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总结与感受v2.docx
《课堂总结与感受v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总结与感受v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总结与感受v2
随堂听课的课堂感受及建议
目录
第一部分课堂记录及感受2
一、单位的选择与使用2
二、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4
三、厘米与毫米7
四、在基于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测量8
第二部分、总体评价及建议10
第三部分、学生对于一周课堂的反馈抽样调查11
第一部分课堂记录及感受
一、单位的选择与使用
从总体课程记录及感受看,总体课程设计及授课方式较好,课堂相对活跃,学生接受度较高,具体记录如下:
1、时间记录:
40分钟课堂,初略统计时间,教师在讲课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在引导提问的时间是25分钟左右。
学生发言讨论的时间较长,课堂感受较好。
2、感受:
在前15分钟左右,课堂相对平静。
教师情绪平静。
在20分钟后就实际物体进行单位选择时,课堂气氛趋于活跃,对问题的讨论教师的引导较好。
(课堂气氛趋于活跃)
3、授课方式: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及结论的推导上,学生的参与感非常强(学生主导课堂),尤其是在推导同一根铅笔使用不同单位时的注意事项上,由具体问题切入进行讨论、最后抽象讨论总结的方式非常好,印象深刻。
4、随堂练习:
学生通过比较应用,对分米、厘米的直观认识深刻,举手同学非常多,课堂进入一个高潮。
田奕桐、张亦驰均在实际应用中提出单位使用上使用参照物比较的概念。
建议教师及时总结强化,效果会更好。
(课堂举手学生非常多)
5、知识扩展:
在对米、分米、厘米、毫米认知的基础上,提出扩展性问题(是否有比米更大的单位),同学提到公里、千米,教师简要介绍了公里的使用,认知扩展良好。
6、课堂总结:
4堂课中唯一明确进行知识要点总结的一堂课,知识点清晰明确,利于记忆。
由同学自己总结本堂课的几个知识点。
对本堂课的建议:
1、在学生提出使用单位选择上使用比较(参照物)概念时,建议总结强化,利于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率。
2、本堂课教师走动时间较少。
在前30分钟左右,教师基本留在讲台,在总结时走到学生中间,建议略微增加走动教学时间。
3、对易错点总结,本堂课赵奕凯、田奕桐均提到“大约”概念,在随后的第三堂、第四堂课,两人均同样再次出现大约概念的错误使用。
需要对该词的使用进行明确(如目测或者未能精确测量)。
二、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课程记录及感受:
本堂课的亮点是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提问,学生举手作答,之后再由同学对以上作答的答案进行讨论及精炼,这个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利。
1、时间记录:
40分钟课堂,初略统计时间,教师在讲台的时间是25分钟左右,在走动的时间是10分钟左右。
后半堂的课堂走动较上半堂多。
2、感受:
在前10分钟左右,课堂相对平静,反响一般。
能感受到教师情绪在逐步提升,在课程进行到15分钟左右,教师情绪趋于饱满,课堂反响同步回应积极,趋向于热烈。
3、回答问题分布:
老师点名与自己举手获得发言机会差不多。
自己举手主要针对老师的问题进行的,老师点名是对同学回答问题后的认识与理解。
这种方法兼顾了各个层级的孩子,比较好。
4、教学方式的探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提问其他学生对同学回答答案的理解:
个人感觉这个方法非常好,孩子们的注意力及思考力都跟着问题前进。
老师对该方法的总结评价也很到位(成长)。
(图中可观察到学生作答时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听及思考)
5、问题推导及逻辑建立:
在帮助孩子建立同类问题推导及抽象逻辑建立上很成功。
课堂中用5分钟时间完成米与分米关系的建立。
建议:
1、问题的设定需要微调:
这是一根铅笔,20cm,你还可以表示为2分米,20厘米与2分米表示的是同一只铅笔,那么说明什么?
(教师期望的答案:
一个物体的长度既可以用厘米表示也可以用分米表示,这个问题的总结耗时相对较长),如果问题设定较明确的话,可以节约2-3分钟时间。
2、引导语的设定:
老师原话:
在量一些物体的时候,你选择单位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老师的问题原意量一个物体时,什么情况下选择用分米、什么情况下选择用厘米?
),在用具体问题引出后(实际测量书与橡皮),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
是否直接用具体问题的测量来引导出最后的答案?
(节约时间在2分钟左右)
3、肢体语言的微调:
教师在走动教学中的弯腰、微笑与亲密接触相对较少。
与学生的亲密度有,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在手势、姿势、笑容上进行微调。
(参见下二图的对比)
4、课堂的时间设定:
拓展讨论时间较长,实际应用训练的时间较少。
在时间调整后,预留5分钟时间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及标准结论的诵读,强化记忆。
三、厘米与毫米
课堂记录及感受:
是4堂课中最精彩的一堂课,整个效果非常好,教师情绪饱满,同学们反馈积极。
作为旁听者,课堂互动效果及课堂记忆效果的直观感受是非常舒服的。
1、整体课堂气氛活跃,高潮在于手工制作1mm纸条后的认识及讨论(mm是非常弱小的、生活中的毫米有哪些),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的情绪非常饱满、授课风趣、幽默、对同学的互动以鼓励为主,感觉亲和力特别强。
(录像的后半段)
2、手工制作过程:
课堂秩序热烈但是不紊乱,主题明确,这点非常难得,开放的环境中孩子们基本都没有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课堂的控制与引导是非常成功的。
(录像前段的最后)
3、与孩子们的互动及情绪引导非常到位,老师做到了将全部孩子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上。
发言同学多,分布在各个层面、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4、知识的连贯性与推导性建立很好:
基于厘米、分米关系上对厘米、毫米的推导非常有效,用5分钟时间进行了关系的明确和认知,是上堂课的基础,知识的连贯性建立起来。
建议:
1、引导语的调整:
请用尖铅笔将一厘米的正方形分成10分(未明确是否可以借助工具),有的孩子对是否可以使用工具疑惑,建议明确引导为:
想办法将1厘米的正方形分成10份,可以借助工具。
2、大约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在第4节课上,赵奕凯在测量后使用大约这个词,对使用情况有些混淆。
需要明确在没有测量或者无法精确测量的情况下使用。
3、对结论的明确与精确的描述上需要加强:
厘米与分米之间关系、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形成后,用统一的词句进行描述并进行诵读加强。
四、在基于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测量
课程记录及感受:
课堂感觉很真实,真实体现了教师的情绪变化对课堂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情绪的互动影响。
在授课方式在,本堂课突出了小老师讲课特点。
1、时间记录:
40分钟课堂,初略统计时间,授课时间20分钟左右,作业时间20分钟左右。
授课时间教师基本在讲台。
2、教学模式探讨:
复习+实际操作+作业模式,其中学生演示、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总结模式较好(小老师教学)。
其中本课先复习之前的知识,是与其他几课不同的地方,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之前所学的知识(在后续的课堂调查中,有学生反映对上堂课的知识记忆存在唤醒问题)。
3、回答问题分布:
老师点名与自己举手获得发言机会差不多。
本堂课学生举手相对其他三课要少一些。
4、课堂情绪:
教师课堂情绪一般,语气稍显冷淡。
学生相对其他课程较沉默。
本堂课教师的走动也较少。
建议:
1、教师与学生在演示过程中眼神的互动交流较少:
学生在看老师的过程中,是期望得到积极的回馈及鼓励,教师微笑肯定的眼神是很重要的(课程3分钟左右的时候)。
2、对知识点的总结需要明确:
(测量要点:
线对齐、0点开始,数格不数线)知识点教师进行了口头的总结,缺乏强化。
建议以板书强化知识点。
3、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分类处理,归纳出大类。
然后进行学生易错点的进行问题剖析及强化训练。
第二部分、总体评价及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
1、课堂感受非常真实,真实再现了教师及学生的日常情绪及课堂秩序、效率。
2、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互动效果良好;4堂课教学方法各有侧重的方法,因教学内容不同而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思考能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一知识的灌输,注重知识的扩展性,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性及逻辑性。
4、教学方式上手工操作是个非常好的亮点,在手工过程中,课堂秩序紧紧围绕,热烈但是不混乱,值得推广;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亲密互动、走动教学有效的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活跃课堂秩序效果明显。
教师在下一步工作中的提升点:
1、教师情绪管理:
课堂上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且教师课堂情绪酝酿时间在10分钟左右,建议教师提前做好情绪管理,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对活跃课堂秩序作用显著。
2、课堂引导语的优化及调整:
对课堂引导语进行试用调整,选择优化后,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知识的标准化描述:
板书的知识结论,存在细微差异,建议进行统一标准化,利于记忆。
4、课堂时间分布:
建议进行时间的目标管理,将每堂课的时间进行大体规划,预留一定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及总结,这样课堂结构就相对完整、体系。
5、对易错点的管理及总结:
在随堂练习及作业分析中,将学生易错点进行归纳总结,分类管理,利于提升成绩。
第三部分、学生对于一周课堂的反馈抽样调查
在随堂课后,随机与该班几个同学进行一周课堂反馈,请同学描述一周中自己感受到的变化及有意义的地方,并记录如下,仅供教师参考:
牛皓阳:
胡老师最近发火少了。
黄睿轩:
以前摆错了小石头胡老师就生气了,耽误时间,现在好了很多。
张亦驰:
现在知识点听不懂的,胡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耐心的讲。
武敬书:
胡老师的课挺有创意的。
宋祎晟:
小朋友教小朋友的方法挺好的。
王曼舒:
刚上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因为昨天讲的有点忘记了,怕胡老师提问。
郭钊亨:
胡老师现在有事情慢慢指导,不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