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75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x

江苏专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一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

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2)结果:

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3)影响: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重点深化]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破坏性: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

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7·江苏卷,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抓题眼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官员掩盖社会阶级矛盾(“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骄自大(官犹诩诩自得……自命为能员)。

“吏制腐败”可涵盖这些意思。

找错点 “贫富不均”、“莠民作乱”现象是官员所掩盖社会现实,“民性懦弱”是官员粉饰太平的说辞,皆为耆英国以说明吏制败坏的论据,意在于说明官员腐败而不是揭示战争失败原因。

答案 D

1.(2018·苏州高三调研)“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 B

解析 近代中国,发端于广东一隅的侵华战争只有两次鸦片战争,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向北仅至南京,未深入华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通过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先后攫取中国东北多达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致使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故B项正确。

2.(2018·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

这说明(  )

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

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答案 A

解析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故A项正确。

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1)起因

①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

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

①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后期: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

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经过

①建立政党:

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②武昌起义: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③成立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④颁布宪法:

1912年3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重点深化] 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

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016·江苏卷,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抓题眼 对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产生影响的有三大思想因素;有中国传统的和西方基督教的。

找错点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晚于洪秀全。

答案 D

3.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

“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答案 D

解析 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D项正确。

4.(2018·盐城七校联考)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D项错误。

考点三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

(1)开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高潮:

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6)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重点深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③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1.(2017·江苏卷,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抓题眼 “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是重要信息,《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找错点 此文是国共合作前的中共主张,不会成为“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当时共产党刚建立,对知识分子影响很小,其主张不会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全体国民”包括“军阀”,不会选择“打倒军阀”,“共同选择”不成立。

答案 A

2.(2017·江苏卷,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抓题眼 “1937年8月”,是关键信息。

找错点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是在1931年;“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在1936年;“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非人民军队的“游击战”。

答案 B

5.(2018·昆山一模)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国共产党才刚刚成立,主要的任务是工人运动,在发动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敌人的力量太过强大,只有实现合作才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A、C、D项错误。

6.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

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A.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

B.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

C.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

D.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可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故C项正确。

考点四 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1.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

(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

(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重点深化] 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

“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

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018·江苏卷,10)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

抓题眼 从图表看“兵力总数占据优势”是在1948年11月,此时三大战役正在进行之中,辽沈战役刚结束,平津、淮海开始进行。

答案 C

7.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未强调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工作,故A项错误;南京沦陷是1937年12月,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可以看出支

撑抗战的基地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动摇,故D项错误。

8.(2018·常州一模)“……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

”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C项正确;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报,故D项错误。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命题点1 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

史论链接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史料实证

命题点2 国民党抗战

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

①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

②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

③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

A.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体上积极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C.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答案 C

解析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国民党只有在抗战初期执行的才是较为积极的抗战态度和政策,在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其政策的重点就变为“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故A项错误;运动战和阵地战,都是国民党抗战采取的主要战法,故B项错误;国民党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同日军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故C项正确;“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只依靠政府军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表述虽然正确但是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实证主要包括:

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团结民众及民族意识

命题点3 国民革命的兴起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

A.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B.意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C.民族革命目标是为了扶助农工

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答案 B

解析 国民党一大是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会议,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会上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

命题点4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的上升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御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

《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

材料反映了(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B.国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局部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D.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积极抵制日货的斗争,说明民族矛盾的上升导致近代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响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

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国共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地促成了两党的再次合作。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研究

命题点5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

A.结束了被奴役的历史

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

C.建立了一个民主共和国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与结束了被奴役的历史不符,故A项错误;动摇儒家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建立民主共和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上、思想上的解放作用”可知从政治上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

命题点6 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Sino-Japanese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

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C.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答案 D

解析 称呼抗日战争,体现了日本的侵略性,而中日战争则无法体现这个性质,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无法看出日本的法西斯特性,故B项错误;两种叫法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故C项错误;前者体现了侵略性,后者无法体现侵略的情况,故D项正确。

史论链接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此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奴役、掠夺的正义的自卫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命题点7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

“今日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这段文字出自(  )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