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05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docx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完整版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_尚

学号:

班级:

11地质工程

实习课程:

构造地质学

实习时间:

2013.10.13

指导老师:

2013年10月26日

第一章绪论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实习要求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工作方法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成果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巢北地区地理概况错误!

未定义书签。

1、位置错误!

未定义书签。

2、地貌错误!

未定义书签。

3、气候错误!

未定义书签。

4、物产错误!

未定义书签。

5、交通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区域地质测量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地层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岩浆岩

一、矿产资源:

二、旅游地理资源

第三章地质发展史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震旦纪阶段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早古生代阶段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阶段错误!

未定义书签。

四、侏罗〜白垩纪阶段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新生代阶段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具体实习路线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集体实习阶段: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室内绘图阶段: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编后语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信手剖面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

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

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

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3天。

第三阶段:

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2张;

(4)、1:

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5)、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

(6)、1:

10000图切剖面图1张。

第二节巢北地区地理概况

1、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

(图1-1)。

图1-1

2、地貌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m。

3、气候

巢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C,—月份气温可降至-13C,年平均温度为15C,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

4、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

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

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如图1-1)。

第二章区域地质测量

第一节地层巢北地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

区内地层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

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特

别是下三叠统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国际地科联印度阶和阿勒尼

克阶“金钉子”被选层型之一。

也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

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在实习区内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是实习的良好地区。

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

由于地层年代久远,包括奥陶系在

内的较老地层在本区没有出露。

观测地层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

古生界

(一)志留系(s)

本区志留系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茅山组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较好,一般都组成背斜(如凤凰山背斜)核部。

1.高家边组(S1g):

岩性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极少量细砂岩,岩性软弱易风化,风化后呈褐黑色、灰绿色等,地层厚度达300m。

2.坟头组(S2f):

区内坟头组在甘露寺和狮子口出露较好。

下段:

黄绿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

层页岩。

砂岩中各种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发育。

底部以一层厚约10cm的

岩屑杂砂岩与高家边组互界。

厚约250m。

上段:

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细砂岩为主,成分不均一,具虫迹构造

厚大于20m。

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D)

本区泥盆系缺失下统和中统,仅发育上统五通段。

五通组,分布较广,露头良好。

厚约176m按岩性及组合特征分五段。

五通组(D3w)

砂砾岩段:

为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

砾岩4—5层,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砾岩。

粒径通常1—2cm少数为大于5cm。

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多滚圆状、次圆状,部分为次棱角状,厚约21m。

石英砂岩段:

为灰白色中厚—巨厚层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

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

砂泥岩互层段:

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

细粒石英砂岩段:

灰白色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约

15m。

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

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

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

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

厚约23m。

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

鳞木、叶肢介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三)石炭系(C)

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

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

分组描述如下:

1.金陵组(C1j):

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下段:

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

上段:

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

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着。

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

下段:

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

中段:

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

下段:

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

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

下段:

厚层状灰岩与灰紫色薄层泥岩重复出现,形成五个旋回。

上段:

灰色微带肉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

本组与下伏高郦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黄龙组(C2h):

肉红色、灰白色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体颗粒组成,致纯致密坚硬主要为水泥原料,厚度约为25m。

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船山组(C3c):

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

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

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P)

本区二叠系分布于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总厚约280-400米,各组岩性描述如下:

1.栖霞组(P1q):

本组厚约171米,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

梁山段:

下部炭质页岩,风华后为土黄色泥岩,厚约0.5-1米。

臭灰岩段:

灰黑色薄至中厚层沥青质含生物碎屑灰岩,厚约61m。

下硅质岩段:

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燧石层及夹黑色页状沥青质泥灰岩,厚约9m。

本部灰岩段:

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嘉黑夹灰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岩,厚约78米。

上硅质岩段:

黑色中薄层硅质岩与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约8米。

顶部灰岩段:

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厚约15米。

本组化石丰富,富含蜓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及大量有孔虫和藻类化石。

本组底部与下伏船山组接触面上有不稳定的铁质层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组顶部缺失邻区pseudoschwagaerina带相应层位,故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孤峰组(P1g):

本组厚约30米,按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

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岩夹紫色泥岩。

底部约2.5

中段:

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砂岩夹(或为互层)紫色泥岩,厚约

8.5米。

上段:

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簿层泥岩。

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厚约20米。

本组化石丰富含菊石类等。

孤峰组与栖霞组之间有一层含砾粘土,且栖霞组顶部凹凸不平,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

3.龙潭组(P2l):

本组厚约65米。

按岩性、化石及含煤情况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厚约54米,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黄褐、棕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厚约23.5m。

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顶部为一厚约0.5米的薄煤层,厚

约27.5米。

顶部黄褐、红褐色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厚约3米。

上段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纱岩、含铁质粉沙岩,厚约11米。

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岩,认为存在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大隆组(P2d):

本组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

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碳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碳质页岩,底层有一薄层岩屑,厚约5.2米,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

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约8-24米左右。

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

中、新生界

(5)三叠系(T)

本区三叠系下统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为东马鞍山组。

1.殷坑组(T1y):

本组厚约84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

浅灰绿。

黄绿色钙质泥岩、含砂质泥岩与黄绿、棕灰色薄层泥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局部含有钙质结核,厚约23m。

中段:

灰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

上段:

灰绿色钙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约39m。

本组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2.和龙山组(T1h):

本组厚约21米。

按岩性分成上、下两段。

下段:

灰黄绿色、紫红色簿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偏上部夹

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层泥质灰岩,厚约9.3m

上段:

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簿层似瘤状灰岩及页岩。

厚约12m。

本组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

3.南陵湖组(T1n):

本组厚约160米,岩性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约49米。

下部灰,灰萧,微红色薄层瘤状灰岩夹灰色灰岩,厚约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钙质泥岩用同生角砾状灰岩,厚约36米。

中段为瘤状灰岩段,厚约47米。

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约18米;上部灰绿

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约13米。

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灰岩段,厚约64米。

下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家黄绿色钙质页岩,厚约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夹黑色沥青质炭质页岩及棕色钙质页岩,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

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

4.东马鞍山组(T2d):

本组厚约95.8米,未见顶,分为两段。

下段:

灰,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灰岩,底部为浅肉红色中至厚层含石膏

假晶钙质白云岩,厚约12.7米上段:

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

约83米。

本组与下伏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

(六)侏罗系(J)

在巢湖北部地区侏罗系出露较少,仅零星见于俞府大村向斜南部,如东侧小山村附近、西侧九棵松-铸造厂-变电所一带。

前者仅发育底部灰白色砾岩层及部分灰黄、黄褐色中至薄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细砂岩薄层,曾采到过植物化石,不整合覆于二叠系栖霞灰岩之上。

而后者底部砾岩夹中粗粒灰黄、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五通组之上;其上部逐渐出现黄绿、紫红色等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细砂岩互层。

近下部泥质细砂岩中曾采到大量植物化石。

(七)第四系(Q)

第四系沉积在巢湖实习区覆盖了一定的面积,沉积类型较多:

山区有坡积物和倒石堆,由含砾石或砾块及含砂砾粘土组成,可达3-4m厚;河谷中有河床冲积物,由砾石或含砾粘土、粘土呈层状排列;巢湖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

以含砂或砾石亚粘土、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碳酸盐岩区可有少量洞穴堆积。

第二节地质构造

一、概述

实习区位于中国南方稳定的扬子陆块东北缘,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发育形成陆块变质岩系基底时期,嗣后进入中—晚古元代优地槽和冒地槽构造演化向外扩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稳定统一的大陆块,再经震旦纪—三叠纪海相

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现今区内地表地质自晚三叠世以来,又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响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出现“地台活化”的特征。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

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东向西依次为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断裂发育。

二、褶皱的描述

褶皱构造发育是实习区内的基本构造特征。

实习区在区域上为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组成部分,自东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连续折返的三个褶皱两翼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发生倒转,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开的低山地貌。

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SSV倾伏,倾伏角15°—26°不等。

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次级小褶皱在向斜槽部倾伏部位颇为发育;褶皱多被平行轴面和横切轴面断裂破坏。

1.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碾盘山一带。

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

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

由于核部志

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

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

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

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

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

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

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

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2.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一平顶山一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

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

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i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i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i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

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

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

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

北坡转折端产状:

东翼235°/46°,西

翼146°/44°。

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

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

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

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

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

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一马家山一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两个:

(1)水泥厂扇形背斜

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

内。

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i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

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

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

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

°/41°。

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

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

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

平顶山向斜枢纽

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

根据区域应力分

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一燕山期,先(近)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

显,挤压带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2)马家山—耙子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

距离耙子山小向斜东南约150米处见到该次级倒转褶皱的转折端,其由三叠系和龙山组(T1h)灰岩组成,产状236°/48°。

背斜两翼产状:

东翼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耙子山倒转背斜

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先(近)

南北向,后(近)东西向挤压并改造而造成的,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特别是西侧挤压特征非常明显,挤压带

岩层揉皱加剧,挤薄拉长,尖棱角状褶皱极其发育。

3.马家山西北坡平卧褶曲

马家山西北坡疑似平卧褶曲,地层为殷坑组,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薄层

灰岩。

由于岩性软弱,在构造应力场挤压应力及重力作用下,岩层发生褶曲变形.

三、断层的描述

本区在近EW向挤压剪切构造应力作用下,多期构造运动致使不同性质的断裂配套发育,断层走向有NW\和NNE两个方向。

按整体构造体系可大致分为挤压性质的逆冲性质断层和拉张性质的正断层。

NNE向的断层规模相对较大,

多为纵向逆断层。

NW\向的断层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多为横向正断层。

1.狮子口平移断层

断层走向约130°,北东盘为坟头组上段,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南西盘为五通组下部砾岩段,地层对顶明显。

北东盘坟头组与五通组界线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20m表明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2.狮子崖断层

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冲沟处,因该地剥蚀残留断裂带形貌似狮子,故称狮子崖。

狮子口逆断层断层角砾岩

断面产状:

335°/53°,断面形态呈弧形。

下盘(南东盘)为肉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状石英砂岩,破劈理构造发育;上盘(北西盘)为肉红色石英砾岩,又含有角砾岩,为破碎带表现。

根据劈理的锐角方向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可判断此断层为逆冲断层。

3.马家山平移断层

位于马家山和耙子山中间采石坑处。

断层走向约120°,北西盘为和龙山上段,肉红色灰岩夹钙质泥岩;南东盘为和龙山组下部灰岩段,地层对顶明显。

北西盘和龙山组中间红色灰岩向南东方向侧移约15m表明该断层为左行平移断层。

4.耙子山东部逆掩断层耙子山地层上部为和龙山组,下部为黄绿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

5.

晶灰岩和殷坑组顶部灰白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产状为:

233°/45°;山体下部为

殷坑组黄绿色、深灰色钙质泥岩夹灰白色薄层泥晶灰岩,地层产状:

305°Z73°

上下部产状差异明显,推测有断层存在,可能为一逆掩断层•

5.平顶山水平断层

岩石属五通组

7.节理

D3W石英砂岩中最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

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

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

另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节理尾端变化

的羽裂、节理叉、菱形节环和折尾等。

其次,本区节理还发育在志留系(S)、

石炭系(C)、二叠系(P)、二叠系(T)、侏罗系(J1+2)及岩浆侵入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