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作文导学案.docx
《九年级作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作文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作文导学案
主备人:
王晓丽审核人: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
2013-1-10
作文选材与立意之“以小见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2、从小事中发现生活的规律,探寻人生的真谛。
3、作文中学会用小事反映大主题,即“以小见大”。
检查预习:
●探究:
《背影》片段和《跟着》,作者分别是通过和方式,把深沉的父爱这一“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探究:
《散步》通过记叙“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了“大”的主题。
●小结:
从写作角度,请同学们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见大”:
一、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小事”
1、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观察生活仅靠视觉是不够的,要把五官一起向世界开放,让他们从生活中摄取各种形象汇集到大脑中,经过综合加工,笔下会构成一幅形、声、色、味、触俱全的立体画面。
感受生活要用心,也要多情,多情才能善于感受。
感受生活要多思,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生活,探寻生活的真谛,发现规律。
感受生活要有个性,我们要写出极具个性的独特的内心感受,要善于、敢于写自己的东西。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生活中究竟哪些事有意义、有价值?
能让你有感触的小事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要写一件事、一个人、一处风景都要突出它的意义(即社会价值、社会作用)。
例如,一条蜗牛往树上爬,半天爬不了几厘米,可它还是在不断地往上爬行,你觉得它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很令人感动,这种感动就是这条蜗牛的爬行的意义,它存在精神上的社会价值。
3、训练:
选取你自己认为生活中有价值的小事。
二、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1、聚焦凡人小事,挖掘普遍意义
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有的文章,没有引进深奥的哲学概念,也没有“紧贴”时代风云,但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它们立意大气。
如高考作文《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
一路忐忑不安,但终于走到了学校。
由此感悟到:
“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吗?
”。
这篇作文的题材很平淡,但主题却比较深刻,成功之处就在于深入挖掘!
2、观察身边景象,赋予新的内涵。
把身边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品质联系起来。
孤守一隅、小题小作,只能就事论事。
写作中,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父亲在月台爬上爬下买橘子的细小情节,抒发人间真情——父子情深。
这些都是“大题化小、小中见大”的典范之作。
3、缩小切入角度,折射时代精神。
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
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贵在开拓人的感情世界、理性世界。
4、训练:
思考刚才你所写的小事能表现什么样的大主题?
例:
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
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
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
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
三、初步构思,列出提纲。
四、作业
根据所列提纲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
例文一
《背影》片段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跟着》
周日。
我吃完晚饭便要走了,回到校园,开始新的一周学习。
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
他一笑,说他去散步。
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
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
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
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
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
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
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
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
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
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
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散步》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
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例文二
呵,我祖母病危,父亲领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匆匆地回到乡下老家。
已经80岁高龄的祖母,被冠心病折磨得清瘦、憔悴。
父亲奔到祖母炕前的时候,祖母艰难地伸出双手。
父亲忙把手伸过去,祖母用满是青筋和老年斑的双手反复摩挲着父亲的袖口。
祖母说话已经很难了,喉咙里咕哝几声,费了很大力气,才说了一句话。
我听出仅有几个字,但没听清是什么。
祖母说完,好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便昏过去了。
我问妹妹:
“刚才,奶奶说了什么?
”妹妹黯然地回答:
“她放心不下爸爸的冷暖,说的是‘穿厚点儿’。
”
“穿厚点儿”,这是一个80岁的老人临终前对儿子说出的最后几个字。
例文三
《幸福的颜色》
未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
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
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
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
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
用得着吗?
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
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
“好看吗?
”母亲问。
父亲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
“尺码大了。
”是的,那件宽大的外套“裹”在母亲身上,使矮小的母亲看起来更加矮小,母亲的肤色略显黝黑,米黄色如此明亮并不适合她。
“哪里大了?
”母亲连忙低头扯了扯衣角,“我就喜欢宽松的,无拘无束,多好啊!
真喜欢!
”见父亲还不放心,母亲做了个展翅高飞的动作,给父亲打了一剂定心剂,以表明这衣服虽宽松,但她也很喜欢。
“真的不大!
这正合适呢!
呵呵,都舍不得脱了……”空气弥漫着母亲明媚的幸福和满足,金色的阳光折射着母亲的幸福。
那天晚上,一向不爱喝酒的父亲竟高兴得喝了几杯酒。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亲站在窗边,出神地凝视着身上的米黄色外套,从衣领摸到扣子,从扣子摸到衣角,这真是舍不得脱下了?
反正父亲不在,我也使起了坏,“挑拨离间”一下:
“妈,你衣柜里比这漂亮的衣服多的是,这衣服不适合你,相信我吧!
”母亲笑而不语,继续低头注视着那件衣服,我摇摇头打算走开,母亲却突然小声地说了一句:
“这是你爸送的呢!
”
结尾:
这是你爸送的呢!
”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
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
爱如河流,愈深愈无声。
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
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
《战痘记》
……坐在镜子前,望着镜子中那睡意未消的脸,OH,MYGOD,我睁大眼,发现我这张月球表面似的脸,又添了许多新的住户……
好在,这些扳不倒本姑娘,看我的左右互搏术。
我用两手指,对着其中一个“斗(痘)士”左右夹攻,“纳命来!
”我大叫一声,对着那“斗(痘)士”一使劲,哇!
只见那可恶的“斗士”脑袋开花,脑浆迸裂,那黄白参半的物质,真让人恶心。
再用力,就只见有鲜红的液体往外冒。
呵,行了,看你还敢欺负本小姐!
我朝镜中的“斗士”挤挤眼,满意地放了手。
过一会,我看了镜子,哇!
好似开了杂酱铺,红的,白的,黄的,铺得满脸都是。
好在,那些“斗(痘)士”,在我猛烈攻击下,已溃不成军。
我抬腕看了一下手表,什么?
离上课还有一分钟!
我顾不上洗脸,刷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教室冲去……
我望着黑板上的黑名单,无奈叹了一口气:
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
“值,不就是一个名字吗?
”我得意地用手往脸上一摸。
可这一摸,我愣了:
那溃不成军的家伙又重整旗鼓向我进攻了。
脸上痒痒的,而且“痘痘”更大了。
完了,完了!
看来,我一早上的努力白费了。
“不怕,下课了,再作计较。
”我咬咬牙,“我得想想什么办法。
苦心人、天不负,我就不信我征服不了它!
结尾:
突然一阵笑声轻轻传来,我循声望去,只见班上的“一号种子”可能听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忍不住发笑。
她脸上也有着红红点点的痘痘呢,比我多得多,可她笑得多么灿烂!
“知识是最美的衣裳。
”散文家北北这样说。
是啊,又有谁说她不美呢?
谁又对她不羡慕几分呢?
脸上不痒了。
金色的一块,拼成了完整的幸福。
例文四
《生命的日历》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
——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
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
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
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
泪水一刹那涌出。
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
踌躇着走上了阁楼。
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
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
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
“200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
”
“2003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
”
“2004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
”
“2005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
”
“2005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
”
“2006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
”
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
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
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
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
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
望
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
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
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
“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例文五
《告别我可爱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那大山脚下,青山依傍,泉水聆听。
当我的一只脚踏出了那块土地,我便知道,我真的要离开了。
这里曾是我用歌声踏遍的地方,我熟识了这里的一切,却又要与它离别。
一年前,当附着现代气息的挖掘机在山脚下拉响了发动机,整个故乡的人民都清楚,这将是我们离开的号角。
我目睹着山脚到山顶的树木如何凄哀地倒下,我见证着那曾经清澈的沟水如何浑泥。
我看见的,是时代的变迁,是我故乡的土地上涓涓滴滴的液体。
儿时的我,喜欢独自走上那葱草严密的小山丘。
我尝试过背倚着老树根,昂视天空的旷达,我欣赏过百鸟啁啾,蝶舞轻盈的幽雅。
当那初开的紫藤花攀上树梢,我会准时出现在它的身边,轻吻它那柔嫩的花瓣。
这里的万物都对我充满了吸引力,仿佛寄托了我心灵的宿愿。
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沉静。
冬雪覆盖的故乡或许已成为我心中涌动的惆怅。
三年前,那是我见证过最丰实的大雪,树枝伴着沉重的积压颓然倒地,我家的门前几方见开的小路上,已堆上了厚厚的积雪。
那天,冷风劲吹,呼啸的北风刮走了人们出门的写意,人们都坐成一圈烤火。
这时,听到有人说村里的排水沟冻住了,无法向外排水,于是,村中的丁壮们全都拿着铲子出了门。
在大雪中,我的双眼被蒙上了一层酥软的雪花,朦胧看到乡邻们在雪花中凿冰开沟的情景,每个人的双脚都浸在那冰冷的沟水里。
我的家乡人似乎永远都是团结协作的。
就这样,沟水又重新涓涌流淌,小径上,长长得留下一串足迹。
我爱我的故乡,却无语言表它的美好;我爱我的故乡,却无法挽留它轻盈的身姿。
当夏至,我已毕业,我想再回去,看一眼我思绪飘逸的故乡。
“谁的眼泪在飞,是不是流星的眼泪......”歌声依旧响起在耳畔。
我的故乡在流泪......
《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
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
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
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
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
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
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
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
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
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
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
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
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
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
”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
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
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
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
“寻母启示”。
[点评]
本次考试,写“情”的文章不少,优质的却不多。
本文当属同类中的翘楚。
真挚和浓郁的情感赋予本文以较强的笔墨张力和感染力,而良好的写作功底又使得这种情感的抒发既饱满充实又酣畅淋漓。
构思生动不俗。
和许多考生把“日历”作为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异,作者以“日历”作为写作的重心和情感的载体,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了最熟悉、最深切、最动人的材料,从而避免了许多作文所犯的话题和材料游离、情感空洞粗糙等病;语言的感受性不错,个别句子的表达显得跳脱和粗疏,但瑕不掩瑜,且情感的丰茂和文气的充沛有力的弥补了这一不足,是难得的考场佳作。
[点评]
考生能够在考场上限时写出这样优秀的文章,我想,这与他平时大量阅读、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也与他所具有的人文关怀、自我修养分不开的。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小作者对于往昔故乡的眷恋,对今日惨遭破坏的声声诘问,更有对家乡人没有丢失真纯的赞美。
试想,如果没有平日对周围环境与人事的关怀与思考,又怎能写出这样文情并茂的文章呢?
[技法借鉴]
如果作者直接从正面记叙祖母如何关心父亲、牵挂父亲,恐怕难以获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侧面切入,以祖母临终前对父亲说出的“穿厚点儿”这一“小”,来表现祖母几十年来对父亲的关爱这一“大”。
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
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
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
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
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所谓“以小事见大”,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小”是现象,“大”是本质。
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
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满分解密
满分点:
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
一是材料的情节美。
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
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
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
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二是材料的情感美。
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
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
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
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