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307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重点.docx

微观经济学重点

微观经济学重点

1.理性人/经济人假设: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2.需求: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3.影响需求的因素:

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4.需求函数:

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表: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6.需求曲线:

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商品不同的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7.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8.影响供给的因素:

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9.供给函数:

:

所谓供给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0.供给表:

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11.供给曲线:

商品的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商品不同的价格—供给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12.均衡:

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3.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14.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5.均衡数量: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1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都是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这种变动虽然表示需求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表示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17.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这种变动虽然表示供给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

一条供给曲线上;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是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表示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

18.需求定理: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

19.供给定理: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20.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21.变量可以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内生变量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参数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参数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22.静态分析:

所谓静态分析,它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

23.比较静态分析:

它是考察当原有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24.动态分析:

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25.弹性:

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具体地说,它是表示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分五类:

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完全弹性、完全无弹性。

26.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7.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28.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9.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经济学使用弹性而不是曲线的斜率来衡量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由于弹性没有度量单位,所以弹性之间的比较很方便。

而斜率是有度量单位的,此外,不同物品的衡量往往必须使用不同的度量单位,为了比较不同物品反应的敏感程度,度量单位的消除时必要的。

其次,需求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为dP/dQ,而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在该店的斜率的倒数值,还取决于相应的价格—需求量的比值P/Q。

30.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31.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一,商品的可替代性。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越大。

二,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一种商品

的用途越是广泛,他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

三,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价格弹性较大。

四,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五,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32.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33.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简单的说,它表示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34.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时间、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产品的生产周期的长短。

3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36.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37.互补品:

如果两者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38.需求的收入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39.商品可以分为两类,正常品和劣等品。

正常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劣等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化的商品。

正常品可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正常品eM>0,eM<0为劣等品。

eM<1为必需品,eM>1为奢侈品

40.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

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

41.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42.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43.总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44.边际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4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据基数效用论者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是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还可以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

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46.消费者均衡:

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47.商品的需求价格: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48.消费者剩余:

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49.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50.偏好:

所谓偏好,就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

序数效应论者关于偏好的三个假定:

偏好的完全性(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偏好的可传递性(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消费者必有对a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偏好的非饱和性(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51.无差异曲线:

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52.效用函数:

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

53.无差异曲线的三个特征A.由于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B.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5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原因在于:

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减少。

56.完全替代品:

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57.完全互补品:

指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58.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价格线。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59.价格—消费曲线:

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60.收入—消费曲线:

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61.恩格尔曲线:

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62.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成为收入效应。

63.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成为替代效应。

64.补偿预算线:

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65.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很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在于:

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用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66.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下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

67.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掌握了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变量的全部信息。

68.不确定性:

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

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69.风险: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70.风险回避者:

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

风险中立者、风险爱好者71.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72.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73.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线性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74.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75.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76.短期:

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77.长期:

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78.劳动的总产量:

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79.劳动的平均产量:

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80.劳动的边际产量:

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8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也成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

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在开始时,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给定,而可变要素投入量为零,因此,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82.等产量曲线:

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83.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8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的。

简单的说,以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投入为例,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增加劳动投入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即劳动对资本的替代是很容易的。

但是,在劳动投入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投入量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将是很困难的了。

85.等成本线:

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水平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86.等斜线:

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87.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

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88.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89.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90.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91.机会成本: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92.显成本:

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93.隐成本:

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94.经济利润:

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95.正常利润:

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正常利润以隐成本的形式计入总成本。

正常利润不是利润,而是成本。

96.总不变成本:

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97.总可变成本:

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98.总成本:

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99.平均不变成本:

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100.平均可变成本:

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101.平均总成本:

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102.边际成本:

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103.长期总成本:

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104.长期平均成本:

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105.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

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也称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106.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107.长期边际成本:

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108.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109.市场可以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决定市场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有:

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110.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11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

112.总收益:

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113.平均收益:

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114.边际收益:

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115.生产者剩余:

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

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16.根据行业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价格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将完全竞争行业区分为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

117.成本不变行业:

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118.成本递增行业:

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119.成本递减行业:

该行业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

120.消费者统治:

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121.垄断市场:

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垄断市场的条件:

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122.形成垄断的原因有:

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占,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商品的可能性。

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

这便使得独家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的生产。

第三,政府的特许。

政府往往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实行垄断的政策,如铁路运输部门、供电供水部门等,于是,独家企业就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者。

第四,自然垄断。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

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

而且,只有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这就是自然垄断。

123.价格歧视: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124.一级价格歧视:

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125.二级价格歧视:

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126.三级价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