了解工作场所的面积、孔径、作业和休息区域划分以及隔热设施、热源帆布等一般情况,绘制简图。

3、工作流程包括生产工艺、加入温度和时间、生产及作业方式等。

4、进行工时记录,包括工作路线、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测量前准备

1、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正,并检查电量是否充足。

2、确定湿球温度计的储水槽注入蒸馏水,确保棉芯干净并且充分浸湿,注意不能加自来水。

保证棉芯浸入水槽中,棉芯不得与周边接触。

3、读数前或者加水后,需要10min温度时间。

测量数量确定

1、工作场所无生产性热源,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存在生产性热源,选择3~5个测点,取平均值。

2、工作场所被隔离为不同热环境或通风环境,每个区域内设置2个测点,取平均值。

测点位置确定

1、测量应包括作业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作业岗位和操作工人的高温接触情况。

2、劳动者工作时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3、测量高度:

立姿1.5m,坐姿为1.1m。

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部、腹部和踝部。

立姿作业未1.7、1.1和0.1m处;坐姿为1.1、0.6和0.1处。

4、WBGT=(WBGT头+2WBGT腹+WBGT踝)/4

测量时间

1、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