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材料分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3390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8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大材料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五大材料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五大材料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五大材料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五大材料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大材料分类.docx

《五大材料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大材料分类.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大材料分类.docx

五大材料分类

天然材料

相对于人工合成材料而言。

指自然界原来就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

如砂、石、木材等。

 

 产自天然,未经人手深度加工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分为三大类:

(1)天然的金属材料,几乎只有自然金;

(2)天然的有机材料,有木材、竹材、草等来自植物界的与皮革、毛皮、兽角、兽骨等来自动物界的材料。

这些都是人类乐于使用并有很高使用价值的一类;(3)天然的无机材料,有大理石、花岗岩、粘土等。

 

 一般天然材料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强烈的个性;

(2)材料的性能、纯度的偏差大;(3)地域性强,表现在不同地区的出产偏差值大,或者产地仅仅局限在少数地区;(4)材料的形状、性能不一,有形状与数量的限制;(5)一般不适宜作为单一品种大批量产品的材料使用,而多用手工工艺产品。

但是天然材料是与人及自然最为调和的材料,用它们制作的产品具有高雅质朴的品格,与人之间最具亲和感,是最乐用的材料之一,尤其是天然的有机材料。

常将它们加工成加工材料,以改善性能、纯度,减少地域性的偏差,以及形状与数量的限制。

在充分保持天然材料个性与品格的基础上使之亦适用于单一品种大批量的产品,能更好地为工业设计师所利用。

金属材料

百科名片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

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

(注:

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不属于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定义

金属材料的疲劳

金属材料的塑性

金属材料的硬度

金属材料性能

机械性能

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

工艺性能

我国规定哪些金属材料需进行进出口检验

金属材料、金属制品行业发展前景

展开

  中文名称:

金属材料  英文名称:

metalmaterial

金属材料定义

  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

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

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种类: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①黑色金属又称钢铁材料,包括含铁90%以上的工业纯铁,含碳2%~4%的铸铁,含碳小于2%的碳钢,以及各种用途的结构钢、不锈钢、耐热钢、高温合金

不锈钢

、精密合金等。

广义的黑色金属还包括铬、锰及其合金。

②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通常分为轻金属、重金属、贵金属、半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

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并且电阻大、电阻温度系数小。

③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

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性能:

一般分为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两类。

所谓工艺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加工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在所定的冷、热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

金属材料工艺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在制造过程中加工成形的适应能力。

由于加工条件不同,要求的工艺性能也就不同,如铸造性能、可焊性、可锻性、热处理性能、切削加工性等。

所谓使用性能是指机械零件在使用条件下,金属材料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金属材料使用性能的好坏,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与使用寿命。

在机械制造业中,一般机械零件都是在常温、常压和非常强烈腐蚀性介质中使用的,且在使用过程中各机械零件都将承受不同载荷的作用。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性能,称为力学性能(过去也称为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零件的设计和选材时的主要依据。

外加载荷性质不同(例如拉伸、压缩、扭转、冲击、循环载荷等),对金属材料要求的力学性能也将不同。

常用的力学性能包括:

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多次冲击抗力和疲劳极限等。

金属材料的疲劳

  许多机械零件和工程构件,是承受交变载荷工作的。

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虽然应力水平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但经过长时间的应力反复循环作用以后,也会发生突然脆性断裂,这种现

机械零件

象叫做金属材料的疲劳。

  金属材料疲劳断裂的特点是:

  

(1)载荷应力是交变的;  

(2)载荷的作用时间较长;  (3)断裂是瞬时发生的;  (4)无论是塑性材料还是脆性材料,在疲劳断裂区都是脆性的。

  所以,疲劳断裂是工程上最常见、最危险的断裂形式。

  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1)高周疲劳:

指在低应力(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低于弹性极限)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0以上的疲劳。

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破坏。

高周疲劳一般简称为疲劳。

  

(2)低周疲劳:

指在高应力(工作应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或高应变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100000以下的疲劳。

由于交变的塑性应变在这种疲劳破坏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3)热疲劳:

指由于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热应力的反复作用,所造成的疲劳破坏。

  (4)腐蚀疲劳:

指机器部件在交变载荷和腐蚀介质(如酸、碱、海水、活性气体等)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疲劳破坏。

  (5)接触疲劳:

这是指机器零件的接触表面,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出现麻点剥落或表面压碎剥落,从而造成机件失效破坏。

金属材料的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塑性变形)而不被破

塑性变形

坏的能力。

金属材料在受到拉伸时,长度和横截面积都要发生变化,因此,金属的塑性可以用长度的伸长(延伸率)和断面的收缩(断面收缩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金属材料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愈大,表示该材料的塑性愈好,即材料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破坏。

一般把延伸率大于百分之五的金属材料称为塑性材料(如低碳钢等),而把延伸率小于百分之五的金属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如灰口铸铁等)。

塑性好的材料,它能在较大的宏观范围内产生塑性变形,并在塑性变形的同时使金属材料因塑性变形而强化,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保证了零件的安全使用。

此外,塑性好的材料可以顺利地进行某些成型工艺加工,如冲压、冷弯、冷拔、校直等。

因此,选择金属材料作机械零件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塑性指标。

字串2

编辑本段金属材料的硬度

  硬度表示材料抵抗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它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一般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

常用的硬度指标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

  1.布氏硬度(HB)  以一定的载荷(一般3000kg)把一定大小(直径一般为10mm)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B),单位为公斤力/mm2(N/mm2)。

  2.洛氏硬度(HR)  当HB>450或者试样过小时,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量。

它是用一个顶角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9、3.18mm的钢球,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

根据试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分三种不同的甓壤幢硎荆?

HRA:

是采用60kg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如硬质合金等)。

  HRB:

是采用100kg载荷和直径1.58mm淬硬的钢球,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铸铁等)。

  HRC:

是采用150kg载荷和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钢等)。

  3维氏硬度(HV)  以120kg以内的载荷和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方形锥压入器压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压痕凹坑的表面积除以载荷值,即为维氏硬度值(HV)。

  硬度试验是机械性能试验中最简单易行的一种试验方法。

为了能用硬度试验代替某些机械性能试验,生产上需要一个比较准确的硬度和强度的换算关系。

  实践证明,金属材料的各种硬度值之间,硬度值与强度值之间具有近似的相应关系。

因为硬度值是由起始塑性变形抗力和继续塑性变形抗力决定的,材料的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高,硬度值也就越高。

编辑本段金属材料性能

  金属材料的性能决定着材料的适用范围及应用的合理性。

金属材料的性能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

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工艺性能。

编辑本段机械性能

  

(一)应力的概念,物体内部单位截面积上承受的力称为应力。

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应力称为工作应力,在无外力作用条件下平衡于物体内部的应力称为内应力(例如组织应力、热应力、加工过程结束后留存下来的残余应力…等等)。

  

(二)机械性能,金属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承受外力(载荷)作用时,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也称为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承受的载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静态载荷,也可以是动态载荷,包括单独或同时承受的拉伸应力、压应力、弯曲应力、剪切应力、扭转应力,以及摩擦、振动、冲击等等,因此衡量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强度  这是表征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最大能力,可分为抗拉强度极限(σb)、抗弯强度极限(σbb)、抗压强度极限(σbc)等。

由于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从变形到破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而通常采用拉伸试验进行测定,即把金属材料制成一定规格的试样,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拉伸,直至试样断裂,测定的强度指标主要有:

  

(1)强度极限: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抵抗断裂的最大应力,一般指拉力作用下的抗拉强度极限,以σb表示,如拉伸试验曲线图中最高点b对应的强度极限,常用单位为兆帕(MPa),换算关系有:

1MPa=1N/m2=(9.8)-1Kgf/mm2或1Kgf/mm2=9.8MPaσb=Pb/Fo式中:

Pb?

C至材料断裂时的最大应力(或者说是试样能承受的最大载荷);Fo?

C拉伸试样原来的横截面积。

  

(2)屈服强度极限:

金属材料试样承受的外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时,虽然应力不再增加,但是试样仍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屈服,即材料承受外力到一定程度时,其变形不再与外力成正比而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

产生屈服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极限,用σs表示,相应于拉伸试验曲线图中的S点称为屈服点。

对于塑性高的材料,在拉伸曲线上会出现明显的屈服点,而对于低塑性材料则没有明显的屈服点,从而难以根据屈服点的外力求出屈服极限。

因此,在拉伸试验方法中,通常规定试样上的标距长度产生0.2%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作为条件屈服极限,用σ0.2表示。

屈服极限指标可用于要求零件在工作中不产生明显塑性变形的设计依据。

但是对于一些重要零件还考虑要求屈强比(即σs/σb)要小,以提高其安全可靠性,不过此时材料的利用率也较低了。

  (3)弹性极限: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将产生变形,但是去除外力后仍能恢复原状的能力称为弹性。

金属材料能保持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即为弹性极限,相应于拉伸试验曲线图中的e点,以σe表示,单位为兆帕(MPa):

σe=Pe/Fo式中Pe为保持弹性时的最大外力(或者说材料最大弹性变形时的载荷)。

  (4)弹性模数:

这是材料在弹性极限范围内的应力σ与应变δ(与应力相对应的单位变形量)之比,用E表示,单位兆帕(MPa):

E=σ/δ=tgα式中α为拉伸试验曲线上o-e线与水平轴o-x的夹角。

弹性模数是反映金属材料刚性的指标(金属材料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性)。

  2.塑性,  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最大能力称为塑性,通常以拉伸试验时的试样标距长度延伸率δ(%)和试样断面收缩率ψ(%)延伸率δ=[(L1-L0)/L0]x100%,这是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将试样断口对合起来后的标距长度L1与试样原始标距长度L0之差(增长量)与L0之比。

在实际试验时,同一材料但是不同规格(直径、截面形状-例如方形、圆形、矩形以及标距长度)的拉伸试样测得的延伸率会有不同,因此一般需要特别加注,例如最常用的圆截面试样,其初始标距长度为试样直径5倍时测得的延伸率表示为δ5,而初始标距长度为试样直径10倍时测得的延伸率则表示为δ10。

断面收缩率ψ=[(F0-F1)/F0]x100%,这是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后原横截面积F0与断口细颈处最小截面积F1之差(断面缩减量)与F0之比。

实用中对于最常用的圆截面试样通常可通过直径测量进行计算:

ψ=[1-(D1/D0)2]x100%,式中:

D0-试样原直径;D1-试样拉断后断口细颈处最小直径。

δ与ψ值越大,表明材料的塑性越好。

3.硬度,金属材料抵抗其他更硬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或者说是材料对局部塑性变形的抵抗能力。

因此,硬度与强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根据硬度的测定方法,主要可以分为:

  

(1)布氏硬度(代号HB),用一定直径D的淬硬钢球在规定负荷P的作用下压入试件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后卸去载荷,在试件表面将会留下表面积为F的压痕,以试件的单位表面积上能承受负荷的大小表示该试件的硬度:

HB=P/F。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直接测量压坑的直径,并根据负荷P和钢球直径D从布氏硬度数值表上查出布氏硬度值(显然,压坑直径越大,硬度越低,表示的布氏硬度值越小)。

布氏硬度与材料的抗拉强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σb≈KHB,K为系数,例如对于低碳钢有K≈0.36,对于高碳钢有K≈0.34,对于调质合金钢有K≈0.325,…等等。

  

(2)洛氏硬度(HR)用有一定顶角(例如120°)的金刚石圆锥体压头或一定直径D的淬硬钢球,在一定负荷P作用下压入试件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后卸去载荷,在试件表面将会留下某个深度的压痕。

由洛氏硬度机自动测量压坑深度并以硬度值读数显示(显然,压坑越深,硬度越低,表示的洛氏硬度值越小)。

根据压头与负荷的不同,洛氏硬度还分为HRA、HRB、HRC三种,其中以HRC为最常用。

洛氏硬度HRC与布氏硬度HB之间有如下换算关系:

HRC≈0.1HB。

除了最常用的洛氏硬度HRC与布氏硬度HB之外,还有维氏硬度(HV)、肖氏硬度(HS)、显微硬度以及里氏硬度(HL)。

这里特别要说明一下关于里氏硬度,这是目前最新颖的硬度表征方法,利用里氏硬度计进行测量,其检测原理是:

里氏硬度计的冲击装置将冲头从固定位置释放,冲头快速冲击在试件表面上,通过线圈的电磁感应测量冲头距离试件表面1毫米处的冲击速度与反弹速度(感应为冲击电压和反弹电压),里氏硬度值即以冲头反弹速度和冲击速度之比来表示:

HL=(Vr/Vi)?

1000式中:

HL-里氏硬度值;Vr-冲头反弹速度;Vi-冲头冲击速度(注:

实际应用装置中是以冲击装置中的闭合线圈感应的冲击电压和反弹电压代表冲击速度和反弹速度)。

冲击装置的构造主要有内置弹簧(加载套管,不同型号的冲击装置有不同的冲击能量)、导管、释放按钮、内置线圈与骨架、支撑环以及冲头,冲头主要采用金刚石、碳化钨两种极高硬度的球形(不同型号的冲击装置其冲头直径有不同)。

优点:

里氏硬度计的主机接收到冲击装置获得的信号进行处理、计算,然后在屏幕上直接显示出里氏硬度值,便携式里氏硬度计用里氏(HL)测量后可以转化为:

布氏(HB)、洛氏(HRC)、维氏(HV)、肖氏(HS)硬度。

或用里氏原理直接用布氏(HB)、洛氏(HRC)、维氏(HV)、里氏(HL)、肖氏(HS)测量硬度值,同时可折算出材料的抗拉强度σb,还可以将测量结果储存、直接打印输出或传送给计算机作进一步的数据处理。

  3.应用范围:

  里氏硬度计是一种便携袖珍装置,可应用于各种金属材料、工件的表面硬度测量,特别是大型锻铸件的测量,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任意方向检测,免去了普通硬度计对工件大小、测量位置等的限制。

  4.韧性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韧性。

通常采用冲击试验,即用一定尺寸和形状的金属试样在规定类型的冲击试验机上承受冲击载荷而折断时,断口上单位横截面积上所消耗的冲击功表征材料的韧性:

αk=Ak/F单位J/cm2或Kg•m/cm2,1Kg•m/cm2=9.8J/cm2αk称作金属材料的冲击韧性,Ak为冲击功,F为断口的原始截面积。

5.疲劳强度极限金属材料在长期的反复应力作用或交变应力作用下(应力一般均小于屈服极限强度σs),未经显著变形就发生断裂的现象称为疲劳破坏或疲劳断裂,这是由于多种原因使得零件表面的局部造成大于σs甚至大于σb的应力(应力集中),使该局部发生塑性变形或微裂纹,随着反复交变应力作用次数的增加,使裂纹逐渐扩展加深(裂纹尖端处应力集中)导致该局部处承受应力的实际截面积减小,直至局部应力大于σb而产生断裂。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把试样在重复或交变应力(拉应力、压应力、弯曲或扭转应力等)作用下,在规定的周期数内(一般对钢取106~107次,对有色金属取108次)不发生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作为疲劳强度极限,用σ-1表示,单位MPa。

除了上述五种最常用的力学性能指标外,对一些要求特别严格的材料,例如航空航天以及核工业、电厂等使用的金属材料,还会要求下述一些力学性能指标:

蠕变极限:

在一定温度和恒定拉伸载荷下,材料随时间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

通常采用高温拉伸蠕变试验,即在恒定温度和恒定拉伸载荷下,试样在规定时间内的蠕变伸长率(总伸长或残余伸长)或者在蠕变伸长速度相对恒定的阶段,蠕变速度不超过某规定值时的最大应力,作为蠕变极限,以表示,单位MPa,式中τ为试验持续时间,t为温度,δ为伸长率,σ为应力;或者以表示,V为蠕变速度。

高温拉伸持久强度极限:

试样在恒定温度和恒定拉伸载荷作用下,达到规定的持续时间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以表示,单位MPa,式中τ为持续时间,t为温度,σ为应力。

金属缺口敏感性系数:

以Kτ表示在持续时间相同(高温拉伸持久试验)时,有缺口的试样与无缺口的光滑试样的应力之比:

式中τ为试验持续时间,为缺口试样的应力,为光滑试样的应力。

或者用:

表示,即在相同的应力σ作用下,缺口试样持续时间与光滑试样持续时间之比。

抗热性:

在高温下材料对机械载荷的抗力。

编辑本段化学性能

  金属与其他物质引起化学反应的特性称为金属的化学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考虑金属的抗蚀性、抗氧化性(又称作氧化抗力,这是特别指金属在高温时对氧化作用的抵抗能力或者说稳定性),以及不同金属之间、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等。

在金属的化学性能中,特别是抗蚀性对金属的腐蚀疲劳损伤有着重大的意义。

编辑本段物理性能

  金属的物理性能主要考虑:

  

(1)密度(比重):

ρ=P/V单位克/立方厘米或吨/立方米,式中P为重量,V为体积。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根据密度计算金属零件的重量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金属的比强度(强度σb与密度ρ之比)来帮助选材,以及与无损检测相关的声学检测中的声阻抗(密度ρ与声速C的乘积)和射线检测中密度不同的物质对射线能量有不同的吸收能力等等。

  

(2)熔点:

金属由固态转变成液态时的温度,对金属材料的熔炼、热加工有直接影响,并与材料的高温性能有很大关系。

(3)热膨胀性随着温度变化,材料的体积也发生变化(膨胀或收缩)的现象称为热膨胀,多用线膨胀系数衡量,亦即温度变化1℃时,材料长度的增减量与其0℃时的长度之比。

热膨胀性与材料的比热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比容(材料受温度等外界影响时,单位重量的材料其容积的增减,即容积与质量之比),特别是对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者在冷、热交替环境中工作的金属零件,必须考虑其膨胀性能的影响。

  (4)磁性能吸引铁磁性物体的性质即为磁性,它反映在导磁率、磁滞损耗、剩余磁感应强度、矫顽磁力等参数上,从而可以把金属材料分成顺磁与逆磁、软磁与硬磁材料。

  (5)电学性能主要考虑其电导率,在电磁无损检测中对其电阻率和涡流损耗等都有影响。

编辑本段工艺性能

  金属对各种加工工艺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称为工艺性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切削加工性能:

反映用切削工具(例如车削、铣削、刨削、磨削等)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2)可锻性:

反映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过程中成型的难易程度,例如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塑性的高低(表现为塑性变形抗力的大小),允许热压力加工的温度范围大小,热胀冷缩特性以及与显微组织、机械性能有关的临界变形的界限、热变形时金属的流动性、导热性能等。

  (3)可铸性:

反映金属材料熔化浇铸成为铸件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化状态时的流动性、吸气性、氧化性、熔点,铸件显微组织的均匀性、致密性,以及冷缩率等。

  (4)可焊性:

反映金属材料在局部快速加热,使结合部位迅速熔化或半熔化(需加压),从而使结合部位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整体的难易程度,表现为熔点、熔化时的吸气性、氧化性、导热性、热胀冷缩特性、塑性以及与接缝部位和附近用材显微组织的相关性、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等。

合成材料

百科名片

合成材料

合成材料又称[u造材料[/是人为地把不同[u质[/[u学方法[/聚合作用加工而成的[u料[/其特质与原料不同,如[u料[/[u璃[/[u铁[/。

塑料、[u成纤维[/[u成橡胶[/称20世纪三大有机合成技术。

它的登台大大地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

1

 

概念

三大合成材料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有机合成材料

1土工合成材料简介

1种类:

六大纶

ng>合成材料参考资料

中国合成材料产业的发展

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

  合成材料又称人造材料,是人为地把不同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作用加工而成的材料,其特质与原料不同,如塑料、玻璃、钢铁等。

  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号称20世纪三大有机合成技术。

合成材料

它的登台大大地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编辑本段三大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它们是用人工方法,由低分子化合物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又叫高聚物,相对分子量可在10000以上。

天然高聚物有淀粉、纤维素、天然橡胶和蛋白质等。

三大合成材料则是人工合成的高聚物。

高聚物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金属,成为现代社会使用的重要材料。

编辑本段塑料

  最早发现到塑料存在的是19世纪末叶的德国化学家拜耳,他曾将苯酚跟甲醛化合,得到一种树脂般的物质。

可惜,他不知道它能派什么用场。

  1907年,美国工业化学家贝克兰再次研究苯酚与甲醛反应,并加入适量的填充剂,结果发现产品有韧性而且绝缘性能良好。

于是,在1910年建成了年产1000吨的历史上第一家

合成材料

塑料制品厂。

到1939年,产品发展到20多万吨。

虽然氯乙烯是1912年发现的,但使它成为塑料却是在1932年,是由英国卜内门公司生产的。

1947年,美国化学家杰勒留和孔宁合成了聚苯乙烯。

到本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齐格勒和意大利化学家纳培发明了新的催化聚合剂,才把塑料制造业推向高峰。

此后高性能的塑料品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常见的有聚丙烯、ABS、聚砜、聚碳不下数百种之多。

全世界年产量已超过6000万吨,等于木材和水泥的总产量。

编辑本段合成纤维

  至于合成纤维,最早是在改造天然纤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855年,德国化学家安地玛首先用浓硝酸处理桑树枝得到一种纤维,可惜它易爆燃,未能应用。

1884年,英国化学家斯温曾用硝酸与纤维合成得到“安全人造丝”,并于1889年在巴黎博览会展出,曾轰动一时。

  1935年,美国化学家卡罗泽斯以已二醇和己二酸首先合成尼龙—66,推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纤维。

1937年,德国有机研究所又合成尼龙—6。

  1939年,日本化学家楼田一郎合成了能耐水耐热的尼龙纤维。

1940年,英国化学家狄克逊合成涤纶纤维,当年即投产,产量达5万吨。

如今,合成纤维产量日增,全世界年产量已达1500万吨,超过天然纤维的产量。

编辑本段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也是从模仿和改造天然橡胶开始的。

  1838年,美国工人古德意用松节油、硫磺、碳酸钙在高温下与生橡胶加热,获得性能优良的橡胶。

从此,橡胶名声大噪,广泛地用作车胎、绝缘线等。

由于汽车、飞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天然橡胶的产量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特别是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