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197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知识.docx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经济理论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先有商品和商品交换,到原始社会末期才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

3.商品的使用价值

(1)含义:

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3)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

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多重性越发明显。

但在特定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特定的。

4.商品的价值

(1)含义:

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关系:

商品交换表面看是物与物的交换,其实质是人们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因此,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5.二者的关系: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6.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9.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两种。

10.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11.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1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3.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是惟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4.货币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为什么能够执行:

货币是商品,也有价值。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货币-商品)

(3)贮藏手段:

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只有金银或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

(4)支付手段:

用于清偿债务或赋税、租金、工资等。

(产生:

赊账买卖)

(5)世界货币:

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16.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17.通货紧缩发生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

18.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①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物价上涨。

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

主要表现为物价持续低迷。

②成因不同: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③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短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④治理措施不同:

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人为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货紧缩耍,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等方针。

19.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联系。

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会影响正确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20.价值规律的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1.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2.价格与供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资源基础配置。

24.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剌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5.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促使社会资源配置不断趋于合理和优化。

26.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范围: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固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不能把公有制经济等同于国有经济。

27.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8.国有经济作用及表现:

①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②当前,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由于国有经济仍然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其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因而国有经济仍然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③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④不能把国有经济等同于国有企业。

29.集体经济地位和作用:

①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②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必须长期稳定。

③股份合作制企业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

30.混合所有制经济:

不能笼统地说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只是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即使是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公有制经济,只能说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3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对于股份制企业的性质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产的支配范围,扩大国有经济的力量。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要素,促进经济发展。

32.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形式: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又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区别在于:

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力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3.非公有制经济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4.非公有制经济作用: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有利于吸收劳动者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可以促使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增强综合国力。

35.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36.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37.私有财产保护,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进财富的积累和对财富的合理利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

38.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

39.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①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②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等价交换这个根本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竞争有一定负面效应;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保证;开放性是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40.宏观调控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41.宏观调控必要性: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元缺的。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必须把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42.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43.宏观调控手段:

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它们之间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统一的。

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之上,同时又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

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必须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

4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二部分:

生产

1.需求曲线: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

2.无差异曲线:

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

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3.均衡价格:

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

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5.收入弹性:

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

 

6.交叉弹性:

是指此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小于0的是互补商品,大于0的是替代商品,等于0的是不相关商品。

 

7.边际技术替代率:

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

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8.扩展路线: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联结起来,就形成生产扩展路线。

它表明生产规模扩大、产出最优的轨迹。

 

9.贡献利润:

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变动成本的部分。

即商品的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

10.一级差别价格:

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每个单位的商品销售的增加,逐个降低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的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这种每个单位的商品都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

11.二级差别价格:

是指企业对每一个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而不是对同一顾客的不同边际效用制定不同的价格。

12.三级差别价格:

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获得利润极大化。

13.自然垄断:

是一种合理的垄断,它说明整个市场需求只要有一个企业就能得到满足,而不需要两个或更多企业参与生产。

尽管这种参与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成本上肯定不经济。

14.市场经济:

是指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15.引致投资:

是指政府通过优惠利率、优惠税率和特殊价格管理等措施,引导非政府机构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投资。

16.直接调控:

是指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行政办法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政府期望的目标。

17.间接调控:

是指以价格调节为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经济行为的反应,逐渐传导至政府期望的经济目标上。

18.短期国民消费曲线:

是指在短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19.长期国民消费曲线:

是指在长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20.乘数原理:

指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化,带动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倍数变化。

21.加速原理:

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反作作用于投资,使投资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或者投资的下降快于国民收入的下降。

22.财政政策:

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的发行和偿还作出的决策。

23.拉弗曲线:

描绘政府税收和税率关系的曲线。

24.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借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25.LM曲线:

在曲线上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

26.IS曲线:

在利率与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27.不可能定理: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的偏好次序。

28.科斯定理:

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

29.收入消费曲线:

将向右上方移动的消费可能线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

30.恩格尔曲线:

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曲线。

31.蛛网理论:

描绘周期生产的商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和调整的动态化过程的市场模型。

3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指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

33.企业:

以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增加效用的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商品生产单位。

34.私有制:

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私人所有的一种制度。

35.国有制:

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国家(由政府管理)的一种制度。

36.总供给:

整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能提供的总产出,也就是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

37.总需求曲线:

表明总需求数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38.总供给曲线:

表明价格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也越高的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39.MM定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进行负债筹资,还是进行权益资本筹资,都部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40.财务风险:

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

41.投资风险:

指资产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42.进口替代战略:

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43.汇率:

一个国家货币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交换比例,也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44.相对优势原理:

是指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当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和服务。

45.外贸乘数:

是指在一个开放型经济里,一种注入因素,无论是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以的倍数变化

△第三部分:

分配

1.国民收入:

是指用货币表示的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

国民收入作为净产值,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在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4.积累:

(1)扩大再生产(主要部分)(建工厂,修铁路,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

(2)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建学校,建医院,建剧场等公共设施);(3)社会物资储备(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

5.消费:

(1)公共消费(国家行政,国防,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等);

(2)个人消费(消费的主要部分)。

6.财政的含义。

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它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7.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和地方预算组成,两者构成国家预算体系。

8.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国家通过税、利、债、费四种形式,组织收入,筹集资金,形成财政收人。

同时国家又要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形成财政支出。

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政府的政策。

通过财政支出,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实现。

9.财政收支状况有三种情况:

①收大于支,有节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如果节余过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②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③支大于收,形成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

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有害还是有利。

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应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0.财政的作用:

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面发展。

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11.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12.财政收人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在社会总产值中,最终有多少成为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要通过现的分配过程,所以财政收入还要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并非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应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13.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4.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人形式的主要标志。

15.主要违反税法的行为:

(1)偷税:

方式:

欺骗、隐瞒。

表现:

仿造、涂改、销毁帐簿和票据;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等。

(2)欠税:

关键词:

纳税期限。

(3)骗税:

方式:

欺骗。

主要目的:

骗取国家税收优惠,集中表现在出口退税方面。

(4)抗税:

方式:

暴力、威胁。

目的:

拒不缴纳税款。

16.我国税收的性质:

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

所以,我国税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

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用于不同方面的建设,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17.我国税收的作用: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8.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三者的关系:

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基本、最稳定可靠的形式,税收过程就是国家组织筹集财政收入的过程,也是国民收人的分配过程。

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有重要作用。

在财政收支和税收征管中都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财政和税收都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吕标的重要调节手段。

19.纳税人的含义和决定因素。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20.主要税种:

(1)增殖税:

对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

(2)营业税,对营业额(销售额)征税,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3)消费税:

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

(4)企业所得税:

对企业纯收益额征税,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税种。

(5)个人所得税:

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佂收的一种税,它对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有重要的作用。

21.“纳税人”意识是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意识。

一方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另一方面,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22.公民必须自觉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公民只有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实现。

第二,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

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也是缺乏责任心和不讲道德的人。

23.公民如何树立纳税人意识。

(1)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青年学生一旦成为纳税人就要自觉纳税。

(2)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3)必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4)向不能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及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24.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国家金融体系,银行是金融业的主要机构。

25.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银行产生的主要标志是,货币兑换业发展到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款等业务。

26.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

一方面经营存放款业务,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

另一方面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业务,充当支付中介。

27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28.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①性质:

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弯,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者。

②职能:

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