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155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反应类型.docx

初中化学易错题专题八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反应类型

专题八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反应类型

易错清单

1.将外观现象不明显的变化归为物理变化,把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归为化学变化。

【例1】 (2013·黑龙江绥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B.食物霉变

C.冰雪融化D.灯泡发光

【解析】 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食物霉变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灯泡发光过程中只是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误区纠错】 此题中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都是化学变化,误将灯泡发光判断为化学变化。

2.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2】 (2014·江苏盐城)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B.轮胎爆裂

C.蔗糖溶解D.干冰升华

【解析】 A.钢铁生锈,生成了一种红棕色的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轮胎爆裂是由于压强大,轮胎承受不住压力造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蔗糖溶解只是蔗糖与水的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答案】 A。

【误区纠错】 此题易错选B。

易错的原因在于:

混淆了“爆炸”和“化学爆炸”这两个概念,实际上爆炸既包括化学爆炸又包括物理爆炸。

车轮爆胎无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爆炸。

3.对催化剂的概念认识不够,如认为一种反应只有一种催化剂等。

【例3】 (2013·甘肃武威)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催化剂可以提高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C.催化剂可以降低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解析】 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不使用催化剂物质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如碳在空气中燃烧就不需要催化剂,故A错误;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故B、C正确;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答案】 A

【误区纠错】 此题易错选C。

有同学认为催化剂就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名师点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贯穿于初中化学的始终,是初中化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命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材料信息题和探究性命题将是热点。

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直接考查课本中涉及的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

2.创设情境,将实际生产生活、科技前沿中的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现象引入考题,考查学生应用所学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的能力。

化学反应类型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考查常常放在综合性题目中进行,涉及到的反应也不仅仅是课本中的常见反应,往往与能源、环境、医疗、工农业生产、尖端科技等紧密结合,既考查学生对反应基本类型的理解和掌握,又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

命题形式有: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的基本类型、书写信息材料中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等。

提分策略

1.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特征

从宏观上看,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从微观上看,发生物理变化,是分子、原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分子、原子本身没有改变;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

(1)判断依据:

关键是看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化学变化伴随产生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只是判断的辅助手段,不能当作判断依据。

如:

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却是物理变化。

②爆炸不全是化学变化。

如:

炸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而锅炉和车胎爆炸都是物理变化。

(2)两种变化的联系:

重视对典型变化过程的分析,如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例1】 (2013·广东湛江)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解析】 A.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的过程中只是水蒸气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是将海水中的水分离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白烟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答案】 D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包括哪些重要内容,看清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方面,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动性、还原性、毒性等。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点”,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例2】 (2014·江苏泰州)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镁条易折断

B.武德合金的熔点约为69℃

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铝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

【解析】 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理性质。

A.镁条易折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武德合金的熔点约为69℃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铝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答案】 D

3.化学反应类型的划分。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A+B

C

分解反应:

AB

A+B

置换反应:

A+BC

B+AC

复分解反应:

AB+CD

AD+CB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得氧、失氧是同一反应中的两个相反过程,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3)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如燃烧。

吸热反应:

反应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如C+CO2

2CO。

注意:

化学反应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同一反应可能有多种归属:

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同时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而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则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3】 (2013·广东广州)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关于下列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2O

2H2↑+O2↑ ②8Al+3Fe3O4

4Al2O3+9Fe ③CH4+2O2

CO2+2H2O

A.①属于化合反应B.②属于置换反应

C.③属于复分解反应D.③属于吸热反应

【解析】 由2H2O

2H2↑+O2↑可知,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由8Al+3Fe3O4

4Al2O3+9Fe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CH4+2O2

CO2+2H2O中,氧气属于单质,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甲烷燃烧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不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B。

【答案】 B

4.正确认识催化剂。

(1)催化剂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加快也能减慢。

(2)反应前后催化剂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3)催化剂是对于特定的反应而言的:

对于同一反应,催化剂不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

【例4】 (2014·株洲)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有关事实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合理的是(  )。

事实

结论

A

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和过氧化氢分解均有催化作用

不同的反应有时可以使用同一种物质作催化剂

B

白磷和红磷均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

白磷和红磷属于同一种物质

C

C与O2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

C与O2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发生反应

D

Al在常温下就能与O2发生发应,Fe在常温下几乎不与O2反应

Al的抗腐蚀性能比Fe弱

  【解析】 A、由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和过氧化氢分解均有催化作用,可以得出结论:

不同的反应有时可以使用同一种物质作催化剂,故A合理;B.红磷和白磷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同素异形体,而不是同一种物质,故B不合理;C.由碳常温时,具有稳定性,点燃时,具有可燃性,知碳与氧反应需点燃,而不是C与O2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发生反应,故C不合理;D.铁在常温下几乎不与O2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铁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生成铁锈,铁锈呈红色,结构疏松,易吸水,加快铁器的腐蚀;而铝在常温下就能与O2发生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保护内部的铝不被氧化,故铝虽比铁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很好,故D依据铁和铝的活动性强弱推断抗腐蚀性强弱不合理。

故选A。

【答案】 A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4·湖南长沙中考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蔬菜腐烂B.面包发霉

C.灯泡通电后发亮D.菜刀生锈

2.(2014·黑龙江哈尔滨初三调研测试)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工业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Fe2O3+3CO

2Fe+3CO2 置换反应

B.镁带用于照明弹 2Mg+O2

2MgO 氧化反应

C.工业制一氧化碳 C+CO2

CO 化合反应

D.工业制二氧化碳 CaCO3

CaO+CO2↑ 分解反应

3.[2014·江西九年级化学模拟卷

(1)]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微观模拟图,图中“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根据图示判断,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4.(2014·广东·佛山禅城区中考调研测试一)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D.复分解反应

5.(2013·天津南开区·中考一模)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舞台上用干冰制造云雾

B.浓盐酸挥发,形成白雾

C.涂在墙上的熟石灰逐渐变硬

D.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的色素,使其褪色

6.(2013·北京海淀区·中考一模)下列用途中,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乙醇用作酒精灯的燃料

B.碳用于冶金工业

C.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水

D.铜丝用于制作导线

7.(2013·北京东城区·中考一模)下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部分示意图,其中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是2H2+O2

2H2O。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含H的物质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D.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

8.(2013·上海普陀区·初三质量调研卷)蔗糖不易点燃,如果在蔗糖上撒点香烟灰就很容易点燃燃烧,此时“烟灰”的作用是(  )。

A.降低着火点

B.催化

C.助燃

D.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2013·河南许昌·中考一模)高中化学把化学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没有改变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化学反应一定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二、填空题

10.(2014·贵州遵义中考模拟)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

氯酸钾的分解可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

于是,他对影响氯酸钾分解的因素及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几组实验。

序号

KClO3

的质量

其他物质

的质量

温度

氧气的

体积

反应所

需时间

2.0g

330℃

100mL

t1

2.0g

CuO 0.5g

330℃

100mL

t2

2.0g

MnO2 0.5g

330℃

100mL

t3

2.0g

MnO2

    g 

380℃

100mL

t4

(1)若t1    t2(填“>”“=”或“<”),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若要确定氧化铜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需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铜的    和    不变。

 

(2)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

 

(3)实验④中MnO2的质量为    g,若t3>t4,则化学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 。

 

(4)写出实验④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

 

11.(2014·福建·福州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1)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各种氮肥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分析图中的工艺流程,回答问题:

①流程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

 

②流程Ⅱ中氨气与某物质反应后生成一氧化氮,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2)右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①在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在t1℃时,将3g乙物质加入1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③N点表示在t2℃时甲物质形成的溶液处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④欲使甲溶液从状态M变化为状态P,简单的操作步骤为 。

 

12.(2013·湖北黄州中学中考一模)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    ,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    。

 

(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将天然水变成纯水的方法是    。

利用蒸发原理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实验室蒸发食盐水时用到的仪器有     (填序号)。

 

①带铁圈的铁架台 ②酒精灯 ③漏斗 ④玻璃棒

⑤量筒 ⑥蒸发皿

(3)请按要求写出初中化学教材中有水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

 ; 

②化合反应:

 ; 

③置换反应:

 。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

A.蔬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B.面包发霉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C.灯泡通电后发亮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菜刀生锈生成了一种红棕色的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C。

2.D 解析:

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氧化反应不是四种基本的反应类型,故选项B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C+CO2

2CO,故选项C错误;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3.A 解析:

将反应前后都含有的相同的两个分子删掉,因为它们没有参加反应,反应物中有两种分子,即反应物有两种物质,生成物中有一种分子,即生成物有一种物质,所以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4.A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得反应后X的质量=(2+2+84+5)-(24+0+14)=55g,化学反应中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根据表中数据知,Z为反应物,X、Y、Q为生成物,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所以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故选C。

5.C 解析:

舞台上用干冰制造云雾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中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浓盐酸挥发,形成白雾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熟石灰逐渐变硬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新物质碳酸钙生成是变硬的原因,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的色素,使其褪色,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把色素吸附在它的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6.D 解析:

乙醇用作酒精灯的燃料是利用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的性质,利用了化学性质,故A错;碳用于冶金工业是利用碳的还原性,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碳用于冶金工业利用了化学性质,故B错;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水是利用硫酸与碱性物质反应,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错;铜丝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

此转化过程中含氢的物质是水和氢气,水发生了分解的化学变化,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也是化学变化,故可知含H的物质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说法错误;由图示的过程可知水电解系统实现由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故B说法正确;由图示可知水的分解系统需要光电转换器提供的能量,所以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故C说法正确;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8.B 解析:

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降低,故A错误;烟灰本身是不能燃烧的,但是加入后蔗糖就容易燃烧,说明烟灰改变了蔗糖的反应速率,所以可以推测烟灰可能为蔗糖燃烧的催化剂,故B正确;烟灰不具有助燃的性质,故C错误;烟灰不可能增大蔗糖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与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各类反应中物质的种类及组成特点,分析化合价的变化。

化合反应中可能发生化合价的改变,因为如果有单质参加反应,就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解反应中可能发生化合价的改变,因为如果有单质的生成,就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在置换反应中因为有单质参加和单质生成,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在复分解反应中,因为是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新的化合物,一定没有化合价的变化。

故选D。

10.

(1)> 质量 化学性质 

(2)探究氧化铜是否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 (3)0.5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4)2KClO3

2KCl+3O2↑

解析:

(1)如果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实验①比实验②所用时间多。

(2)从图中数据看,KClO3的质量、温度、氧气的体积均相同,因此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是否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3)从图中数据看,实验④中控制MnO2的质量为0.5g,若t3>t4,则化学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4)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380℃时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

2KCl+3O2↑。

11.

(1)①N2+3H2

2NH3 化合反应 ②O(或氧元素)

(2)①t1 ②12.5 ③不饱和 ④先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再加入甲物质至不再溶解(合理均可)

解析:

(1)①由氨气转化成氮肥的过程图可知,在流程Ⅰ中,氢气和氮气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氨气,反应的方程式:

N2+3H2

2NH3;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②在流程Ⅱ中氨气与某物质反应后生成一氧化氮。

由于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

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的元素是氧元素。

(2)①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由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t1℃时,将3g乙物质加入1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2.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5g。

③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N点在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边,N点表示在t2℃时甲物质形成的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④欲使甲溶液从状态M变化为状态P,简单的操作步骤为先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再加入甲物质至不再溶解。

12.

(1)0.03% 供人呼吸

(2)蒸馏 ①②④⑥

(3)①2H2O2

2H2O↑+O2↑

②2H2+O2

2H2O

③H2+CuO

Cu+H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