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docx
《经济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
①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②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
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
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6、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为。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7、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
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胜,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①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
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②集体经济:
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继续鼓励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我国一切经济潜力的一种政策。
此外,随着产权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放弃和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还应积极发展各种股份制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
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拥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
允许属于个人的资金或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承认其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和市场经济
①市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所谓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找货源或买主,实现交换。
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
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②竞争性:
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
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
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一方面市场经济要高效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健康、有序地发展也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把“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
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
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
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单元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
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5.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或者经理。
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厂长(经理)负责制指的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的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
厂长(经理)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
企业的副厂长(副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法律顾问,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对厂长(经理)负责。
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厂长(经理)负责制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
但是,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
6.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
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单元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所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
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提示:
(1)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两者价值量相等,但表示方法不同。
前者以实物形式,后者以贷币形式来表示。
(2)国民收入要进行分配,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是不能参加分配的,所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3)比较三个概念:
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的含义。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支平稳和财政赤字。
财政的作用。
提示:
①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②区分预算和决算,搞清预算的功能、预算的内容、预算的特点。
③明确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支出的作用和种类。
④对收支平稳,要做如下理解:
A、如果财政收大于支,节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国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B、略有节余也未必是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如果连年节余,累计起来就会形成大量节余,对国民经济发展同样不利。
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之所以定位于“略有节余”,它是从一个较长期限来考虑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客观存在着财政赤字的实际情况。
可见,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一个较长期限内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C、如果财政支大于收,即财政赤字,就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部分依靠借债来维持。
当然,略有赤字也应视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
D、如果赤字较高或过高,产生的结果,也要做具体的分析。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所采取的特定政策。
首先,我国是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其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是“商品过剩”不会出现抢购现象;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均低于国际警戒线。
所以我国目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⑤熟记财政的作用,正确理解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明辨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3、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我国现阶段的几种主要税种。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在我国,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对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是主要税种。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提示: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凭经济条件取得收入;税收是合法取得的收入,并不是随心所欲、没有标准;税收是无偿取得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税收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2)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保证;税收不具有偿还性、返还性;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
税收的三个特征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
(3)纳税人与征税对象的区别。
纳税人是纳税主体。
征税对象即纳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征税的客体。
不同的税种,主要就是征税对象的不同。
(4)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税收的本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共同点。
而税收在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即税收的性质不同。
(5)熟记并理解税收的作用。
(6)每个公民应该具有“纳税人”,这种意识既然包括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同时也要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第六单元 银行和储蓄者
1、银行的产生、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1)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对此应注意把握三点:
银行是金融机构,但不能把银行与金融机构等同起来;银行经营信贷业务,起的是信用中介的作用;银行是依照法律规定建立的金融机构。
(2)要弄清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区别与联系。
2、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支票、汇票、信用卡是转帐结算中的主要信用工具。
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银行通过吸收存款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能够掌握反映社会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