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大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22946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工程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基因工程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基因工程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基因工程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基因工程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因工程大题.docx

《基因工程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工程大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因工程大题.docx

基因工程大题

基因工程重要特征:

l供体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改造生物遗传性,创造出新性状。

2DNA分子在受体细胞内复制,为大量纯化DNA片段提供了可能。

基因工程理论依据(特点)

①基因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有遗传功能的特定核酸序列:

DNA片段或RNA。

②基因可切割:

存在间隔序列(重叠序列的基因也可切出)。

③基因可转移:

可在染色体DNA或不同染色体之间跳跃,基因组也可重组。

④多肽与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一种多肽对应一种基因。

根据表达产物的性质可

检查基因的转移或重组。

⑤遗传密码通用

三联密码子(少数除外)与氨基酸相对应,所有物都相同,只要具备转录翻译条件均能转译出原样的氨基酸。

基因可人工合成。

⑥基因可复制传递遗传信息

重组基因可传代,获得相对稳定的转基因生物。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过程

分分离目的基因

切限制酶切目的基因与载体接目的基因和载体DNA在体外连接

转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合适的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培养

筛选择、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克隆

表培养、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

基因工程技术的意义

大规模生产生物分子。

设计构建新物种。

搜寻、分离和鉴定生物体尤其是人体内的遗传信息资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原则

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一个字母(大写,斜体)代表该酶的宿主菌属名(genus);第二、三个字母(小写,斜体)代表宿主菌种名(species)。

②第四个字母代表宿主菌的株或型(strain)。

③若从一种菌株中发现了几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即根据发现和分离的先后顺序用罗马字母表示。

I和III类限制修饰酶的基本特征

Ⅰ型:

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

Ⅲ型:

也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

但这几个核苷酸对不是特异性的。

Ⅱ型:

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该顺序内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

这类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切割的核苷酸都是专一的。

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功能

1.识别双链DNA分子中4-6对碱基的特定序列

2.大部分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内部或两侧

3.识别切割序列呈典型的旋转对称型回文结构

回文结构(palindrome):

序列正读和反读是一样的,即有一个中心对称轴,从这个轴朝两个方向读序列是完全一样的。

※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3大特点

识别位点的特异性:

每种酶都有其特定的DNA识别位点,通常是由4、5或6核苷酸组成的特定序列(靶序列)。

识别序列的对称性:

靶序列通常具有双重旋转对称的结构,即双链的核苷酸顺序呈回文结构。

切割位点的规范性:

双链DNA被酶切后,分布在两条链上的切割位点旋转对称(可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的DNA分子)。

※星活性产生的原因:

(1)高甘油含量(>5%,v/v)。

 

(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用量过高(>100U/ugDNA)。

(3)低离子强度(<25mmol/L)。

 

(4)高pH(8.0以上)。

(5)含有有机溶剂,如DMSO,乙醇等。

(6)有非Mg2+的二价阳离子存在(如Mn2+,Cu2+,C02+,Zn2+等。

以上因素的影响程度因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EcoRI比PstI对甘油浓度

更敏感,而后者则对高pH值更敏感一些。

常发生星活性的内切酶有:

EcoRI、HindⅢ、KpnI、PstI、SalI、HinfI等。

※抑制星号活性的方法:

1.尽量用较少的酶进行完全消化反应。

这样可以避免过度消化以及过

高的甘油浓度。

2.尽量避免有机溶剂(如制备DNA时引入的乙醇)的污染。

3.将离子浓度提高到100-150mM(若酶活性不受离子强度影响)。

4.将反应缓冲液的pH值降到7.0。

5.二价离子用Mg2+。

影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①DNA样品的纯度

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高酶活性:

加大酶的用量,1μgDNA用10U酶

加大反应总体积

延长反应时间

②DNA样品的甲基化程度

③酶切反应的温度

④DNA分子结构

⑤核酸内切酶的缓冲液

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商品化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为浓缩液,每次操作时应使用新的吸头去取酶,加入酶的体积应不超过总体积的

10%,否则酶液中的甘油浓度超过5%时将会抑制酶的活性。

②整个操作应在0℃进行,即在冰浴中进行,而且是在加入其它试剂之后,最后加入酶。

③当切割大量DNA时,通常采用延长反应时间,减少酶的用量。

④当DNA需2种或以上酶切时,应用通用缓冲液,若没有通用缓冲液时,只有用1种酶切完后,纯化酶切产物,再

进行下一个酶切反应。

※连接酶的主要类型

T4DNA连接酶

大肠杆菌DNA连接酶(E.Coli)

T4DNA连接酶的作用机制:

①ATP+DNAligase(E)→E-AMP+PPi。

②E-AMP上的AMP转移到DNA的5’磷酸根上使其活化,释放出酶。

③活化的5’磷酸根与相邻的3’羟基形成3’,5’-磷酸二酯键,并释放出AMP。

※DNA连接酶连接作用的特点:

①DNA连接酶需要一条DNA链的3’末端有一个游离的羟基(-OH),另一条DNA链的5’末端有一个磷酸基(-P)的情况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发挥连接DNA分子的作用。

②只有当3’-OH和5’-P彼此相邻,并且各自位于与互补链上的互补碱基配对的两个脱氧核苷酸末端时,DNA连接酶才能将它们连接成磷酸二酯键。

③DNA连接酶不能连接两条单链的DNA分子或环化的单链DNA分子,被连接的DNA链必须是双螺旋DNA分子的一部分。

④DNA连接酶只能封闭双螺旋DNA上失去一个磷酸二酯键所出现的单链缺口(nick),而不能封闭双链DNA的某一条链上失去一个或数个核苷酸所形成的单链裂口(gap)。

⑤由于在羟基和磷酸基团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是一种吸能反应,因此,DNA连接酶在进行连接反应时,还需要提供一种能源分子(NAD+或ATP)

提高平头末端连接效率的方法包括:

1.加大连接酶用量(10倍大于粘性末端的连接)。

2.加大平头末端底物的浓度,增加分子间碰撞机会。

3.加入10%PEG8000,促进大分子之间的有效作用。

4.加入单价阳离子(NaCl),最终浓度150-200mmol/L。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大片段(Klenowfragment)

Klenow酶的基本性质: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经胰蛋白酶或枯草杆菌蛋白酶部分水解生成的C末端604个氨基酸残基片段,即Klenow酶。

分子量为76kDa。

Klenow酶仍拥有5’→3’的DNA聚合酶活性和3’→5’的核酸外切酶活性,但失去了5’→3’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Klenow酶的基本用途:

1.修复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造成的3’凹端,使之成为平头末端。

2.以含有同位素的脱氧核苷酸为底物,对DNA片段进行标记。

3.用于催化cDNA第二链的合成。

4.用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DNA的序列。

Klenow酶的基本用途:

补平由核酸内切酶产生的5’粘性末端

DNA片段的同位素末端标记

※反转录酶活性:

①DNA聚合酶活性:

以RNA为模板,催化dNTP聚合成DNA的过程。

此酶需要RNA为引物。

反转录酶中不具有3’→5’外切酶活性,因此没有校正功能,所以由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出错率比较高。

②RNaseH活性(5’→3’及3’→5’核酸外切酶活性):

由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cDNA与模板RNA形成的杂交分子,将由RNaseH从RNA5’端水解掉RNA分子。

③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

以反转录合成的第一条DNA单链为模板,以dNTP为底物,再合成第二条DNA分子。

反转录酶的发现对于遗传工程技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酶。

用组织细胞提取mRNA并以它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出互补的DNA(cDNA),由此可构建出cDNA文库(cDNAlibrary),从中筛选特异的目的基因,这是在基因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获得目的基因方法

宿主细胞的限制和修饰作用;

1.两种不同来源的入-噬菌体(入-K,入-B)。

2.能高频感染各自大肠杆菌宿主细胞(K株,B株)。

3.当它们分别与其它宿主菌交叉混合培养时,(入K-B,入B-K)感染下降数千倍。

4.一但入K噬菌体在B株成功,由B株繁殖出入-K后代,能感染B株,不能再感染原来K株.

称为:

宿主细胞的限制和修饰作用

载体(vector)是指将外源DNA或基因携带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工具。

按工作方式:

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粘粒载体、病毒载体、人工染色体载体等。

按功能:

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测序载体、穿梭载体。

表达载体又分胞内表达和分泌表达载体。

按受体细胞:

原核细胞载体和真核细胞载体。

载体的功能

1.载体的本质是DNA复制子,为外源基因提供进入受体细胞的转移能力。

2.为外源基因提供在受体细胞中的复制能力或整合能力。

3.为外源基因提供在受体细胞中的扩增和表达能力。

载体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对受体细胞的可转移性或亲和性。

2.具有与特定受体细胞相适应的复制位点或整合位点。

3.具有多种单一的核酸内切酶识别切割位点。

4.具有合适的筛选标记。

5.分子量小,拷贝数多。

6.具有较小的分子量。

7.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8.具有安全性。

克隆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载体都能携带外源DNA片段(基因)进入受体细胞,或停留在细胞质中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上

随着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

②载体都具有供外源基因插入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即多克隆位点。

③载体都具有合适的遗传标记基因。

④载体都必须是安全的,不应含有对受体细胞有害的基因,并且不会任意转入除受体细胞以外的其他生物

细胞,尤其是人的细胞。

⑤载体本身的分子量都比较小,可容纳较大的外源基因片段。

⑥载体在细胞内的拷贝数要高,方便外源基因在细胞内大量扩增。

⑦载体在细胞内稳定性要高,保证重组体稳定传代而不易丢失。

⑧载体的特征都是充分掌握的,包括它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质粒克隆载体构建原则

过程:

严密的实验设计→构建(切割、修饰和连接重组)

1、选用合适的出发质粒:

含必备的元件,如ori、选择标记、克隆位点、启动子和终止子

2、正确获得构建质粒克隆载体的元件

3、组装合适的选择标记基因

4、选用合适的启动子

5、构建过程力求简单

标记基因按其用途分为2类:

选择标记基因:

用于鉴别目的载体的存在,将成功转化了载体的宿主挑选出来。

筛选标记基因:

用于区别重组质粒与非重组质粒,可将携带了外源DNA片段的重组质粒挑选出来。

质粒载体的不稳定性

1、质粒稳定遗传必须的两个条件:

每个世代、每个质粒至少要复制一次

在细胞分裂时,复制过的质粒必须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质粒分配方式

有主动分配和随机分配两种假说。

主动分配:

天然质粒:

具有一个控制质粒拷贝分配的功能区(Par)能以主动分配的方式确保质粒能正确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随机分配:

人工质粒:

人工构建的质粒载体缺失了par区,只能以随机分配方式分到子细胞中。

一般情况下也能保证质粒的稳定遗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质粒丢失的现象。

3、分离的不稳定性

没有获得质粒拷贝的细胞,最终繁殖成无质粒的优势群体。

4、结构的不稳定性

寄主基因组的IS序列插入质粒、质粒间的同源重组等都会使质粒发生插入或缺失。

5、影响质粒载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新陈代谢负荷

1)复制负荷

2)转录和翻译负荷

使寄主细胞生长减缓:

质粒载体使寄主的世代时间延长约15%。

减缓的程度与质粒的分子量成正比。

丢失质粒的细胞反而会成为优势群体!

质粒克隆载体的用途

用于保存和扩增片段小于2kb的目的基因。

构建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

可用于目的基因的测序。

作为核酸杂交时探针的来源。

λ-DNA载体的构建:

构建依据

λ噬菌体是一种温和噬菌体

能承载较大的外源DNA片段:

λ-DNA头部可包装约36.4~51kb(自身的75%~105%),且约有20kbλ-DNA可缺失(生长非必需)

在λ-DNA上有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位点

构建的基本策略与技术路线

策略:

切去部分非必需区,删掉多余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插入选择性标记基因,建立体外包装系统。

λ-DNA作为载体的优点

λ-DNA可在体外包装成噬菌体颗粒,能高效转染大肠杆菌。

λ-DNA载体的装载能力为25kb,远远大于质粒的装载量。

重组λ-DNA分子的筛选较为方便。

重组λ-DNA分子的提取较为简便。

λ-DNA载体适合克隆和扩增外源DNA片段,但不适合表达外源基因。

大肠杆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时包括的基因元件:

复制子、启动子、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翻译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选择标记等。

常见大肠杆菌基因表达系统:

Lac和Tac表达系统、PL和PR表达系统、T7表达系统等。

载体pET-28a的主要构成元件

T7噬菌体启动子、乳糖操纵子、核糖体结合位点、His6标签序列、凝血酶切割位点、多克隆位点、T7噬菌体终止子及乳糖阻遏子序列(lacI)、pBR322复制子、f1噬菌体复制子、卡那霉素选择标记序列等。

载体pET-28a主要构成元件的功能

乳糖操纵子和乳糖阻遏子序列(lacI)的功能:

当目的蛋白对大肠杆菌有毒性时,可能通过添加阻遏物,控制目的蛋白以较低水平表达。

His6标签序列和凝血酶切割位点的功能:

方便利用针对His6的螯合层析(His·BindTM)分离纯化蛋白,然后利用凝血酶切割去除标签蛋白。

多克隆位点处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该载体上只有单一切点,方便用作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

T7噬菌体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T7噬菌体终止子及、pBR322复制子、f1噬菌体复制子、卡那霉素选择标记序列等。

基因融合表达外源蛋白的优点

①外源蛋白通常易被宿主的蛋白水解酶降解,有时可以通过产生融合蛋白避免目标基因产物被快速降解,从而稳定表达产物的产率,特别是表达一些小肽基因时,这是一种好的策略。

②通过与一特异性的蛋白质或其特异的结构域形成融合蛋白,可使表达产物得到快速、有效的回收、纯化

③通过与特定的肽段进行融合表达,可以将表达的外源蛋白质定向地定位在宿主细胞的不同区位。

④通过与特定的蛋白质形成融合蛋白,使外源蛋白在细胞内进行可溶性表达,防止包涵体的形成。

⑤通过同特定蛋白先形成融合蛋白,然后再通过体外切割去除融合部分,是获得天然蛋白一种可靠和可重复性方法。

⑥通过构建融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以获得2种或2种以上蛋白的免疫原性,便于构建多价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外源蛋白在E.coli中的分泌表达的优点

①便于简化发酵后处理的纯化工艺。

②保证表达外源蛋白具有正确天然一级结构。

③外源蛋白生物活性高低,依赖于蛋白正确折叠,而分泌表达设计,有利于正确构象形成。

④分泌蛋白减少了重组蛋白受到蛋白水解酶降解的机会,提高蛋白回收率。

天然DNA的来源:

①染色体DNA。

②病毒和噬菌体DNA。

③质粒DNA。

④线粒体和叶绿体DNA。

DNA的提取与纯化主要技术为碱抽提法(碱变性抽提法)、煮沸法、氯化铯超离心法、柱层析法等,因方法的简繁、费用的高低、对设备的要求及产物质量的严格程度而各具优缺点。

碱变性抽提法提取质粒DNA

碱变性抽提法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在pH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

当以pH4.8的NaAc高盐缓冲液调节其pH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

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碱抽提法所用试剂的生化作用

提取过程中所用的材料有LB培养基、葡萄糖/Tris/EDTA溶液(5Ommol/L葡萄糖;25mmol/LTris•HCl;pH8.0,lOmmol/LEDTA)、TE缓冲液、3mol/L乙酸钠溶液、NaOH-SDS溶液、溶菌酶液、异丙醇、100%乙醇和70%乙醇等。

碱抽提法提取DNA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碱抽提法成功的标志是把染色体DNA、蛋白质与RNA去除干净,获得一定得率的质粒DNA。

去掉染色体DNA最为重要,也较困难,因为在全部提取过程中,只有一次机会去除染色体DNA,其关键步骤是加入NaOH-SDS溶液与3mol/LNaCl(pH=4.8)溶液时控制好变性与复性操作时机,既要使试剂与染色体DNA充分作用使之变性,又要使染色体DNA不断裂成小片段,且能与质粒DNA相分离。

这就要求试剂与溶菌液充分摇匀,摇动时用力适当,一般来说当溶菌液加入时可用力振荡几次,因为此时细菌还没有与溶菌酶完全作用,染色体DNA尚未释放,不必担心其分子断裂,加SDS以后,则要注意不能过分用力振荡,但又必须让它反应充分,这是一对矛盾,要处理适当。

②加NaOH-SDS溶液5min后,没有看到溶液变粘稠时,不能进行下一步实验。

要检查所用的试剂是否正确?

质量是否符合实验要求,待找出原因补救后才可继续做下去,不然,提取到最后,将得不到质粒DNA或收得率极低。

③在提取时使用的试剂,除了要用重蒸水配外,所用器皿必须严格清洗,最后要用重蒸水冲洗3次,凡可以进行灭菌的试剂与用具都要进行高压蒸气灭菌,防止其他杂质或酚对DNA的降解。

对Eppendorf管子、Tip或非玻璃离心管等只能湿热灭菌,然后放置在50℃温箱中烘干使用(不要放在烘箱中烘干,由于烘箱温度不稳定,经常发生塑料制品融化事故)。

④加乙醇沉淀DNA时,要把离心管加盖颠倒摇动4~5次,注意观察水相与乙醇之间没有分层现象之后,才可以放入冰箱中去沉淀DNA。

⑤乙醇沉淀DNA离心后,要把离心管内壁的上清液抽干或自然挥发,不然,用TE缓冲液溶解DNA时,既困难又不完全。

⑥最后一次沉淀DNA用的离心管应是干净、灭过菌、最好是经过硅化的管子(极少量的TE缓冲液不会因吸附在壁上不能完全收集而损失质粒DNA)。

DNA样品的浓度的测定方法:

一般采用紫外光谱分析、EB荧光分析、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等。

上样缓冲液作用:

①增加样品密度,增加其比重,确保DNA沉入加样孔。

②在电泳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指示带,可预测核酸电泳的速度和位置。

③使样品着色,加样更方便。

寡核苷酸探针的用途:

1.筛选文库。

2.通过Southern、Northern印迹或斑点印迹等杂交技术检测特定DNA序列。

3.通过杂交检测已知序列中的定点突变。

4.检测在克隆化基因中通过定点诱变技术产生的突变。

5.通过引物延伸法确定mRNA分子5′端在基因中的相对位置。

原位杂交操作步骤:

①菌落生长

②转移到NC膜上

③DNA释放和变性

(变成单链DNA):

10%SDS0.5MNaOH

④中和0.5MTris-HCl

pH8.0

⑤固定80℃120’

⑥杂交(包括预杂交,

加探针DNA杂交)

⑦放射自显影

⑧对照比较,选出重组克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是蛋白质的变性剂,使煮沸变性的蛋白质维持线性状态,并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带上负电荷。

在电场的作用下线性蛋白质链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介质中向正极移动,移动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其分子量大小(链的长短),从而把不同分子量的肽链分开。

Southern杂交的操作步骤

1.酶切DNA,凝胶电泳分离各酶切片段,然后使DNA原位变性。

2.将DNA片段转移到固体支持物(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上。

3.与杂交滤膜,掩盖滤膜上的非特异位点。

4.让探针与同源DNA片段杂交,然后漂洗除去非特异性结合探针。

5.通过X-光片放射自显影或磷屏扫描获取目的DNA所在的位置。

PCR的基本原理

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

首先待扩增DNA模板加热变性解链,随之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某一温度,这一温度可使引物与它的靶序列发生退火,再将温度升高使退火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得以延伸。

这种热变性-复性-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PCR循环,PCR就是在合适条件下的这种循环的不断重复。

PCR促进剂

助溶剂:

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甘油。

添加剂:

氯化四甲基铵、谷氨酸钾、硫酸铵、离子化及非离子化的除垢剂。

促进剂作用

促进剂有利于消除引物和模板的二级结构,降低DNA的解链温度使DNA变性完全。

增进DNA复性时的特异性配对,增加或改变DNA聚合酶的稳定性。

提高PCR扩展效率。

PCR引物的设计一般原则

引物是PCR特异性反应的关键。

PCR产物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脱氧核糖核酸互补的程度。

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引物需经离子交换HPLC进行纯化。

引物在反应中的浓度要一致。

如果引物浓度较大,在PCR产物检测时,在溴酚兰前面可以看到1条引物带;如果引物太少,使得非特异性扩增发生,从而出现杂带。

不同试验对引物浓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引物浓度不宜偏高,浓度过高有两个弊端:

一是容易形成引物二聚体,二是当扩增微量靶序列并且起始材料又比较粗时,容易产生非特异性产物。

一般说来,用低浓度引物不仅经济,而且反应特异性也较好。

原则:

引物长度一般以15~30bp为宜,过短则降低特异性,过长则会引起引物间退火而影响有效扩增。

避免引物内部出现二级结构,避免序列内有较长的回文结构,使引物自身不能形成发夹结构。

G/C和A/T碱基均匀分布,G/C含量在45~55%之间,引物碱基序列尽可能选择碱基随机分布,避免出现嘌呤或嘧啶连续排列。

G+C太少扩增效果不佳,G+C过多易出现非特异条带。

ATGC最好随机分布,避免5个以上的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成串排列。

要避免两个引物间特别是3′末端碱基序列互补以及同一引物自身3′末端碱基序列互补的,使它们不能形成引物二聚体或发卡结构。

引物3′末端碱基一般应与模板DNA严格配对,并且3′末端为G、C或T时引发效率较高。

引物5`末端碱基可不与模板DNA匹配,可添加与模板无关的序列(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ATG起始密码子或启动子序列等),便于克隆和表达,但其保护碱基有一定的要求。

引物的碱基顺序不能与非扩增区有同源性。

PCR反应体系

缓冲溶液(Mg2+是DNA聚合酶的激活剂)

耐热DNA聚合酶

脱氧核糖三磷酸核苷酸(dNTPs)

模板DNA

上游引物、下游引物

在进行PCR时,遇到一些问题时的解决办法:

1.没有得到所希望的PCR产物

①确证是否加入酶,检查酶是否有活性;

②DNA解链是否充分;

③人工合成的引物是否正确;

④在未加TaqDNA聚合酶以前,将反应系统在95℃保温5~10分钟,使蛋白酶及核酸酶失活。

2.PCR产物在凝胶电泳中呈片状

①减少TaqDNA聚合酶的浓度;

②增加退火温度;

③降低Mg2+浓度;

④减少退火时间及延伸时间;

⑤减少周期次数;

⑥从凝胶中回收与所希望的DNA片段大小相同的DNA,进行再次PCR扩增。

3.凝胶电泳中出现引物二聚体区带

①检查引物的3’端是否互补;

②设计较长的引物;

③增加靶目标DNA的量;

④降低引物浓度;

⑤减少周期次数;

③增加退火温度;

4.PCR产物特异性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