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809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docx

水资源评价考试复习总结

1.水资源:

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广义:

地球上一切具有直接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天然水。

狭义: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社会直接利用,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并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的天然水。

2.水资源评价:

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3.水资源评价分区:

是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

4.大气水:

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水。

大气水是降水的来源。

每天全球有12%的大气水降落到陆地或海面上。

其全球大气水平均更新时间为8.1天。

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

6.地表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的地表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不同形态的水体总量,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沼泽水和海洋水等。

狭义的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7.还原计算的概念:

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有明显影响以后的观测资料“还原”到其本来面目,即不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状态,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

这种计算过程常称为还原计算。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9.允许开采量:

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10.给水度:

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11.渗透系数: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12.导水系数:

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13.水资源管理:

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4.地下水资源:

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新、恢复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可称为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调蓄性和转化性等特点。

15.水均衡法:

水均衡法实质上是用“水量守恒”原理分析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通用性方法。

16.水资源总量:

某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有效数量总和,即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部分。

17.水资源管理:

就是为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水资源的特性

答:

1)循环性和有限性:

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

和更新。

但各种水体的补给量是不同的和有限的,为了可持续供水,水的利用量不应超过补

给量。

2)时空分布不均匀性:

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3)用途

广泛性:

水资源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而且还用于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等。

4)经济上的两重性:

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灾害(如

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水体污染、地面沉降等人为灾害),决定了水资源在经济上

的两重性,即有正效益也有负效益。

2.水资源评价:

目的一查清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水帐和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

力;内容:

通常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的

调查和可供水量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作用: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前提、水资源规划依据、

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基础。

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任务:

1水资源的调查工作:

1)研究特定区

域内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转化关系;2)阐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

空分布特点;3)分析计算需、供水量。

2水资源的供需分析;3寻求优化方案一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内容:

水资源区划;水资源量的计算;水质评价;水资源供需分析;水资源开发规划;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管理。

3•水资源评价分区的原则

答:

①保持七大江河及主要水系的整体性,以利于对流域、水系、水资源量及水资源利用进

行分析。

②分区要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③要满足并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如防

洪规划、水力发电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

区划中应重视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条件。

④顾及水资源利用分区,同时考虑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⑤三级区的划分应掌握规模适中、总量适当的原则,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利于用指标系列进

行控制。

4•水资源评价分区的方法

答:

①一级区保持大江大河的整体性。

即将全国划分为松花江区(简称)、辽河区、海河区、

黄河区、淮河区、长江区、东南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10个区。

②二级区

以保持河系的完整性为原则,共划分为77个。

③三级区在征求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划分。

④计算分区单元的确定,可在三级区的基础上以

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级市)来划分。

⑤流域与各省、市也可根据当地的特点

和工作需要细化到四级区或五级区。

5•资料收集要求答:

1)尽可能使选择资料的雨量站在评价区内分布均匀,同时又能反映地形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

2)尽可能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较长的资料。

3)还要收集评价区域外围的降水资

料,禾U于资料插补延长和比照。

6•降水资料审查

答:

(1)可靠性审查:

可靠性审查是指对原始资料的可靠程度进行鉴定。

审查内容:

1)观

测方法与成果可靠性;2)整编方法和成果质量。

审查方法:

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2)与其它水文要素比较。

(2)一致性审查:

是指一个系列不同时期的资料成因是否相同。

审查方法:

1)单累积曲

t

XctXi

i

线法:

设有年降水系列Xi(i=1,2,…),则有式中:

Xct第t时段的累积降水量。

若降水资料一致性好,过程线的总趋势呈单一直线关系或具有周期性摆动,若降水资料

KiXiX

致性破坏,则会形成多条斜率不同的直线。

该方法也可用模比系数k值过程线来判断。

2)双累积曲线法:

当分析站周围有较多雨量站,且认为这些雨量站降水资料一致性较好时,

可通过绘制单站(分析站)累积降水量与多站平均累积降水量关系曲线,对分析站降水资料

的一致性进行审查。

这种方法称为双累积曲线法。

(3)代表性审查:

资料代表性是指样本资料的统计特性能否很好地反映总体的统计特性,

也称系列代表性。

主要是通过对年降水系列的周期、稳定期和代表期分析来揭示系列对总体

2)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

稳定期分析的目的:

是通过降水系列某种指标或参数达到稳定的历时来确定代表期的方法。

代表期是指样本系列的统计参数能够较好地代表总体(长系列)

的时期。

稳定期或代表期的分析方法:

a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这是一种用降水系列的累积

平均值与时间的关系用图示方法分析降水系列稳定期的方法。

该法的计算公式为:

iX

疋-XXLXi-XkKx_i

iikXiX

一般采用逆时序。

判断系列稳定期,主要是看累积平均值是否接近系列(长系列)均值,即模比系数是否接近1。

b长短系列相对误差比较法:

当周期不长而实测系列足够长时,累积平均值模比系数过程必然收敛于K=1.0这条水平线。

但是一些水文系列的周期不规则,资料系列较短,必须借

助邻近长系列测站分析成果来间接分析论证系列的稳定性。

通常是对长系列资料通过对长短

系列统计参数相对误差分析来了解其稳定期亦即代表性的。

短系列,是指对一个长系列样本

按不同时段划分后形成的子系列。

较长的系列中包含了较短的系列,即系列的起点相同,终

点不同。

7•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答:

(1)算术平均值法:

适用于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降水分布较均匀,或站网较密,测站分布均匀等情况。

(2)泰森多边形法:

适用于雨量站和降水量分布较不均匀的情况。

(3)等雨量线图法:

适用于地形对降水影响显著,并有足够水量的雨量站。

8.由各分区的降水量推求区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不同频率的降水量:

答:

先计算各分区的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一将各分区界线标绘在评价区域年降

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上,用求积仪量算各分区所包围的等值线间的面积,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

出各分区的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并计算各频率的年降水量。

再计算全区域多年平均及不同

频率年降水量一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于各分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之和。

但全区域不同频

率的年降水量,不能用各分区不同频率年降水量相加来计算,需要首先推求全区域年降水量

系列,经频率计算后方可得到全区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

9.等值线图的绘制

答:

绘制等值线图(即均值和变差系数等值线图)的目的:

①研究年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地理

规律;②估算无资料地区各种指定频率的年降水量。

所有站点的统计参数应根据它们的精度、

地形代表性、系列长短等因素分为主要点据、一般点据和参考点据三类,以不同的符号标注在工作底图上,主要点据是勾绘等值线的骨干,参考点据仅作为参考。

勾绘等值线时,一方面要考虑统计参数的大小和精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地理位置。

勾绘等值线先从主要山脉各段开始,再勾绘山间盆地的四周坡地和方向一致的河谷,并分小区建立降水量与高程的关系,以内插出各高程处的降水量,然后顺着山脉和河谷的走向,参

照地形等高线逐段勾绘、连接。

但要注意的是,因地形等高线往往非常弯曲,而等值线却只宜与大尺度的地形分水线走向大体一致,所以等值线不能完全按等高线走向勾绘。

等值线切

忌横向穿越分水岭。

10.影响蒸发的形成及蒸发率大小因素

答:

①受辐射、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虽是蒸发的外界条件,

但它既决定水分在蒸发过程中的能量供给,又影响蒸发的水汽向大气中进行扩散的过程。

②受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

这是提供蒸发水源的条件。

③受植物生理特性的影

响。

土壤水分主要经植物根系吸收,由叶面向大气散失。

散发强度与叶面指数有密切关系。

植物种类不同,叶面指数不同,叶面的扩散功能也不同。

相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叶面

指数也不同。

④受土壤岩性、结构和潜水埋深影响。

11.水面蒸发量的分析计算

答:

自然水体的水面蒸发反映一个地区的蒸发能力。

水面蒸发量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

实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一)实测方法:

如果有实测的大面积水体蒸发资料,可直接利用,但是大水面实测资料很难得到。

(二)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主要包括:

蒸发器折算系数法、

道尔顿经验公式法、彭曼经验公式。

12.陆面蒸发

答:

陆面蒸发即流域的实际蒸发,系流域内土壤和水体蒸发以及植被蒸腾散发的总和。

它受

众多因素的影响。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垫面条件,水面、裸露面、植被面和冰川雪面等;2)气候条件,

在湿润和十分湿润地区,主要受气温、太阳总辐射量、干燥度的影响。

而在比较干旱的地区,主要受降水即供水条件的制约。

计算陆面蒸发量的方法有:

水量平衡法、热量平衡法、紊流扩散法和经验法。

EPR

13.影响天然径流的因素

答:

(1)人为因素: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对水资源不断进行开发、利用和调控,使天然的水文规律不断遭到剧烈的或缓慢的干扰和破坏。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人类主观意志的反

映,不具备偶然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样本的一致性。

(2)非人为因素:

在天然情况

下,有些资料也会有因非人为因素影响而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上游的决堤分洪使下游测量断

面的实测径流量减少等,对这些资料也要加以还原处理。

14.人类活动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答:

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

1)引水:

径流量减少;如引水灌溉、工业与生活

用水等,跨流域调水等。

2)排水:

径流量增加;如外流域引水产生的排泄量等。

3)水库:

改变径流时程分配;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开发地下水:

改变径流量和时程分配;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5.还原计算的目的和要求

答:

还原计算是处理实测径流系列不一致的有效办法。

基本要求:

(1)还原的主要项目包括:

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耗损量(含蒸发消耗和

入渗损失),跨流域引入、引出水量,河道分洪决口水量,水库蓄水变量等。

(2)在进行用

水调查时,应将地表水、地下水分开统计,只需还原地表水利用的耗损量。

山丘区大量开采

地下水对河川基流有明显影响,因开采消耗量已计入地下水资源量中,这是开采后水量的转

化,故对河川径流而言不作开采消耗量的还原计算。

(3)为了满足水资源供需分析中调节计

算的要求,应尽可能逐年逐月进行还原计算。

如确有困难时,可按照用水的不同发展阶段选

择丰、平、枯典型年份,调查其年用水耗损量及年内分配情况,推求其他年份的还原水量。

(4)还原计算应采用全面收集资料和典型调查分析相结合方法。

凡有观测资料的,应根据

观测资料计算还原水量;没有观测资料的,可通过典型调查分析进行估算。

(5)还原计算应

分河系自上而下、按水文站控制断面分段进行,然后逐级累计成全流域的还原水量。

对于还原后的天然年径流量,要进行干支流、上下游和地区间的综合平衡分析,检查其合理性。

16.还原计算的方法

答:

河川径流还原计算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分项还原法、模型法、经验公式法、径流双累积法和流域蒸发差值法。

灌溉还原水量:

W农灌W引W回W引W引

工业及生活还原水量:

工业和生活用水,有取自地表和

地下之别,此处指引用地表水。

其算式如下:

W工=Wo(1-02)式中:

W工——工业和生活

耗水量(万m3);Wo――工业和生活引用的地表水量02―-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系数。

17.年径流量的插补展延

答:

年径流量插补展延的方法有:

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相关法、上下游站年径流

量相关法、相邻流域年径流量相关法、汛期径流量与年径流量相关法、面积比法。

18.河川径流量计算方法

答:

河川径流量计算的方法较多,这里主要介绍代表站法、等值线图法与降雨径流相关法

等。

19.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的绘制

(1)绘制年径流均值等值线的原则:

1)注重成因分折2)分析下垫面条件的影响3)考

虑径流深等值线平面上和垂直方向上的水量平衡。

4)掌握绘图技巧,通过综合分析最后定

图。

(2)绘制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的步骤:

1)集水区域的确定2)点据位置的确定

3)勾绘方法:

①在选用站网控制性较好、资料精度较高的地区,应以点据数值作为基本依据,结合自然地理情况勾绘等值线;径流资料短缺或无资料的地区,可根据已有的有关研究

成果,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径流深,大体确定等值线的分布和走向。

②等值线的分布要考虑下垫面条件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点据数值等距离内插,等值线走向要参考地形等高线的走

向。

③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不同,勾绘等值线的要求也不同:

小比例尺图主要考虑较大范围的

线条分布,局部的小山包、小河谷、小盆地等微地形地貌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可以忽略;大比例尺图则要考虑局部微地形地貌对等值线走向的影响。

④勾绘等值线时,应先确定几条主

线的分布走向,然后勾绘其他线条。

等值线跨越大山脉时,等值线应有适当的迂回,避免横穿主山体;等值线跨越大河流时,要避免斜交。

马鞍形等值线区,要注意等值线的分布及等

值线线值的合理性。

干旱地区要调查产流区与径流散失区的大体分界线,以确定低值等值线

的位置和走向。

4)年径流深均值等值线线距:

径流深〉2000mm者,线距1000mm;径流深800〜2000mm者,线距200mm;径流深200〜800mm者,线距100mm;径流深50〜200mm者,线距50mm;径流深v50mm者,线值分别为5、10、25mm。

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

20.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方法

答:

(1)稳定流抽水试验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利用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

数。

当单井抽水试验达到稳定时,可得到抽水稳定时的水位降深值s和出水量Q。

一般情况

下,单井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有三次抽降(落程),则得出相应三组数据,即:

S1,Q1;S2,

 

(2)利用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

71)绘制$【或W关系曲线+

〔戸wj〔或加F计茸兀承虫玳元整幷:

.

雷水完整井:

*

武札fL,r与栢也孔申心续勺舰测孔1.立申心銀的趙离,LU:

.

二册、」——与腊朮孑L中心嚥疋圭门■.比九朗_中的水世.m;”

t.«.<,vjj"■A/i"

Mj且裁段希斜耶rIP:

承压水则*二_-——=—h淸木Wf.H—

(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地下水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只需要在选定的观

测孔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水位降深s观测,而不需要地下水位达到稳定,应用比较方便。

a配线法:

1)降深一一时间配线法;2)降深一一距离配线法.B•直线解析法(3)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hp

(一)利用动态资料和开采量资料确定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

开采量hw(m)与平均地下水位下降值Ahp(m)该方法优点:

计算时段越长,开采量越大,水位降深越大,计算精度越高。

(二)利用动态资料用有限差分法确定参数

4、潜水蒸发系数C的确定:

蒸发是浅层潜水消耗的主要方式之一。

蒸发量的大小与潜水的

埋藏深度、气象条件、包气带土壤岩性以及地面植被等有密切关系。

ECE。

E°(1—)n

o

潜水:

'-:

一--.

2)开采系数法;3)相关分析法;4)开采试验法;5)开采强度法;6)数值法:

a:

限差分法b:

有限单元法c

(二)计算步骤

1).建立模型雏形:

研究和了解计算区域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明确地质模型。

2).验

证修改模型:

根据上述要求而建立的数学模型雏型是否符合实际,还要根据抽水试验或开采

地下水时所提供的水位动态信息来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如果不符,则进行适当的修改,以求

得符合实际的模型。

3)运用模型进行水位预报和资源评价;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可以预报在一定开采方案下水位降深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演化,可以很快地预测到10年、20年、50年的水位降深,看是否超过允许降深。

如果没有降水补给,这种预报是很准确的;若有降水补给,则依赖于对降水量预报的准确性。

(2)可以计算在一定期限内水位

降深不超过某一限度(Smax)时的可开采量。

(3)可利用计算机来研究某些水均衡要素,可算出补给量,求出稳定开采条件下的开采量。

(4)可进行不同开采方案的比较,选择最佳

开采方案。

(5)可以计算满足开采需要的人工补给量,以及人工补给后水位的变化情况。

(6)

还可以研究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调度、综合利用,进行地下水盆地的管理,以及帮助研究其

他许多水文地质问题。

22.水量平衡分析的目的:

在于探讨不同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及其对比关系,以便利用水文、

气象及其它自然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吟川=炉地表+炉基P-%表+炉基+E

环川一一多年平均年河川径诫量(£.m3);*

IF帧——參罩卑均年地褰住流量£电《1'片

叫——雾第半均年河Ml基濡■(亿m3-

P一一爭年平(亿皿)”

E-一梦年T均年陆地幕发■(巳赤〉;・

V——多年平均年地表和土壤总裁补■«亿mJ…,

23.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

答:

1)污染源调查与评价2)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3)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4)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5)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6)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

损失分析7)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

24.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内容

答:

1)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规律;2)化肥、农

药使用情况;3)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处置情况;4)污水库及污水灌溉状况。

25.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三条红线”。

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0年下降30%^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

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上。

至U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

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26.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答:

①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这是实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点。

②开发利用

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③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④国家对直接从地下

或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⑤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⑥调蓄径流和分

配水量,应当兼顾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合理用水需求,优先保证城乡居民和生态基本用水需求,

兼顾工农业生产用水。

27.水资源管理的方法

答:

1)水资源管理的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又称为行政手段,它是依靠行政组织或行政机构

的权威,运用决定、命令、指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措施,以鲜明的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

因此,行政管理方法带有强制性。

行政管理的方法是目前我国进行水资源管理最常用的方法。

不足:

主观主义、无偿调拨2)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方法:

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方法是运用经济手段。

包括:

一是制定合理的水价、水资源费(或税)等各种水资源价格标准;二是制定水利工程投资政策,明确资金渠道,按照工程类型和受益范围、受益程度合理分摊工程投资;三是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四是采用必要的经济奖惩制度;五是培育水市场,允许水资源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不足:

盲目性和自发性。

3)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方法有以下特点:

一是权威性和强制性;二是规范性和稳定性。

包括:

法律、法规和规章

论述题:

1.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以单一山丘区和单一平原区为例)。

单一山丘区:

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按排泄量计算,相当于当地降水入渗补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