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3052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9日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2011年1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南安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贯彻新要求、找准新定位,动员、组织和指导全市人民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加快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建设,凸显南安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根据“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依据《中共南安市委关于制定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南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十二五”时期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遇到困难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五年。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振兴南安形象、走在全省前列”的工作站位,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持续开展“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系列年活动,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应对危机有效得力,凝心聚力赶超发展,经济量质持续递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更加和谐,百强重返位次前移,全面实现“十一五”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和“五个基本建成”目标和任务,取得南安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佳绩,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下同)达482.1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8%,高于计划2.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32053元,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财政总收入达38.0亿元,年均增长18.9%,其中一般预算内收入20.7亿元,年均增长22.0%,分别高于计划0.9个和4.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3:

60.7:

33.0调整为3.8:

64.0:

32.2。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64.67亿元,年均增长36.1%,增幅超过预期目标一倍多,五年累计突破五百亿元,是“十五”的二倍半,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名列第五,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和中小城市科学发展“三个百强”的排名分别为48位、30位和45位,2010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第23位。

(二)产业转型持续升级。

现代农业稳步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30.31亿元。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总产值达924.23亿元,年均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61.5亿元,年均增长23.5%,分别高于计划4.0和5.0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年均提高8%。

产业特色明显,水暖业列入全国百佳重点产业集群,并与石材业纳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

产业载体快速推进,形成“一城二区八大基地”等产业基地,扶茂、成功、水暖三个专业园整合提升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滨江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两大机械装备业基地之一,光电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品牌效应俱增,五年新增国字号驰名商标62枚、名牌产品1块、免检产品12项,累计分别达68枚、5块、20项,列为全国商标品牌县(市)第九位。

专业市场地位凸显,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中国石材城、中国水暖城誉居全国第一,闽台农产品市场两岸交流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72亿元,年均增长15.4%,比预期目标高1.7个百分点;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行业长足发展。

(三)基础设施持续推进。

优先发展大交通,海西经济区沿海中部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形成。

过境福厦高铁、泉三高速投入使用,新建扩建南安大道、江北大道、省道308线等干线通道,完成投资69.5亿元;新增高速公路46公里、高速铁路36公里、二、三级公路68公里、完成乡村公路硬化改造240公里,形成“五纵四横五联”对外大通道,公路密度通车里程名列全国前茅。

石井港区总规编制完成和海洋功能区划获批,滚装码头如期竣工,万吨级航道疏浚顺利启动,石井至金门客运航线开通,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90万吨。

强化电力设施建设,实现五年再建一个电网,全市用电量达50.14亿度,年均增长11.5%。

加快城镇供水扩建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沿海片区供水工程如期动工建设。

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利“六千”工程提前完成,LNG燃气管道投入使用,通信设施得到提升完善。

(四)城市规模持续拓展。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和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以突出“东进北拓、拥江发展”为主导,加快商务中心、体育中心、市民中心、会展中心、教育中心五大核心片区规划建设;市区交通通信、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燃气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建成长安、柳南等功能化住宅小区,完成成功街等沿街立面改造,建成南山公园、武荣公园、河滨公园、柳东滨江景观带等生态景观工程,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正有效扩展。

市区建成区面积25.3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8.05平方米增加到10.1平方米。

3个省级及泉州市级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全市城镇化率在2005年30%的基础上提高17个百分点。

(五)改革开放持续突破。

行政审批在全省率先推行网上联审、招投标,开通优惠企业服务网站;行政体制、国有资产、城镇建管、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公共服务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走在全省前列,获2009年中国改革年度十佳县(市、区)。

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外资外贸硕果丰实,五年累计利用外资4.91亿美元(验资口径),出口商品总值22.4亿美元(海关口径),年均分别增长28%和18%。

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确定了55家上市后备企业,中宇卫浴、天广消防成功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持续开展“回归创业”工程,“两岸三地”关系更加密切,国际空间持续拓展,台港澳侨资源、商会协会优势进一步发挥,开放机制和水平不断完善和提升。

五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含增资扩营)项目240个,投资总额15.9亿美元,累计引进内外资突破600亿元。

(六)民生保障持续提高。

逐项落实民生优先、强农惠民举措,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65元,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0.1%,均比“十五”提高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40%。

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医保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继续提标扩面,充分就业政策有效实施,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7%,城镇登记失业率0.97%。

居民储蓄存款年均持增13.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37平方米。

年年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慈善“十大工程”扎实开展,一批社会福利项目规划建设,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工作全面加强。

(七)社会发展持续繁荣。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教强市战略全面实施,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位居创新型国家百强县第32位;教育强市步伐加快,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城乡教育更加均衡,被省政府授予“政府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

文体事业持续繁荣,协办全国农运会项目,在泉州市第八届运动会名列金牌榜第一名,广电事业继续发展,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和群众体育先进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实。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每千人医生数、病床数得到增加,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扎实开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6.5‰,低于控制目标1.5个千分点,荣获“全省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援川重建走在全省前列,“五五普法”全面落实,“平安南安”满意率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获“全国十佳”红十字会和实现国家级“双拥模范城”两连冠。

(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1.6%。

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20.0%和5.4%,完成泉州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持续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污染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省控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施在线监控,电镀集控区、市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得到有效治理,城镇、乡村环境得到改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5.0%和99.6%。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海内外南安人团结奋斗的结果。

我们务必倍加珍惜,继往开来,以新的作为、新的提升,奋力开拓科学发展新里程。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经济形势仍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长期趋势没有改变。

国内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面临全面转型,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南安既具备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考验。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等全球治理问题更为凸显,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为我市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从国内看,工业化、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量,改善民生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保增长、促转型、扩内需、重民生”将是我国“十二五”的主要任务,ECFA的签署将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加速深化。

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大交通格局的形成,泉州同城化发展战略和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将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快速改变,为南安发挥区位、人文、港口、产业的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南安经济跨越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南安看,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奠定了持续繁荣的坚实物质基础。

一批新兴发展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热点加快涌现,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南安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社会更加和谐,民生更加改善,各方参与、支持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营造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应对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将处于缓慢复苏和低位调整时期,存在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的外部需求减弱,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国内资源供求矛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以及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将给我市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压力。

区域性竞争愈加剧烈,竞相发展态势强劲,泉州、厦门双头挤压、双头虹吸形成压力,我市自身发展与其他经济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兵越远、追兵紧逼,南安继续保持走在全省前列位次受到挑战,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南安资源耗费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溪流域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南安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人口多、人均水平低,民生保障任务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艰巨。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推动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赶超奋进仍然是南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不断推动南安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迎接建市20周年再创南安辉煌为契机,加快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深化南台合作,努力打造智造之城、商贸之都、家居名市,把南安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环境美、生活品质高的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2020年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二五”南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一)跨越发展原则。

要继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赶超,全面推进跨越发展,全力发挥支撑作用,努力促进产业升级,做大经济体量,提高发展质量,始终保持走在全省前列。

(二)创新提升原则。

要把创新提升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抓手,以科技、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开展“创新发展系列年”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建设创业创新型城市。

(三)先行先试原则。

要充分发扬南安人与生俱来的敢创、乐创、善创的精神,发挥南安著名侨乡与对台“五缘”优势,解放思想、善于改革、大胆尝试,在南台交流合作、与港澳侨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前头。

(四)协调发展原则。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着力解决市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发展布局、产业分工、功能服务、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体化发展。

(五)民生优先原则。

要坚持富民政策,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优先民生项目,关心弱势群体,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南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建设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努力打造智造之城、商贸之都、家居名市。

——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

创业是南安人的人文特质,也是富民强市的根本;创新是南安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动力。

南安只有坚持“创业创新”这个主旋律,才能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推动南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智造之城:

就是要坚持科技引领,立足南安特色产业基础,推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体现南安的城市功能和城市特征。

——商贸之都:

就是要坚持以工促商,发挥南安区位、人文、市场、产业、品牌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海西商贸繁荣区,凸显南安的城市活力和城市魅力。

——家居名市:

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抓住我国城镇化的强大发展动力,重点突出南安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等优势家居产业,打响“时尚家居”牌子,展现南安城市形象和城市名片。

四、发展目标

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力争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接近或基本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继续走在全省、泉州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十二五”期间,围绕经济发展、创新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等5个方面设置43项主要指标体系(详见附表一),到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面推进经济强市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力争实现“11255”倍增计划。

即: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90亿元,年均增长18.8%以上,力争突破1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5%;一般预算收入达45亿元,年均增长16.8%以上,力争突破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突破160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6.0万元,力争突破6.5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0%,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0%。

——创新发展力求新突破。

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0:

63.0:

35.0。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2.5%以上;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R&D)占GDP比重达2.2%,达到泉州市平均水平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新的提升。

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6%(新口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1%;旅游总收入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5.18%;滨江中心市区“主枢纽”功能得到增强,南部滨海新城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四翼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明显,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泉州下达目标之内,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趋协调。

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3%,中心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民生保障达到新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0.0%和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5%和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17%;每千人医生数1.7人,每千人病床数达3张。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和重点举措

一、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南安要积极主动融入大海西和大泉州的建设大局,对接台湾,呼应厦门,按照“拓展双城、推进四翼”区域发展布局(“双城”即:

中部滨江市区和南部滨海新城,“四翼”即:

东翼、西翼、东北翼、西北翼四大组团),立足于建设海西现代枢纽节点城市,着力做大建强中心城区,强力打造以水头为核心的南部滨海新城,形成以中部滨江市区为主城区、南部滨海新城为副城区、四翼城镇为组团的城市结构。

在双引擎驱动下,带动“四翼”组团奋起发展,形成南部率先、中部崛起、北部振兴的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山海、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实现南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中部滨江市区:

由溪美、柳城、美林和省新、丰州、霞美镇组成,作为泉州城市副中心。

要按照“跨江北拓、拥江发展,连片东进、融入泉州”的建设思路,以加速拓展外联通道、完善市政设施、突出新区建设、实施旧区改造、繁荣社会事业、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城市品位等为重点,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以重点做优建强扶茂和成功工业园、滨江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榕桥项目集中区、观音山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基地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机械装备业、水暖厨卫业、光电信息业,推进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夯实城市化支撑基础,把中心城区建成为南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以新兴产业集聚区为主导功能的海西现代化中等城市。

到2015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50万。

——南部滨海新城:

由官桥、水头、石井组成,是泉州南翼新城重要核心部分。

要按照“环湾挺进、三镇联动,整体提升、打造新城”的建设思路,主动承当泉州、厦门两大中心城市重点核心联接功能,充分发挥水头国家级示范镇作用,加快区域内交通设施、基础配套、产业联结、经济提升,推进沿海三镇的一体化协调发展,以海西交通网和市政道路网络为联结,以建设滨海新城、海峡科技生态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安)官桥园区、永泉山生态科技园、石井港区等产业园区为抓手,以提升石材陶瓷为主方向,以发展机械装备、粮油加工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形成全市经济、科技、商贸、物流、交通的南翼枢纽,把水头、石井、官桥组成的南部区域建成工贸发达、生态良好的滨海新城。

到2015年,南部滨海新城基本形成中等城市框架,三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规模为45万人。

——东翼:

由洪濑、洪梅、康美、雪峰等组成。

以洪濑为区域中心,主动对接泉州北拓,承接丰州(北峰)组团辐射,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洪濑中心镇区,推进区域内城镇化进程;加强周边高速公路互通口推动雪峰新区开发建设,以规划建设雪梅大道、省道307复线、创意大道等城市快速通道为重点,强化对外通道联接,加快雪峰经济开发区、康美体育用品基地、洪濑洪都工业项目集中区等产业基地优化提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鞋服轻纺、机械装备、日用化工、食品调料家私制造以及房地产业、商贸旅游业等,使之迅速崛起成为南安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西翼:

由东田、仑苍、英都、翔云、眉山组成。

发挥仑苍小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联动英都、东田等,近接市区、呼应厦门,统筹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加快实施泉三高速南安至安溪连接线和茂盛路仑苍段等外联通道,优化水暖专业园,建设仑苍美宇工业园(黄甲项目区、大宇工业园、昌山水暖园等)、英都恒阪阀门基地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水暖厨卫、阀门制造产业及特色优势农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中国水暖城,力争打造成为全球水暖厨卫重要生产营销中心,成为南安经济的重要增长区。

到2015年,水暖新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9.5万,初步形成山水园林小城市。

——东北翼:

由九都、向阳、罗东、乐峰、梅山等组成。

要发挥罗东试点镇、梅山文化强镇的联结带动作用,利用沈海高速互通节点,推进交通设施外联,加快罗东银河新城、梅山新中心区建设,做大梅山文化教育强镇品牌,引导山区乡镇人口向城镇集聚。

到2015年,罗东新城初步形成5平方公里核心区,人口4-5万。

要加快罗东工业集中区、乐峰湖内工业集中区、梅山广福产业基地等产业载体建设,整合提升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轻纺鞋服业、家私制造业、钢铁加工、物流业及房地产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南台农业合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着力建成南安东北部轻工业走廊、现代文化商贸旅游区。

——西北翼:

由金淘、蓬华、诗山、码头组成。

要进一步以地缘联结促进经济一体化,充分利用金淘、码头(诗山)高速互通节点,近接市区,对接厦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建设,重视农业发展,推动商贸提升,建设码头码金山轻工产业基地、诗山报恩工业区、金淘金光项目集中区等产业载体,承接优势产业尤其是水暖厨卫、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台湾高优农业,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着力建成南安现代农业发展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品牌区。

二、功能区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列入全省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布局,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依据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合理布局功能区划,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

南部沿海三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明显,基地园区较成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土地、水资源较为紧张,必须优化开发,在量的扩张基础上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重点开发区域:

中心市区、东翼、西翼区域广阔,土地、水资源较为丰富,中等城市已具规模,急需集聚壮大,优势产业明显更需成为南安“十二五”跨越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布局、土地政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