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500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丁蜀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总说

二十一世纪对我国来说,面临的是高技术和高素质的挑战。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发展才有后劲。

”因此,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基本上处于“满堂灌”、“注入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客观上注意不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结果使得学生能力下降,只能跟着别人走,科技上始终落后于别人。

但近期,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化学教学中涌现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如“程序启发式教学”、“自学探究学习法”、“问题教学模式”等。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成天围绕升学率转圈子,特别是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学习方式下,许多学生,教师的心理压力都较大,有许多学生迫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压力,其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更谈不上兴趣、创新。

近期许多教育工作者已开始注意研究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且有所收获。

如我校的《高中心理教育的目标和操作方法》已获江苏省教研室第一期中小学课题研究一等奖,我校的《在高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也已获得江苏省教研室第三期中小学课题研究二等奖。

本课题是根据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的要求提出的,对创新教育的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创新意识如何,又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特孟(L.M.Terman)的研究发现,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等人格特点。

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学生具备了创新型人格特征,就可能具有创新意识,继而具有创新能力。

所以从心理角度去探索最佳的教与学,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三年来,在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围绕“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做了—些尝试,取得了—点成绩,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赋予的职责。

创新非常重要,但也并不神秘,它是人脑的机能,人人都具有,只是高低程度不同而已。

陶行知先生说过:

“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命伊始,创造即起,生命不止,创造不息。

我国古时候司马光砸缸救人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所以探索创新心理教育将对化学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不断补充、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为中学化学教学增添新活力,为社会的发展起微薄之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使化学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敞开创新的萌芽之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创新学习,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创新教学意识,并付诸教学实践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首先要有创造型教师和教育思想。

通过本次研究过程,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法,更新观念,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培养一些创新型化学教师。

3、通过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去学习、思考,提高效率,并且能延伸到其它学科和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去,乃至终身。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

包括产生出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景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人格特征,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科学家,发明家的特殊才能和创造力,与众不同的、敢于标新立异和打破常规的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自我潜在能力的开发。

对于中学生和一般人来讲,主要是后者,我们称之为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创新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因素、兴趣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品质因素等。

实验操作变量间的关系图:

教师

教学方法

创新精神

动机因素

兴趣因素

情感因素

意志因素

 

指导反馈

学习方法

学生

在这—假设中,我们可看到“创新精神”是作为要达到的目标(设为F),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受到二个自变量的影响,第一个自变量是“教师的教法”(Y1),第二个自变量是“学生的学法”(Y2)。

上述二个自变量:

“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又受到若干变量的影响,而本课题侧重从心理学角度去探索,主要变量有:

“动机因素”(用X1),“兴趣因素”(用X2),“情感因素”(用X3),“意志品质因素”(用X4)等等,即:

F=f(Y1、Y2)

Yl=f(X1、X2,X3,X4……),Y2=f(X1、X2、X3、X4…….)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转变教师教学思想

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研究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更新、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但“教无定法”,没有万能的模式。

例如化学教学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当然,不管哪一种模式,其目的是相同的。

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借鉴别人的成果),给学生提供、营造一种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实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格局和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自我构建”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贯穿始终的主要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3)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学的发展

创新教育,并不是单纯改变教学模式,或多进行些小发明,小论文等,要有质的飞跃,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现代科学飞速发展,需多学科间渗透,学科间的界限已越来越不明显(高考的模式也在改变),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较宽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有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教学实践;并且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投入教育教学中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边研究边学习相关理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

2.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上。

而智力心理因素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主要是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非智力心理因素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主要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本课题重点在非智力心理因素方面探索创新教学的新思路,使学生在学习方面上有新的突破。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是在2001年3月-2001年7月,在这—学期中首先是使全组教师统一思想认识,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向科研要质量,这在兄弟学校中已显而易见。

其次是提高全体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结合当年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公修课培训,重点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教学”这两章,后来结合公修课《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学习,使实验教师又一次得到了理论的升华,同时认真学习了化学教学杂志和心理学教学杂志上有关文章。

借鉴兄弟学校的课题研究成功经验。

再次是对我校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心理素质和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以便调整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建立子课题,分年级进行研究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建立了三个子课题。

重点从这三方面进行研究:

高—年级进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研究,重在从化学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入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高二年级进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抓住高二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意志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三年级进行“在化学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侧重在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和总结知识的能力,从“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角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根据教材特点,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和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在导学上下功夫,采用提问设疑、举一反三、逻辑推理等形式,千方百计指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获取新知识。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多鼓励、多表扬,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灵感,使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自我构建”过程,教师真正起“导”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化学学习动机是推动、指导和支配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决定着化学学习行为的激发、强度和方向,是形成化学学习内部准备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主要表现在:

对化学及其学习意义的了解;自我提高、发展的需要;对化学的认知兴趣;以及升学、考试、竞争的压力等。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动机会有些变化。

从化学学习动机的整个形成来看,可以分为两阶段:

前一阶段是化学学习动机的培养,后阶段是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

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可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学习动机,而培养学习动机又是激发的前提,两者紧密联系,水乳交融,很难区分。

为了使化学学习动机有效地成为化学学习的推动力量,在高中阶段主要重视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特别在高一年级),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形成的化学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

常用手段有:

使学习者认识,了解、体验具体学习内容的目的和意义;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诱人的化学实验;新奇的化学事物;新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当的考核和竞赛;学习评价和反馈;适当的鼓励和批评等。

亚里士多得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欲望。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的最好形式。

当然只有那些带有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如:

在“醛”的性质的教学中,演示了乙醛的银镜反应后,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的实质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提出问题:

甲醛也能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很快地写出了反应式:

HCHO+2Ag(NH3)2OH——2Ag+3NH3+HCOONH4+H2O。

教师追问道:

一定是这一反应吗?

学生感到愕然,此时,教师点拨到甲醛的性质由甲醛分子的结构决定,能否从甲醛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甲醛氧化后的可能产物?

学生立即进行验证与反思,积极的探索答

案,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学生明白了甲醛有可能被氧化为HO-CO-OH,这是什么物质呢?

同学们一下又卡了壳,当有一位同学脱口而出是碳酸时,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地笑了。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探索的要求,学生从自以为是到自知不足,而后是二次探索,思维始终是积极的,行为始终是主动的,使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化学学习兴趣对化学学习活动具有准备作用,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成份之一。

化学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习者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的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当学习者形成化学学习兴趣时,他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牢固,同时能使中枢神经处于较强兴奋状态,产生愉快、满意和欢喜等情感体验,推动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化学学习活动。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把学生的认识兴趣分为四种类型:

直觉的兴趣;操作的兴趣;探求原因的兴趣;概括性的认识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是在生活和学习等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力求充分发挥化学科的特点,按照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逐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适宜的问题情境、成功教学和鼓励等,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也是培养和激发化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也尽量避免对学习兴趣的负作用,如:

偏见和化学知识的缺乏(对差生);过分渲染和夸大化学药品的危害性和实验的危险性;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教师教学思想的偏差;家庭,社会的压力等等。

化学实验具有魔术般的魅力,是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从调查结果也可看出),所有教学活动中最吸引学生,最易让学生参与的是实验。

但有些学生只是停留在“好玩”上,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设计一些有探索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利用有趣的化学实验去探究知识,培养兴趣,激发创新心理意识,同时消除了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如:

在学习了硫的氢化物和氧化物的知识后,教师出示了一个配有胶塞的烧瓶,胶塞上有一段导管,导管的末端联有一个气球。

教师问道:

谁能使烧瓶中的气球充盈起来?

一位男生说我来试试,他把烧瓶上的胶塞拿下来,然后对着导管用力的吹,待气球充盈后想借助气球的变形把气球塞进烧瓶,结果当然不行,这时同学们兴奋极了,有的说用打气筒把烧瓶中的气球充起来。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要创新就要敢于打破常规,有独创性的见解。

能否应用化学反应使气球充盈起来?

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展开讨论。

当教师再次把烧瓶放在讲台上,同学们立即争先恐后地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法。

有的说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硫,然后打开胶塞迅速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震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后烧瓶中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强大使气球充盈起来;有的说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有的说用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氯化氢和水也可以等等。

哪一种方法最好?

经过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从环保的角度和制取气体应简便易行的角度看,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溶液反应的方法最好。

当教师拿出了—瓶集满二氧化碳的烧瓶并迅速倒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震荡,烧瓶中的气球慢慢充盈起来并涨满了整个烧瓶时,同学们高兴地鼓起掌来。

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化学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一些学生的好胜心和成功感,激励他们更上—层楼,去冲击更高目标,使一部分学生脱颖出来。

(3)化学学习中积极情感的培养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情感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创新才能获得综合效应。

化学学习中的情感是在认知化学事物时对学习行为起制约作用的一种内心体验,常常表现为对化学事物或者化学学习活动的好恶倾向和心理感受。

化学学习中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心境、热情、激情等基本形态,积极的情感犹如“催化剂”,在化学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布卢姆曾指出:

“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

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

学习者的情感可以在—定的外部情感气氛中被诱导、产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注意开展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努力消除师生间情感距离和情感阻隔,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用强烈的感情期待来诱导学生积极情感的发生,为学生体验积极情感创造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情感环境,促进积极情感由内心体验向形成外部行为转化。

但是,在化学学习中还要努力克服厌恶,畏惧、焦虑、紧张、冷漠、灰心丧气,忧郁等消极情感的不利影响。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激发情感的有效形式。

通过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激发创新的情感。

如在学习“卤素”时,教师告诉学生碘有智力元素之称,人体若缺乏碘元素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甲状腺肿大等疾病,所以为了补充碘元素,市售食盐中加有KIO3等,酸性条件下可发生还原反应,如何利用湿淀粉试纸和厨房的现有条件,检验食盐中是否加有碘元素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要把有关反应原理和厨房现有条件联系起来,然后设计检验的方法,自己家中的食盐是否合有碘元素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实验的动力。

果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做了家庭实验,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在食盐中加入单质碘,能否在食盐中添加NaI?

能否把海带碾碎和食盐混合?

等等,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创新激情吗?

(4)化学学习中的意志品质培养

学习者在化学学习中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根据学习目的来支配。

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即为化学学习中的意志过程.意志关系着化学学习能否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具有重要的维持、稳定和调节作用。

良好的意志品质只能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逐步发展,树立榜样,使学习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在克服困难中积累经验,锻炼意志;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

开展化学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通过探索性实验。

开放型试题等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能够为有效、生动地培养学习者的良好意志品质提供机会。

(5)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方法。

例如在高—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中,要求学生首先对附近居民使用食盐情况进行调查,这就进—步要求学生设计调查表,一家一户去调查,锻炼了学生的调查能力;其次要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再次,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加碘食盐的制作和生理作用等,锻炼了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第四,可以通过检验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实验,巩固学生的有关化学知识;最后根据研究情况写出研究报告,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通过—系列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萌发,激发创新意识。

3、利用课后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批阅作业和平时测验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他们学习化学的方法,同时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鼓励、表扬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自立意识,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对化学也有亲近感,逐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4、用各种赛教和评优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在三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各位实验教师一方面在平时教学教育中调整教学方法,另—方面积极参与各种赛教和评优活动,且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创新性教学。

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动画、图片等,或利用数学引导化学的学习等,同时在各种评优活动中也尽可能将一些创新内容充实进去。

七、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心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但就其本质而言,应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重在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创新思维,即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创造技能,即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即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激情等。

第二,教学策略重在提倡开放性。

首先要留给学生展示其个性、发挥其才能的足够空间;其次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结论的发表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自由度;再次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潜能。

第三,教学内容重在解决问题。

应让所有的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的思维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

在此过程中既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又获得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过程重在加强实践。

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情境,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并把这些纳入考核和评价的范围。

一定要意识到:

考察、实验、制作等实际能力的锻炼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五,教学手段重在实现现代化。

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知识环境保持同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构建了以“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其操作程序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的。

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明确目标性,会成为促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形成疑点难点。

教师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比较、动手操作等,自己去寻找疑点,形成疑问。

经过学生自主思考而形成的疑问,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为下一步的学习铺平道路。

3.经历自主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与他人争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阻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妙引导,鼓励学生渡过思维难关。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样才会把学生的知、情、意全面调动与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建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

教师在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具有综合性、启发性、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来获取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广泛迁移。

5.学会自我评价。

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强化评价本身具有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

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师生间、学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交流时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学会自我调控,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这对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益。

(二)要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

教育创新要“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应着力于建构师生互主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首先,从师生关系来看,互主体现了师生平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中,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学”,使教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与质疑,鼓励、期望其成功。

由此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以形成,促使师生在人格上真正平等,促使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促使师生教学角色的不同转换,从而为教学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教学方式来看,互主促进对话教学的形成。

以教学互主为核心的对话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表现为一种实质性的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

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

对学生意味着个性的昭示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

再次,从教学目的来看,互主实现了教学相长。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学相长,强调师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强调智能的内化和潜能外化,强调能力提高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