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强调.docx
《可持续发展强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强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持续发展强调
可持续发展强调
原题目: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强调()
A.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协调发展
c.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D.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答案:
c
【相关阅读】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理解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
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潜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
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个性优先的地位来思考;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潜力施加的限制。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务必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981年,美国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
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透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务必实施”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泛性定义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潜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到达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潜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思考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思考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透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科学性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大致归纳如下:
1.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潜力之状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2.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潜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潜力的发展。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
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持续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带给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尔斯认为:
“可持续发展是这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持续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分析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概论
在经济学眼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是生产者使用的资源。
也即是指:
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及人力资源,那什么叫自然资源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必须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一切自然资源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受到有关自然规律的支配。
人类只有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否则,必将产生相反的效果。
自然资源的分类,人们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将自然资源作了多种分类。
比较常见的一种从资源的生存的利用后果来说,通常把资源分为耗竭资源和非耗竭资源两大类。
耗竭性资源包括再生资源(土地、草场、动植物、森林等)和非再生性资源(矿产)等,非耗竭性资源包括恒定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天然降雨等)和易受污染、易被误用的资源(大气、水体、自然风光等)。
对于耗竭性资源,务必实现保护性开发,以便到达重复利用或可能延长利用期限的目的。
对于其中可更新资源,还要采取用心措施,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
对于易受污染或易被误用的资源,则要正确把握其利用方向,预防破坏因素的发生。
对于恒定性资源,则应加强研究,探索经济合理的开发途径,使之更充分、更有效地加入社会生产过程,为人类造福。
二、中国资源现况
1、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
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土地面积的%,占亚洲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1hm2只及世界平均数的1/3,耕地实际面积亿hm2,居世界第4位,林地面积,居世界第6位,草地面积4亿hm2,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和,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6,和1/2。
我国有万km海岸线,近300万m2的管辖海域,500m2以上的岛屿7372个,海洋资源遭受掠夺性开发,沿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亿m3,全国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川径流量为万亿m3,年均流量为284m3,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700m3,居世界第109位,被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到1998年底,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矿产地25000多处。
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3种,其中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2%,列美国和俄罗斯之后。
但人均有矿产资源潜在总值万美元,居世界第53位,是俄罗斯的1/5,美国的1/8,美平方拥有矿产资源潜在总值175万美元,居世界第24位,比美国低46%,比俄罗斯低43%。
2、中国资源结构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南北跨纬度49,东西跨纬度62,不仅仅国土辽阔,而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其中能源矿产6种;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稀有、稀土及贵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6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带给了物质基础。
尽管我国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却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
土地资源中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中国境内有流动沙丘亿hm2,戈壁亿hm2,4000m以上难以利用的高山亿hm2,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达亿hm2,占国土面积的%,耕地面积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耕地和有限制耕地占60%。
草地资源中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山区分布面积大,质量较差。
矿产资源减少,铁矿石大型矿床仅占%但储量却占整个储量的63%。
铜矿大型矿床仅占%,其储量却占58%。
在我国一个矿床中往往有几种主要矿储存在一齐,一种主要矿产往往伴随有几种甚至十几种有益元素。
例如有色金属矿产中大多数为多组分综合性矿产,其中,有的矿种仅占90%以上;铁矿储量中,综合性矿产占1/3左右。
个性突出的是我国有一大批特大型矿床,共生伴生多种有益组分,构成的是一种或数种为主的综合性矿床。
我国的矿床中小型多,大型、超大型少。
如铁矿石大型矿床仅占5.2%,但储量占整个储量的63%。
铜矿大型矿床仅占2.6%,其储量却占58%。
由上分析可见:
对中国的资源问题应从三方面认识。
一是要看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环境代价大;资源管理不够完善,从而加剧了资源基础的恶化。
二是要看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贫困,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三是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中国资源问题及其解决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三、资源危机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10倍,据预测,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今后十年间将成倍增长。
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燃料的使用产生超多的温室气体。
而且,常规能源的使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
世界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在的球总水量的%。
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
全世界淡水消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
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严重的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估计到2010年还将有8个国家将加入缺水国行列。
没有水,一切植物都将停止生命活动,这是极其可能出现的绝对现实,正如世界食物需求日趋升高一样,农村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
在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此刻正频繁发生过分抽吸地下水,以至蓄水层枯竭的事件。
2、土地资源危机.
20世纪下半叶起,全球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且减少步伐相当迅速,1950全球人均耕地有5667㎡,1960年减至4733㎡,1974年为3200㎡,1979年为3200㎡,1991年只有2667㎡。
这证明,全球人口爆炸是构成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土地荒漠化也是造成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6的春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到沙尘暴袭击。
我国现有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的%,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幅员。
50年来,全国已有1000万公亩耕地,3525万公亩草地和9585万公亩林地变成荒漠。
风沙的步步逼近,使成千上万的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荒漠化已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和首要的环境问题。
3、森林危机
1997年4月,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会绘制的世界森林分布现状图显示,8000年前的森林这天只剩1/5还保留着原始森林的本来面目。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滋养水源,持续水土,减少旱涝灾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口迅速增长,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出口农产品的增加,大大减少了用于维持当地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农田数量,于是,大批农民不得不向原始森林进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迫于生计而把林地转变成耕地的数量面积的45%,其中非洲70%。
我国,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面积毁林现象不断发生。
解放初期海南天然林面积120万hm2,占全岛面积的35%,森林蓄积量在1亿m3以上。
然而由于毁林造田,到1981年天然林面积只剩万hm3,占全岛面积的%,森林蓄积量比1956年减少40%~50%。
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各样性减少等,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果说全球森林面临危机,绝非危言耸听。
4、食物资源危机.
从全球看,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的人口多达十几亿,有60%的人口每一天摄取食物热量低于需要量,而粮食缺乏又集中在占全世界人口的70%的发展中国家。
地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能养活多少人?
经过权威机构的计算,结果仅仅是48亿人口。
而今地球上已超过60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地球生态系统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有许多人在挨饿,他们每一天得到的热量远低于9196kj这一平均水平。
而现有的人口并非静止不动的,实际上还以每一天22万人,每年8500万人的速度增长!
如此下去,世界性饥饿将在所难免。
要解决食物资源的危机,首先就务必控制人口,再就是提高营养和健康水平,加强教育和训练以及提高技术水平,以此来缓解这一方面的危机。
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普遍认为人口增长是环境和资源耗竭过快的原因,由于环境恶化导致了贫困,人口变化同贫困就这样透过环境联系起来了。
人口增长同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很复杂的,有很多因素造成环境变化,也有很多因素导致贫困。
如果仅把人口增长引证为贫困或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可能会因此导致对问题的错误描述。
误导性的政府决策以及没有思考外影响和后代人利益的市场体系失灵也会造成环境资源的损失。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以前,农业系统的历史演变是同人口密度的变化紧密相连的。
人口增长导致休耕期的缩短和耕作强度的加大,反过来也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
农民根据引进技术的变化重新采取行动。
采用技术同土壤生产力的降低速度以及人口增长率之间的相对速度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变化速率。
技术的改善使土壤能够支持增长的人口从而改变其承载力。
工业革命以后在科学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渔猎、种植、畜牧、养殖及采掘和工业大大提高,扩大了人类的利用、改造和创新环境的潜力。
人类已不仅仅仅是超多的利用生物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而且,也超多的利用矿产资源,大大丰富了物质资料生产的种类,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从而大大提高了环境对人类的承载量,人口的增长又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而且伴随着人口的膨胀,能够预计对不可再生资源,诸如煤、石油和金属矿藏的需求将随之增加。
人均消耗水平也随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提高。
但是这是两种生产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摆脱盲目地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调节的被动性。
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的发生、进化与发展,使全球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始的环境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从南极大陆企鹅到北极的驯鹿,从海洋各种鱼虾、贝类到珠穆朗玛峰的冰雪,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展了人工环境、人工生态系统,在加上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趋于复杂。
使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五、环境危机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人类掠夺自然资源潜力的空前提高以及高度膨胀的消费欲望,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伴之而来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环境危机逐渐由局部扩展到全球,越来越威胁着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未来。
1、空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出现于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煤的消耗量急剧增加,许多工业区和城市地区笼罩在煤的烟气之中。
之后石油代替成为主要燃料,它引起更严重的大气污染。
20世纪上半叶,空气污染还是区域性的,或者是中等规模的问题,到20世纪中叶,大气污染已由中等规模向大规模发展由区域性问题变为全球性问题。
酸雨被称为大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的空中杀手。
它正在给各国、各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也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正在用心采取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的排放量,控制酸雨的发生。
而我国是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结构和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使得燃煤产生的超多二氧化硫进入大气,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
我国的酸雨面积还在不断的扩大,已约占全国面积的40%。
其中华中地区酸雨最重,中心区域酸雨年均值低于,酸雨频率在80%以上。
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越来越多的被消耗,co2的产生量也在大幅度上升。
同时大肆乱砍滥伐森林,造成透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将低。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
变暖的速度是最后冰期结束以来自然变暖的15~40倍。
而气温的生高,将使寒带和极地的冰川超多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30~140cm,从而淹没地势低的沿海城市和河流三角洲,同时会引起气候的变化,改变全球气候分布的格局,给我们此刻的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2、水污染
联合国早在1977年2月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危机”。
如今,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礼貌的不断提高,个性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世界用水量急剧增加。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多个,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约有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得不到足够的淡水供应,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和33%的死亡是因为饮用污染的水造成的。
世界上每年因饮用不洁净的水而导致死亡的儿童达500万人。
目前全世界排入水体的污水有7000亿m3,被污染的水量达85000亿m3。
这些水体污染破坏了超多的水资源从而也造成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公害事件。
随着化学农业的发展,农业用水造成的水污染也越来越引人瞩目,水体农药及硝酸盐污染,使超多水体已不再适用于人类使用。
3、土地沙漠化与土壤流失
人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礼貌,然而随着人类礼貌的发展,土地荒漠化与土壤流失却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
土壤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自然过程造成的土壤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水蚀和风蚀。
同时,土地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土壤流失过程,如森林滥伐,过度放牧,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和采矿,个性是农业生产过程,都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
而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170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t,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厚的耕地1750万。
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水带走的氧、磷、钾,就有约400万t,相当于全国年生产的化肥总量。
全国200多个贫困县中的87%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
而如今,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个性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3600万km2的土地上,100多个国家,占世界1/6的人口即10亿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沙漠化的土地每年以600万km2的速度扩展。
如今的荒漠化已经波及到全球,各个国家都面临着荒漠化的危害,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250亿元。
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面积约110万km,加上沙漠土地面积达%km占国土面积约159%,近十年来,沙漠化速度在加速,沙漠化面积几乎扩大31倍,此刻沙漠化威胁已由于干旱地区开始侵袭到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加剧,直接导致地区面积下降,与此同时,一些人类又大大加快了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
环境退化和人为滥占耕地,使我国近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沃土和耕地不断减少。
土之不存,人将焉附?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势态十分严峻。
4、森林,动物锐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上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和乱捕滥杀,地球上的生物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世界上森林总面积为40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
这些森林资源有43%分布在热带地区,其中亚、非拉和美洲的热带林为亿hm2。
在1950~1985年这35年时间里全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自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来,世界森林继续遭到惊人的破坏。
地球上每年平均消失15%万hm2热带雨林,相当于4个瑞士国土的面积。
森林锐减,特种灭绝速度也大大加快,此刻每45min地球上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据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报告,到2000年估计有50~20万种物种被消失,占地球上总物种的15%~20%。
而中国森林覆盖率现仅为%,与全球平均水平的%相差很大,在世界各国中排在120位之后,人均林地面积不足2,位居世界121位,由于砍伐、森林火灾,减少量大于生长量,林地面积锐减,年用材林消耗赤字高达亿m3。
中国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林木退化,许多地区森林覆盖达不到1%,一些地区无林可言。
六、解决环境问题务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极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静潜力。
而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小于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再生速度,并使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环境自净,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深刻了解以下两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是十分必要的.
1、环境容量有限
全球每年向环境排放超多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
这些废物排入环境后有的能够稳定的存在上百年,因而使全球环境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
例如,大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已由工业化前的280×10-6升高到353×10-6,甲烷的体积分数由×10-6上升到×10-6。
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多已经使地球表面温度在过去的百年里大约升高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南极上空就发现了臭氧层空洞,空洞还在不断扩大,南极上空低平流层中臭氧层总量平均减少了30%~40%。
1900年,矿物燃料的使用向大气排放硫氧化物9900万t,氢氧化物6800万t,这些氧化物和大气中的水结合,构成酸雨降到地面,使大片森林枯萎,并使超多微小的水生物及鱼类死亡。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入河流,会污染整条河流,有害物质渗入地下,会破坏地下水。
还有不少人工合成的难以降解的物质,也是一大难题。
2、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殖需要时间
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殖需要时间,一旦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很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森林采伐不应超过其可持续产量,全世界现有森林面积28亿hm3,每年平均伐木量为1110万hm2,相当于每年砍掉总量的%。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储存二氧化碳、栖息动植物群落、带给木材产品、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
过度的砍伐森林会使得生物多样性面临毁灭的威胁。
土地利用应谨慎地控制其退化的速度。
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被人类活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